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从“非典”中突围的电子商务
2013-11-01
没有人能想到,2003年的春天,会以这样一种方式开始。
灾难的种子在2002年的年底就被埋下了。
2002年11月16日,在广东省佛山市发现了第一起病例,病人出现一系列类似肺炎的症状,却因为没有先例,而被含糊地称为“非典型性肺炎”,简称“非典”,英文名称叫做SARS。之后的三四个月时间里,这种疾病在粤、港两地开始蔓延,整个华南地区陷入恐慌。而香港的新闻则每天不断地更新入院人数——呈直线上升的趋势。不断增加的死亡人数让人们意识到,这种新的疾病在当下似乎并没有很好的医学手段能够救治。
“非典”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染,这让大家觉得,只有待在家里才是最安全的。然而,它还是蔓延开来了。这会不会是一场灭顶之灾?2003年的时候,没有人知道答案。
在中关村卖光磁耗材的刘强东,感到了一种“森森的绝望”,中关村这个人口密度最高的地方,转眼之间,不堵车了,上下电梯没人挤了,同时也意味着,没人来买东西了。
2003年春天,刘强东被迫上网了。以前在他的心目中,“互联网就是一勾搭小妹妹”的地方,没什么正经的用处。“非典”让所有人都宅在家里的时候,他也不得不尝试和一些垂直网站合作,在论坛上继续卖他的IT硬件产品。几次合作下来,效果不错。刘强东想,与其跟人合作,不如自己做个论坛吧。
这个论坛,后来发展成为京东商城。
刘强东是一个爱赚钱的人,这个爱好从他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上大学那一天就开始了。他骨子里有一种要自己当老板的信念。刘强东从踏入大学校门起,就开始了一种和那个年代、那所名校气质不相符的折腾。他抄信封赚钱,他自学编程赚钱,他推销书籍赚钱,其狂热的程度让别人忍不住问他:“你就这么缺钱吗?”
“不是缺钱,就是不愿意向家里要钱。”他对我这样说。自18岁的刘强东看了《中国青年报》上的一篇文章,说美国的年轻人从上大学开始就独立生活,不再依靠父母,他决定也要这样做。到北京来的火车上,他怀里揣的500块钱,就是最后一笔来自他父母的钱。
网站建立之初,有两个很乌龙的故事。刘强东说:“当时我们没有人懂电子商务,也没有人懂互联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比方说,有网站就要有服务器,可是一开始这个问题就让我们很摸不着头脑。当时公司上下几十号人没有一个知道怎么搞服务器,大家找了半天终于发现,原来前台的电脑性能最好,就把它当成服务器,实际就是台式机再加上块硬盘而已。然后做了一个简单的论坛的架构,就上线了。”
没想到这个论坛第二天就被人攻破了,首页一打开就是一行鲜红的大字:京东的网管是白痴!刘强东吓得脸都白了,赶紧找技术人员,忙了一天好不容易恢复了。第二天打开首页一看,还是一行鲜红的大字:京东的网管还是白痴!这件事让刚刚“触网”的刘强东倍感耻辱,不惜花“巨资”在外面寻找技术强大的网管。
根据“阿里巴巴”的数据统计,“非典”时期,“阿里巴巴”的会员中有42%通过阿里巴巴网站达成交易,有86%的会员认为电子商务对企业未来发展越来越重要,有超过一半的会员认为非典对企业的影响很小,业务持平或上升。
与这种趋势相适应的是,阿里巴巴网站各方面的业务指标在“非典”时期有了加速增长,从2003年3月份开始,“阿里巴巴”每天新增供求商机数保持在9000条,4月中旬达到1.2万条,5月初达到1.5万条,比2001年和2002年长期保持的平均每天3000条增长了3~5倍。
以前业内人士一直说,电子商务迟早会有个爆炸式的增长点,只是谁也没有想到,“非典”这场浩大的灾难,给这个行业带来了福音。
马云说,从表面看,是“非典”促进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而实际上真正的动力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电子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网上诚信体系的日益完善,为电子商务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非典”只不过加速了实现的过程。
不管怎么说,“非典”是个引爆点。在此时诞生的两家公司,都注定要在不久的将来改变整个行业的格局。在北京,是那个还在被人黑首页的京东商城;在杭州,马云组织了一个秘密开发小组,决心做个像“易趣”那样的网站,向已被“易趣”占据90%市场份额的C2C市场发起冲击。这个小组最后做出了一个网站,它的名字叫“淘宝”网。
做C2C网站的念头,来自于马云的一次旅行。2003年初,马云带着几个同事去日本东京考察,因为2002年底,中国的短信市场和网络游戏市场突然开始爆发,马云在想,是不是需要去那两个行业尝试一下。到了东京之后,马云却突如其来地沉浸在另外一个想法里:电子商务是没有边界的!那个时候的eBay已经有很明显的特征,除了个人卖家之外,有许多卖家已经在这个平台上成长为商家,同时也有许多商家直接在eBay上进行采购,这不就是B2B吗?
马云被这个念头抓住了。回到杭州,他立刻就组织了一个10个人的团队在湖畔花园秘密进行研发。这10个人中,领衔的是孙彤宇,曾经的创业十八罗汉之一,还有师昱峰、金媛影,都是最早的创业团队成员。马云对这些人的选择标准就是业务过硬、又红又专。不是这样的人不会同意两眼一抹黑就被马云发配去干这个秘密工作,而且是事先声明了未来没保障的那种。
2003年4月10日,这个团队开始了秘密的开发,5月20日网站开始上线试运行,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中间还遭遇了“非典”的袭击。唯一遗憾的是,网站上线的时候马云他们还处在隔离的状态中,没有办法参与庆祝。
“淘宝”的站点很快引起了“阿里巴巴”员工的注意,因为它的开发思路和他们很像,尽管这是个典型的C2C网站,有着出价竞拍等功能,但是熟悉“阿里巴巴”的人还是很容易看出两者之间的相似性。
“卓越”网成立也有3年的时间了,做到了国内音像零售第一、图书零售前5名,实现了毛利率30%的目标。每年收入增长超过170%,2003年的第二季度实现了盈利,这一切能呈现出来的数字,加上2003年春天这场疫情对于电子商务显而易见的促进作用,让“卓越”网在表面上看起来很美。
可是陈年说,那是他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危机,整个人都很焦虑,因为绝望。他的绝望是因为账上没有钱,大概只有一百几十万,维持公司日常运营开销都有点紧紧巴巴。而供货商每天坐在他的办公室门口等着要钱,陈年曾经是个文人,喜欢读书,也喜欢和文化人交朋友,“卓越”网的供货商就是出版社和民营的出版公司,这些人原本都是他的朋友。可是,因为“卓越”网的利益关系,他只能“赖账”。陈年说:“我知道他们很讨厌我,我把折扣压到很低,三五折,四折,供应商基本都快没有利润空间了,而且还赖账不结钱,我也没法给他们结钱。后来他们成立了一个“反陈年联盟”,说大家要团结起来对抗陈年,不给卓越网供货了。”
领头的那家书商和陈年的关系很好,叫“新经典”。陈年为了瓦解他们的联盟,就硬着头皮从内部各个击破,找人私下勾兑,说我可以提高你的折扣,别人三五折,你四折就行。“反陈年联盟”轻而易举地被瓦解了,可见书商们也实在是底气不足,迫于生存压力只能屈服于蝇头小利。但靠拖欠供货商的货款,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卓越”网窘迫的境况。
这时,天上掉下来块馅饼,陈年突然接到“老虎基金”的电话,问,你们要不要钱?他说,我听到这句话,整个人都傻了。在他想钱都快想疯了的时候,竟然有人,而且是国外的资本,自己跑上门来问,你们要不要钱?这简直就是救星啊!
“卓越”网迫不及待地接受了“老虎基金”5200万人民币的投资,这是“卓越”网自“金山软件”和“联想”投资共同投资2000万人民币创立以来的第二次融资。当然,在2003年9月,宣布这条消息的时候,“卓越”网方面把新闻稿写得冠冕堂皇,一方面宣称之所以选择“老虎基金”是因为其背景为“卓越”网打开了一扇看得见美国的大门;另一方面又宣称“老虎基金”原本准备投入更多资金,而“金山软件”和“联想”投资经过协商之后,只能接受5200万人民币的数额。
“卓越”网拿到投资之后,立刻宣布拿出500万回馈客户,开始大规模的促销活动,把运费降低到1元钱并且加大了打折的力度。
陈年在多年以后,很遗憾地说,他们比我们更早地看到了春天。不过,他也没有否认,“老虎基金”把他们都给救了。如果那时候没有从天上掉下这么一个“冤大头”,他们这些B2C网站,凭自己的力量是不会扛过去。有一个结果他很确定,“如果当当和卓越网在2003年都死掉了,中国的B2C会倒退很多很多年”。陈年说:“市场会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消化,在这段时间里,没有人敢再进入这个市场。”
现在,冬天过去了。各个企业都加足了汽油,准备迎接火力全开的下一年。
(摘自中信出版社《电子商务创世纪》 作者:陆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