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中素质提升问题研究
2013-10-31陈颖李亚民沈海龙
陈颖 李亚民 沈海龙
摘 要:时下新生代农民工正逐渐成为农民工队伍中所占比重最大的一个群体,在分析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对于城市适应现状的基础上,剖析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城市适应必须要加强素质提升的思路、模式以及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素质;提升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099-02
一、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农民工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重要的一支社会力量,而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队伍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一趋势必须引起我们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是指出生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和21世纪初期进入劳动力市场到城市中务工的农村人口。时下,这一新生群体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一支生力军,同时也是未来若干年我国人力资本的核心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是一批对城市充满了融入向往,同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往往以城市作为风向标,渴望进入城市的生存状态。新生代农民工对于自身发展的诉求还是比较强烈的,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其群体内部在接受教育水平、专业知识结构、职业技能养成、专业观念意识、生活方式诉求等相关素质方面与城市生活和生产方式的要求以及城市文明的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2010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称谓,并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当前,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新生群体在自身获得巨大发展壮大的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突出就是他们在素质水平上至今仍然无法融入城市的社会生活的轨道,这也就导致他(她)们虽身在城市但并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农民工市民化进程步履维艰。新生代农民工正游走在城市与农村之间,他(她)们既不完全属于城市,也不完全属于农村。近些年,黑龙江省的城市化进程总体上看并不慢,但是从全国乃至世界的发展看我省仍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初级或低级阶段,城市化进程一般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核心要素就是劳动力问题。可以说,农民工的出现虽然解决了劳动力问题,但多数农民工(尤其是新生代农民工)并没有适应城市生活,这也是黑龙江的整体城市化进程受到了阻碍的原因。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现状解析
此次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本情况是:男性新生代农民工536人,女性新生代农民工429人,共涉及5个行业:建筑业、制造业、商服业、家政环卫服务业和个体经营业,68.39%的被调查者已婚,受教育程度总体不高;89.75%的被调查新生代农民工只是初中或者是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76.68%的被调查者年龄在35岁以下。
1.新生代农民工经济收入现状。随着城市经济快速发展,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也有所提高。月收入在1 500~2 000元之间的新生代农民工最多,所占比例为36.27%;月收入在1 000元以下的新生代农民工人数很少,所占比例为5.18%;有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月收入达到了3 000元以上,所占比例为10.88%。月收入水平虽有所提高,工资拖欠情况的发生率也降低了,但是当前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缺乏正规的就业渠道,未能接受职业培训,劳动时间多数超过8小时。月收入的提高并未实质性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很差,仍有一些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住在工地的工棚里。由于受到传统文化的各种影响,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一般会以同伴和老乡作为参照群体,他(她)们的经济诉求并不高、还是比较容易满足的,在经济上往往处于生存状态满足即可的程度。
2.新生代农民工社会适应及融入情况。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普遍社会保险意识不强,参保率低。即使在危险系数较高的建筑业,工伤保险的参保率也很低。子女入学不公平的情况仍然存在,与城市居民的交往是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的主要途径。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圈子已经不局限于老乡、亲戚和工友,超过半数被调查的新生代农民工目前的交往朋友中有黑龙江的城市居民。另外,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时间的利用发生了一些变化,带有一些城市居民的色彩,如看书报、杂志、上网等,但对整个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来说,其闲暇时间的利用仍不具备较为明显的城市生活方式特征。
3.新生代农民工心理适应的相关表征。获得心理认同与心理适应是新生代农民工适应城市最高层次的表征。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既想留在城市,通常又不愿意完全放弃耕地,因此他(她)们在心理上存在着非常复杂的边缘人心态,自我定位与心理归属感尚不十分明确。调研中发现,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往往讨厌“农民工”称呼,他(她)们觉得自己在城市会被城市人鄙视,心理上自我认同感偏弱,内心安全感不高,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在心理上尚未很好地适应城市生活。外出打工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里市民对其的态度31.9%是友好的,34%左右对其态度一般处于忽视状态,还有17%的市民对他们持敌意或戒备的态度,更有17%的市民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充满歧视。面对这种现状,新生代农民工表面上表示无所谓,其实内心中还是很压抑。在外打工有近30%的新生代农民工感觉被人看不起,内心充满自卑,两成左右的人觉得没挣到钱,每个月的收入除了供给每个月的开销没有多少剩余,还有15%左右的人觉得空虚寂寞、思恋亲人和家乡,1.2%的人感觉没有稳定感,而还有21%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已经麻木了没什么感觉。
三、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新生代农民工总体的受教育程度仍然不高。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10%。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中接受过职业培训的人员比例达到36.9%,高出传统农民工14个百分点。数据对比说明,尽管新生代农民工仍以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为主、职业技能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但是,相对传统农民工,他们的文化和职业教育水平已有较大提高。
2.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及就业服务不足。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教育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缺失。首先,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普遍缺乏正规而且通畅的就业渠道,一般是依靠自己和自身的社会支持网络,圈子较小并且不规范,这给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埋下了隐患;其次,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通常缺乏正规的就业培训和职业教育,文化素质不高加上较低的就业素质导致他们只能从事城市居民通常不愿意从事的体力劳动和技术含量不高的职业。
3.新生代农民工现有的社会保障程度较低。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在从事各种脏苦险累工作并接受低收入待遇的同时,却极少享受社会基本保险。这严重地损害着新生代农民工这一特殊劳动群体的基本权益,影响着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适应城市,影响着劳动关系乃至黑龙江的稳定与和谐,影响着黑龙江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
4.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属感不明确。黑龙江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归属感尚不十分明确,这反映出黑龙江的相当一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游弋和矛盾的心情,以及对自己能否真正被城市接受的担忧。城市对于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仍然是“他们的”,而不是“我们的”,这样的情况将导致新生代农民工难以适应城市生活。
5.一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卑心理强。导致自卑心理的存在原因是两方面的,其一是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由于所处的经济、社会地位,觉得自己和城市居民有差距,存在自卑心理是难免的,其二是部分城市居民对新生代农民工不尊重,不友好,进一步加剧了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卑心理。
四、促进黑龙江新生代农民工城市适应的建议
1.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教育。职业发展能力是新生代农民工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新生代农民工首先要具有相当的职业技能。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个连续的过程,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稳定性比较低,使得他们的职业技能也只能停留在“学徒期”的水平。其次,要重视培养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自我管理能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规划意识比较淡薄,外出打工盲目性比较大,缺乏明确而长远的职业目标规划。
2.完善新生代农民工培训体系。组织引导社会培训单位、用工企业、农民工三方参与农民工培训工作,明确各方职责,对培训内容、培训网点建设、培训经费等方面做出具体细致的安排部署,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和保障措施,激发各方积极性。将新生代农民工纳入城市继续教育体系,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尤其是年轻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使其成为劳动力市场具有竞争力的人力资本。
3.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加快黑龙江省的户籍制度改革,在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过程中,确保落户城镇的新生代农民工能够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教育保障、医疗保障等权利。加强宣传“取消农业户口”的政策和新生代农民工对黑龙江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降低新生代农民工的自卑感,让更多的城市居民尊重新生代农民工。
4.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经费投入。各级地方政府要逐步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并建立农村职业教育经费的保障机制,要把农民工职业教育经费纳入到各级地方政府的财政预算范围内,加强对经费的使用与监管,真正做到专款专用。各方投资主体都可以从农民工参与培训中受益并表现出乘数效应。
五、结论与讨论
素质的提升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寻求稳定就业及市民化进程中首先要面临的挑战。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是新生代农民工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前提。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适应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通过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素质水平加快其城市适应和融入的进程,这不仅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努力和政府政策的保障,更需要每一位城市居民的接受。城市居民应积极主动地与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适应城市。
参考文献:
[1]廖海敏.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诉求与推进路径[J].法制与社会,2007(10):680-681.
[2]张俊彦.新生代——当代中国青年农民工研究报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27-30.
[3]孟小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探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9):47-48.
[4]姚上海.新生代农民工现代性培育与全面发展问题探讨[J].理论月刊,2008(4):179-182.
[5]杨云善,时明德.中国农民工问题分析[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02-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