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启示
2013-11-06许晓红
许晓红
(1.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漳州师范学院 经济学系,福建 漳州 363000))
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对当前我国扩大内需的启示
许晓红1,2
(1.福建师范大学 经济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2.漳州师范学院 经济学系,福建 漳州 363000))
一直以来,我国经济增长都以出口、投资推动为主,消费对GDP的贡献率偏低。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扩大内需自然成为我国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手段。本文阐述了马克思基于社会再生产的视角提出的有效需求理论的内容,联系中国在两次金融危机发生后实施的扩大内需政策,说明扩大内需是当前经济发展的方向性选择,在分析制约有效需求扩大的相关因素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扩大内需的路径。
有效需求;扩大内需;社会再生产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条件下,由某一国家或地区首先出现的经济危机必然通过传导机制引起其他国家经济下滑,这种波及多个国家的经济危机之所以会严重冲击实体经济发展,其根本原因是国内生产与消费关系的严重失衡。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应该包括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四个组成部分即生产、流通、分配、消费之间的相互协调与相互促进,其中以消费需要及变化发展带动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流通和分配并且以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流通、分配促进消费,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生产总过程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更加凸显,市场导向就越为重要。而市场导向最为重要的是消费需求的导向调节,正如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论述的“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进入20世纪30年代以来,西方经济学家,无论是凯恩斯,还是后来的萨缪尔森以及当代的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等,都十分重视对消费率、消费倾向、储蓄倾向、消费函数等的研究,因为他们都在谋求提高消费倾向,从而更多地启动消费需求,刺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工业化国家的政府都实行鼓励居民多消费、多开支的经济政策,试图以此来防止和缓和产品过剩的危机。
中国的经济及市场格局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有了根本变化,即由过去长期的短缺经济与卖方市场主导转变为相对过剩经济下的买方市场局势,消费市场的主要矛盾也由过去的供给约束变为需求约束,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成为我国拉动经济增长的基本战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根据形势需要实施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党的十八大报告也指出:“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释放居民消费潜力,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扩大国内市场规模。”
一、中国提出扩大内需的背景及效果分析
(一)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下中国的扩大内需政策
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推动亚洲发展中国家深化金融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健全宏观管理职能。这场亚洲金融危机发展的广度和深度也使我国面临严峻的形势。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一直面临着内需不足的状况,长期以出口拉动经济增长,而金融危机造成我国出口下降,引起大量失业,中国经济出现了明显的消费需求不足现象。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1998年中国城镇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0.799,比1981年下降了14个百分点[1];随着消费倾向的降低,1998年,所有消费品种类都转为供过于求或供求平衡。其中供过于求的消费品种类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是建国以来首次出现的大范围的消费品生产过剩。
这场金融危机带给中国的不仅是对经济增长的严重冲击,还是促使中国调整经济发展结构的契机。中国政府高瞻远瞩,果断科学决策,有条不紊应对危机,把扩大内需与利用外需相结合,促进经济增长与提高经济效益、调整结构相结合,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灵活的货币政策相结合,发展与改革相结合,实施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战略。主要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具体做法是:1.由中央财政发行1000亿元和十年期长期国债,补充和增加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将中央财政赤字由年初预算的460亿元扩大到960亿元,同时借商业银行1000亿元贷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由原来的10%调整到15%以上,集中力量加快了铁路、公路、通讯、环保、城市、农林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加大投资力度和投资领域,增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城乡电网、城市经济适用住房及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2.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经济萧条时,通过增加货币供给,降低利率,可以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1998年中央银行下调存款准备金5个百分点,从13%降为8%;同时降低银行利率,朱镕基总理任期内,利率一连下调九次。不仅如此,为刺激消费,1999年起央行又推出消费信贷,鼓励人们购房买车,以带动消费增长;还加大了出口信贷力度,支持外贸企业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扩大对欧美等国家的出口。
正是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中国在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周边国家经济萧条的情况下,仍实现7.8%的经济增长。
(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的扩大内需政策
2008年对中国来讲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在我国南方出现了低温雨雪和冰冻等自然灾害,导致部分地区交通、供电中断,对进出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夺去了数万人的生命,造成数千亿元的经济损失;屋漏偏逢连夜雨,9月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使各国经济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也使中国总体经济形势雪上加霜,在此形势下,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经济的对策,其中包括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体措施有:1.2008年10月,财政部加大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保障民生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众和特殊群体的基本生活;同时,为解决中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国家有关部门调整个人住房交易环节的税收政策,降低住房交易税费,下调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和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2008年11月政府实施四万亿的拉动内需的经济刺激计划,以此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其效果已初显。2.在货币信贷方面,2008年12月末,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同比增幅在连续6个月回落之后强劲反弹,比11月末高出3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也终止了连续7个月的回落态势,12月末增速比11月末加快2.3个百分点。12月当月,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各项贷款7718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2],这显示了政府从之前的“适度从紧”货币政策开始转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2008年,世界各国经济平均增长率仅为3.7%,同期中国仍有9%的经济增长率,这足以证明这些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性和及时性。事实上,我国一直以来都以出口、投资为主推动经济增长,在这次全球金融危机下,我们更加关注出口及投资结构的优化,并更加关注消费这驾拉动经济增长的马车应起到的协调均衡的作用。
从1998年中国实施扩大内需政策以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保持比较平稳的态势。从图1可以看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呈稳定上升之势,而且从2007年初开始增速加快。2008年12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同比增长17.4%,比上月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汽车、服装、化妆品等部分商品销售有所回升。政府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推出“家电下乡”优惠政策,2008年11月,全国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销售增速加快了6.7个百分点[3]。这些都说明扩大内需的政策带动了消费的实际增长,从而拉动经济增长。
“十二五”期间中国的经济增长,应继续发挥扩大内需的促进作用,一方面“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将带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地方投资增速加快,增加就业;但消费和出口的增长要保持较快增长有一定困难。消费方面,居民及个人的有效需求没有改观,政府消费具有有限性,扩大内需最具潜力的地区是农村,但以三农问题目前的状况,尤其是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在进城务工又返乡的情况下,要启动农村消费实在困难。外贸进出口方面,由于美国、欧洲等市场的萎缩在短期内难有改观,使中国的出口形势依然不容乐观。要保持中国经济稳健的增长,应着力扩大内需,调整经济增长方式和经济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处理好扩大内需增长与扩大产能增长的相互关系,提高国内消费能力以消化和吸收增长快速的国内生产能力、流通能力、分配能力。借鉴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切实有效地把消费者的潜在消费力转化成现实的消费活动,并进一步带动生产。
图1 2003.11-201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率
二、马克思以社会再生产为视角创建有效需求理论
综观马克思的经济学著作,尽管他本人并未对“有效需求”进行专门研究,但在有关经济危机学说论述中,以社会再生产为视角,提出消费不足的理论,并综合诸多因素用以解释经济危机。马克思在《资本论》第3卷中指出:“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4]。”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导言部分中,专门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原理进行了系统论述,科学地界定消费的含义并十分重视消费问题的研究,把消费看成是社会再生产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他阐述的经济危机学说中,也是基于社会再生产的角度,提出危机与消费不足有直接的联系。马克思以棉布生产为例指出,某些“主要消费品”的生产过剩,会引起产业链条上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出现普遍性的生产过剩。这种过剩的传递主要通过社会再生产的链条进行的,其顺序是消费品——中间行业——投资品,而上游产业的规模是根据主要消费品行业来决定的。马克思谈到,“只要消费品的生产部门扩大生产,后面这些部门也就会扩大生产,而随着生产的扩大,收入的普遍增长,从而这些部门本身的消费增长似乎也就有了保证。”[5]那么,我们就可以理解为马克思在这里是从社会再生产的链条把危机的发生看成是与有效需求不足有关的,一旦主要消费品的供给超过需求,出现消费品生产过剩,就会波及到产业链条上的相关行业陷入普遍生产过剩之中,从而造成各行业利润率下降甚至亏损,无力偿付货款,直至所有产业资本家的资本都已经无处可以转移,只能一同陷入危机,这也说明,经济危机通常表现为金融危机。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马克思从社会再生产的活动和环节来说明经济危机是由“主要消费品”的生产过剩,通过破坏社会再生产的正常比例,进而达到普遍生产过剩的过程。那么,为什么会出现“主要消费品”过剩呢?马克思提出了两种原因:一是“生产力不可遏止的发展”,即不考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盲目扩大生产能力的趋势,这来源于市场经济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二是“群众消费的有限性”,即社会上大多数人因收入较低而导致的消费不足。至此,我们可以把马克思有关经济危机的理论描述为这样一种传导机制:收入分配差距悬殊——最终消费品有效需求不足——社会再生产比例失调——全社会普遍生产过剩,因此,马克思以社会再生产为视角,论述收入分配、有效需求与生产过剩的关系。
中国在1998年以及2009年实行扩大内需政策,有效化解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避免出现大的起落。然而,这些年,中国经济的增长过度依赖外贸出口,投资也一直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一些行业已经显现产能过剩,国内消费能力增长滞后难以及时消化和吸收增长快速的生产能力、流通能力和分配能力,形成国内消费严重不足的现象。1998年以来全国生产能力增长快速,2002年以来外贸出口开始迅速增长,然而国民消费率却不断下降,几乎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6]扩大内需,尤其是扩大以家庭消费为主的内需市场,就成为中国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工作的重点。
图2 1998-2010年家庭人均消费率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的家庭人均消费率在1998年达到80%左右,近年来一直持续降低,2010年下降到只有70%,因此家庭消费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很大,关键是如何释放这股消费潜力,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发挥支撑作用。
三、以马克思有效需求理论为指导,提高我国居民消费率的路径
中国近些年的经济发展实践表明:在经济启动的初期,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起一定主导作用;中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较高,从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目标来看,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居于首位的。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也表明了投资需求是中间需求,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需求在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投资需求和总需求,没有消费需求支撑的投资将成为无效投资。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增加居民收入、开拓市场和扩大消费的政策,并且不断调整经济结构,市场有效供给不断增加,商业中心不断发散,城乡居民消费信心明显增强,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更加理性,城乡居民在购物消费的自由度和选择空间不断扩大。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目前全球的平均消费率已达77%左右,而我国当前的消费率仍不到50%[7],其中居民消费在最终消费中约占80%,政府消费只占20%[8],因此,居民消费的增长对总需求的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我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下降;二是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所占的比重下降。就消费能力来看,当前中国居民可以分为三种:一是“想花钱而没有钱”的群体;二是“有钱不敢花”的群体;三是“钱多花不了”的群体[9]。因此,要有效启动内需,破解居民消费率偏低的问题,必须找准突破口,寻求有力的支撑点。
(一)增加有效供给,扩大市场容量
相关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人在海外购买高档商品消费折合人民币近3000亿元,暂且撇开中国大陆的奢侈品价格平均起来比国外高这种因素,在当前国内需求不旺的现实情况下中国人到海外巨额消费奢侈品,足以说明高收入阶层的消费能力。如何减少中国购买力外溢效应,不让“肥水流入外人田”,这是我们在当前扩大内需中需要思考市场供给的问题。
1.加速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供给结构合理化
随着收入的增加,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用于享受和发展资料的需求比重不断上升,需求的重点开始转移:其一是从基础的吃、穿、用类转向以改善通讯、交通和居住条件为主要内容的住、行类消费;其二是从大量的普遍性商品转向注重选择、追求时尚的个性化消费,商品的质量、品牌意识日趋增强。当前我国生产能力过剩,主要是第二产业特别是制造加工业面向外需的生产能力过剩,而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生产能力不足。因此,要以第三产业为主优化三次产业结构。
一方面要加速发展信息服务产业,积极引导生产企业开发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适销对路的新商品;另一方面要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入。第三产业的发展,包括金融业中的理财、证券、投资、咨询、结算,IT行业的网络、通讯、网上理财、网上购物,航空、旅游、心理咨询、老年服务、家政服务、广告、形象设计等,可以直接增加就业,拉动居民消费。但是,由于服务业实际税负高、很多服务业部门还存在政府垄断行为,准入门槛高,民间企业难以进入、以及在一些低层次的服务业部门,存在大量的行政收费,这些因素导致中国第三产业发展还十分滞后。因此,政府要破除这些行业有效供给的制度性障碍,构筑便民、安全、快捷的消费渠道。
2.创新休闲供给制度,引导消费升级
2011年和2012年的“黄金周”期间,中国旅游市场消费火爆的局面,足以看出中国居民亟待释放的巨大内需潜力,旅游业可以成为中国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基点,同时也折射出“集中式”休假带来的资源和空间紧张的问题,有关休假的制度供给满足不了国民的休闲消费需求。因此,增加休闲产品的有效供给,对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起着重要作用。
休闲消费是基本生活消费满足以后产生的高层次消费,主要是一种精神消费、时尚消费和体验消费。目前,我国的休闲供给仍以旅游为主导,教育培训、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供给明显不足,从而未能及时适应由收入增长、视野开阔所导致的休闲消费需求结构向高层次演进的这一要求。休闲供给不足,已成为消费者休闲消费实现的巨大障碍。
(1)合理规划旅游资源的开发,有效满足旅游消费需求
首先,要积极引入多方投资机制,创新投资方式,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鼓励旅游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引导社会民间资金通过各种形式参与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提高景区公共设施的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其次,整合区域范围内的旅游资源,这也是形成范围经济从而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进而实现经济、环境和自然的协调发展;再次,创新开发旅游新产品,提高旅游产品层次,满足多样化的旅游消费需求。
(2)实行弹性的带薪休假制度,为休闲消费的有效扩大创造体制性条件
带薪休假制度,是指企业根据各自生产状况,一年给予职工几天乃至一个月的带薪假期,让人们根据各自的需求和偏好制订休闲计划,其实质就是增加人们休闲的自由度。鉴于目前国内休闲资源供给相对紧张的情况,这种带薪休假可以改变以往全国统一“集中式”的休假方式,而由各企业自行制定休假具体时间。这样有利于缓解集中休假期间休闲需求剧增的压力,使休闲消费真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人们的收入差距依然很大,作为有支付能力的现代休闲消费群体还不能持续地保证休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因此,在休闲设施和休闲项目开发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群体推出适当的休闲产品,特别是要注意开发适合低收入者的休闲产品,以此来扩大休闲消费需求。
(二)稳定消费者预期,提高消费者信心指数
我国消费增长从结构上来看,主要是由城镇居民购买力支撑,农村消费所占比重相对较小,因此,扩大农村广大的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的重点。当前要以扩大和提升城乡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作为重中之重。因为短期内要扩大少数高收入者的消费需求是比较有限的,而要有效扩大和提升低收入阶层尤其是广大农民的消费需求则是相当困难的。国内外实践经验表明,以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为主,同时开发和增强低收入阶层和高收入阶层的消费需求,才能突破制约内需扩大的瓶颈。
1.改善收入分配格局,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从经济学理论看,低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要高于高收入者,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将对增加社会总需求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目前,我国的高收入群体与低收入群体收入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据统计,占人口80%的中低收入群体只获得全国不到60%的可支配收入;而20%的高收入群体却获取了40%以上的可支配收入[10]。可支配收入是影响人们有效需求的最重要因素,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就会降低中低收入群体的消费倾向。为此,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就要改变资本收入增速远快于工资收入增速的分配格局,改变政府收入增速远快于居民收入增速的分配格局,还要改变城市居民收入实际增速远快于农村居民收入实际增速的分配格局。具体的做法,通过税收调节来切实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人群,合理调节高收入水平。近年来,中央推进的农村税费减免、个人收入所得税调整都有效提高农民和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今后,政府还可以通过推出物业税、遗产税、社会保障税,调节收入差距,提振中低收入群体消费信心。
2.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以刺激消费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有助于增加居民收入,形成稳定的消费预期,从而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是以土地为基础的家庭保障为主,大部分农民还无法加入城市职工享有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障,进城务工的农民参加的社会保险一般是保障水平低、覆盖范围有限。因此,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降低居民支出预期,增加用于改善生活质量的现金收入,尤其是要解除低收入居民消费支出的后顾之忧,对于提高全社会消费倾向就显得十分重要。(1)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以每个地区当期物价水平为基准,增加城市和农村低保补助金,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加大对受灾群众的补贴力度,使这些增加的支出有效转化为稳定的增量消费购买力。(2)将劳动力有序流动与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实现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跨区转移接续和全国统筹。这样就能从根本上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减轻劳动力流动带来的心理负担,从而提高劳动者的消费积极性。(3)健全社会保险制度,继续做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险的扩面征缴工作,扩大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鼓励更多从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
[1] 杨天宇.收入分配与有效需求[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90.
[2] 唐红军.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下中国政府对策之探究[J] .中国商界,2010,(10):9.
[3] 马顺福、陈东明、钟用、刘小平.“四万亿”投资计划及相关政策措施的经济刺激效应分析.http://wenku.baidu.com/view/6cb807791711cc7931b716ab.html. [DB/OL] .中国网,2010-04-15.
[4]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48.
[5]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第2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596-598.
[6] 陶济.从战略高度立足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J] .当代社科视野,2009,(4):1.
[7] 石建勋.国民收入分配失衡是经济失衡的主因[N] .证券时报,2008-03-19.
[8] 梁雪松. 扩大内需中旅游业独特贡献的探究[J] .经济问题,2009,(6):127.
[9] 田秋生、牛江涛. 当前扩大内需应该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 .金融论坛,2009,(5):5.
[10] 徐林、姜德增.提振消费受制于现有国民收入分配格局[N] .中国经济时报,2006-04-18.
EnlightenmentofMarx’ssocialreproductiontheoryonexpandingourcurrentdomesticdemands
XU Xiao-hong
(1.School of Economics,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2.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ZHANGZHOU NORMAL College,Zhangzhou 363000,China)
Our country’s economic growth mostly depends on export and investment, and it is relatively low that consumption contributes to GDP.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expanding our domestic demand certainly becomes the main approach for maintaining stable economic growth. 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content of Marx’s effective demand theory which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reproduction, considers strategies of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after the two times of financial crisis occur, and concludes that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 is the direction selection for China to develop our economy. Final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actors about restricting effective demand expansi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path to expand our domestic demand.
effective demand; expanding domestic demands; social reproduction
F014.6
A
1009-105X(2013)02-0008-06
2013-03-10
许晓红(1979-),女,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生,漳州师范学院经济学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