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满意度研究——以安溪县为例

2013-11-02武晓静韦素琼

台湾农业探索 2013年5期
关键词:大格安溪县人居

武晓静,韦素琼,刘 静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1]。而农村人居环境,是指在农村范围内,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所需要的物质环境及非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包含生态环境、居住条件,以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非物质环境包含生活方便舒适程度、生活情趣、社会秩序、信息交流与沟通、安全和归属感等。其中,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和生态环境状况等三个因素则是衡量人居环境优劣的重要指标[2]。农村人居环境满意度是描述农村居民对所处人居环境的认知(期望值)和感知(实际感受值)之间的差异,可以测量居民满意的程度,它是居民满意的量化统计指标[3]。

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始于城市规划学,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以霍华德、盖迪斯、芒福德等为代表的城市规划先驱者开创了人居环境研究的先河[4-6]。到目前为止,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大致可归纳为城市规划学派、人居聚居学派、地理学派和生态学派等[7]。自20世纪50年代起,不少国家针对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进行了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效,如英、德等国50年代后期开展了乡村规划,增强中心村功能;日本和韩国也于60、70年代开展了“农村整个事业”和“新村运动”,以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为核心,通过大力建设村庄基础设施和改善农村环境,不仅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而且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欧盟在21世纪初期将新农村人居环境列为农村发展的重要课题[8]。

长期以来,我国人居环境的研究工作侧重点都在城市区域[9]。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农村传统文化衰落、村庄生态景观破坏、水资源污染、耕地资源浪费[10-11]等问题的出现,引起人们对农村人居环境问题的重视。通过对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的研究,要素、结构与优化模式得到初步确立;经过广大学者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大量实证研究,中国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和问题逐渐清晰,同时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出了诸多有益举措[12]。总体而言,农村人居环境的系统性研究仍在不断深入与加强。在国内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也体现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是实现新农村建设整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政府已颁布一系列政策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创建可持续发展新农村,优化农民生活质量和生活条件,实现城乡和谐的小康社会[13]。

近些年,有关满意度测评方法已成为“三农”领域研究调查的重要方法,但对福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满意度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借鉴有关满意度理论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安溪县感德镇槐植、大格和炉地3个村庄的人居环境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3个农村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提高当地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和谐新农村的构建,提出改进措施及配套的政策性建议。

1 研究概况

1.1 研究区域新农村建设概况

安溪县是福建省泉州市辖县,位于福建省中部偏南,晋江西溪上游,北纬24°51′~25°26′,东经117°34′~118°18′,是中国重要的茶叶生产基地之一。2010年,安溪县GDP生产总值达到了305.99亿元,位居泉州市第6位,人均GDP为27969元。三次产业的比例分别为8%、60%和32%。农民的人均纯收入达8405元,其中,茶叶收入为4000元左右,占50%。因茶致富的安溪,80多万人口受益于茶产业,直接从事茶产业的就有30多万人,茶产业年总产值已超过50亿元。2002年以来,安溪四进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2007年,安溪创下县级茶园总面积、茶叶总产量、茶叶总产值、受益人口、茶农平均收入、茶产业配套程度等6项全国茶界第一。感德镇位于安溪县的西北部,地处戴云山脉东南坡,是安溪闻名遐迩的名茶铁观音主产区之一。

本研究样区槐植、大格和炉地3个行政村位于安溪县感德镇南部,均以茶叶生产为主。其中槐植村位于感德镇东南部,距离镇中心3.6km,旁有339县道经过;大格村在镇政府驻地西南3.5km处,尾园尖山东麓,海拔560m;而炉地村位于感德镇的西部,属偏远山区,海拔610m,有一条硬化公路。槐植、大格和炉地3个村庄人口密度与经济密度差异显著,分别为458.7人/km2、587.7人/km2、131.8人/km2和 4.7元/m2、3.8元/m2、0.5元/m2,社会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梯度变化(表1)。

1.2 样本属性

农村人居环境调查内容主要涉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两方面,包括空气质量、道路交通、供水饮水及排水处理、村庄照明、绿化状况、垃圾处理、供电情况、商店及茶叶市场分布、医疗站、农村教育、社会治安、休闲娱乐15个指标。每个指标分为“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不太满意”和“不满意”5个等级。本次调查采用入户调查与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根据3个村庄空间分布格局,将村庄大体分成几个小部分,分别在每个部分抽样选取一定数量的农户进行调查。2012年8月份完成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60份,收回有效问卷249份,其中炉地56份,大格96份,槐植97份。所选样本的分布具有较好代表性。

被访村民中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4.8%(表2),这为问卷内容的理解和回答提供了较好的可行度。被调查者中年人占76%,其中男性中年占40%,女性中年占36%;20%的年轻人中男女比例各占一半;剩余4%由老年人构成。调查对象主要集中在31~50岁,属于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对他们进行调查,可以较好地反映出真实的情况。从从业状况看,由于安溪县的主导产业为茶叶,大格和炉地超过70%的村民均为茶农。槐植村则经济较发达,收入渠道趋于多样化,商人(包括茶 商)比例较大(达41%)。

表1 研究样区的基本情况

表2 被调查村民基本情况

1.3 研究方法

采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满意度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考虑到该方法数学模型简单,对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问题评判效果好[2],而人居环境满意度受多种因素制约,因此采用该方法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客观、科学。其公式为:

其中,B为各个指标的满意度均值,A为权重集,R为评判矩阵,C为相对于各等级规定的参数列向量,E为总体满意度均值,CSI为总体满意度指数。

根据评价决策的实际需要,将总体满意度指数评判等级标准分为“满意”(90~100分)、“比较满意”(80~90分)、“一般满意”(65~80分)、“不太满意”(50~65分)和“不满意”(50分以下)五个等级[12]。

2 调查结果分析

将问卷数据代入公式(1)、(2)和(3),结果见表3。调查认为,村民不满意的主要因素有:(1)炉地:①村里无幼儿园,小孩子还不能自理就得到车程距离为1个多小时的镇上读书;②无路灯,晚上出行不方便;③道路崎岖,不宽,位置偏僻,班车较少,出行不方便;④无文化活动站。(2)大格:①村里无小学,有幼儿园,但学校各个方面配套设施都跟不上;②虽然有定期处理垃圾,但垃圾点分布不均;③房屋建造没有统一规划,比较乱;④无文化活动站。(3)槐植:①有垃圾桶,但损坏后没有维修;②供水和排水水管没有统一规划,较乱;③小学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素质不高,硬件设施差。

2.1 共性分析

从单因子的满意度来看,在3个村中位居前5位与后5位的因子如表4所示。从表4可知,满意度较高的因子为基础设施完备度(供电、供水)、空气质量、绿化与治安。空气质量与绿化环境好,与农村工业不发达、乡村农田、山林面积大有关。治安状况好,与农村社区所特有的人际联系与人际关系网发达有关。而基础设施完备度的满意得益于近年来政府的大力投入,2010年政府投入15.68亿元进行安溪县城乡建设,共完成21座水库和6个乡镇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新建3个乡镇垃圾无害化填埋场和3个垃圾中转站;新增1座220 kV、3座110kV输变电工程等项目。

对幼儿园、文化站、医疗卫生设施、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度,以及排水处理和照明等有关生活环境的基础设施完备度满意度较低。其中,对排水处理不满,主要与生产生活用水污染、化肥农药污染以及河流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有关;对垃圾处理与照明等影响农村环境基础设施不满,则受无路灯、垃圾桶少和垃圾处理点分布不均等因素影响。再者,由于政府投入力度小,教学资源少,学校及文化设施落后和娱乐方式少,导致与农户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如文化娱乐设施、学校教育状况等)的不满意程度最大。由此可见,在农村人居环境建设过程中,既要满足人们对丰富物质生活的需求,也要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自2006年起,新农村建设工作虽然在农村人居环境方面有了较大改观,但当地居民满意度仍处于一般水平,并未有同步提高。三个村庄的总体满意度指数均在55分以下,满意度整体较差。其中,槐植村正在按照新农村建设要求统一规划,其配套设施还在完善中。大格村和炉地村新农村建设相对滞后。按照规划,两村都将进行原地改造。

2.2 差异分析

(1)炉地村的总体人居环境满意度均值最低,只有2.71,其他两个村庄的满意程度相对较高且相差不大。其中炉地村4个指标诊所分布、中小学、幼儿园和文化站的满意度在2.00以下,其他两个村庄对该项指标的满意度均在2.00以上,从一定层面上反映出炉地村村民相对于大格和槐植的不满意度更高。(2)炉地、大格、槐植3个村庄对人居环境总体不满意度分别为46%,11%和29%。尽管槐植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但村民的不满意程度却超过了大格。说明经济发展水平与村民满意度有一定相关性,经济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完备度较好,但经济发达程度与村民的满意度并不完全成正比例关系。一方面由于槐植村经济较为发达,农业以及非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环境负载量;另一方面经济发达,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也相应提高。(3)槐植村虽然经济基础较好,基础设施较其他两个村庄相对完备,但由于缺乏后续维护同样没有获得村民的满意认可。说明村民的满意度不仅体现在对基础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完备度上的要求,而且反映在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后续修缮、维护与管理方面的要求。(4)炉地与大格相对于槐植村村民对诊所情况极为不满,主要是由村内无高素质医生,医疗设施落后,诊所数量少造成的。(5)大格与槐植相对于炉地村村民对污水处理更为不满。尽管3个村均无污水处理设施,但评价得到的结果却不同。说明人居环境满意程度不一定与乡村环境成正相关。例如一些经济较落后的乡村,由于当地居民文化程度与收入普遍偏低,而且对人居环境的要求和期望低于经济相对较高的地区,所以造成乡村居民的认知感存在一定差异,由此导致评估结果同客观实际之间产生偏离。

表4 三个村庄中平均满意度位于前5位和后5位的因子

3 结论与对策

对安溪县新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满意度的调查,结果认为:(1)目前,村民对农村人居环境总体满意度不高。对农村的基础设施完备度(供电、供水)、空气质量、绿化与治安均较为满意。对幼儿园、文化站、医疗卫生设施、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度,以及排水处理和照明等生活公共服务设施完备度不满意。(2)不同发展状况的村庄满意程度不同,主要由各自的经济水平和管理政策决定。安溪县新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整体提高,需根据各个村庄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及其自身人居环境系统要素的特征和问题,进行分阶段差别化引导。(3)村民的满意度不仅体现在对基础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完备度上的要求,而且反映在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后续修缮、维护与管理方面的要求。(4)人居环境满意程度并不一定与乡村环境成正相关。在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区域,乡村居民的文化程度和收入偏低,对人居环境的期望及要求也偏低,这造成了不同乡村之间居民的认知差异,从而导致评价结果同客观实际产生偏离[17]。

基于以上分析,对安溪县新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出以下对策:(1)从财政上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加大对教育经费和文化娱乐投入,完善村庄教育及娱乐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和谐社会文化环境。可进行试点先行,其后根据存在的不足及未来发展方向,制定下一步政策措施。(2)因地制宜,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村民意愿,尽快改变政府主导、群众被动的局面。从实际出发,立足于村庄已有房屋、设施和自然条件,通过政策及资金引导,尽量减清农民负担,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3)对于村庄内已有基础设施,要制定明确的奖惩机制及规章制度进行后续修缮、维护与管理。(4)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茶叶合作社、信用社和各乡镇企业的作用,尽力争取各级政府财政支持,明确资金走向,有效落实。

致 谢:本文的完成得到韦素琼教授的耐心指正和反复审改;在数据和相关资料的搜集上得到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钟裕灿、余凤梅同学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1]胡伟,冯长春,陈春,等 .农村人居环境优化系统研究 [J].城市发展研究,2006,6(10):11-12.

[2]苗红萍,陈彤,马玲玲,等 .农村社区整体规划和人居环境满意度分析——对新疆榆树沟镇和水西沟镇6个村人居环境满意度的调查 [J].新疆社会科学,2011(5):37-40.

[3]曹礼和 .顾客满意度理论模型与测评体系研究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5(1):115-116.

[4]HOWARD E.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 [M].Massachusetts:MIT Press,1946:56-58.

[5]G PATRICK.Cities in Evolution:An instruction to the Town Planning movement and to the study of Cities [M].New York:General Books LLC,2010.

[6]陈友华,赵民 .城市规划概论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

[7]祁新华,程煜,陈烈,等 .国外人居环境研究回顾与展望[J].世界地理研究,2007,16(2):18-19.

[8]张博野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优化研究——以石首久合垸乡为例 [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8.

[9]张博野,曾菊新 .新农村建设中的人居环境优化研究 [J].湖北社会科学,2008(4):48-51.

[10]蔡运龙 .中国农村转型与耕地保护机制 [J].地理科学,2001,21(1):1-6.

[11]WANG M,WEBBER M,FINLAYSON B,et al.Rural industries and water pollution in China [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6(4).

[12]周侃,蔺雪芹,申玉铭,等 .京郊新农村建设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 [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3):361-362.

[13]丁中文 .闽台农村转型的比较研究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193-219.

[14]樊帆 .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调查及政策取向——以湖北荆州市为例 [J].农村经济,2009,(4):112-113.

[15]纪文娟 .对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考 [J].科技信息,2012(7):130,150.

[16]蒋淑玲,王宏波 .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思考:以湖南省衡阳市为例 [J].农村经济,2010(5):30-32.

[17]刘春艳,李秀霞,刘雁 .吉林省乡村人居环境满意度评价与优化 [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2(3):54-59.

猜你喜欢

大格安溪县人居
跟妈妈学做菜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游鼓浪屿
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二年级)怎么做能更好地认识分针和时针运动的联动关系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做冰镇小吃
钟面上的秘密
懂规矩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