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影响因子探析

2013-10-31唐百锋

学理论·中 2013年9期
关键词:产学研成果企业

唐百锋

摘 要:产学研合作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从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三层面研究分析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中的各类影响因子,以期为有效解决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难题提供理论支持,产生促进作用。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影响因子;社会服务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29-02

随着当代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相互渗透和深度融合,产学研合作已经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科技创新模式,在政府、企业和高校之间发挥着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实现共赢的积极作用。近年来,由于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的不断增强,合作范围的不断扩大,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其助推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也得到了充分体现。但因受传统观念、资金投入、市场需求、转化能力、管理机制、服务体系及地方发展水平与政策导向等影响,地方高校在推进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从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三个层面来研究分析影响产学研合作效果的诸多因素,可以为有效解决地方校政企产学研合作难题、增强其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并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

一、地方高校影响因子分析

1.重视程度不高,脱节现象严重

由于地方高校大多数是教学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受传统科研管理体制的束缚和影响,地方高校一般都重视申报和承担政府各类科研计划项目,特别强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科基金、省部级科技重大专项等纵向项目的申报和完成,而忽视了产学研合作等横向项目对科研能力提升的促进及对纵向项目申报的支撑功能。同时,由于地方高校大多数教师与企业的合作意识不强,他们常常埋头于教学与实验中,对自身用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来服务经济社会的责任模糊,加上他们不走出校门和生产第一线,生产实践经历不足,对企业的产品、工艺、设备以及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其埋头实验室产出的“试验型”和“技术型”成果必然与企业需要的“生产型”和“市场型”成果存在较大差异,从而导致他们的研究成果缺乏针对性、缺少竞争力、打不开市场、成不了规模,也造成了地方高校技术人才和研究成果的极大浪费。

2.资金投入不足,难以有效转化

当应用性研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必须进行多次中试或实践,才能进一步优化和完善,以保障最终的研究成果具有应用性,能够有效转化为生产力,而多次中试或实践不仅需要承担较大风险,也需要较高的费用来支撑。地方高校的应用性研究主要靠科研计划项目支持,由于项目经费不足、资金财力有限,政府的风险基金又因渠道不畅难以申请,加上企业不愿意投入资金去承担风险,最终导致一些应用性成果的中试或生产实践无法完成。在融资渠道单一、经费短缺的情况下,一些科研人员便将没有通过中试或实践的研究成果直接进行了转化,这种转化的失败影响了企业的生产效益,造成了资源浪费,使企业对地方高校的科研能力及科技成果失去了信心,这又对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3.管理机制导向缺乏,评价激励体系不完善

目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科研管理仍沿用着传统的管理体制,在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上,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组织申报来自政府主管部门的纵向科研计划项目,过多地考虑了研究成果的学术水平,忽视了科学研究的市场针对性和实际应用性,造成科研人员埋头于文献和资料库进行科学研究、游离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之外的现象比较严重。

在科技成果认定上,则侧重强调成果的学术价值,忽略市场价值,重视论文的发表数量、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科技成果的获奖数量,而对许多产学研合作的横向项目没有明确设定诸如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对经济建设的贡献等认定指标,导致科研人员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应用、重立项轻质量、重科研轻转化、重成果轻推广”的思想观念,缺乏主动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服务的积极性。

在评价标准上,地方高校长期以来单纯以获批项目层次高低、获得国家经费多少、发表论文数量、所获奖励级别等作为绩效考核和职称评定的主要指标,这种不科学的考核标准,不健全的激励机制,严重影响了科研人员的切身利益,导致他们将多数精力投到了申请项目、发表论文和承担教学上,而不屑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也疏于进行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甚至对涉及面广、程序复杂、风险性高、困难重重产学研合作望而却步。

4.产学研“对接机制”缺失,关系松散游离

就目前而言,地方高校对企业的服务还处于个别、零星、分散的状态,许多地方高校为企业的服务仅仅是停留在人才培养的间接服务层面,用产学研合作来直接服务的较少。有的地方高校往往是在等地方政府、企业主动找上门来,产学研合作服务行为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融入企业的积极性;有的地方高校只注重争取地方政府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没有形成主动寻求合作机会、主动服务企业的理念,影响了地方高校产学研服务能力的提升,制约了自身的快速发展;有的高校只注重教学、科研等中心工作,不重视社会服务和成果转化,导致许多科研成果被闲置起来,无法有效、及时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这些都表明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缺乏有效的对接机制和平台,而且关系长期处于松散游离状态,使产学研合作存在一定的随意性、盲目性和被动性,严重影响着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

二、地方企业影响因子分析

1.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偏少,产学研合作积极性不高

地方企业以中小型企业居多,对于这些中小企业而言,其生产创新、技术开发、产品销售等都是根据社会和市场需求、围绕经济效益最大化来运行。因而,他们借助地方高校进行技术开发的需求偏少,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一是一些小企业产品科技含量低,研发需求和创新需求小,没有高新技术领域的产品开发,也就缺乏产学研合作的动机和氛围;而一些大型企业又拥有自己的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为了保护自身利益,主动“屏蔽”了与地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二是许多企业只注重购买现成的技术或成果,或模仿别人的技术和成果,不愿意投入过多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或自主研发,导致地方高校科技人员大多没有用武之地,科研成果难于转化或没有市场,也难以形成产学研合作的良性氛围。

2.企业存在“短视”行为,片面规避风险

企业的科技需求往往具有逐利性,他们希望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迅速提高产品质量,进而增强市场竞争力,获得丰厚的市场回报或收益。因而一些企业与地方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时,仅着眼于短平快、高回报的成熟项目,缺乏从长远利益上考虑互惠双赢的发展思路。突出表现在,不少企业单纯为攻关而与地方高校合作,一味要求科研人员将成果直接送到生产线上,或单独以解决局部技术问题为合作契机,缺乏对关键技术和后续成果的共享,这无疑将风险不合理地过多地转嫁给科研人员或地方高校。还有部分企业对产学研合作缺乏长远认识,在与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取得效益后,较多地出现了不严格履行义务,不按照合同支付相关报酬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进一步加大产学研合作力度的可能。

3.企业研发投入不足,过分依赖成熟技术

企业提供资金,高校提供科技人才、知识储备和科研设备已经成为多数产学研合作双方都能接受的合作模式。对于多数企业普遍面临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以及前瞻性技术难题而言,由于技术创新的外部性,使企业的投资与收益不能完全达成均衡,致使企业存在出资顾虑,缺乏研发资金投入的信心,严重影响着企业借助地方高校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还有一些企业对于市场前景看好的预研项目,缺乏提前介入投资和项目完成后一次性买断或先期使用的气魄,使企业错失了占领技术创新制高点的良机。另外,由于地方绝大多数企业自身素质和经济实力不足,技术力量相对薄弱,他们没有能够将原理性成果开发成应用型高新技术或成熟技术的能力,也没有实力对运行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优化和解决,或在此基础上产生更好、更优的技术成果。因此,他们往往只考虑把项目或成果争取到手,尽快见到经济效益,或者一味苛求地方高校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必须把技术搞得完全成熟,给他们提供交钥匙工程。而这对于地方高校和绝大多数科研人员来说都是比较困难的。

三、地方政府影响因子分析

1.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联系不紧密

地方高校办在地方、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他们与地方有着天然的联系,也有条件、有能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管理体制及其归属不同,地方政府与地方高校基本上是在各自既定的构架内发展,双方有着各自不同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人事管辖和经费来源的不同,不仅降低了地方高校对地方政府的依赖,也减少了地方政府对地方高校的统筹和支持,这种“非相关性”和“非和谐性”的特征成为制约二者协调发展及产学研合作的重要因素。加之地方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大多沿袭传统的学科分类和布局,或照搬名牌大学的做法,没有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致使地方政府与高校的联系不紧密,关系较为疏远。

2.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及其配套政策明确提出了促进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方向,但具体可操作的实施细则还待进一步完善和细化。目前的产学研合作中,由于政府、企业和地方高校的职责和权益界定不清,对共同投入、成果分享,技术、市场、管理等风险分担的利益保障机制不健全,使产学研合作行为缺乏法律约束,技术价值因市场风险难以确定,知识产权的归属难于划分,导致地方高校和企业各自的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从而产生信任危机和政策风险,加之一些与产学研合作相关的诸如分工协作、利益分配、风险承担、人力资源管理等配套制度没能及时跟进,严重影响了产学研合作的持续。如科研人员将研发成果以技术作价入股企业后,个别企业在年终分红时会以亏损为由,侵害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使科研人员及地方高校的合法利益得不到保障,极大削弱了以技术入股这种方式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效果,也制约了应用性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人员参与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和持续性。

3.促进产学研合作的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地方政府虽然在积极落实国家的科技政策,也建立了一批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中介服务中心、技术产权服务中心等公共服务机构和平台,但由于这些机构和平台或依托企业或依托高校,没有真正实现专业化和社会化,也没有形成服务领域广、运行效率高和效果明显的产学研服务体系,致使其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作用和功能无法充分发挥。有些地方政府虽建立了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却又没有出台相对完整的行业规范和相对健全的法律法规,致使一些中介机构没有明确的市场定位,缺乏运作的动力和活力。因此,地方政府应紧紧围绕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一步完善公共技术平台和服务体系,以充分发挥公共服务机构的中介作用、地方高校的技术支撑作用,保障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开展,实现多方内在利益的共赢。

另外,地方政府对产学研合作引导的力度不够,对产学研合作投入的资金不足,对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财政补贴政策、产权保护政策等落实的不到位,对产学研合作过程中积累的典型案例及成功经验推广不力等等也是制约产学研合作有效开展的不利因素。

四、结语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是一个社会化的创新体系,需要地方高校、政府、企业在政策支持、智力投入、技术支撑、资金保障、风险分担、利益分配等问题达成共识,也需要三方之间的积极沟通和通力合作。因此,地方高校、企业和政府三方都应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为根本出发点,强化服务意识,更新传统理念,明确角色定位,理清权利责任,加强宣传引导,改善合作基础,共建研发中心,健全政策机制,拓宽筹资渠道,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积极打造产学研合作联盟,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向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以切实助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玉芬,王尚武,张德健.内蒙古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存在问题浅析[J].教育观察,2011,(10):5-6.

[2]孙健.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问题的探索[J].现代教育科学,2009,(4):145-148.

[3]戚志林,李文华,刘洪.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地方特色略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153-155.

[4]胡黄卿,段贵平,黄坚.推进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策略[J].中国高校科技,2011,(10):40-41.

猜你喜欢

产学研成果企业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验收成果
数说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成果
2018上海企业100强
劳动成果评比
一张图看懂“论坛成果清单”
201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
新申请企业一经受理便预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