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现状的EAP模式构建

2013-11-06刘莹玉蒲清平杨忠习

关键词:心理压力辅导员工作

陈 文 ,刘莹玉,蒲清平,杨忠习

(1.中国矿业大学 a.校团委 b.国际学院 c.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重庆 400044)

基于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现状的EAP模式构建

陈 文1a,刘莹玉1b,蒲清平2,杨忠习1c

(1.中国矿业大学 a.校团委 b.国际学院 c.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2.重庆大学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重庆 400044)

根据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状况量表和压力应对方式量表的抽样调查:高校辅导员普遍具有年纪轻、学历高、缺少工作经验等特点,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这种心理压力对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思想政治队伍建设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都有影响。构建EAP(员工援助计划)模式的高校辅导员心理解压机制,利用EAP模式,通过完整的服务体系为辅导员提供诊断、咨询、培训与指导等服务,是一项兼具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心理援助计划。

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现状;压力应对;EAP模式

据统计,截至2012年年底,我国高校专职辅导员人数已经达到10.07万,兼职辅导员人数达到3.6万[1],辅导员已经成为我国高校一个不可忽视的特殊群体。这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同时又是一个年轻的群体,高校辅导员普遍年龄偏小,多数是刚刚进入职场的新人,但他们却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为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同时,高校辅导员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深入关注,他们不仅面临工作的压力,而且也面临着个人成长的烦恼和困惑,难免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需要各方给予足够的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为此,我们提出了基于对高校辅导员进行心理压力状况调查所构建的EAP(员工援助计划)服务模式,以期对解决辅导员心理压力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从而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和辅导员队伍建设良性发展。

一、高校辅导员面临的心理压力现状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和专家法的方式编制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状况量表和压力应对方式量表,经过信效度检验,达到测评标准后进行正式测评。以典型抽样的方式面向全国9所高校的辅导员发放问卷270份,收回有效问卷249份,回收率为92.2%。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具有年纪轻、学历高、缺少工作经验等特点,承受着不同程度的压力。

1.社会要求高与能力适应弱带来的心理挑战

当前中国社会处于急剧变革的时期,各种社会思想、观念相互碰撞,在青年人中形成巨大的冲击波,给辅导员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当前辅导员面临的主要挑战在于:

(1)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挑战。多元价值观和多元文化在青年大学生中的影响导致青年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信念模糊,据调查,45%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怀疑态度,对于马克思主义持消极情绪的占27%。社会中的功利化、短视化、个人化等思潮主导着相当一部分青年学生的价值观,与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要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去甚远,一些辅导员面对这样的挑战,解释不清,应对乏力[2]。

(2)意见领袖对思想政治工作者权威的挑战。学生群体和网络意见领袖由于他们包装良好的形象、团队策划的创意话题、敏锐捕捉时尚的思想能很容易抓住青年大学生的心,成为左右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力量。而辅导员因为年轻、知识积累和经验积累均不足,面对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只能望洋兴叹,在学生工作中无威信、无地位。学生认为辅导员是只懂得“开展活动”、“讲大道理”、“提虚架子”,部分学生在“情感上抗拒辅导员”、“行政上惧怕辅导员”、“学术上轻视辅导员”[3]。79.12%的辅导员认为自身工作付出得不到学生的充分理解和支持,导致很多年轻的辅导员产生无力感和茫然感。

(3)自媒体等互联网传播媒介对传统的思想教育渠道的挑战。85.6%的学生认为微博等自媒体对他们具有深刻影响。在选择广播、报纸、央视新闻、辅导员文件传达、微博的公信力方面,46%的学生选择微博的公信力最强,而辅导员的文件传达是他们最不感兴趣的新闻渠道,思想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严重受到冲击。

2.工作任务重与学校认同度低带来的心理冲突

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任务十分繁重,表现为工作时间长、工作任务重、工作强度高等,但是学校对于他们的认可却没有充分体现他们的付出。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不平衡和心理冲突。辅导员工作任务繁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作时间长。74.89%的辅导员所带学生人数多,且工作压力与此呈正相关,差异显著(Tlt;0.1)。面对较多学生,学生工作的全面和深入需要额外的工作时间来保障。此外,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生,但多数高校不能根据实际来实行弹性的辅导员工作制度,而是要求辅导员“坐班”,辅导员只能利用下班时间与学生进行深入交流。“眼睛一睁,忙到熄灯”的现象在辅导员中十分普遍。

(2)工作任务复杂。高校辅导员既是教育者、管理者又是服务者;既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行使管理权力又要履行服务职责;既要耐心细致、果断严格又要热情贴心。其角色在“严格的老师”、“知心的朋友”、“贴心的服务者”、“严谨的研究者”、“专业的授课者”中转换,工作内容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舆论宣传、就业指导、学生骨干培养、学生组织指导、安全稳定维护、评奖评优、贫困生帮扶中交替。复杂的工作任务要求辅导员做一个万能的教育者和管理者,容易使他们产生胜任力危机和职业倦怠感。

(3)工作强度高。因岗位职责不够明确,与学生相关的一切事务都约定俗成地落在辅导员头上,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学校各个部门的任何事情都找辅导员,一个辅导员又平均面临300名左右的学生(76.5%的辅导员所带学生在300人以上),较大的工作量使辅导员的工作呈现“日复一日,忙忙碌碌”的状态。此外,辅导员每天都处于“应急”状态,有如坐在“火山口”,无法预料可能发生的事件。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甚至要放下手头所有工作来进行处理,而这类事件往往要牵扯辅导员很多精力,让辅导员深感疲惫。

然而如此繁重的辅导员工作没有得到学校充分认可,辅导员普遍反应:第一,学校待遇偏低, “我对学校给辅导员的薪资及福利待遇满意”不满意率高达63.3%。第二,晋升发展受阻,“我满意学校辅导员的职称评定制度”不满意率也高达20.48%。第三,缺少师生的认可,选择“我对工作的付出没有得到学校和社会应有的认可”非常符合和比较符合高达76.21%。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教学、科研人员的现象,大家认为辅导员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边缘职业”,对辅导员工作价值认同偏低,导致辅导员出现自我否定的负面体验和巨大的心理不平衡。

3.职业发展不畅与社会评价偏低带来的心理困惑

我国从高校设立辅导员制度以来一直很重视辅导员队伍建设,但是近年来在学校越来越重视教学科研的背景下,相对忽视辅导员队伍建设和发展规划,对于辅导员的社会评价也在相应下降。调查表明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压力很大,体现在:

(1)职业发展规划不明确。调查结果显示,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目标不明确(均值为2.95gt;2),45.38%的辅导员没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高校辅导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在学生工作上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做得多,想得少”,对自身职业发展没有进行认真思考。且多数高校对新入职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相关培训与指导较少,从而导致辅导员对自身职业发展缺乏充分而科学的规划。

(2)职业发展渠道不通畅。53.82%的辅导员并不完全认同自身职业发展渠道的通畅性,22.09%的辅导员很不认同辅导员晋升及聘任制度的合理性。在很多高校重教学和科研、轻管理和服务的大环境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价值得不到应有的认可,导致辅导员因年龄和发展等原因需要转岗时面临重重阻力。学历、教学、科研、职称等方面与专任教师相比没有优势,经验、资历、职务、业务熟悉程度等与专职行政人员相比也有欠缺,导致辅导员在向专任教师、行政人员等岗位角色转换的时候面临压力。

(3)职业发展前景不明确。高校辅导员既不同于教学人员又不同于管理人员,虽然可在两个系列同时发展,但因自身工作特点及专业所限,并不具备发展优势,处于较为尴尬的局面。多数人将辅导员岗位定义为过渡性岗位,转岗愿望较强,而“人多岗少”的局面也给辅导员带来了较大的发展竞争压力,很多辅导员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

在职业发展巨大压力下,而辅导员的社会评价又不令人满意,大大增加了辅导员的心理困惑。辅导员的社会评价偏低(均值为2.16gt;2)。人们多数认为辅导员是一个不需要专业知识、谁都能做的职业。很多家长将高校辅导员与高中生活老师等同,期待辅导员扮演“保姆”角色,辅导员感受不到应有的职业尊重。与此同时,亲人不认可辅导员的社会地位,对辅导员的支持最弱(均值为2.33gt;2)。35.48%的辅导员配偶不太支持和肯定其工作,多因辅导员住宿舍、加班多、地位低,难以平衡家庭责任与工作任务。而辅导员群体以年轻人为主,他们的住房购买、子女升学、老人赡养等各种家庭问题都需要坚实的物质基础,待遇偏低导致辅导员压力倍增,高付出和高投入没有换来高回报和高收入的状况让亲人无法理解。

4.应对方式不当与自我调适欠缺带来的心理影响

面对上述各方面压力,辅导员可以采取两种压力应对方式来解压,即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两种应对方式产生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调查发现,当前辅导员的应对方式体现以下特点:

(1)辅导员应对压力的方式以积极为主,但也采取消极应对方式解压。辅导员选择积极应对的方式选择均值为1.9,很接近2,说明大多数辅导员还是偏向于有时采取和经常采取积极应对;对于消极的应对方式,选择均值为1.08,接近1,说明大多数辅导员对于消极方式的解压偏向于偶然采取。从应对倾向来看,极小值为-0.63,极大值为1.21,均值为0.417,为正数,说明多数辅导员采用积极方式解压的选择频率比消极方式的选择频率要高,即多数辅导员更加倾向于采用积极的应对方式。

(2)在应对方式的选择上,年龄具有显著差异,年龄愈大选择积极应对愈多。积极应对方式的选择(P值lt;0.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大的辅导员采用积极应对方式的频率更高,年轻辅导员采取积极应对方式显著少于年长者,而辅导员普遍偏年轻,所以我们更加应该高度关注刚刚工作不久的年轻辅导员的心理援助。

(3)学历影响辅导员的应对方式,学历低的辅导员应对更为极端化。学历对于辅导员应对方式的检验中,积极应对方式(P值lt;0.05)、消极应对方式(P值lt;0.05)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且消极应对方式的显著性更大,即学历越低的辅导员,在积极应对方式当中采取的频率更高,在消极应对方式当中,采取频率也更高。低学历的辅导员可能因为知识、能力以及其他问题更加容易情绪化处理自己的压力问题,我们应该高度关注该群体的心理压力问题。

(4)婚姻状况影响辅导员的积极应对,未婚辅导员更多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在婚姻状况对于应对方式的检验中,积极应对方式(P值lt;0.01)在婚姻状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未婚的辅导员采取积极应对方式的频率更多,而消极应对方式没有显著性差异。已婚辅导员可能因为家庭对于工作不支持、自己对于职业把握的不确定性导致他们积极乐观减弱,我们应该高度关注他们的亲人支持,心理援助体系应该纳入家庭成员的参与。

以上一些消极应对方式中,一些辅导员不能从积极角度看待问题,不能掌握很好的心理调适的手段和方法,采取诸如吸烟、喝酒、服药、吃东西等方式来解除烦恼;逃避工作,回避问题,或试图忘记所有问题;自暴自弃,坐等时间去解决所有问题,甚至幻想发生奇迹;过分依赖他人,寄希望于他人帮助自己解决问题;不主动寻求倾诉对象或专业帮助,自己独自无助或气愤等。这些消极应对方式虽然暂时转移、缓解或释放了眼前的压力,但却在逃避问题的过程中为今后的工作埋下了更多的障碍,压抑了更多的负面情绪,积累了更大的压力,产生愈来愈多的思想烦恼,甚至对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二、高校辅导员面临心理压力的后果

1.影响高校辅导员的身心健康

面对超负荷的工作任务,高校辅导员的心理负担持续增加。当角色超载的情况出现时,辅导员很可能会透支自己的生理与心理资源去完成过量的任务,久而久之会对辅导员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带来负面影响[4]。

辅导员长期处在压力下,容易导致身心耗竭的状态,免疫系统机能下降;心血管系统超负荷运行,导致高血压、心脏病发生;久坐不活动造成骨骼肌肉长期紧张,引起肌肉酸痛等。精神不振、身体虚弱、肠胃不适、头痛等身体疾病在辅导员中较为普遍。

工作压力过大会使辅导员产生不良情绪,多数辅导员在工作中会有劳累、紧张、焦虑、烦躁等情绪。辅导员面对安全稳定问题,会有紧张、焦虑情绪;面对未处理好的人际关系,会有无助、孤独情绪;面对职业发展问题,会有自卑、受挫情绪;面对棘手问题,会有消沉、易怒情绪。这些情绪如果长期得不到化解,会产生强迫症、抑郁和焦虑超标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危及健康[5]。

2.影响思想政治队伍建设

辅导员面临着较大的职业发展压力,对自身发展前景持不乐观的态度,辅导员队伍换岗愿望整体较强,转岗问题也一直是辅导员队伍中较受关注的话题[5]。因此,辅导员队伍整体不稳定,一些辅导员不能用心投入工作,遇到压力后即不思进取、放弃追求目标。此外,工作年限较长的辅导员,因自己与学生的年龄差距渐增,也开始考虑转岗问题。辅导员队伍整体处于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态,不利于思想政治队伍的建设。

3.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辅导员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人格魅力、高尚的品格会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较大压力下的辅导员,其消极的心境、易怒的情绪、简单粗暴的问题处理方式也会影响学生的状态。此外,有辅导员在压力下对自身工作产生排斥,对工作失去热情,对学生事务漠不关心,甚至出现违反教育原则的行为,放大学生缺点,对学生进行言语攻击和挖苦,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对立,令学生无所适从[6]。辅导员的状态直接影响学生整体素质水平的提高,影响教育的成效。

三、构建EAP模式的高校辅导员心理解压机制

因为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巨大,而目前他们的自我压力应对方式也不尽合理,多数高校也缺乏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的帮扶机制,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解压机制成为当前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让辅导员掌握更科学、有效的压力管理措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EAP模式在现代组织中的成功应用为解决上述问题带来了新的思路。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即员工援助计划,它是由组织为员工设置的系统的、长期的福利与支持项目,通过专业人员为组织、员工提供诊断、评估、培训、专业指导和咨询,帮助员工自身及其家庭成员解决心理和行为问题,从而提高员工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和身心健康,并改善组织的氛围和管理效能[7]。利用EAP解决高校辅导员压力问题,通过构建完整的服务体系为辅导员提供诊断、咨询、培训与指导等服务,是一项兼具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心理援助计划。

1.高校辅导员EAP模式构建的基本思路

高校EAP模式构建具有相当的现实基础,一定要结合高校实际,在充分挖掘已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EAP服务机构,制定EAP服务计划,然后采用成熟的《应对方式问卷》和《心理压力调查问卷》对EAP服务对象进行评估,找出辅导员压力问题存在的机理和援助现状,针对这些问题再制定EAP服务方案。

高校辅导员EAP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培训、辅导和咨询。首先,根据前期的调查结果,了解团队迫切需求的培训主题,有针对性地举办心理健康、子女教育、工作倦怠等教育培训活动。其次,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为辅导员提供团体辅导、个体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特殊群体帮助等服务。

根据项目的设定阶段,及时进行阶段性的效果评估分析,根据反馈对EAP项目方案进行调整和设计,总结前期执行过程中的成绩和不足,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向领导层提出组织改进意见和建议,作为新一阶段项目审定的依据。

高校辅导员EAP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高校辅导员EAP实施流程图

2.高校辅导员EAP模式主要内容设计

针对目前高校辅导员普遍面临的心理压力与困惑,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开展辅导员EAP模式的内容服务设计:

(1)个人认知与目标管理设计。认知管理设计:培养正确的角色期待,培养对工作的兴趣,建立合理的自我认知;个人目标管理设计:保持合理的个人期望,在工作中注重创新工作理念、方法和形式;

(2)个人情绪与身体管理设计:个人情绪管理设计,帮助辅导员寻找问题的多种解决途径,觉察、舒缓、释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应对能力管理设计,不断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形成强大的内部力量带动工作能力的提升;身体管理设计,通过深呼吸、肌肉放松、睡眠等得到身至心的放松,通过自我暗示、冥想等得到心至身的放松。

(3)个人生活与关系管理设计。生活方式管理设计:合理饮食,通过体育锻炼、消遣娱乐等方式转移注意,或产生积极暗示;人际关系管理设计: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圈,面对压力主动寻求社会支持;时间管理设计:合理规划工作、生活时间,区分工作的轻重缓急,提高工作效率。

3.高校辅导员EAP模式实施原则与注意事项

高校辅导员EAP模式设计应当坚持以下原则:1)保密性原则。高校辅导员对自我评价和隐私的保密程度要求较高,在EAP实施过程中,对辅导员个人生活、思想状况、婚姻、交友、工作等信息应进行严格保密。2)服务性原则。要坚持以人为本,开展细致的服务。如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设置咨询点时避开辅导员熟悉的人群;利用网络、电话、信函、面谈等多种方式进行咨询。 3)技巧性原则。开展EAP服务时,应充分考虑求助者含蓄、保守等不同的心理特点,注意方式方法的运用。不急于求成,不提及“心理变态”等敏感的心理学词汇,以尊重、热情、真诚、共情和积极关注的态度,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运用各种咨询技巧,得到求助者的信任。

在高校对辅导员实施EAP,应针对辅导员的工作特点、工作环境、心理健康状况、压力应对方式等进行设计,探索科学合理的辅导员心理援助体系,从而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同时,应注重EAP模式的持续性和系统性,通过科学的干预活动长效性地解决辅导员压力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1.当前高等学校辅导员面临社会要求高与能力适应弱带来的挑战压力、工作任务重与学校认同度低带来的心理冲突压力、职业发展不畅与社会评价偏低的心理困惑压力、应对方式不当与自我调适欠缺带来的心理压力等。

2.辅导员面对心理压力不能很好地采取积极应对方式,导致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辅导员队伍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

3.面对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问题,员工援助计划(EAP)是解决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的有效途径,建议从组织、调查、宣传、评估、咨询、培训六个方面构建辅导员EAP流程,并从个人认知与目标管理、个人情绪与身体管理、个人生活与关系管理等方面进行辅导员EAP内容设计。

4.高等学校应该从实际出发,全面改善辅导员工作环境,在高校内部建立起支持性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以切实减轻辅导员心理压力。

[1] 第39期全国高校辅导员骨干培训班在南开圆满结束[EB/OL].http://news.nankai.edu.cn/nkyw/system/2012/11/26/000102814.shtml,2012-11-26.

[2] 蒲清平,白凯,赵楠. 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评价研究[J]. 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7):95-100.

[3] 时太伟.关于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的几点思考[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7,28(3):76-77.

[4] 孟勇.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与职业倦怠[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1):69-71.

[5] 赵鹏,丁菊.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心理压力问题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11-112.

[6] 陈永森,邱海锋.高校辅导员的职业倦怠及消除[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4):111-114.

[7] 王雁飞.国外员工援助计划相关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5,13(2):219-226.

G641

A

1009-105X(2013)02-0077-05

2013-02-27

2013-05-16

中国矿业大学社科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2010W30)

陈 文(1979-),女,硕士,中国矿业大学校团委副书记,讲师;

刘莹玉(1985-),女,硕士,中国矿业大学国际学院团委书记,助教;

蒲清平(1969-),男,博士,重庆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教授;

杨忠习(1984-),男,硕士,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辅导员,助教。

猜你喜欢

心理压力辅导员工作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基于BSTL与XGDT算法对多级别心理压力的评估
不工作,爽飞了?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通过图片看内心
选工作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
缓解心理压力的两种方法等二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