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泉水电站面板堆石坝坝体分区及坝料
2013-11-04张伟
张 伟
(新疆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乌鲁木齐 830000)
1 工程概况
温泉水电站位于新疆某河中游,工程主要任务为发电,水库总库容2.07亿m3,电站总装机容量180MW,工程等别为二等,规模为大(Ⅱ)型。工程由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深孔泄洪洞、表孔溢洪洞、引水发电系统及地面厂房组成。面板堆石坝为Ⅰ级建筑物,最大坝高102m,坝顶长306m,坝顶宽10m,上游坝坡1∶1.5,下游坝坡1 ∶1.3~1 ∶1.5,并设置四级上坝公路,填筑方量264万m3。
本工程位于强震区,坝址区基本烈度8°,抗震按8°设防。
大坝于2008年5月开工,2009年4月初开始填筑坝体,当年12月底填筑到957m高程(防浪墙底部)。2010年8月通过水库蓄水安全鉴定,当年9月10日下闸蓄水。
2 坝料特性
2.1 爆破堆石料
石料场位于坝址下游5#冲沟右侧,距坝轴线2km,该料场为斜坡地形,自然坡度25°~35°,大部分基岩裸露,局部有坡积块碎石土覆盖。料场出露的岩性以中厚层~块状凝灰角砾岩为主,局部夹凝灰岩,凝灰角砾岩饱和抗压强度213MPa,软化系数0.36;凝灰岩饱和抗压强度142MPa,软化系数0.57,属坚硬岩。石料场的有用层储量800万m3。其质量和储量均满足要求。
2.2 砂砾石料
砂砾石料场位于麻扎沟右岸阶地平台上,与坝址距离8km,其性质为第四系中更新统(Q2al)冲积物,局部含少量漂石的砂砾石层。料场粒径≥5mm含量76.92%~80.75%,含泥量4.3%~5.83%,内摩擦角φ>37°~42°,渗透系数1.36×10-2~6.07×10-3cm/s,紧密密度2.16~2.19g/cm3,干松密度1.78~2.01g/cm3。不均匀系数Cu=51.42,曲率系数Cc=2.17,有效储量266.8万m3。卵砾石母岩成份主要是安山岩、凝灰岩,其次夹杂少量花岗岩、砂岩等,针片状较少见,多呈次圆状,强度较高。其质量和储量均满足要求。
3 坝体分区及坝料
3.1 坝体分区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应充分利用当地已有材料,根据材料强度、压缩性、渗透性、施工方便及经济合理性等要求进行分区。
温泉水电站坝址附近有丰富的石料,岩性为凝灰岩及凝灰角砾岩,岩相稳定,裸露地表,风化层轻薄,质量良好。同时在工程区附近,距坝址8km处,蕴藏着条件优良的砂砾石料场,因而坝体分区设计根据坝料性质、料场储量、坝体变形特性、渗流特性及坝体抗震稳定等要求按以下原则确定:
3.1.1 变形特性
(1)依据混凝土面板坝变形受力特点,坝料分区充分利用了爆破堆石料力学性能好、抗剪强度高、休止角大的特点,布置在堆石区上下游,以提高坝坡稳定性,保持较陡的坝坡。
(2)充分利用天然砂砾石料高压缩模量的特性,有利于坝体变形控制,选取在坝体中部布置砂砾石区,坝体沉降变形较小,可减少坝体沉降量,从而控制趾板、面板各接缝的变形,改善各种接缝特别是周边缝的应力状态,有利于强震区高面板坝的安全运行。
工程于2010年9月10日下闸蓄水,大坝沉降量观测显示:截至2011年6月11日,最大沉降量48.53cm,发生在0+255m 断面的930m高程处,0+205m断面的905m高程处最大沉降量44.07cm。从实际观测的数据分析,最大沉降量不到0.5%,可见砂砾石区布置在坝体中部对改善坝体沉降量效果明显。
3.1.2 渗流特性
砂砾石料作为坝体填筑料,其透水性相对爆破堆石料较弱,使用时选取合适部位尤为重要。坝体分区须满足渗透稳定的要求,由上游至下游各分区填筑材料之间注意水力过渡,即级配料应由细到粗,渗透系数由小到大,以便尽快降低坝体内的浸润线,保证渗漏水能通畅地排向下游,同时使坝轴线下游一定范围形成干燥区,为充分利用渗透系数较小的材料创造条件。
在坝体分区设计时,坝体堆石区中部采用部分砂粒料填筑,范围为EL895~940m。砂砾石分区周围有透水的堆石体环绕,通过计算砂砾石料和堆石料之间满足滤土和排水要求,坝体排水通畅,不会产生渗透稳定问题。
3.1.3 抗震特性
本工程位于强震区,由于爆破堆石料抗剪强度高于砂砾料,渗透系数相对较大,排水通畅,因而其抗震性能优于砂砾料。爆破堆石料具有较高的抗剪强度和良好的抗震性能,设计布置在坝体底部及顶部、下游坝坡部位,把抗震性能较弱的砂砾料包裹在爆破堆石料中,可得到较陡的下游坝坡,节省了坝体填筑方量,以达到物尽其用的原则,同时获得较高的抗震稳定性能。
3.1.4 施工条件和工程造价
(1)爆破堆石料场位于山腰,施工场地相对狭小,道路较难布置,但运距较近。
(2)由于爆破堆石料场开采需要用火工材料,而火工材料供应受社会因素影响较大,料场生产能力会受制约。
(3)砂砾石料场位于台地上,地势平坦开阔,施工道路布置容易,开采及运输方便,并可扩大开采,填筑过程中受料场生产能力的制约因素小,但运距远。
经以上分析,爆破堆石料和砂砾石料综合经济指标相当。
综上,根据本工程料源分布特点及其性质,坝体分区:①混凝土面板上游依次为上游任意料盖重区、上游粘土防渗补强铺盖区;②混凝土面板下游依次为垫层区、过渡料区、主堆石料区、砂砾料区。
3.2 坝料
根据工程天然建筑材料分布情况和坝料设计原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坝料从上游至下游分为7个填筑分区。
3.2.1 上游盖重区
布置在上游铺盖区上游,顶宽10m,顶高程EL895m,上游坡度不陡于1∶2,起到保护和稳定上游铺盖区土料的作用。料源来自建筑物开挖过程中的弃碴料,利用运输和推平机械自然压实。
3.2.2 上游铺盖区
布置在混凝土面板上游,上游坡度不陡于1∶1.7,顶宽5m,顶高程EL895m,作为补充的防渗体和一旦发生渗漏时的封堵材料。采用T2料场土料,利用运输和推平机械自然压实。其功能是与特殊垫层区联合,起到淤堵开裂的周边缝及面板底部裂缝,实现自愈的作用。
3.2.3 垫层区
布置在面板下部垫层料,水平宽度4m,采用C1砂砾料场筛分料,要求最大粒径dmax≤80mm,小于5mm含量30%~50%,渗透系数k≤1×10-3cm/s,碾压层厚0.4m,相对紧密度Dr≥0.85。
3.2.4 特殊垫层料区
为垫层特别级配小区,布置在周边缝下部,其作用是对周边缝渗漏水流中的上游铺盖区土料起反滤作用,阻塞渗漏通道。该区最大粒径dmax≤20mm,碾压层厚0.2m,以小机械人工碾压,相对紧密度Dr≥0.85。
3.2.5 过渡区
布置在垫层下游,水平宽度5m,采用C1砂砾料场全料,碾压层厚0.4m,要求相对紧密度Dr≥0.85。
3.2.6 爆破堆石区
布置在过渡料区下游,形成下游上坝道路和下游坝坡,是坝体的主要支撑结构,采用P1料场爆破料及建筑物爆破开挖料,碾压层厚0.8m,孔隙率n≤21%。
3.2.7 砂砾石区
布置在坝体中部,采用C1砂砾料场全料,碾压层厚0.8m,相对紧密度Dr≥0.85。
4 大坝填筑施工
大坝填筑施工的碾压参数由碾压试验确定,如表1所示。
表1 坝体填筑碾压控制参数 单位:万m3
大坝填筑于2009年4月2日,初期填筑主要为开挖利用料,由于基坑处理需要较长时间,填筑从基坑下游面开始,基坑的填筑在处理完成后进行。
对河床砂砾层按照设计要求清理并取样试验后开始河床段坝体填筑,填筑起始高程868.38m,至6月7日基坑(垫层料)开始填筑。2009年12月26日大坝填筑至957m高程。从2009年4月至12月,填筑强度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大坝2009年4~12月填筑强度 单位:万m3
统计结果表明,各种坝料抽检频率均大于DL/T 5128—2001《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施工规范》要求,检测成果均满足设计要求:爆破料孔隙率达19.21%(设计21%),垫层、过渡及砂砾料相对密度达0.9以上(设计0.85)。填筑质量良好。各种坝料填筑质量基本遵循正态分布。
5 结语
温泉水电站大坝分区及坝料设计符合就地取材、因材设计的原则。坝体分区在坝体中心部位设置砂砾石分区,可以充分利用砂砾石高压缩模量的特性,有利于坝体变形控制。砂砾石分区周围有透水的堆石体环绕,坝体排水通畅,不会产生渗透稳定问题。
自2010年9月水库蓄水以来,大坝已经过2年的蓄水运行。目前,大坝各项工程项目均已完建,大坝整体形象面貌良好。运行期坝体监测结果表明,坝体总体变形量较小,面板挠度、面板应力、面板接缝变形均在可控范围之内,趾板和帷幕下游渗压不大,大坝防渗系统工作正常。
[1]DL/T 5016—1999,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规范[S].
[2]蒋国澄,傅志安,风家骥.混凝土面板坝工程[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
[3]郦能惠.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新技术[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7.
[4]何勤,李劲飞,范金勇.JLT水电站混凝土面板砂砾-堆石坝坝体分区及坝料设计[J].水利规划与设计,2008(6).
[5]张伟.温泉水电站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设计[J].中国水利,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