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13-10-31朱默
朱默
摘 要:城市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载体,了解城市内涵,对城市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找产生诸多问题的根本原因,对于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关键词:城市;内涵;问题;原因
中图分类号:D6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32-03
一、城市的界说
“城市”不仅是一个供人们生活的聚居实体,不单是一个政府职能项下的行政概念,它是一个跨越在各个学科、交叉于各个领域的学术概念和研究客体。将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包括了城市社会学、人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等。作为人类文明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时刻伴随人类生活和发展的有机复合体,每个学科在各自的视野对城市都有不同的解读,各有侧重。
在经济学领域,英国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说:“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1]
在社会学领域,美国城市社会学家R·E·帕克认为:“城市绝非简单的物质现象,绝非简单的人工构筑物。城市已同其居民们的各种重要活动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它是自然的产物,而尤其是人类属性的产物。”[2]
在人文学领域,美国城市社会学家刘易斯·芒福德在他的著作《城市发展史》(1961年)提出:“从完整意义上讲,城市就是‘艺术,是‘剧场,甚至城市就是‘文化本身,他指出,整个人类文明史就是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城市与文明史不可分割的,城市是文明实体,而建筑则是城市实体。”
在城市规划学领域,美国学者凯文·林奇认为:“城市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故事,一个反映人群关系的图示,一个整体分散并存的空间,一个物质作用的领域,一个相关决策的系列或者一个充满矛盾的领域。”[3]
以上的学者们在自己所属领域对城市的解读各有所长,而相对来说马克思的理解又更为深刻。他认为城市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产生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时期,是随着工业出现和第二次社会大分工逐渐形成的,与传统农村相对应的人类聚居场所。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4]。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城市的界定为“大量异质性居民聚居、以非农业职业为主、具有综合功能的社会共同体。又称都会、城市。都市中有较多的、集中居住的、不同职业身份的居民,大部分居民从事非农业劳动,某些居民具有专业技能。都市具备市场功能、至少具备局部的调节功能和以法律为基础的‘社会契约功能。”作者认为这个定义更为全面一些,因为它指出了城市概念中所必需的居民组成、经济方式、调控手段等基本要素。
二、我国现代城市发展问题的梳理
城市随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进步,是人类文明的体现,又是人类社会生活的载体,因此对城市发展的问题的探究有时不得不深入到社会生活中去。现代城市随着工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逐渐形成了区域经济中心,这种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便成了当代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与此相呼应的,便是人口的高度集中,空间的高度集中,生产与消费资料高度集中等。这种由于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高度集中,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另一方面城市的整体平衡被打破,社会结构失去相对稳定性、社会矛盾随之凸显,作为社会的承载实体,城市发展便遇到瓶颈。尤其是我国这种近年来迅速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城市发展的矛盾尤其显著。
(一)过度的资源消耗和自然环境有限承受力之间的矛盾
其一,落后的生产方式导致大量资源浪费。城市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然而在城市社会发展进程中,工业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尤其是不合理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科学的经济产业结构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消极影响。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主要是粗放型增长,工业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却很低。粗放型经营主要从两方面加剧了环境问题,首先,等量的总产值中增加值较低,意味着经济效益低,浪费大,投入的原材料和能源过多被浪费了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则是严重的环境污染。其次,粗放型增长追求急功近利。因其强烈扩张冲动和投资欲望,反过来与环境保护、国土整治争夺资金。
其二,城市化进程加速,加速自然环境的恶化。城市在地域上的过度扩张导致大量的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庞大繁华的城市也吸引着其他地方的人们进入其中导致人口压力增大,生产和消费资料增加,人们对资源的索取以及对垃圾的排放都明显增多。城市的扩张占用了大量农田和土地,大片的绿地变成楼间零星的绿化;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增加导致水泥、钢铁等材料大量生产和消耗;公共交通工具和私家车的增加导致汽车尾气排放量增加;金融商业的繁荣导致了办公楼林立,密集的空调在城市中不停释放着热量;大量居民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和污水的排放;为了加快城市发展必须提高政府财政收入,一些厂矿企业又开足马力生产导致了工业污染严重。
(二)基本的居民生活需求和城市建设滞后之间的矛盾
其一,城市贫困问题始终存在。城市贫困是指城市社会中的贫困问题,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同程度存在城市贫困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许多国家的大城市中,由失业、社会保障的缺失、社会排斥等因素造成的贫困问题正在加剧。城市贫困,它是城市发展的隐患,它会危及社会公正原则,扰乱社会秩序,会抑制社会激励效应,阻碍经济增长,会加剧社会冲突和对抗,威胁社会稳定。
其二,城市住宅无法满足需求。住宅问题如同贫困问题一样是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世界上大多数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住宅问题,但不同城市的情况不一样,经济发展水平有差异,住宅问题的具体内容也不相同。在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人均居住面积达15~20平方米,但仍存在着由居住水平的贫富差异形成的住宅问题。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住宅建设发展相对缓慢,所以城市住宅奇缺,其中失业与半失业及低收入的人居住在棚户区,为温饱而挣扎。
其三,城市的发展无法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伴随着该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日益集中和活跃而形成的城市群,吸引着众多外来人口的涌入,城市人口的增多一方面为城市带来了活力,另一面使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由于就业问题表现为两种现象:一是劳动力供过于求;一是劳动力供不应求,这两种情况都不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就业牵涉到每个人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因此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就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员,而失业人员又是这个城市发展的不稳定因素。
其四,城市交通无法保障社会生活的顺畅进行。这主要指都市运输手段、道路设施与城市人口和货物流动需求之间的矛盾冲突。交通问题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和低效率。许多都市整日都处于交通高峰时间,交通工具和道路设施所承受的压力已超过所能容纳的最大限度。因而使车速降低,周转缓慢,给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如人们上下班时间延长,增加了疲劳感,降低了工作效率,生产和流通受阻,造成各种损失。
(三)经济发展、社会生活的安定需求和犯罪率升高之间的矛盾
其一,黑社会性质组织猖獗。中国城市中的黑社会由来已久,至少也有上千年的历史,但是真正令黑社会逍遥自在的日子还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努力下,这些黑社会或者受到镇压,或者潜逃国外。可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境外一些黑社会组织想方设法渗透入境;一些土生土长的各种黑社会组织也在各个城市迅速发展壮大。他们通过巧取豪夺、官商勾结的方式横行一方,例如有的成为某农贸市场中的“虾霸”、“蟹霸”,有的成为建筑工地的“车霸”、“沙霸”等,总之就是采用暴力犯罪等手段排除其他人进入该行业。
其二,青少年犯罪呈现低龄化。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在世界各国都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中国也不例外。近三十年来,未成年犯罪总体数量持续上升,并且犯罪低龄化的趋势也为持续发展,同时未成年犯罪的严重性主要表现在犯罪结构、犯罪手段以及不断出现犯罪新类型、新形态等变化上,与上述数量增加相比,这是更重要、更危险的变化趋势。所以要真正在实践上显著提高控制、减少、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实效,就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严重性、长期性有清醒的认识。
其三,高科技手段犯罪层出不穷。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得到充分应用,尤其是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生活与网络经意或不经意地发生着关系。我们在享受着互联网给我们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意识到它带来的极大的隐患。近些年,网络犯罪也呈现出高、尖、端的趋势,网络黑客通过高超的技术来窃取国家情报,侵犯公民权利;制造网络病毒进行恶意攻击,扰乱正常的网络秩序;利用网络漏洞进行各种犯罪等。尼尔·巴雷特:“指出数字化犯罪的速度是令人恐惧的。”
(四)市场经济对道德和法治的要求与我国落后的传统社会观念之间的矛盾
美国法学家弗里德曼对现代社会有过这样的描述:当我们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护我们,如警察。陌生人扑灭我们的火灾,陌生人教育我们的孩子,建筑我们的房子,用我们的钱投资。陌生人在收音机、电视或报纸上告诉我们世界上的新闻。当我们乘坐公共汽车、火车或飞机旅行,我们的生命便掌握在陌生人手中。如果我们得病进医院,陌生人切开我们的身体、清洗我们、护理我们、治愈我们。如果我们死了,陌生人将我们埋葬。这是对陌生人社会的描述,这种社会是陌生人契约文化的社会写照,是陌生人社会的法治方式,也是市场经济的社会模式,而当下的中国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其一,国人传统的社会观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在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十个公章抵不上一个老乡”的俗语不绝于耳,即十倍的法律、十倍的制度都比不上一个熟人。熟人就是每个人因为个人利益在具有共同文化习俗群体中结合起来,每个个人为自己谋利益同时亦为别人谋利益群体结合。熟人中办事必须攀关系,讲交情,熟人好办事;如果不是熟人,就要尽力去促成这种关系,关系一经建立,办事就有门路。关系成为一种无形的资源,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帮助别人就是帮自己等逻辑思维本没有错,但是一旦这种思维突破了法律的实体及程序规范时,就严重阻碍了法治,使“人治”依旧压倒“法治”。当一个人通过“关系”达到目的时就必然有人因为这个“关系”的原因失去了机会,“关系”是国人处事的哲学也恰恰是违背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源。熟人文化一经进入权力部门,就出现了掌权者对自己亲疏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原则处理的非正式制度,即权力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自己权力为亲朋好友谋取利益的现象,导致了对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不公正,进而产生了腐败现象。腐败现象的运行特点是,它是以某种关系的存在为前提,这种关系是以政府部门某些人和社会上某些人利用相互间的熟人关系网建立起来的,在这种关系网内,钱权交易、权权交易、权色关系比比皆是,这便是人治,而非法治。
市场经济的根本就是在良好法律得到充分实施的前提下,资本可以在阳光下公平地得到市场充分地运作并得到更多的社会财富,实现机会和社会财富的公正分配。在改革开放深化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步发展的当下,中国的城市已经逐步开始从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社会治理已经逐步开始从人治向法治过渡,社会生活靠“关系”的方式只能将我们的生活环境污染的乌烟瘴气。
其二,市场经济对法治和道德的标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当然也带来了它不可避免的副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文化开始具有鲜明的实效性和功利性,因而使得社会成员对他人的评价逐渐选择了以自身实际能力和实际效果为标准,而抛开了传统的感性标准。在市场经济催生的陌生人社会,这样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有利于鼓励人们用于竞争,自我奋斗,自我实现。但过分追求商业价值也忽略了社会文化本身该具有的教育价值、引导价值、激励价值。这种对利益的极度追求也强化了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使得社会成员对与自己无关的,于事无补的人或事表现出冷淡,只对跟自己有关的人或事做出反应[5]。尤其是向陌生人社会过渡的我们,法治建设还不完善,新社会的道德还没有完全形成,一些人只遵守其生活范围内的道德规范,而一旦离开这个血缘的或类血缘的环境,到了陌生的环境中,就对自己本该遵守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熟视无睹,开始不择手段地追求经济利益。改革开放后,随着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私观念的传入,这种现象表现出了越演越甚的状况。
近年来,“毒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染色馒头事件”、“地沟油事件”、“楼倒倒事件”、“毒胶囊事件”等一桩桩为了实现暴利、置他人安危于不顾的恶性事件像一把把利刃,划出道道令人触目惊心的伤口。还有城市的农民工子女无法在本地入学,老人倒地无人搀扶,开奔驰住政府保障性住房等挑战社会道德和制度的不公正事件,引得人们牢骚满腹。因此市场经济对于法治建设和社会公德的要求应当是更高的,城市发展必须注重制度的创新和贯彻,注重社会公德的引导和培育。
三、我国现代城市发展问题的解答
(一)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中国要想求生存、谋发展,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走出国门,融入国际化的发展浪潮,这是人民的呼声,也是时代要中国的要求。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中国社会已进入剧烈的社会转型期。贫富悬殊的扩大,新型社会阶层的形成;在文化领域里,传统的价值观受到重创,外来思想的涌入,使得多元价值观念得以形成,一些原有的社会道德控制手段失灵,一时间,许多人为了一己私利,伤害他人,扰乱秩序,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混乱。所以深化改革,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社会转型期诸多社会问题的需要,也是防患于未然,有效扼制犯罪行为的必然要求[6]。
(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性
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城市的规模、发展程度都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当生产力水平很高时,城市整体处于平衡状态,社会结构相对稳定,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便不会出现城市社会问题;相反,若生产力水平较低,城市发展过程中便会出现失调现象,如生产资料供不应求;能源消耗高,但经济效益低等社会问题随之出现。我国当前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分布还不平衡,例如低技术含量的制造业仍占很大比重,沿海地区出现用工荒而西部地区却没有成规模的厂房和企业。
(三)体制的不健全
由于中国处于剧烈的社会转型期,加之经济体制的转轨,以前无所不包的“单位制”解体,社会资源配置多元化,个人收益受到多重因素影响,社会上便出现了很多需要社会救济保障的城市人口。虽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但是大多数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滞后,像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等体制、机制都不健全,甚至存在某些保障制度的缺失,不能为居民提供一套健全、完善的体制、制度来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由此产生诸多城市社会问题。
(四)城市管理措施的缺失、理念的落后
城市管理过程是人有意识地协调城市内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许多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便是由于城市管理的错位、缺失造成的。城市规划、建设、运行三个阶段之间管理脱节;城市乱占乱建现象严重;配套跟不上,生态环境差;城市建设资金缺口大,这种忽视城市各系统各要素的内在联系,忽视城市发展规律的现象,便会导致诸多城市社会问题的出现,这也是当前我国大多数城市管理者面临的普遍性问题。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性是预防城市社会问题,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五)传统社会调控体系的失效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走进了“硬物质、软精神”的误区,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下,一些人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想意识发生了裂变,越来越朝着功利化、物质化方向发展,他们越来越迷恋占有、享受、盲目崇拜,相比之下是精神的颓败、理智的脆弱。使得原有的价值观完全扭曲与变异,这种忽视传统社会调控体系,无视法律法规、道德情操的心里极易崩溃,也为社会问题的出现提供了内在的驱动力。
(六)法治观念的淡薄
造成中国人法治观念淡薄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中国是几千年的人治国家,强大的历史惯性使得人治观念根深蒂固。其二,几千年的儒家思想深入人心,儒家思想的根本就是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对领导者个人权威的信服,对权力的盲目崇拜,不敢去为自己的“权利”去对抗“权力”。这又使得中国的法律在领导者和权力面前没有它至高的权威。其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肩负着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良好的道德情操,遵纪守法观念的神圣使命。但现阶段我国教育改革尚不完善,未能最终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很多学校只关注能提高成绩和升学率的文化教育,而忽视了法治教育在人一生中的重要作用。这也导致了法治文化培养和传承的困境,因为个人的成长只贯穿了学校对知识学习和功利追求的培养,贯穿了对领袖和榜样的崇拜和学习,却没有包含公民对民主的教育和法治的信仰,而这才是文明进步的根本[7]。
参考文献:
[1]K.J.巴顿城市经济学:理论和政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4.
[2][美]R·E·帕克等.城市社会学[M].宋俊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1—2.
[3]凯文·林奇.城市形态[M].林庆怡,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6.
[5]张清,王露.陌生人社会与法治建构论略[J].法学论坛,2008,(1).
[6]向德平.城市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97—198.
[7]邓伟志.当代“城市病”[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