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铵盐法制聚磷酸铵工艺研究
2013-11-04崔益顺
崔益顺
(四川理工学院材料与化学工程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阻燃剂是一种重要的塑料助剂[1]。在塑料中加入阻燃剂,可赋予塑料阻燃性,降低塑料被引燃的可能性,即使被引燃,也能降低其火焰传播速度甚至自熄。阻燃剂按其所含的阻燃元素,可分为卤系、磷系、铝镁系、硼系、硅系以及钼系等。其中以聚磷酸铵(APP)为主要组分的膨胀型阻燃剂则是今后阻燃剂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它同时含有磷、氮两种阻燃元素,而磷氮具有一定的协同效用,增加了聚磷酸铵的阻燃效果[2-3]。伴随着人们对阻燃要求的越来越高,聚磷酸铵作为一种重要的低烟、无卤磷系阻燃剂,符合环保型阻燃剂的发展方向[4-5],有着很好的市场前景。
本文以磷酸二氢铵为原料,尿素为氨化缩合剂制备聚磷酸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讨论配料比(尿素与磷酸二氢铵摩尔比)、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产品的影响,最后得到合成聚磷酸铵的较优工艺条件。
1 实验部分
1.1 工艺流程
聚磷酸铵合成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聚磷酸铵合成工艺流程图
1.2 实验原料和仪器
实验原料:磷酸二氢铵、尿素、浓硝酸、浓盐酸、氢氧化钠、H型-732离子交换树脂、浓硫酸、丙酮、柠檬酸、喹啉、钼酸钠等。
主要实验仪器:电子恒速搅拌器、电子调温电热套、电热鼓风干燥箱、数字酸度计、电子天平、循环水多用真空泵、DX-2600型X射线衍射仪。
1.3 分析方法
P2O5含量测定采用磷钼酸喹啉重量法;平均聚合度测定采用端基滴定法;阻燃性能测试采用灼烧残重法;溶解度的测定采用溶液蒸发残留量法。
2 数据处理与分析讨论
2.1 配料比的影响
图2为固定温度170℃、反应时间120 min下配料比对产品平均聚合度的影响。
图2 配料比对聚合度的影响
在尿素与磷酸二氢铵的配料比小于1的阶段,磷酸二氢铵过量,其过量的量越多,产物越难固化,当达到一定值时产物将一直呈液态,不再固化,图2曲线呈上升趋势,而且上升的趋势比较明显。在配料比为1时,聚合度达到最大。在配料比大于1阶段,尿素过量,从聚磷酸铵的合成原理知道,尿素会分解生成副产物,其过量越多,副产物越多,对产物的影响就越大,在配料比大于1阶段曲线呈下降趋势。所以尿素与磷酸二氢铵的摩尔比为1∶1为较优的配料比。
2.2 反应时间的影响
图3为固定尿素与磷酸二氢铵摩尔比1∶1、温度170℃下反应时间对平均聚合度的影响。
图3 反应时间对聚合度的影响
在反应180 min之前,反应不完全或者固化不完全,所以曲线呈上升趋势,适当增加反应时间可以增加产物的平均聚合度。但反应180 min后,上升趋势不再持续,可能是伴随着时间的增长,副反应开始增多,影响了产物的平均聚合度。因此,180 m in是比较合理的反应时间。
2.3 温度的影响
图4为固定尿素与磷酸二氢铵摩尔比1∶1、反应时间180 min下反应温度对平均聚合度的影响。由于反应中伴随的副反应比较多,温度是副反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产物的质量,其聚合度自然降低。而且在200℃下,尿素几乎全部分解,其中一些短链的聚磷酸铵不能达到自身脱水缩合聚合的温度,所以其聚合度不能提升。反应温度控制在150~170℃比较好。
图4 反应时间对聚合度的影响
2.4 正交实验
2.4.1 正交实验方案及极差分析
从单因素实验可知,影响聚磷酸铵聚合度的主要因素有:配料比(尿素与磷酸二氢铵摩尔比)A、反应温度B、反应时间C等。采用L9(34)正交表进行正交实验,正交实验数据见表1。
平均聚合度、P2O5含量、阻燃率的极差分析见表2、表3和表4,配料比对产品平均聚合度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反应温度和时间。得出各工艺参数对各指标的影响主次分别为:反应物配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最佳工艺组合为反应配料比1∶1、反应温度150~170℃、反应时间180 min。
表1 正交实验数据表
表2 平均聚合度极差分析
表3 P2O5含量极差分析
表4 阻燃率极差分析
2.4.2 验证试验
根据极差分析结果,选取较优水平:配料比(尿素与磷酸二氢铵摩尔比)1∶1、反应温度150~170℃、反应时间180 min做验证实验。测得各项指标如表5。通过X射线衍射仪分析6个较强峰的晶面距与I-型APP和II-型APP的数据比较见表6。
3 结束语
采用磷酸二氢铵为原料,尿素作为缩合剂,制备聚磷酸铵。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得出:在配料比(尿素与磷酸二氢铵摩尔比)1∶1、反应温度150~170℃、反应时间180 min条件下聚合得到的聚磷酸铵产品的平均聚合度为91,P2O5含量72.04%,溶解度3.3 g/100 mL水。产品阻燃木材的阻燃率为55.76%。通过X射线衍射仪分析得出产品为I型APP。
表5 较优水平实验结果
表6 优化产品与Ⅰ-型,II-型APP的晶面距数据比较
[1]欧育湘.阻燃剂[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2]张泽江,梅秀娟.聚磷酸铵阻燃剂的合成及阻燃机理[J].阻燃材料与技术,2004(2):5-8.
[3]李玉芳,伍小明.聚磷酸铵的生产及应用进展[J].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2006(11):19-20.
[4]章元春,杨荣杰.低水溶解度聚磷酸铵的制备与表征[J].无机盐工业,2005,37(3):52-54.
[5]张 亨.聚磷酸铵的性质及合成研究进展[J].杭州化工,2012,42(41):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