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视角下大学生英语写作中的介词研究
2013-11-05李勤
李 勤
(宿迁学院 五系,江苏宿迁 223800)
一、引言
介词在英语中使用频率高、意义丰富、活跃。据统计,英语中介词及短语多达280 多个,而汉语中的常用介词不到30 个,数量上的差异很大。Brown 语料库的数据统计显示前100 个最常用的英语词语中介词占15 个(马冬梅、尚砚,2011:115)。Kennedy 估计任何英语语料中每8 个词中就有1 个介词(Kennedy,2000:139)。数量上的不对等和东西方思维的差异使中国学生在使用英语介词时出现很多问题。根据《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的数据统计,中国学习者介词的使用频数低于本族语者语料库LOB和Brown 的统计数据。与本族语者语料库相比,介词的超用和少用情况较明显。从CLEC 对介词的失误情况统计看出介词失误排名第八,占总失误的百分之1.628(桂诗春,2005:12)。目前从母语迁移的角度对英语写作中介词的研究很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二语写作过程是隐性的,是处在复杂的、尚未被人们所知的认知程序处理过程中(王文宇、文秋芳,2002:64)。分析研究介词这一英汉差异巨大的词类,找出母语思维对介词使用的影响,对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对进一步推进二语写作理论和母语迁移理论的发展很有价值。
二、相关研究
国外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母语迁移的角度对英语写作进行研究,如Mohan和Lo(1985),Kirkpatrick(1997),Woodall(2002),Williams(2007)等。国内研究起步稍晚,但研究更深入具体。如郭纯洁和刘芳(1997)发现了母语在外语输出过程中的参与量很大(55%)。文秋芳和郭纯洁(1998)深入研究英语写作过程,发现外语写作能力的高低与学生对母语依赖性的关系,并发现母语在写作中的中介作用。葛丽莲(2003)用对比分析和错误分析理论对大学生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典型错误加以分析,找出其中反映出的母语迁移现象。刘东虹(2007)分析了大一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并发现英语写作中的母语迁移与社会因素、语言距离和心理类型、个体差异、任务的本质等关系更为密切。从Flower和Hayes 的写作认知过程模型分析学习者外语写作中的翻译行为,认为目前并非所有研究都认同母语思维对外语写作只有负面影响,同时指出母语思维在某些方面对外语写作是有益的。
单独研究英语写作中介词使用情况的文章不多,从母语迁移的角度研究英语写作中学生的介词使用情况的则更少。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现有的语料库对学生英语习得中的介词错误进行分析,如彭圆(2006)应用错误分析的理论,利用CLEC 语料库找出四、六级语料库中常用介词的错误类型,并对错误因素做出分析。孙莉莉和杨雪静(2008)同样利用现有的语料库,用错误分析理论分析国内研究生介词的误用。通过现有语料库研究的好处是研究样本大,信息量丰富,但作者对研究的对象具体情况了解不多,更无法接触研究对象,尤其是从母语迁移的角度,很多的错误较难界定是否受母语思维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实验建立语料库,对实验对象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获得动态数据同时与现有语料库CLEC和英语本族语者语料库进行对比,藉此研究大学生写作结果中介词的母语迁移现象。通过调查访问的手段分析错误是否是受母语影响而成的,发现并解释母语思维与策略对英语写作中介词使用情况的影响。
三、研究设计
1 研究问题
本研究旨在考察学生写作结果中介词的使用情况与母语迁移的影响,符合该目的的研究问题如英语写作中的介词使用频数与母语迁移有何关系?英语写作中的介词失误与母语迁移有何关系?
2 研究方法与实验对象
本实验采用双组前后测设计方法,实验对象为江苏某高校102 名非英语专业本科班的学生,是同一位教师所带的两个班。因为该校实行英语教学改革,打破自然班级的限制,英语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按高考英语成绩和入学英语考试成绩随机分班,每个班级学生的总体英语水平基本一致,每位教师所带班级都是随机分配。实验开始时他们已经完成了一个学期的大学英语课程,英语水平接近大学英语四级水平。
3 研究步骤
本研究设计的是一系列的写作任务,采用有控制的命题作文,实验按班级分两组,一组为实验组52 人,一组为控制组50 人。前测安排在学期开始第一周,采用2010年12月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的作文How should Parents Help Children to Be Independent?附有汉语写作大纲:目前不少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为了让孩子独立,父母应该……收回有效作文102 篇。随后实验组每两周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给学生讲解作文,提供经典英语范文要求学生背诵并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写作,因为经典英语模仿策略“是提升英语习作水平、英语学养和根基的最简策略”。然后教师批改指出学生作文中经常犯的错误并给出正确的表达,提醒学生避免受母语影响而产生错误,藉此拟通过元认知策略培养,即时反馈错误和大量的操练模仿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二语写作水平。控制组按照正常的教学计划进行学习。实验后测安排在学期末第16 周,题目为Buying Lottery Tickets,给出中文提纲:(1)有些人赞成买彩票;(2)有些人反对买彩票;(3)你的观点。收回有效作文100 篇。
题目皆为学生熟悉的话题,学生有话可说。要求学生在30 分钟内完成,字数控制在150 字以内。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需要依靠自己已掌握的全部语言手段,且由于这一任务的元语言本性,学生倾向于使用翻译的方法,用母语思考再译成二语表达出来,从中很容易看出母语的迁移作用,另外本实验参考数据来自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 中St3(大学英语四级)和St4(大学英语六级),其语料来源是四、六级考试作文,与本实验对象英语水平相当,语料来源都属于控制作文,有别于自由作文,数据上具有可比性。
4 调查工具
本实验研究采用实验前后测对比的方法,同时参照现有语料库的学生介词使用情况进行研究,文中的参照语料库数据来自广东外语外贸学院著名教授桂诗春创建的《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CLEC》,及其姊妹篇《基于CLEC 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分析》。统计实验作文的介词使用频数和介词失误频数,分析写作强化训练后学生英语写作中介词使用频数和失误频数的变化,从而分析其中母语迁移的影响。本文采用Excel和Spss11.0 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5 数据收集与分析
两篇作文写好后,先分别计算出写作结果中所有介词出现的频数及其比例,再请二位教师共同标注错误,特别计算出介词错误出现的种类与频次,通过统计获得数据,找出介词使用情况,分析介词错误受母语迁移的影响,并分析加强写作训练能否减少母语迁移对学生介词使用的影响。为了合理断定某个错误是否来自母语的影响,我们采用对比分析学家们普遍采用的翻译对等的标准,对原因不明确的错误通过询问方式确定具体原因。如on the campus 短语,部分学生用in the campus,为了确定是受汉语介词in 的语义影响而产生的母语迁移错误,还是受英语中如in the room 等短语影响而产生的错误类推,我们通过询问确定,把具有母语因素的错误都归为受母语的迁移影响。为了让数据具有可比性,我们对需要进行比较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统一采用100 万词为基础的相对数据。
四、调查结果与分析
为便于分析,我们把数据分为4 组,实验组前后测数据标注为O1,O2,控制组前后测数据标注为O3,O4,给定检验水平P 值设定为0.05。
1 实验作文中的介词使用频数数据统计
统计四组数据,计算出各组介词的使用频数,并与CLEC 语料库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为了看的更直观,我们把频数再转化为比例,即原始统计频数除以对应文章的总词数再乘以100 000,如表1 所示。
表1 实验组数据与现有语料库中介词频数对比
数据显示,不管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介词使用频数均低于与本族语者语料库。大学英语四六级学习者的介词使用频数似乎是随着水平的提高,并没有相应的提高,甚至略有下降,大学英语四级CLEC(St3)语料库中介词的频数比例为0.106 4,大学英语六级CLEC(St4)语料库中介词的频数比例为0.097 4。实验组的数据出现上升,而控制组的实验数据与语料库的统计惊人相似,这一点值得思考。
2 实验作文中的介词失误数据统计
为了进一步研究母语的影响,本实验把介词失误分为两大类。我们把受母语迁移产生的错误标注T,不是受母语迁移产生的错误标注U,我们通过计算词频的千分数进行客观的横向对比,结果如表2 所示。
从数据可以看出实验前测中不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由母语迁移产生的失误比重都比非母语迁移造成的失误比重大。
表2 实验前后母语迁移产生的失误比重对比
3 实验前后测数据对比
为了更好的看出实验对学生使用介词频数的影响,我们把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数据进行对比。数据统一采用100 万词为基础的相对数据,即采用原始统计的介词频数除以对应文章的总词数再乘以100 000。
3.1 实验组与控制组介词使用频数比较
表3 显示不同组别的学生介词频数对应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N 表示检验数目对应每组的学生人数,Mean 表示平均数,Std.Deviation 表示标准差,如实验组O1 的平均数为86 809.96 标准差为20 583.345 8,控制组O3的平均数为84 648.39 标准差为24 428.374 5,实验组O2 的平均数为95 802.34,标准差为20 583.345 8,控制组O4 的平均数为83 741.81 标准差为22 244.203 2,数据之间是否有差别,可以从Mean 或Std.Deviation 对应的数据看出,但是否达到显著性差异要看方差检验的结果。O1 与O3,O2 与O4 数据来自相互独立的两个样本,用独立样本T 检验手段判断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O1与O2 的数据来自同一样本,用配对样本平均数T 检验手段判断其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结果显示,O1 与O3 组独立样本平均数t 检验统计量信息是,t 值为0.479,自由度(df)为99,显著性水平为0.633>0.05,说明两组数据没有显著性差异,即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实验前测写作中使用的介词频数没有显著性差异。O2~O4 组独立样本平均数t 检验统计量信息是,t 值为3.141,自由度(df)为99,显著性水平为0.002 <0.05,说明实验后测中,实验组和控制组学生写作中使用的介词频数具有显著性差异。O1~O2 配对样本平均数检验T 值为-2.503,自由度为48,显著性水平为0.016<0.05,即实验组学生在实验前后测写作中出现的介词频数有显著性差异。
表3 不同组别学生介词使用频数的平均数、标准差及T 检验值
3.2 实验组与控制组介词失误比较
实验后测中,随着受试者英语学习的深入,母语迁移产生的错误比重逐渐变小。我们把表2 数据加权处理后通过卡方检验的方式来分析实验后测的介词错误频数与母语迁移的影响是否存在显著相关,表4 表明χ2 计算值为0.07,自由度为3,总观测数位62,显著性水平为0.995>0.05,数据表明介词受母语迁移产生的错误与组别之间不存在相关性,也就是说写作强化训练对于改善由母语迁移产生的介词错误并无很大效果。
表4 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前后介词失误个数比较卡方检验
4 结果分析
4.1 实验作文中的介词频数使用结果分析
表1 与表3 的数据显示实验前测时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介词使用情况O1 与O3 基本相同,实验后测中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介词使用比例O2 与O4 差异较大,实验组的前后测数据O1 与O2 差异较大,与英美人语料库中介词所占比例比较可以看出,学生在介词的使用频数上与本族语者仍有一定的差距。介词的使用频数较低,表面上看是学生少用了介词,但我们通过分析看出是学生由于受母语思维的影响过多的使用了动词或动词词组所致。从语法角度看,汉语是非形态语言,动词使用不受形态的束缚,从而形成了动词优势语言。而英语为形态语言,每个句子只可有一个定式动词,动词的活动受到限制,语言的运用更多的借助于名词,而介词是引导名词的,介词由于代替了以前名词的格的形态变化,变得更加灵活,因而名词、介词的优势几乎是不可避免的(潘文国,2004:377)。随着学习的深入,受试者的英语水平向目标语不断接近,受母语的影响也在不断地变小。训练过程中,实验组的学生接受了元语言意识的培养,了解现代英语中,英美人习惯较多使用相当于汉语的动词意义的介词短语,了解汉语介词的数量和使用频数均低于英语这一语言特征,因此在英语写作过程中实验组的学生尽量摆脱母语动词优势的束缚,有意识的多用介词及短语。
4.2 实验作文中的介词失误结果分析
表2 与表4 的数据显示随着学习的深入由母语迁移产生的错误数量减少,通过学习,无论是实验组还是控制组,介词的错误都在变少,实验组由母语迁移产生的错误比重下降较为明显。但通过卡方检验表4 的结果,我们看出反映介词失误的数据之间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这说明虽然写作训练使受试者受母语的影响变小,英语水平向目标语不断接近。但要克服母语影响,避免僵化现象出现,我们还应该做更多的努力。绝大多数受试学生的语言经验是汉语,英语作为第二语言,且是在母语系统成熟之后才开始接触,英语写作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套用汉语语言习惯,语法结构,甚至思维和表达形式,这样就很容易产生错误。神经语言学的研究成果表明,青少年以后才学第二语言的人其母语和第二语言在布罗卡区内处于不同的位置(Blakeslee,1997),Mac Whinney 的理论指出母语和第二语言两个模块之间的关系主要靠迁移来维系。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参与实验的学生都是在初一才开始英语学习的,这时候他们的母语系统已发展完善,因此学生在介词使用上受母语思维的影响不足为奇。
五、结语
第一语言知识既可以帮助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又可能阻碍学习者的习得(朱萍、黄睿,2007:195)。母语的迁移影响对步入青春期才开始学习英语的这一类学生一直存在。加大二语信息输入和写作强化训练能减少母语思维对学生介词使用的干扰。但由于考试压力,在二语水平相对较低的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四六级学习过程中,为了避免作文的错误失分,学生较多使用简单句子结构,回避复杂句子结构,从而出现了语言僵化现象。同时发现,大外学生不会用英语介词主要是因为读得不多,词汇量(尤其是固定搭配)不够,其次才是写得不够,没有足够的信息储备,单纯的写作训练效果很有限。基于本项研究,我们建议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可理解性语言输入,强化学生的英语思维,同时加大英语教学改革力度,重视并改进针对非英语专业的写作教学,摆脱应试教学的影响。尽管我们实验的过程持续了近一个学期,但这对大学四年的学习时间来说还是太短,通过实验数据我们看出增加信息输入,加强写作训练能减少母语思维的束缚,但我们无法判断语言僵化现象的出现是否是由于没有有效的信息输入和强化训练导致的。要全面的考察学生介词使用情况与母语迁移关系还可以对具体介词进行分析。
[1]Blakeslee,S.When an Adult Adds a Language,It’s One Brain,Two Systems [N].New York Times,1997-07-15.
[2]Kennedy,G.An Introduction to Corpus 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139.
[3]Kirkpatrick,A.Traditional Chinese Text Structures and Their Influence on the Writing in Chinese and English of Contemporary Mainland Chinese Students[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1997,(6):223-244.
[4]Mohan,B.A.&W.Lo.Academic Writing and Chinese Students:Transfer and Developmental Factors[J].TESOL Quarterly,1985,(19):515-534.
[5]Williams,J.Teaching Writing in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s[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
[6]Woodall,B.Language-Switching:Using the First Language While Writing in a Second Language [J].Journal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2002,(1):7-28.
[7]葛丽莲“.母语迁移”对中国学生英语表达的影响[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50-52.
[8]桂诗春.中国学习者英语言语失误分析.基于CLEC 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12.
[9]郭纯洁,刘芳.外语写作中母语影响的动态研究[J].现代外语,1997,(4):31-38.
[10]刘东虹.大一学生写作中的母语策略与母语迁移[J].外语教学,2007,(7):62-66.
[11]马冬梅,尚砚.关于中国大学生使用英语介词in 的研究—基于语料库和认知分析框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9):115-120.
[12]潘文国.汉英语对比纲要[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4.377.
[13]彭圆.基于CLEC 语料库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学习者介词错误分析[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80-83.
[14]孙莉莉,杨雪静.基于语料库的英语写作中冠词、介词的误用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5):105-108.
[15]王文宇,文秋芳.母语思维与二语写作——大学生英语写作过程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4):64-67.
[16]文秋芳,郭纯洁.母语思维与外语写作能力的关系:对高中生英语看图作文过程的研究[J].现代外语,1998,(4):44-56.
[17]朱萍,黄睿.母语迁移对大学生英语词汇学习的影响及教学启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2):193-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