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在海外的风光时代
2013-11-01
中国瓷器受欧洲王室追捧
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已制造出质地坚硬的青瓷。唐朝时出现了成熟的白瓷,中国瓷器开始沿着陆路和海路外销到朝鲜、日本、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
1499年9月,达·伽马从印度绕过好望角返回葡萄牙后,将一部分在加尔各答购买的中国瓷器送给了国王,瓷器那惊人的光滑和明亮把欧洲人惊倒了,称赞其是“人们所发现的最美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金、银或水晶都更为高贵”。
最一掷千金的要数萨克森大公“强者奥古斯特”,他一生中最大的开支除了战争费用就是购买瓷器的费用。这位败家的领主竟然在1717年以600名全副武装的萨克森近卫骑兵,跟邻居普鲁士帝国威廉一世换了127件中国瓷器。其中的18个花瓶也因身价百倍被称作“近卫花瓶”,至今陈列在德国德累斯顿茨温格宫博物馆内。
暴利高达8倍,荷兰与葡萄牙武力争抢
1517年,沿达·伽马开辟的新航道,葡萄牙商船驶入广州港,开始把中国瓷器大规模贩运到欧洲。
为和葡萄牙人争夺东方贸易的主导权,继160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后,荷兰于1602年、丹麦于1616年、法国于1664年也相继成立东印度公司。1603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劫获了一艘满载着中国瓷器的葡萄牙商船。船上有近60吨10万件瓷器,这批货物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时轰动了整个欧洲,购买者从全欧洲蜂拥而至,包括英国国王詹姆斯一世。这一船瓷器,荷兰东印度公司获得了500万盾纯利。这是荷兰人第一次见识到“白色黄金”的巨大魔力,也是荷兰接替葡萄牙成为中国瓷器最大贸易商的开始。
从1602年到1682年,荷兰一共装运了1200万件中国瓷器。以1680年在荷兰出售的1500只小茶罐为例,利润高达801%。19世纪英国称雄后,中国出口到西方的瓷器数量保守说也有1.5亿件以上。
纹章瓷:堪比爱马仕的高级手工定制
瓷器最早进入欧洲时,由于东西方文化差距太大,曾出现过欧洲人把中国的笔筒当做冰桶,把鱼缸用作花盆,把胆瓶改成牛奶罐的可笑场景。于是葡萄牙人向中国商人提出款式等方面的要求,定制瓷器。
定制瓷器中最高端的是纹章瓷,兼定制和代购双重性质。一般是欧洲的皇室、贵族通过贸易商人定制带有自己家族徽章标志的瓷器,基本上都是定制整套餐具、茶具、洁具等,价格昂贵且要求极严格,因此在外销瓷中最为精美。
欧洲山寨瓷器渐成气候
1712年,一位名叫昂特雷科莱的法国传教士来到中国瓷都景德镇传教。经过他多年的努力,终于将景德镇瓷器工序及配方的秘诀传回法国,法国在18世纪中叶成功烧造出了真正的硬质瓷器。在掌握了中国瓷器基本技艺后,欧洲各国开始仿造名贵的青花瓷。
而中国瓷器,自清朝中期以后制造技术就开始下滑。当英国韦奇伍德瓷厂已经开始采用温度计来控制火候时,景德镇仍使用焚香计时、试片测温。1791年,英国政府下令停止进口中国瓷器,次年春天,最后一批以英国东印度公司名义进口的中国瓷器输入英国,从此成批进口中国瓷器的历史结束。如今,迈森瓷器在德国成了仅次于保时捷的奢侈品,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瓷器品牌;中国瓷器则从近代瓷器工业的先驱变为了一个局外人。
(摘自《文史参考》 本文作者: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