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素构成与路径探析
2013-11-05肖妍
肖妍
摘 要:加强内涵建设是高职院校的必然选择,而观念更新、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和体制机制建设是内涵建设的重要构成要素,探究相关要素的实施路径,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现实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要素;路径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过近30年的发展,尤其是近10年的快速扩张,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办学规模和形态布局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后,其新一轮发展战略重点将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内涵建设已成为实现高职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
一、内涵建设:高职院校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概念界定
在逻辑学上,“内涵”与“外延”是一对范畴,原义指概念的两种基本属性。《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事物本质属性的总和就是概念的内涵,而事物所指对象的范围则是概念的外延。在高职教育实践中,外延发展是显性的发展,是指学校在办学规模、条件、设施等“硬件”上的扩展。内涵建设关注内在的品质培养,要求在办学理念、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软件”上的提高。
从对内涵建设含义的理解来看,高职院校的内涵是在一定的办学思想指导下形成的,是办学思想、办学理念的反映、折射和物化。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应关注学校的长远发展、内在发展、创新发展及特色发展。
2.高职教育内涵建设的必然性
目前,全国90%以上的地市至少有一所高职院校。可以说,高职教育在不足十年的时间里,已经成功完成了外延扩张过程,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不少高职院校在办学中也暴露出生源质量参差不齐、办学思路模糊、专业设置随意性大、学生实践能力较差等问题。因此,从扩大规模转到提高质量,注重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政府层面看,也在不断强调高职教育加强内涵建设的重要性。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明确要求,要把学校的发展重心放到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上来。2010年9月13日,教育部在杭州专门为高等职业教育召开的全国性工作会议上指出,今后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实现内涵发展的历史性跨越。①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及时调整思路,把从规模数量扩张尽快转向质量效益的提高,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要素解析: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研究基础
高职院校实现内涵发展,涉及的要素很多,如何在众多的要素中找到最本质的要素,是加强内涵建设的关键。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内涵发展至少应涵盖以下要素:
1.观念更新是内涵建设的前提
转变思想观念,确立正确的办学理念,是推进内涵建设,实现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高职院校必须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现代职业教育观念体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准确的办学定位、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合理的服务定位,并以此指导学校的内涵建设。
2.专业建设是内涵建设的基础
专业设置是高职院校适应市场导向、吸纳优秀学生、提高就业率和社会声誉的首要环节,科学合理的专业体系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关键因素,深入探讨专业改革与建设中的问题,进一步明确建设思路,提高专业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是当前高职院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基石和平台。
3.师资队伍是内涵建设的关键
高职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除了有推进校企合作的体制障碍、推进工学结合的环境障碍外,教师的观念和能力本身也是问题。教师是学校的核心和教育教学的主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在教师,师资队伍是内涵建设的关键环节。
4.社会服务是内涵建设的重点
职业性和服务社会是高职院校的根本性质和使命。高职教育服务社会,最大的表现形式就是为社会提供成千上万的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另一种表现形式就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支持。因此,注重工学结合,加强校企合作,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点。
5.体制机制创新是内涵建设的保障
体制机制创新能力是发展高职教育软实力的基础,加强制度建设,深化改革高职管理体制、办学体制、投融资体制,才能为高职院校面向社会需要主动调整结构、提高质量、提升效益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三、路径探析: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对策构想
1.与时俱进,更新高职教育理念
在构建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中,高职院校应发挥引领和核心作用,应把推进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作为深化教学改革、实现办学模式、发展思路转变和内涵发展的前提,真正树立起符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求的办学理念。
在内涵建设中,首先,应树立以育人为根本,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观;其次,要树立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实践技能,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质量观;第三,要树立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观;第四,要树立资源共享、互利共赢的合作发展观。
2.适应社会,加强专业建设
作为内涵建设的基础,专业建设一直是高职院校常抓不懈的工作内容。高职院校应建立灵活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机制,使专业的设置和调整贴近区域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专业发展才更具有生命力。
首先,专业设置应经过充分科学的论证,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专业的建设总体规划,处理好专业调整和相对稳定性的关系。其次,专业设置应增强针对性,对具有行业特色、区域优势和市场需求的专业重点进行建设,并着力打造学校具有一定优势的特色专业。再次,专业设置应结合本校实际,要与教学条件、师资力量、专业招生规模、教学改革协调一致,要充分发挥学校现有优势,保证质量,形成良性循环。
3.统筹规划,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发展的根本在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而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在教师。
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提升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和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首先,加大“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经费投入,建立专业教师实践培训制度;其次,招收具有一定行业(企业)工作经历和经验的人士充实到教师队伍中来;第三,实行职业院校教师预就业制度,即从研究生或本科毕业生中招收,招收后安排到企业进行挂职实践,发给相应工资报酬,合格后正式录用,从制度上保证了兼职教师队伍的行业企业经历②;第四,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立相对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第五,建立“双师型”教师相应的激励政策。
4.明确职能,加强社会服务
社会服务是高职院校的重要功能,学院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承担社会责任。
首先,应加强校企合作,实现资源整合。院校之间,通过选课、教师互聘,达到资源共享;校企之间通过合作、共建等多种形式,解决“双师型”教师、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课程开发、教学设备等资源的整合,实现高职院校与企业及社会的良性互动。其次,应拓展职教功能,推行全日制学历教育与非全日制培训并行的教学制度,采取更加灵活的学制,为需要学习职业技能的人开放大门。第三,应拓展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功能。利用现有条件,对行业企业及社区开放。第四,拓展以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服务地方的能力,增强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能力③。
5.求实创新,加强体制机制改革
高职院校应加强制度建设,探索体制机制创新,这是内涵建设的基本保障。
首先,高职院校应加强制度创新。制度创新有利于优化结构,合理配置资源,在学校内部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保证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全面提高。其次,应探索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政府、行业、企业及社会各方分担高职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机制,积极探索地方政府与行业企业共建高职院校新模式,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在国家政策引导下,扩大高职院校在招生、人事、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形成地方政府依法管理、高职院校自主办学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通过财政投入、税收等政策.调动企业参与高职教育办学的积极性,建立起有效的校企合作、社会支持和监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④。
引文注释
① 倪光辉. 全国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工作会议召开.[EB/OL]http://edu.people.com.cn/GB/12714355.html,2010-9-13.
② 周建松.试论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基本理念[A].王小梅,丁晓昌.教育理念创新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2010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苏州大学出版社,2011.
③ 王晓华. 基于“校企共同体”的高职教育服务社会能力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
④ 董刚,杨理连.高职院校内涵发展模式的要素解析与途径研究[J].职教论坛,2012(27).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市教育规划课题《城乡统筹下的高职院校内涵发展研究》(课题号:2010-GJ-4806)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