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领退休金”可行吗?
2013-11-01
清华大学专家团队公布了养老体制改革方案,其中“提高领取养老金年龄”和“延迟退休”引来热议。该方案是为响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目前正在推进的养老体制顶层设计方案,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舆论认为,这不但剥夺了国人养老的权利,也可能会加剧年老者与年轻劳动力间的就业争夺。
实际上,“延领退休金”的说法由来已久,养老金长期不足让这种提议从10年前就开始酝酿。这背后交织着上世纪90年代末期国企改革、国企职工养老制度确立时所没有解决的病症,即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现收现付制为在职者带来的缴费压力。
就此,《第一财经日报》(下称:日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唐钧。唐钧是“65岁领取养老金”的反对者。他告诉记者,若不能一退休便领取养老金,无异于失业,更要警惕的是可能引起的社会风险。
日报:如果按2030年人均寿命80岁,往前推算15年,得出65岁领取养老金的标准,是否可行?
唐钧:前两天,有研究人口学专家跟我聊天,说人均预期寿命哪能增长那么快。人均预期寿命现在发达国家的平均值大约80岁。我们1978年人均寿命是69岁,30多年,提高到约75岁。越接近极限值越慢。美国现在还没有到80岁。
他们的意思是指退休和领养老金两者可以分开。比如女性,从2015年开始,1965年出生的推迟1年领,等于50岁的人延迟到51岁领,然后第二年2016年就延迟2年,每一年延迟一年,到2030年统一65岁才领。其实这没有意义,也不可能,延一年就差好多。
对于70%左右的中国人,退休后的唯一经济来源就是退休金。如果退休了没有退休金,就等于下岗,甚至比下岗还惨。就目前来讲,靠子女养也不太现实。
日报:是不是在10年前,养老保障制度上的问题就已经严重到需要想方法改革了?
唐钧:1999年,新制度实施3年后(1996年正式实施新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中国社科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提出继续改革。新世纪后,问题越来越多。1996年的改革主要是为国企职工设计,当年国企职工下岗,原来的制度无法适用。
当时制度是社会统筹加个人账户,有两派:一是劳动部,主张社会统筹;二是体改委,主张学习新加坡,搞公积金和个人账户。这两派争论得非常厉害。后来就综合了一下,用社会统筹解决已经退休的人。但是,现在的人要养以前的人,所以后面的人就设立个人账户。
按照社会统筹的办法是后面的人养前面的人,个人账户的办法是自己养自己,我们两个都要。既要养上面的人,还要养自己,所以企业交20%,个人交8%,这是很高的费率,因为工资低,一开始以国企为主,参保人少,当年收上来的钱,当年发下去都不够。到1997年,即第二年就亏空50亿元。另一方面,把个人账户里的钱也用完了,第二年就出现空账。这导致两个问题:一是缺口,一开始是50多亿元,到2001年达到2470多亿元;二是空账户,把钱全发出去了,一直到现在,大概是1.73万亿元,也有新的数据说已超过2万亿元。
日报:国外是否也采用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
唐钧:没有,这是我们独创。国外分成两个制度,例如美国,有联邦养老金,相当于社会统筹,也有企业年金,称为私人养老金,相
当于个人账户。这两个制度之间没有关系,一个人可以参加两个制度。
所有国家的基本养老金都是现收现付,但完全靠现收现付不行,因为都在老龄化,交钱的人越来越少,领钱的人越来越多。个人缴税和企业缴税之外要有财政补贴才能实现,如日本,政府补贴超过一半。
日报:中国养老金的缺口怎么补,有必要补吗?
唐钧:没有必要补上,因为存下来很多钱,不知道怎么办,银行利率不一定赶得上CPI(物价指数)。我们的CPI从计算上讲还是有差异的,将汽车、房租消费都算进去了。但到老年退休以后,像电器、汽车这些工业品以后就不会买了。水、电、煤这些一直在涨,且涨幅比CPI大。
(摘自《第一财经日报》 本文作者:王丹阳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