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2013-10-31王雅琦
王雅琦
摘 要:以天津图书馆为例,对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采编工作的方法与策略进行分析。提出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地方呈缴制度、灵活运用采集方式、建立图书馆内制度保障、加强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地方文献;采访工作;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172-02
地方文献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是反映某一地区政治沿革、经济发展、自然环境、风俗民情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的总和。它能为人们研究和探索特定区域的历史和未来提供翔实的信息,对本地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公共图书馆作为本地的中心图书馆,应该担负起征集并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社会义务。因此,提高对地方文献的认识,掌握地方文献征集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将以天津图书馆为例,通过多年从事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实践经历,结合相关案例,探讨地方文献采访工作的方法与策略。
一、掌握出版信息,灵活运用采集方式
地方文献征集是一项烦琐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很广。搞好这项工作的前提是要充分掌握征集的线索,即掌握信息,主动征集,开辟多种多样的征集渠道,采用灵活多变的收集方式。天津图书馆的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对重点单位进行上门采访,由专职人员到市志办公室、政协委员会、文联、新闻出版等职能部门进行上门征集,并且长期与他们保持密切联系,及时了解本市有关地方志和专业志编写出版信息与动态。另一方面通过浏览本地有关报纸,一旦发现地方文献出版信息,积极与采编部门核实是否已经订购,并且做好地方文献采访目录进行征集。同时,专职人员还密切关注全市重大会议的动态,进行追踪搜集。
天津图书馆对天津历史照片的灵活采集可以作为一个成功的范例。1939年8月发生的罕见水灾,淹没天津整个市区,许多地方水深约2米。当时中国摄影公司派人在天津各重要街区进行拍摄,并制成印刷版照片,数量达130余张。这些照片不仅充分反映了水灾的真实情况,同时也反映了现已大部分消失的重要历史建筑景观。无论从建筑学、天津地方史,还是气象灾害史的角度来说,其文献价值不言而喻。但这些资料流落民间,很难探寻。直到2000年前后,这些珍贵的照片出现在天津沈阳道旧货市场上,由一位书商持有。天津图书馆历史文献部民国文献研究史的同志得知此信息后,经主管领导同意后,与书商多次商谈,最终使资料收藏于天津图书馆,这为今后研究天津的历史保存了一套完整的资料。
地方文献在采访过程中,会遇到各种不同于采访一般文献的情况。主要反映在:一是采访民间收藏;二是定价问题;三是手续问题。
首先,对于采访民间收藏,采访人员应主动走出馆门,通过各种渠道探询地方文献下落。经书市、拍卖会、旧书市场等活动场所,掌握地方文献交流市场的行情,做到大致了解本地区的地方文献分布、流落情况、及时收集流落在民间的地方文献。
其次,定价问题。有许多内部资料,特别是民间私人手中的历史文献(家谱、老照片)等,它们不像现今出版物有明码标价。即使有的有标价,但因文献印数少,史料价值高,以及时代因素,其开价已远远超过一般标价。目前,全国收购这类文献又无统一的规定,一般以现行市场时价为准。因此,在采访的具体交涉中,采访人员应认真鉴别文献质量,确认文献无误后,再与出售人员商谈价格。收购文献价格一般应低于市场时价为宜。如果死搬教条,坚持按文献标价收购,就很可能错过收购机会。因此在定价问题上应灵活把握,确为珍品的,高价收入也值得,尽可能使民间散落的珍贵地方文献归公所用。
再次,手续问题。图书馆购入图书资料,书店等必须出示正式发票,才能入账。但民间及社会团体收藏的地方文献很难提供正式发票,给入账造成困难。在这一问题上既要慎重遵守制度,又要灵活、变通。可向有关主管部门及财务管理部门上交专题报告说明情况,请他们批准实行专用凭据作为购入文献的依据。
二、建立成员馆共享方式,实现数字化管理
文献的资源共享是图书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应着眼于全地区。公共图书馆要利用区、县图书馆的协作关系,建立“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共享协作网”,进行联合征集、互相征集、各馆确立各自专题的地方特藏,分配文献资源复本,既防止资源重复建设,又达到资源合作共享的目的。
天津图书馆采编中心积极与各高校和科研机构图书馆、天津市档案馆、史志办、历史博物馆等单位合作,在全市开展地方文献资源的调查、核实、编目等工作。利用UACN软件编制“采编中心”成员馆的联合目录,将天津80余家地方成员馆纳入资源共享的范围中。该中心通过建立天津地方文献书目联合检索数据库,根据与“国家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的协议,为各成员馆提供馆藏文献的书目信息资源,实现本地区书目数据资源的共建共享,有效扩大了信息的覆盖范围和共享空间,起到了区域联合编目中心的作用。
2002年,在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下,天津图书馆又加入“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后又参与发起建立“深圳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通过与天津市13家出版社签订合作协议,为其最新出版的文献编制原始书目数据,并上传至“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和“深圳地方版文献联合采编协作网”,实现津版出版物书目数据资源的全国共享。此外,天津图书馆还建立了本馆回溯书目数据库和音像电子出版物数据库,并利用该数据库协助成员馆完成回溯和音像电子出版物的建库工作,为成员馆提供数据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很多文献已严重自然老化,装订已散或纸质脆化是普遍现象,甚至有些民国文献孤本,轻轻触摸纸张就会有碎屑掉落。对于这类文献,抢救保护是当务之急。其中,进行数字化抢救管理是有效手段之一。通过现代的扫描手段,可以对文献资源进行数字化处理。扫描前可先将图书和期刊进行了分类,针对孤本的书籍做无边距扫描,即不拆开、折叠书脊,每次只扫描一页内容;针对有多本的书籍选择其中一本拆开做分页扫描,扫描后再重新装订,用黄表纸把书脊贴好。通过这一手段,使濒危文献转化为电子读物,既可以减少翻阅的次数从而得到有效保护,又可以实现文献共享的初衷。
通过天津图书馆的案例可见网络对于地方文献资源的共享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现代的科技手段也已完全有能力实现地方文献的保护和共享。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建立和发展完善网络资源,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巨大能量。
三、争取政府支持,建立地方呈缴制度
国家颁布的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工作条例曾规定地方出版物的征集和保存是地方图书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争取政府和行政主管部门的支持,依靠行政手段,实行“呈缴”制度一直是地方文献征集的一种重要保障。
早在1979年国家出版局就以193号文件的形式规范了各出版单位的样本缴送工作。这份题为《关于征集图书、杂志、报纸样本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出版社、杂志社要向国家及地方省(市)图书馆缴送样本。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出版单位缴送样本工作的积极性由于这项工作的无偿性质而一直不高。面对这种情况,天津图书馆适时地调整制定了征集地方出版物的方案。1989年,天津图书馆起草了“关于征集天津地方出版物的通知”,其内容包括征集地方文献的宗旨、意义、呈缴与接收的办法等。该“通知”取得了天津市文化局、天津市新闻出版局的支持。依靠主管部分下发的正式文件和新闻出版局提供的天津出版单位名称,仅1989年一年,天津图书馆就与市120家杂志社及百花、教育、科技等7家正式出版单位建立了缴送样本的关系,取得了可喜成效。此方案实际上从过去计划经济条件下一厢情愿的征集方式,变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可操作的做法,对于提高征集的数量和质量都起到了促进的作用。通过总结,我们得出了以下经验。
一是争取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地方文献采访工作带有一定的政府行为色彩,更有利于文献的征集工作的广泛开展;二是改无偿呈缴为有偿征集,经与新闻出版管理业务部门及出版社商议,各出版社愿以很低的优惠价格向图书馆提供样书,结算时间及方式尊重出版社的意见,这样有效调动了各出版单位的缴送积极性;三是本着互利互惠的精神,天津图书馆采编中心编制的天津地方出版物计算机数据无偿地向出版社提供,为出版社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编发销售目录、新书推广宣传品提供方便,实现双赢。
四、建立图书馆内部地方文献的制度保障
由于地方文献的形式多样,在实际采访工作中,势必会和图书馆原有的采访工作发生交叉现象。漏采和重采都是不允许的,所以必须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来解决这些问题。
例如:2002年10月,经天津图书馆藏书建设委员会讨论通过,馆长办公会审核批准实施了《天津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条例》。
在该条例中,除了提出了实用性、系统性原则外,还特别提出了地方性原则。对反映本市历史和现实发展,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应全面采集;对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馆藏特色地方文献资源,要努力补充、完善和发展;要努力建设具有一定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源体系。天津图书馆文献资源采集方针的制定及工作计划与管理由天津图书馆藏书建设委员会全面负责。文献资源采集的日常工作依照职能分工由相关业务部门组织实施。文献采集的专门经费由藏书建设委员会提出年度使用安排计划草案,经馆长办公会审核批准后实施。此《条例》是搞好馆藏文献资源建设的重要依据,也是建立图书馆内制度的重要保障。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公共图书馆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通过天津图书馆在此项工作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经验:灵活的采集方式,全面的资源共享、数字化手段的应用、坚实的制度保障,再加上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是搞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基本方法与策略。
参考文献:
[1]国家图书馆图书编目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图书馆采访工作[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7.
[2]高林江,陈隽.浅议地方文献采访策略[J].山西科技,2004,(4).
[3]常春秀.试论地方文献的征集方法[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9).
[4]阚华.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采集理论与实践[J].黑龙江史志.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