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修补术与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疗效比较
2013-10-31曾显阁
曾显阁
室间隔缺损是目前临床上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其发生部位以三尖瓣隔瓣后、膜部室上嵴下多见,漏斗部较少,肌部、左心室右心房间缺损则更为少见[1]。与其他类型先心病一致,修补室间隔缺损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但修补方法较多,如外科修补术、介入封堵术等。为探讨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的有效术式,本研究对比分析了这两种术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2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经相关检查,结合临床确诊为先天性室间隔缺损;②符合先室间隔缺损的手术指征[2]。排除标准:①随访丢失的患者;②有手术禁忌证的患者。将上述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构成、年龄、发生部位、室间隔缺损直径、缺损部位个数等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观察组患者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治疗,步骤如下:①在胸骨正中作一切口,将心包纵向切开。②建立体外循环、采取心肌保护措施。③从右心耳到下腔静脉上方,在距离房间沟1~2 cm处将窦房结切开。④将三尖瓣牵开,必要时切断内侧乳头肌,将隔侧瓣牵开,使室间隔缺损显露。⑤缺损≤1 cm时间断“8”字缝合关闭,带垫片褥式缝合加固;缺损>1 cm时用涤纶片修补。⑥缝合复位乳头肌断端,以及心房切口,术毕。对照组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
1.3 随访方式 在患者治疗结束并出院后,我们将对其进行随访,随访方式主要为门诊就诊,记录每个患者的心脏功能、室间隔缺损分流量。本研究中末次随访日期为2012年8月。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计量资料均值的比较采用成组设计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率的比采用四格表χ2检验;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封堵器移位,1例患者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上述3例患者均转至外科手术治疗,转外科手术率为4.9%。此外,两组患者均未发生围手术期死亡病例。
2.2 两组患者住院指标的比较 剔除3例转至外科手术的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住院天数显著长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指标的比较(±s)
组别 住院天数(d) 住院费用(万元)9.1±2.3 2.35±0.29 13.2±2.9 1.96±0.23对照组(n=58)观察组(n=6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 观察组有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3.1%(8/61);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3.4%(2/58)。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长期疗效的比较 所有患者在术后随访期内心脏功能均恢复良好,未见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
3 讨论
由于左心室压力比右心室压力较高,当室间隔缺损发生时,血液会从左心室向右心室分流,其血液分流量主要取决于3个因素:左心室压力与右心室压力之差、缺损面积大小、肺血管阻力。但随着疾病的发展,肺小动脉逐渐发生管壁内膜、中膜增厚,肺小动脉阻力增大,形成阻塞性肺动脉高压,由此使得左心室向右心室的血液分流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右心室向左心室的分流,导致Eisenmenger综合征的发生[3]。
如前所述,将缺损的室间隔进行无缝修补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最主要的治疗手段,这些方法包括外科修补术、介入封堵术等。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接受外科修补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介入封堵术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住院天数显著长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均顺利完成手术,但是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生封堵器移位,1例患者发生Ⅲ°房室传导阻滞而转为外科手术治疗;在随访期内,所有患者的心脏功能均恢复良好,未见室间隔缺损残余分流。上述研究结果与kowski J等[4]报道较一致,分析前原因,外科修补术具有视野清晰,修补操作易执行等特点,但是该方法的创伤较大,因此患者住院时间较长、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尽管介入封堵术的修补操作较难,并且部分患者因特殊情况需要转外科手术治疗,但是该方法的创伤较小,因此患者的住院时间较短,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综上所述,外科修补术与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室间隔缺损各有所长,手术者在选择治疗方案时需慎重考虑。
[1] Park HE,Cho GY,Kim HK,et al.Pulmonary valve endocarditis with septic 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 in a patient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J Cardiovasc Ultrasound,2009,17(4):138-140.
[2] Tomar GS,Sethi A,Kriplani T,et al.Anaesthesia in a diagnosed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with Guillain-Barré paediatric patient for 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Indian J Anaesth,2010,54(4):345-346.
[3] Galbraith EM,Weiss SH,Fisher MR,et al.Twin pregnancy in a woman with pulmonary atresia,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and aortopulmonary collaterals complicated by Eisenmenger physiology.Int J Cardiol,2011,152(1):14-15.
[4] kowski J,Szkutnik M,Zembala M.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 closure-importance of cardiac surgery and transcatheter intervention.Kardiol Pol,2007,65(8):1022-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