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 ——浅析我国近现代雕塑的民族化探索
2013-10-31王松引刘艳萍
○王松引 田 瑞 刘艳萍
中国近现代雕塑的教育体系与创作体系来源于西方,20世纪以来中国的雕塑创作一直处在中西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中。民族化问题是多年来雕塑领域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由此引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价值认同问题,即现代中国雕塑是否能够自立于世界艺术之园。毋庸置疑,答案自然是肯定的。而且,我们更应该具有对自己文化的自尊与自信。
1 、中西融合——近现代雕塑民族化的早期探索(1919~1949)
近代中国内忧外患,迫使晚清政府实施改革,国家开始全面学习西方和邻国日本的先进科技与文化。民国时期,年轻的艺术家们或是为了救国图强或是为了个人发展陆续踏上留学海外的历程,他们中的一些人后来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雕塑家,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
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是中国学生到欧美与日本留学的高潮期,许多学子选择学习雕塑艺术,他们中的代表有:江小鹣、王子云、李金发、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和曾竹韶等。①其中,滑田友和王临乙的雕塑作品在形式上更具有传统雕塑的韵味,尤其是受汉代艺术的影响比较明显。汉代艺术特点是造型质朴、形态自然、生动,注重动态的表现,作品的内在结构线和外轮廓线都具有流动的曲线美感。例如,王临乙和王合内的作品《豹》和《小鹿》等就具有造型质朴、形体概括的特点。
滑田友在雕塑民族化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方面都作出了深入的探索。滑田友在南齐谢赫“六法论”的理论基础上,结合雕塑专业的特点,总结了雕塑创作的“六法”:一、气韵生动,指做雕塑要通体贯气,抓住贯穿雕塑总体动势的运动中心线;二、骨法用笔,指要体会和传达雕塑的力量感和力度;三、经营位置;四、传移模写,后两点指推敲构图,反复做小稿和变体稿,不断推敲完善直到满意为止;五、应物象形,指观察与表现对象的方法以及形象的记忆方法,即要形象化地、联系夸张地去分析概括对象的形象特征;六、随类赋彩,指归纳和概括雕塑大的体面关系。②通过滑田友的创新阐释,“六法”理论对于雕塑创作也具有了直接的指导意义。例如,雕塑家在观察生活对象时要抓住对象的特征,创作构思构图时应不断推敲变体小稿,做雕塑时要注意抓住形体结构的运动中心线,归纳和概括形体,体会和传达雕塑的美感。
在创作实践上,滑田友注重借鉴传统雕塑的艺术形式和处理手法,例如作品《少年中国》和《轰炸》。《少年中国》采用了西汉《拂袖舞女俑》的形体处理手法,人物形体被归纳得很概括,水波状的衣纹采用浅浮雕的处理手法,既给作品增添了细节,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同时还没有破坏雕塑整体的体量感,使作品传达出一种充实的美感。人物形态设计得十分优雅、简洁,少年手持的锄把由于其外轮廓线和剪影形成曲与直,线与面的对比。
如果说《少年中国》是通过人物的动态表现了韵律美,那么作品《轰炸》则更强调人物内在结构直线的力度与节奏感,同时也是对侵略者暴行的控诉。《轰炸》表现一个母亲为了躲避敌机轰炸抱着孩子跨步奔跑时的情景。人物右腿跨在前面,头部紧张地回望天空,身体与左腿形成一条直线,左腿前大一点的孩子,姿态与母亲类似,左手捂着脸,与母亲形成一开一合的动势关系。作品总体上给人感觉像是一件高浮雕作品。在形体的处理上,人物正面和侧面大的方向关系被归纳得比较明确,衣纹采用浅浮雕手法处理,这样的艺术处理增强了雕塑的体量感和艺术感染力。类似的处理手法在雕塑家的《母与子》和《国际友谊》等作品中也有运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雕塑艺术和传统佛教造像,尤其是南北朝和隋代造像的影响。如雕塑的形体做得比较概括,衣纹采用线刻和浅浮雕的处理手法等。
2 、强调传统——近现代雕塑民族化的发展(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国际政治格局分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西方以欧美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封锁,向社会主义的苏联和东欧国家学习成为当时国家借助外力进行现代化发展的主要渠道之一。随着上世纪50年代对全盘苏化的反思,民族化探索迎来高潮。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会见中国音乐家协会负责人的谈话中说:“应该越搞越中国化,而不是越搞越洋化。”全国雕塑工作者受到极大鼓舞,积极从传统艺术中汲取精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在教员家里举办“文艺沙龙”活动中,其中有几次主要是围绕着中国古代雕刻遗产的研究和学习问题交换意见,谈到了古代雕刻中对“线”的利用问题和汉唐雕刻的估价问题。③上世纪50年代雕塑创作的主要作品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北京农展馆组雕《人民公社万岁》等。《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是由刘开渠、滑田友、王临乙和曾竹韶等雕塑家与画家、石雕技师考察中国传统雕塑后集体创作的,其中滑田友的《五四运动》将西方雕塑的严谨与中国传统雕塑的写意精神有效地结合了起来。《人民公社万岁》是由鲁迅美术学院集体创作的,从作品的立意、内容到表现形式都更加具有时代气息和传统民间民俗的艺术特点。文革时期我国的雕塑创作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表现方法为主,代表作品有沈阳的《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群雕》,四川的《收租院》和西藏的《农奴愤》等,把传统的雕塑技法完美地融入到了创作中。
上世纪50~60年代留学前苏联学习雕塑的人员有王克庆、董祖诒、司徒兆光、钱绍武和曹春生等,他们在创作中也不断地融入民族化的因素。
王克庆的代表作有《朱自清像》、《梅贻琦像》、《和平少女》(合作)、《尼罗河女儿》和《五卅惨案纪念雕塑》等。《朱自清像》不仅形似,同时也表现了文学家儒雅的气质和坚毅的品格。汉白玉材料的选择也十分符合朱自清高洁的气质。作品放置在清华园荷塘边,情景交融会令欣赏者更加感动。
钱绍武的理论及其作品更具有民族化特点。他的艺术理论观点在当前艺术标准多元化的今天对于从业人员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艺术的标准一是能够促进人类的发展,能让人懂、能交流。其二则是符合真善美,是感动人的。艺术不分先后和形式,只有好与不好之分,形式要符合内容。他还认为艺术创作重要的是真实感受,要有感而发,即使技巧不够娴熟,作品也一样会打动人。“因为人的情感是息息相通的,所以艺术可超越时代和国界成为人类共同的语言”。④好的艺术是主客观的统一体。西方艺术的基础是素描,偏重客观描摹。中国的艺术基础为书法,善于情绪宣泄,具象写实作品中的抽象形式与书法的用笔相通,其美感体验是一致的。
在创作实践中,钱绍武的《神农氏像》、《曹雪芹像》、《李大钊像》和《江丰像》等,造型或浑厚或洗练,借鉴了传统造像对形体的处理手法。例如《神农氏像》头上双角造型的力度感把握就借鉴了书法中的笔法。《李大钊像》的头部被处理得方整、概括,肩部处理得很宽,借鉴了云岗石窟造像的造型手法。通过这样的艺术处理,雕塑不仅更加符合人物的形象特征,同时也表现了人物“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强烈时代责任感和宽阔的胸襟。《江丰像》在造型上也有类似的处理手法,尤其是耳朵处理得很概括,突出了正面五官的形象,加强了头部整体的体量感。
3 多元创新——雕塑民族化的进一步深化(1978至今)
当代雕塑家的创作具有多元化创新的特点,雕塑的民族化体现在表现题材与内容、表现手法和追求传统意蕴上。改革开放后逐渐脱颖而出的雕塑家群体,在学习西方雕塑传统写实表现技法和现代与后现代创作理念及方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继承我国优秀雕塑传统。他们的作品不仅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同时,也引发人们对历史与文化更多的思考。
雕塑家隋建国在本科学习期间深入研究了人体结构解剖,研究生期间又认认真真地做了一年人体。后来的《中山装系列》作品,就是在雕塑家不甘心扔掉多年学习的写实语言的心理下创作的。中山装是由孙中山先生设计的,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隋建国选择中山装做为创作的载体,增强了作品的文化识别性。曾成钢的《水浒人物系列》和《古代神话系列》作品借鉴商周青铜器的装饰表现方法,注重线的表现,作品具有“磅礴、大气、刚健、强悍”的精神风貌。⑤傅中望从传统建筑与家具的榫卯结构得到启发,创作了以榫卯结构为主题的《榫卯系列》系列作品。李象群的创作理念是将名人塑像作为普通人来表现,如《巴金——一个小老头》、《毛泽东像》等使表现的人物更加平易近人。霍波洋的《肖像》系列作品是对当代信息社会过分看重一个人的文字简历而忽略了人的真实存在的讽刺。殷晓峰对北方萨满文化的原生精神及古老北方民族淳朴精神特质和外在形象特征有着较深的感受,他创作的《通古斯》及后来的作品《修复的嬷嬷人》系列,其造型朴拙、稚气、简洁,概括表现出原始的粗犷而又神秘的崇高力量及诡秘的神性。王松引在创作实践上既注重东北地域文化的体现,也善于借鉴传统雕塑形体概括、简练的手法,他创作的雕塑《大庆》,表现的是大庆钻井队员换钻杆时的工作情景,突出表现了人物形体的量感和动势,体现大庆工人不畏艰苦、积极乐观的工作态度以及相互支持、团结合作的团队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现代雕塑家群体在理论著述和创作实践上,能够自觉地吸收与发扬传统雕塑的理论精髓与艺术形式,借鉴国外新的创作理念和方法,既在传统写实技术上有很好的传承,同时也注重精神性的追求与表现,作品形式多样,质量和水平是相当高的。在新的世纪里,我国的雕塑事业一定会发展得更加繁荣。
①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中国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426-429。
②滑田友《谈雕塑的组织结构》,殷双喜、隋建国《穿越时空:中央美术学院建校80周年雕塑系历任教师论文选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5-7。
③崔开宏《百年雕塑纪事》,范迪安、许江编,殷双喜《二十世纪中国雕塑学术论文集》,青岛,青岛美术出版社,2000.143。
④钱绍武《雕塑艺术形式语言之我见》,《雕塑》,2004,(1):4。
⑤孙振华《走向荒原》,广西美术出版社,1999.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