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重构研究
2013-11-01赵鲁南韩春利孙晋海
赵鲁南 ,韩春利 ,孙晋海 ,于 杰
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是体育学学科研究的“骨架”,其体系结构决定了体育学的研究层次、学科设置、学科间衔接及交叉关系。在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建设方面,德国、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的专家学者研究较多[1-2];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专家学者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3-7]。但是,随着体育学科原有研究领域不断地向纵深发展和新的领域不断出现,现有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已经不适应新时期体育学科发展的理论和实践需要。
当前,我国体育学学科结构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现有体育学科结构缺乏科学的、统一的分类依据和标准,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思路、问题解决脉络等存在不同理解,模仿科学哲学或政治哲学的分类模式而构建的体育学科分类体系,不能满足理论和现实需要;(2)对体育实践领域中的体育行为、体育人类、体育地理、体育仿生等相关问题、新兴学科及自创学科在体育学学科结构归类上缺乏开放性和容纳性;(3)一些现有学科在范围归属上模糊不清,学科交叉性混存现象严重,如民族传统体育学中的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学科定位问题,体育教育训练学中的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学科定位问题等,这种学科边界模糊现象,制约了学科的发展[8]。
因此,当前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科体系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步伐的现状要求必须重新对现代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进行研究[9]。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的现状以及新的结构体系构建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比较、专家访谈与专家评判等方法,运用逻辑学、体育史学等多学科理论进行研究。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思维法则和逻辑思维进程与历史进程相统一的法则,采用逻辑分析、归纳、演绎、推理等手段,从逻辑起点论和问题系统论视角出发,构建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
2 研究设计与过程
(1)通过查阅学术期刊、专著、标准、会议纪要,梳理体育学发展历史,考察体育学学科发展现状,辨析体育学学科内涵与外沿,明确体育学学科属性,从而确定现代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构建的方法及标准。
(2)针对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构建的依据方法和分类标准设计访谈提纲,对体育学学科结构构建的相关问题咨询有关专家。
(3)在文献资料剖析、专家调研访谈等研究基础上,初步构建出以体育学的逻辑起点、历史演进和学科建制等为标准的体育学学科分类体系,设计上述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评判表,请专家对构建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进行评判,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
(4)通过各种研究方式,最终筛选确定体育学的学科分类标准,构建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充实体育学学科不同构成部分的内容。
3 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的具体构建
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是采用特定的科学分类原则与标准,把体育学学科包含的各分支体育学学科进行划分,并按照各分支体育学学科之间的关系加以归类,构成一个纵横层次分明、内涵联系紧密的体育学学科系统整体。鉴于现代体育学学科体系涵盖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及交叉性特征,单纯地依据某一种标准进行分类显然不能对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形成全面的诠释。研究力图通过对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的剖析与审视,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辩证逻辑思维法则以及逻辑思维进程与历史进程相统一的法则,将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分别从体育学的逻辑起点、体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体育学的社会建制等3大视角进行构建。
3.1 以逻辑起点为分类标准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
学科的逻辑起点实质上是学科如何构建的出发点[10],学科的逻辑起点决定着学科内在逻辑展开顺序的合理性[11]。探究并厘清一门学科体系的逻辑起点,是确立研究对象特性,深入展开后续研究继而构建、完善学科结构体系的重要基础。
综合前人文献论述[6-7,12]、专家访谈调查及体育自身发展历史,认为,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身体活动”,这是体育学学科体系中最基础、最本质的内容。这种“身体活动”是指远古人类生存需要的本能需求,伴随人类文明的诞生与发展,逐步演变成为有组织、有意识、有目的的习惯行为,这种“身体活动行为”不是早期人类刻意追求的体育行为,是一种潜意识的“亚体育”行为。伴随社会发展,由“身体活动”这一逻辑起点发散外延,逐步衍生出“体育教育问题研究”“体育人文问题研究”“体育社会问题研究”和“体育哲学问题研究”等体育学学科结构的各子范畴体系。
这种以“身体活动”为逻辑起点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建立,首先包含了体育记述方面、体育探究方面和体育应用方面3大层次的研究。其中,体育记述性研究分为体育基本认识研究、体育史料研究和体育构成类型研究3个子层次;探究性研究分为体育认识论研究、体育与关联学科研究和体育发展观研究3个子层次;应用性研究分为体育理论应用研究、体育实践应用研究、体育方法应用研究和体育工具应用研究4个子层次。每个子层次由若干具体研究内容构成,3大层次各内容之间环环相扣、脉脉相承,构成了严密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的逻辑系统(见表1)。
表1 以逻辑起点为分类标准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
3.2 以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为脉络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
以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为脉络,依据“提出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问题学科化—学科问题化”的研究思路对体育学学科体系进行分类,主要基于体育学的学科发展根基与发展动力,还要从体育学的实践与改革,即从历史演进的脉络中去寻求。
以此标准,可以将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按照从无到有、从零乱到完善、从个体到系统分为准体育学科、前体育学科、基干体育学科、分支体育学科、交叉体育学科、超体育学科和元研究体育学科等7大层次,各层次分别由各自的具体学科与研究内容构成(见表2)。(1)准体育学科是指具有“体育学科胚芽”性质的经验性阶段的学科;(2)前体育学科是指经验性的体育问题在不断发展的后期逐步稳定下来,进一步综合成新的概念,该阶段的特点是“多重态”[13],其存在的形式介于问题与学科之间,但还未形成学科或仅有向学科化发展的趋势[10];(3)基干体育学科是指关于体育的基本概念、原理、范畴、分类、结构、功能、目的、研究方法与手段等方面论述的学科;(4)分支体育学科是从基干学科中分化出来的学科;(5)交叉体育学科是指由2门或2门以上不同研究领域的体育学科之间、体育学科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与体育相关的其他学科之间结合而成的新学科;(6)超体育学科是指综合运用多种科学原理与方法来解决体育领域中综合性、复杂性问题的学科;(7)元研究体育学科是指以体育学学科研究内容自身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以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为标准的分类体系,从时间序列上可以体现出更清晰的层次感,从学科设置与研究内容上可以体现出更清晰的纵深性与学科间的相互支撑性。
表2 以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为标准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
3.3 体育学的社会建制学科体系结构
学科的建制化是指处于零乱、散化状态且缺乏独立性的一个研究领域转变为一门独立的、组织化的学科的过程[14]。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与发展都必须以特定的社会建制为基础,以社会建制为标准的分类体系,也能更好地体现出高等体育院系体育教学、科研、训练的属性归属。我国体育学科专业设置的社会建制体系主要是以高等院校体育专业学科发展需要而构建的,其中,核心组成是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二者构成了我国高等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据此,本文基于社会建制为标准的学科分类,从大的方面仍沿用当前体系,将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首先分为研究生体育和本科生体育2大部分。本科生体育是指4年本科专业的学科建制体系;研究生体育理论上包括博士研究生与硕士研究生在内的学科建制体系,但基于博士研究生的教育目标更多的是指向各学科综合要求的博学教育,所以,本文研究生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研究对象特指硕士研究生专业。
关于体育学科的设置,我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体育学科研究生专业与本科专业均得到了快速发展。当前,研究生专业设有体育学下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各二级学科下又分为不同的研究方向;本科专业设有体育学下的体育教育、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运动训练、社会体育5个专业,体育管理(属管理学)、体育舞蹈(属舞蹈学)虽暂时没有成为体育正式专业,但逐年增加的招生规模已成为体育本科专业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上述研究生、本科生学科设置体系的建立与不断演变促进了体育学科的快速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这种学科分类体系在应用中出现了诸多问题,有些学科已经不能涵盖现代体育的变化,导致学生在专业的选取上感到困惑。
我国不少学者对其中的相关问题也进行了关注,如鲁长芬[15]以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形式为分类依据,对研究生教育中体育学及其下属4个二级学科设置进行了研究,提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与运动人体科学应作为体育学科的基础支撑学科,并进一步提出,运动竞技学、健身休闲学和身体教育学这3门学科应列为体育学科的主体构成部分。但是,体育实践的具体形式有哪些?将体育学分为身体教育学、运动竞技学和健身休闲学3个分支学科群,能否很好地涵盖当前所有体育实践形式,以及更好地接纳新兴体育实践形式还有待实践的检验。
结合我国研究生、本科生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科的社会建制出发构建了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见表3、表4)。从学历层次上,将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分为本科生体育和研究生体育2大层次。本科生体育设置8个学习专业,分别为体育教育实践与理论、运动训练实践与理论、体育与社会发展理论与方法、体育管理实践与理论、体育健身实践与理论、体育舞蹈实践与理论、体育与人体及自然研究和少数民族体育实践与理论;研究生体育设置9个研究专业,分别为体育基本理论研究、体育人文理论研究、体育教育理论与实践、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运动人体理论与实践、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实践、体育社会理论与实践、体育组织管理研究和体育自然科学研究。每个研究方向又具体设置了若干专业学习课程,最终构成了分类较为清晰的体育学学科体系。
4 结 论
(1)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是体育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构成部分,对此加以诠释与探究可以促进人们对现代体育学学科内涵、结构分类、子学科归属、子学科间相互关系、子学科与根学科关系等更加深入地把握和认识。
(2)鉴于体育学学科体系涵盖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及交叉性特征,单纯地依据某一种标准进行分类很难对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形成全面的诠释,因此,分别以逻辑起点、历史演进、社会建制为视角对新时期我国体育学学科体系的结构进行了构建。在实践中可以三者共同参考,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性应用。
(3)随着社会发展,体育学的学科建设也会不断变化、不断出现新的内容,实施科学、动态、与时俱进的建设是现代体育学学科体系日趋走向完善的保障。
表3 以社会建制为标准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本科生层次
表4 以社会建制为标准的体育学学科体系结构——研究生层次
[1]富学新,杨文轩,邓星华,等.美、英、俄、德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对我国体育学科体系建设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7,14(6):7-11.
[2]龚建林,杨文轩,陈琦,等.德国体育学科体系的发展现状及启示[J].体育学刊,2007,14(7):121-125.
[3]田雨普.试析体育科学体系[J].体育科学,1982(4):37-38.
[4]王续琨,刘永振.体育科学的学科结构初探[J].体育学刊,2002,9(1):4-8.
[5]张岩.体育科学体系的学科分类 [J].哈尔滨体学院学报,1992(2):9-16.
[6]唐炎.体育学学科体系现状考察及建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
[7]刘一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及方法论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4):16-20.
[8]鲁长芬.中国体育学科体系研究述评[J].体育学刊,2007,14(6):1-6.
[9]汪康乐.体育科学新学科创建学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10]杜以德,韩钟文,何爱霞,等.中国成人教育学科体系结构及其分类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郭元样.元教育学研究[M].江苏:浙江教育出版社,1999.
[12]陈俊钦.试论体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的逻辑起点[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0):20-23.
[13]赵红州.大科学观[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4]段耀勇,吴立志.学科建制化视角下的中国消防工程学科[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4,14(6):50-53.
[15]鲁长芬,杨文轩,罗小兵.对体育学科分类的分析与调整建议[J].体育学刊,2009,16(4):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