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原因及回归路径

2013-11-01黄永柏任守双

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 2013年2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医学

黄永柏 任守双

·医学与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原因及回归路径

黄永柏 任守双

黄永柏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黑龙江省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哈尔滨医科大学统战协会副秘书长。卫生部十二五规划教材《公共关系学》编委,黑龙江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规划教材副主编。主持和参与省厅级课题10余项,发表省级及以上论文20余篇,主要研究方向是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医学人文精神、医患关系等。

医学是人类自我保护、自我维持的必要手段。人文为人类的教化,人之为人的属性,也体现为人类的关怀。二者均是人类社会属性的体现,只是表现的领域和层次不同。自人类出现以后,医学作为直面人的科学比其它科学更强调人文关怀。医学的根本是利他,也即体现为仁。医学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死,关系到人类的健康福祉,从而规定着它必须是人性的、人道的。从其出发点和落脚点上来看,医学目的本身就是最大的人文关怀,或者说人文精神应该始终一以贯之在医学之中。然而,对医学与人文关系的理性认知和理想期待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令人心痛和担忧。

一、医学技术与人文精神渐行渐远

在中国古代,医学一直被看作仁术。中医的传统中,医生是悬壶济世、橘井流芳的仁者。我国隋唐时期的名医孙思邈教诲: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善救含灵之苦。医学之父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同样指出:无论至于何处,遇男或女,贵人及奴婢,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应该说,东西方古代历史的绝大部分时段,医生都以治疗患者为己任,视患者为亲人。尽管医术水平与现在相去甚远,但是患者的情感和意愿都是被关心、照顾的,进而从心里感激医生,因而医患关系是和谐的。

然而,医学已从古时重人文轻技术变为今天的重技术轻人文。在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环境下,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医学不屑人文的苍白无力呐喊,人文痛感医学的冰冷世俗无情,诸如重医轻文、重技轻道、见病不见人、医师沦为医商,乃至深层次的人生观、价值观、医伦观扭曲等等让医学困惑和迷茫。忽视乃至排拒对人文价值的尊重和景仰,导致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

二、医学人文精神缺失原因

(一)技术层面的挤压:手段目的化

自从英国哲学家休谟提出事实与价值有别、科学与人文分列之后,医学便被纳入研究外部自然界的科学体系,属于事实判断。随着西方近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和设备的不断发明和应用,医学实践大踏步发展。但凡事都有两面,技术至上的过度挤压隔开了医生与患者的距离。医学的分科和细化使得医生关心的是疾病而非患者。物理化学的诊断证据代替了医生对患者的问询和沟通,患者的痛苦和心理状态却越来越少有人关心。这一切都使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和人文联系隔断。医学技术上的进步削减了人文的价值。于是,医学中的人文精神开始失落,医学与人文渐行渐远,医学正逐渐迷失!美国科学史学奠基人乔治·萨顿对二战期间德国“种族卫生”政策的回答可谓入木三分,发人深省:“这些德国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自己的‘技术迷恋症’的受害者”;“技术专家可以如此深深地沉浸在他的问题之中,以至于世界上其他的事情在他眼里已不复存在,而他的人情味也可能枯萎消亡。于是,在他心中可能滋长出一种新的激进主义,平静、冷淡,然而是可怕的[1]。”

医学技术由手段变成了目的,即“医学全面技术化,技术已成为一种独立的、主宰的力量,医学理性完全受制于技术,医学追逐的目标,医学对未来的期求,医师们的专业理想与职责义务,完全受制于技术[1]。”这种目的化产生了诸多严重后果,比如医患关系全面物化、医学目的错位等等。

(二)价值层面的侵袭:价值错位化。价值导向和制度安排上的失误,是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另一方面原因。

1.个体极端利己趋向

近30多年,我国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实施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新旧价值观念碰撞变化剧烈快速,西方资本市场模式和拜金主义盛行。无论是社会舆论还是奖励系统,一段时间几乎都在讲经济、讲物质、讲享受。不管用什么手段,只要有钱、富起来,就是成功的标志。宏观大环境不能不对医务卫生系统产生影响,医疗服务中以利润当作最终目标来追求,医疗服务成为了获益的资本。医疗市场化导向、自我利欲的过度放纵导致了诸多严重负面后果,诸如过度医疗、炫耀性医疗的出现,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医疗公益性的远离等,干扰了预防为主、防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给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沉重的难以为继的负担等。

2.宏观制度安排失误

宏观制度安排上的失误,是医学人文精神缺失更深层的原因。价值导向与制度安排密切相关,价值导向渗透在制度安排中,并通过制度安排起作用。这里的制度安排,主要指政策、规章、考核、奖惩等。很明显,医院“断奶”了,要到市场中去谋生路,以药养医、科室承包之类便应运而生。我国剖腹产率快速上升和抗生素滥用,为世界卫生组织所诟病。为什么欧美未发生类似情况呢?这主要得益于制度安排合理。在他们那里,剖腹产、用抗生素都有严格的、明确的医学标准;不符合标准,保险公司会拒绝付款。

总之,医学的异化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批评:专科化消解了整体性的人,技术化忽略对人的关怀,市场化使人情变得冷酷。如何解决发展高新技术与适宜技术之间的矛盾;协调关心患者与治疗疾病之间的矛盾成为现代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医学回归人文的原则构想

(一)克服技术主义,回归和坚持医学人本性原则,恢复中西医伦理道德传统。

在中国,随着西医的引入和中医的衰落,中医的医德丢失了,而引入西医时也仅引入了最为实证的部分--医学技术,西方医学伦理却被弃而不顾,导致了今天中国医学与人文的分离。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视为一个整体的人。在诊疗过程中,贯穿着尊重患者、关怀患者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

西方医学的科学技术化,让西方世界率先认识到了生物机械论的局限性、医学与人文的割裂和弊端,涌动起医学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医学应强调以人为本,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的医疗,更需对患者的诚挚关怀和细致的热情照料。在技术社会中,人们强调科学的定量资料,回避模糊性、多元化,对生命的价值和疾病的意义等哲学问题感到窘迫。但就医学而言,由于经常面对病痛与死亡,医生如忽视患者的生存价值,不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医学之目的,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美国学者佩里格里诺清醒地认识到,仅仅是医学科学和生物技术不足以表达医学的复杂本质,往往被认为是“外在于科学范畴”的人文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医学的本质。

现代生命科学和医学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危害,继续坚持事实与价值的截然两分已不合时宜。生命伦理学的兴起正是为了适应在生命科学、医学与人文之间架设桥梁的需要。这在生命伦理学广为流传的四大原则“行善、自主、不伤害和公正”中体现得很明显。无论如何,医学从本质上而言是技术与价值问题。因为医学直接关注人类及人类境遇,过分强调科学,并且持续性地忽视医学中的人文价值将会导致患者照护本身的失人性化。医学需要从科学与人文两个维度考虑。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医学都不能将科学与人文的层面进行分离。

(二)克服价值错位,要变市场导向为价值导向。

1.要有崇高教育,辅以高薪养廉。

自古医生就是一个自我价值感强的职业,也是一个高薪的职业。提高医生薪水,是因其培养的长时段、高成本,因其工作的高强度、高风险、高效益。为提高其职业价值感、神圣感,还必须对医生进行崇高教育,敬畏生命和尊重生命,这恰恰是中国所欠缺的。同时,还要辅以对违背职业道德的医生进行严惩。

2.严格落实国家医改政策。

大力推行国家医疗政策: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

总之,谈到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时,回味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志铭: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可能对医学回归人文是有益的。

[1] 乔治萨顿,陈恒六,刘兵,等.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萨顿科学史丛书.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黄永柏,任守双.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原因及回归路径[J/CD].中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3,2(2):86-88.

10.3877/cma.j.issn.2095-3224.2013.02.12

150086 哈尔滨医科大学人文学院

任守双,Email:huangyongbai@126.com

2013-02-20)

(本文编辑:马天翼)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医学
人文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医学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