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中的流逝感 ——读张铁成的《尚未疲惫的河流》

2013-08-15王立宪

文艺评论 2013年1期
关键词:散文集河流故乡

○王立宪

几年前,读到了张铁成先生的散文集《并不孤独的旅程》。最近又读了他的另一部散文集《尚未疲惫的河流》。

读这部散文集,深深感到了作家生命中强烈的流逝感。流逝感是每位作家都有的,对于岁月,对于生命,每位作家都会有自己的表现。同《并不孤独的旅程》一样,张铁成在《尚未疲惫的河流》中特别注重自己的人生轨迹,也就是他从吉林乡间到黑龙江东北方的一大段人生经历,这是他散文的主要内容,而流逝感在他的散文集中得到了最真实的体现。

在《四番风信:海棠》中,作家写到了母亲在39岁时逝去,“只留下一树树残破的海棠给我们,让我们暗暗地垂泪”。母亲的过早逝去给作者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作者不止一次写到曾埋过母亲的地方,写那个连坟墓都已不在的地方,这样的流逝感让作者无奈而伤痛不已。在《梦中,母亲向我走来》一文中作者写道:“人的生命不会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不会因对亲情的依赖而无限地延长。那些离去的亲人们早已没有了因死亡而衍生的痛苦,甚至,一些亲人的影像也在我们的记忆中逐渐地模糊。然而,那种不会改变的亲情关系注定要把死者曾经有过的痛苦转移到生者的身上。”在这里,流逝感的表达强化了作者对亲人的爱。故乡是一个人生命中的基础,无论故乡和故乡的人怎样变化,那个最初的故乡都会在作家的追忆中永存它的旧影。故乡的中心是家,家的中心是父母,而母亲的早逝给作者留下的悲哀是永远的。在旧影与变化的纠结中,追念与爱恋产生了。从母亲到那个村庄的人,流逝感的表达得到了扩大。《在岁月的河流上》一文中有这样的话:“他们永远地远去了,去了那个未知的世界。我能够辨认出他们每一个人的模样,可他们却不会认得我。因为他们留给我的永远不会再有什么变化,而我则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变化的不仅是别人的由生到死,还有作者那远去的青春。他写当年和他一起偷瓜的表哥在40年后已认不出他,写毛豆烧得再好,也绝不会有当年的味道了。作者还写故乡当年那条潺潺流动的小河如今已经干涸,还写从前的学校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几幢新式的楼房……从亲人到故乡,还有自己,生命中的流逝感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表现。

作家在《送君送到大路旁》中写到一个邻家眉清目秀的女孩,从听她在大丽花旁唱歌,到成为朋友,到小女孩的父亲落实政策,小女孩一家搬走了,小女孩留给他一只手帕包着的口琴。在《月亮出来亮汪汪》中,作家写到了他17岁那年从昆明去某地和他同搭一辆车而去看恋人的胡大姐,胡大姐歌声动人,后来他几次按照胡大姐告诉他的地址去找她,都没有找到。生命中的美好总是转瞬即逝。如果说小姑娘还留下一个念想,那么几次寻找胡大姐却成为惘然。

这本散文集里还有不少行吟山水之作,这些作品也少不了对流逝感的表达。《就在青山绿水中》、《行走在唐人的诗句间》、《在历史的册页间呼吸》、《云南印象》等,将现实和历史结合在一起,在对流逝的追念里寄寓着感慨。在《行走在唐人的诗句间》中,作者写到了乾陵,“岁月无情地给这片当年不是谁都可以接近的地界涂抹上潜在的残破与荒芜。历史已经离开我们向着遥远的岁月深处悄然遁去,我们能够看到的不仅仅是无字碑上镌刻的冷漠,还有那些无头石像衣裳褶皱间掩藏的无奈与哀怨。是的,皇帝,尤其像武则天这样霸气十足的皇帝,可以为所欲为,号令天下,但有一点她永远也不会做到,那就是留住对谁都一样公平的时光”。这样的思索显示了时间的力量。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看出,生命中的流逝感并不是单一的,它牵连的是痛苦和无奈等等情感,这种情感的复杂性一旦以合适的形式表达出来,便有了带着热血的追念,便有了文学的魅力,便有了动人心魄的效果。

作者很注重流逝感表达的意象化,比如他对花朵、河流、鱼的表达。在《一番风信:马莲花》中,写“那颗不眠的童心依然缱绻在童年的梦里”;在《二番风信:蒲公英》中,他写“人的生命也和蒲公英一样脆弱”;在《六番风信:野百合》中,他写一个人在草原上打羊草,孤独中躺在野百合的边上,想着天上如白衣一样的浮云瞬间变为苍狗的寓意;在《八番风信:紫丁香》中,他写公园里他所喜欢的丁香树被当作障碍清走了……作者注重花朵与人生的有机融合,使得这样的表达既有诗意的美质,又有人生的深沉。对河流和鱼的表达可看出环境对作者的影响。作者从家乡的小河边来到了黑龙江东北方后,同松花江有着不解之缘。与他有着不解之缘的,还有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江水永在流逝,江中的鱼也在流逝。那些灵动的水曾带给他捕鱼的快乐,但那样的快乐很快就消失了,留给他的“只是一片不再蓬勃的邈远与空旷”。在《想念的鱼》的最后,作者说:“想念中的鱼和那一段段金子般的岁月离开我越来越远,在它们逐渐淡化的同时,我的那种刻骨铭心的想念却是越来越清晰。那一个个关于鱼的故事,在我看来是那样的珍贵,因为它们是构成我生命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作者通过江水与鱼的意象,完成了对以往岁月的表达和现实的忧思,因此江水又不仅仅是江水,鱼也不仅仅是鱼。在这些注重意象化的文章里,作者的才情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作者对流逝感的表达是真诚的,这种真诚始终与作者的眼前景象伴随,所谓触景生情,这就增强了回味感。在张铁成的这本散文中,有关人的境遇的思索依然是它的主调,而境遇中的流逝感又是这一主调中的主调。“风大浪急的大江上我曾独自撑过无法驾驭的小船,月黑风高的冬夜我曾在发出低沉轰鸣的冰排上捡回自己的生命,肆虐的风雪曾企图将我全方位覆盖,成群结队的小咬也曾将我鲜红的血吸入它们的腹中……”这是作者的长篇散文《尚未疲惫的河流》中的话,从中能够看出他在自然中的遭遇。再就是社会中的遭遇,流浪中的孤独,孤独中又想到如何与异乡人融合,这样的境遇里又有多少人生的忧伤啊!从流浪的角度上看故乡,又从故乡的角度上观照外面的世界,使得故乡成为永远的珍重,使得外面的世界成为考验生命的重要疆场,使得他的表达有了底气,使得他的散文有着忧伤的动人。但作者的作品里总有昂扬向上的东西,而这样的情感又是从忧伤里生发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昂扬向上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带着血肉的启迪。《尚未疲惫的河流》本是这个集子里的一篇,从文章中能看出人生的奋进感。但我们必须知道,作者把它作为书名是凸显它对作者自己的安慰,当然也安慰了读者。文学要给人以精神的前路,但这样的前路唯有从自己的真切感受出发,才有意义。张铁成先生做到了这一点。我们说张铁成的《尚未疲惫的河流》表现了生命中的消逝感。但作家以文字的形式留住了生命中的岁月,这是心灵的永恒。

这本书的最后两辑是谈艺术和人生的文字,但也有关于流逝感的表达。他在《游戏在〈游戏乐曲〉之中》一文中说:“我遗失的哪里只是一支抄下来的乐曲。那八开白纸记下的足有几尺高的读书笔记和很难找到的一些古老乐曲都全部遗失了……它们不见了,正如我的青春一样,无声无息地消失在岁月的那一端。”他在《泡一杯茶,在秋日的黄昏》一文中说:“乘坐在人生的列车上,浑然不觉中,走过了一个又一个大大小小的车站,我们尚未看清前面路的模样,更来不及盘点一路上的得失,岁月已然在身后很是遥远的地方向着我们招手。”正是因为作者感到岁月稍纵即逝的可怕,他对艺术与人生的体味才那样深刻。艺术充实了他的人生,而对人生的深刻认识,又使他很好地把握了艺术。

作者对流逝感的表达有一种复唱的效果。类似的事他在多篇文章中提及,有一种前后的勾连,但他该多写时多写,该少写时少写。复唱的意义在于,它强化了表达,强化了心灵与我们这个世界的紧密联系,强化了死的遗憾和生的意义。罗素在《赢得幸福》一书中说:“要在这个世界上幸福,尤其是当青春已经逝去,一个人必须感到自己不只是个时日将近的孤独之人,而是生命长河的一部分。这长河从最原始的微生物一直流向遥远而未知的将来。”张铁成的这本散文集也强化了未来的意义。

猜你喜欢

散文集河流故乡
故乡的牵挂
走在故乡
斟满人性温情的《凹村》——读雍措的散文集《凹村》
此情可待成追忆——读李玉洋散文集《那些年,那些事》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河流
流放自己的河流
再活一次——散文集《乡间游戏》创作谈
大小笔的协唱——读王胜田散文集《悠长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