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肠道转移患者一例
2013-11-01张睿
张睿
·病例报告·
乳腺癌肠道转移患者一例
张睿
患者女性,57岁,2010年7月发现右乳包块,为3.5 cm×3.3 cm大小,来我院就诊后,针刺活检诊断为侵润性导管癌Ⅱ级(图1a),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图1b),PR(+),CerB-2(-),ki67lt;10%。给予CEF(环磷酰胺+表柔比星+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4周后,于2010年11月12日在我院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报告:侵润性导管癌2~3级(图1c),淋巴结未见转移,术中见中央组淋巴结3 cm×3 cm且与腋静脉粘连无法切除,留置钛夹标记。2010年11月30日至2010年12月24日行TAC(多西他赛+阿霉素+环磷酰胺)方案化疗2周期。2011年1月13日至2011年1月29日行6 mv X线后锁骨上和右胸壁2 200 Cry/λf放疗。2011年3月患者出现右下腹持续性疼痛症状,无腹泻便血,无发热。入我院大肠外科后,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右下腹未触及包块,有轻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肠镜检查:升结肠管腔狭窄,镜身无法通过,黏膜增厚,表面粗糙不平,质脆易出血 (图1d),病理报告未见癌细胞。结肠三维CT提示升结肠肠壁增厚(图1e)。患者于2011年4月18日在全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升结肠壁外肿物,鸡蛋大小,系膜近肠壁处压迫肠腔造成肠腔狭窄,并侵袭后腹壁。另可见小肠系膜多处转移病灶,1~3 cm大小不等,质硬,系膜挛缩,切除肿物后行回肠、横结肠侧侧吻合术。术中经过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术后病理回报:见癌组织浸润浆膜至浅肌层,血管和淋巴管内见癌细胞。癌细胞界限清,胞浆伊红或空泡状,核大小不等,染色质粗,靠近核膜分布不均,核仁显著,核分裂像多见,可见病理性核分裂(图1f)。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考虑该肿瘤为乳腺来源,CK(+),CA153(++)(图1g),ER(++)(图1h),PR(-)。
注:a图为术前乳腺针刺活检病理光镜下图像(HE ×100);b图为术前乳腺针刺活检病理免疫组化光镜下图像(HE ×100);c图为患者乳腺手术后病理切片光镜下图像(HE ×100);d图为患者肠镜下升结肠检查图像;e图为患者行结肠三维CT检查图像;f图为患者行腹腔手术后病理切片光镜下图像(HE ×100);g图为患者行腹腔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光镜下图像(HE ×100),示CA153阳性;h图为患者行腹腔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光镜下图像(HE ×100),示ER阳性
讨论晚期乳腺癌通常转移的器官为肺、肝、骨、脑等,转移至肠道的病例十分罕见。我们查阅近20年国内相关资料,仅见1例报道[1],行乳腺癌根治术11年后发生阑尾转移,其镜下所见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均与本例不同。影响乳腺癌转移的主要因素有肿瘤大小,组织类型,分级,肿瘤是否出现坏死,有无瘤细胞的雌激素、孕激素受体表达及术后治疗效果等[2]。乳腺癌肿物大小与是否发生转移成正比,肿瘤直径gt;1 cm时易发生转移;浸润性小叶癌有特殊的腹腔内转移倾向,特别易转移至胃肠道、卵巢和浆膜面。本例患者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转移至腹腔,更为罕见。一般认为,乳腺癌转移后临床症状出现较晚,这是因为乳腺单个癌细胞倍增时间为198 d,1个乳腺癌细胞发展成直径1 cm的肿块需16年。本例患者初诊后8个月即出现肠道转移症状,并且在放化疗过程中病情快速进展,提示对乳腺癌患者需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进一步寻找预后指标。
[1] 马延祥,郝秀芳.乳腺癌术后11年阑尾转移一例.中华肿瘤杂志,2006,28:577.
[2] 张帆,姜军,杨新华,等.手术及术后化疗对乳腺癌血液微转移的影响.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25(23):2083-2085
张睿.乳腺癌肠道转移患者一例[J/CD].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3,2(2):80-81.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13.02.09
116044 辽宁省肿瘤医院大肠外科(Email:zzzrrr1234@sina.com)
2013-02-06)
(本文编辑:马天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