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和谐理论完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013-11-05胡澜

改革与开放 2013年20期
关键词: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胡澜

摘 要:本文首先梳理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论,和谐思想成了治国安民的根本法则与根本哲学。而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一致。在此基础上,提出用和谐思想促进观念更新,即树立和谐教育的目标和树立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标,同时,提出用和谐思想促进良好环境的营造: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构建和谐的精神环境,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规范虚拟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论

1.“和谐”的本质及价值

中华文化精神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重道德,二是重和谐。中国哲学一直秉承着中正、均衡和和合的精神——和就是适度。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是一种内外协调、上下有序的状态,无所不在。以儒家为主的诸子百家认同和谐,既把它作为处世之道(“和为贵”),也把它作为最终的奋斗目标。关于传统文化中“和谐”本质的阐述,孔子认为是“和而不同”:这里的“和”是多种因素的并存与互补,是一种有差异的统一;“同”是不能催生新的事物的简单相加,完全摈弃了不同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孔子甚至还提出了做人的根本原则:不同因素的和谐相处相生是事物的本质,故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各种不同因素的差异,最终达到“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境界。孔子还据此提出了实现和谐价值的原则与规范,使和谐思想成了治国安民的根本法则与根本哲学。这一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除了儒家,还有一大派别道家,它讲求天人合一,强调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一种宇宙观。其实,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其实都讲求在统一的整体中,每一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位置,只有在其位得其所,就能构成稳定的的秩序,顺利发展和发挥其作用。

2.中国传统文化和谐理论的基本内容

首先,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不仅是一种愿望和追求,还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包括了四个层次的内容:宇宙观——天人合一;价值观——以和为贵;辨证思维方式——和而不同;处世原则——极高明而道中庸。这些构成了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让人们以淡泊之性去修持,以尽心知性的心态去内省。其次,中华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关系。史伯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儒家认为家庭的和谐是社会的基础,家庭和睦能影响到社会关系的和顺,所以,儒家提出以修身为起点,以家庭和谐为基础,最终达到大同社会。再次,儒家重视集体精神和互相合作,和谐就是差异的统一性。“和”是用于协调“不同”的,这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平衡,不仅主张多样性,还主张共生互促:道并行而不相悖,最终使不同的东西都能够得到新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理论

建立真正实现人类全面自由发展的和谐社会,是人类的美好追求,更是马克思主义的理想。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是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和谐一致,共产主义理想追求本质上就是对这种一致性的追求,不仅是社会的发展,更有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分析中,内在地包含了丰富的和谐思想,系统论认为系统是“以规则的相互作用又相互依存的形式结合着的集体”,这就揭示了社会系统中的各种要素的辩证关系。

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通过实践,不仅建立了社会联系,也形成具有和谐理念的社会基础,还是实现和谐的理想向和谐的现实转化的必要手段。社会是人与人相互交往的产物,人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力量,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和尺度。马克思在他的历史理论中,认为理想社会的本质特征是“自由个性”的实现,其基本要点是:建立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基础之上的个人能力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的实现,亦即每个人的能力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所以,人的和谐发展是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反映了和谐社会的发展情况,人的和谐发展程度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程度,两者之间的和谐度是相对应的。

三、用和谐理论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更新

1.树立和谐教育的目标

教育中的各个构成要素有机统一并且相互协调,才能称为和谐教育。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环境,首先要树立和谐教育的目标。这个目标至少包含以下构成部分:公平正义——学校能够正确处理学生中存在的各种矛盾,各项政策、措施不仅代表正义,还有对所有学生都一视同仁;民主——学生有机会并且能主动发挥主人翁精神,起到监督作用;友爱——尊敬师长,同学和睦;充满活力——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安定有序——正确引导学生看待各种问题,维护校园的稳定。树立和谐教育的目标,还应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以往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模式过多强调政治色彩,与日趋丰富多样化的社会实践结合不够,往往给人假大空的感觉,那是因为不能针对学生主体的个体差异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方法,不能得到学生认同。加强针对性,就是要摆脱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脱节。当前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最大的两个问题是贫困生和大学生就业问题。贫困生常有自卑、抑郁心理;大学生择业面临着很大的挑战,许多学生情绪上波动不稳,意志上摇摆不定,从而形成痛苦、悲观的消极心理状态。和谐教育是建立思想政治教育长效机制的保证,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立足和谐教育的目标和高起点,切实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2.树立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标

构建和谐社会理论要能够得以贯彻实施,首先使和谐社会理论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树立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标就是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从为了学生发展的角度满足大学生的需要,调动大学生内在的积极性。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模式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党团工作+辅导员工作”。党团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核心,但党团工作往往偏重政治思想教育,偏重于政治价值观念的灌输,忽略了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成才教育。这种偏重于政治价值观念的灌输的方式,没有正确树立为和谐社会服务的目标。其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支较高理论水平的师资队伍和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群体,完全能够对和谐社会的构建起到良好的理论创造、教育、宣传作用,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服务。

四、用和谐理论促进高校良好环境的营造

1.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校园内良好的物质环境包括地理位置、人文景观、校容校貌、绿化状况、教学科研设施等。道德品质首先是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形成的,物质环境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美好的校园环境可以使大学生们道德思想受到了直观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其心理更加舒畅,以更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也易于形成高尚、文明、道德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生活化了,把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效果会更加明显。

2.构建和谐的精神环境

校园精神环境是不容忽视的教育资源。这种由广大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参与所形成的校风、校园文化和学术氛围,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于校风而言,作为重要的载体,不仅是衡量办学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是大家精神风貌的综合体现,更能够成为大学生自觉成才的稳定推动力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对于校园文化氛围,它起着塑造大学生道德品质的作用,能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和情感上产生认同感,对于精神、情趣都具有同化作用;高校还要有浓郁的学术氛围,学术性是所有高等教育的内在特质,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多的是交流思想,促进学术创新。

3.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

高校是大学生认识社会的主要环境,虽然所能接触的人范围比较窄,但是就在高校这个小社会里,大学生通过交往,形成了以情感为基础的相互关系。所以说,大学里融洽的人际关系,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合作性与适应能力,是大学生圆满完成学业的保证。学生们“带着各自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来到大学校园,在新环境中相互交融、彼此撞击,不断地改变或矫正着旧有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融洽的人际关系环境可以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得到满足感,积累情感体验并将其转化为自觉成才的行动。大学的人际关系环境不仅包括学生之间,还包括师生之间的。目前,师生交往趋于多样化、平等化,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给予学生人格尊重、人文关怀和人情温暖,以人格魅力去感召学生。

4.规范虚拟环境

毋庸讳言,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甚至叫主宰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模式,影响着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传统意义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于互联网的开放性、交互性、虚拟性等特点,它使得教育获得了极大的发展空间,把越来越多的机会和可能留给大学生。在我们承认网络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副作用的同时,也拓宽了我们进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为我们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化。鉴于此,我们不妨积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虚拟环境”,增强免疫力,就完全有可能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 钱逊.中华文化精神[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

[2] 朱鹏武.中国传统文化和谐思想的基本内容[D].郑州:河南大学,2006.

[3] 刘卫学.中外和谐思想发展的脉络[J].江西社会科学,2005(6).

[4] 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5] 刘玉君.高校和谐校园文化构建研究[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7.

[6] 吴敏英.以人为本视野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发展[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3).

[7] 夏建尧.论“和谐”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 (1):65.

[8] 刘燕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岱宗学刊,2006(2).[9]徐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高校德育环境[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10] 朱雯云.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和谐校园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

[11] 张晓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6.

(作者单位:川北医学院)

猜你喜欢

和谐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