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生存危机探源

2013-10-29支点方迎定

支点 2013年7期
关键词:企业

《支点》记者 方迎定

转型升级,重点以创新为动力,首先是技术创新,二是管理创新,三是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即商业模式创新。如果企业对时代的脉搏要么听不到,要么掩耳盗铃,就会被无情地淘汰。

一年多来,北京和君咨询有限公司合伙人、副总裁王昱比外科手术医生还忙。他的工作看似很简单:为企业把脉“开药方”。但随着金融危机持续蔓延,来找他“求诊”的企业正越来越多!

和君咨询位于北京朝阳区北苑路嘉铭桐城小区。“一天四五拨人,提前预约都不一定能排上”,王昱说,这还是北京的情景,更多时候,他应企业之邀,一天要飞3地,每地只能待2-3小时。

“这些企业的决策层看不清方向,对未来无法判断,制定战略没有信心;还有的急着解决现实问题:产业如何升级?高速扩张后库存问题怎么办?营销怎么办?经济下跌时期如何留住核心人才?怎么建立品牌?如何融资……”

眼下,中国经济已从高速增长期转入中低速增长期。这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成本控制难度加大,利润增长承压加剧,再加上外需不振、内需不足以及前期产能集中释放等多重因素,亏损企业的数量正在“扩容”。

北京大学中国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主任陈晓峰对《支点》记者表示,金融危机迈入纵深影响期后,部分中国企业由于对其内外风险的识别、评估乃至应对措施都存在不足,能否渡过难关不容乐观。

亏损企业数量“扩容”

某种程度上,坏消息还在发酵。作为中国企业群体中的佼佼者,2012年,深沪两地上市公司亏损面及亏损程度均在扩大。

2012年,深交所1538家上市公司平均净利润出现自2009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同比下降11.52%。768家公司利润下降,占比49.93%。而上交所954家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下降9.74%。

2012年,深沪两市亏损上市公司共计222家。深市亏损公司较上年增加32 家,亏损公司家数占比7.28%,较上年增加2.08 个百分点;平均亏损额2.86 亿元,高于上年的2.07 亿元。沪市亏损上市公司占比11.53%,较上年增加3.21个百分点。

在外部需求不振、产品升级缓慢、结构性失衡以及产能过剩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上市公司要素使用效率近两年呈逐年下降之势。

要素使用效率是驱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关键。它是上市公司利用资金、劳动力等资源提供产品或服务等最终产出品的效率,包括应付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性资产折旧、摊销、支付的利息等。

在深市上市公司集中分布的13个行业中,除住宿餐饮业、金融业及房地产行业外,其余10 个行业均面临不同程度的效率下降问题,较2011年下降11个百分点。而在行业利润降幅较大的农林牧渔业、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采矿业和制造业,则面临更为突出的效率下降问题。

从经济效益观察,工业利润下滑制约实体经济的发展后劲。以浙江省为例,今年2月末,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有亏损企业10144家,同比增长3.5%,亏损面达27.8%,仅比去年同期缩小0.3个百分点。

而据深交所数据,制造业营业收入增速由2011年的21.84%降至0.92%,净利润增速则由13.11%降至-22.56%。

“许多企业因宏观经济波动、要素成本上升、竞争加剧等复杂因素的叠加,业绩均呈下滑态势,这一状况短期内难以改变。” 深交所综合研究所年报分析课题小组分析指出。

美国北卡州Whitsett市,联想在该州设立生产线进行个人电脑的生产,而这也是联想首次在美国建立PC生产线。

不健康的顺势发展

毫无疑问,当前企业最大的危机是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又集中在工业制造业。如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还有部分前期投资扩张步伐过快、市场变化较为剧烈的行业,如光伏业。

近两年来,钢铁工业全线陷入困境。2012年十大亏损企业中,钢铁企业就占了5家。年报显示,*ST鞍钢、华菱钢铁、马钢股份、安阳钢铁等去年亏损超过30亿元。其中,鞍钢股份和韶钢松山更是因为连续两年亏损而“被迫戴帽”。

至今,钢铁主业仍挣扎在亏损边缘。今年一季度,钢铁工业前两月钢增产10.6%,同比增加6个百分点,特别是2月份日产钢达到了220万吨,结果钢材积压创历史新高,钢材价格继续走低。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刘振江表示,这是产量惹的祸。今年一季度钢产量增长过快,这是奔年产8亿吨的目标在蛮干。

产量控制是钢铁行业的难题之一。中国钢产量过高,主要发生在金融危机以来,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的时候,中国不仅没有及时收紧,相反却逆势而上。

相比2008年,中国2009年在多生产6500万吨钢的同时,少出口了3500万吨钢。而在2009、2010、2011连续3年间,中国共增产近2亿吨钢,钢产量逐年趋高。

据浙江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经营及景气的专项调查,该省供大于求问题在全国最为突出,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当地工业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

“当前,部分企业亏损,是各种因素交错出现的必然结果,既受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也与企业自身经营有关。但从浙江看,企业外部原因是主导。” 浙商研究会执行会长杨秩清告诉《支点》记者,政府的政策导向并不利于实体经济发展,导致企业不专注主业发展,总在“开小差”,热衷赚快钱。

“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还不错时,企业的竞争力、基本面却没有提高,因为浙江有先发优势,面对的诱惑更多,赚快钱的机会也更多。”杨秩清说。

众所周知,我国是煤炭资源大国但是也是消耗煤炭资源的大国。煤炭资源是不可再生的社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资源。正因为如此,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政府以及相关领域重点关注的问题。我国相关领域虽然在煤炭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其管理方法、开发技术虽然在以往的基础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治理策略仍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对于我国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北京某投资咨询公司总裁告诉本刊记者,中国企业从整体上还没有走上正常健康的发展轨道,“做企业首先做趋势,有些行业能得到国家重点支持,为什么不去做?即便政策有不合理之处,但企业只能跟着走。因此,从长远看,中国亟须改善适应百年企业成长的环境。”

成长期的创新缺失

企业做强,一般需要经历初创期、成长期、平衡期和联盟期四个阶段。和君咨询副总裁王丰认为,中国企业目前普遍处于成长期,成长期的企业特征是不断地技术创新、不断地扩张、不断地并购重组。

但成长期的中国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和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方面远未到位,这与创新缺失有关。

对比美国与中国的资本市场。美国标普500中,周期性强的传统工业和金融业只占市值的25.6%,而科技、消费等行业占比为58.4%,盈利几乎不受经济周期影响。中国上市公司以传统产业为主导,高科技、现代服务、消费行业等发展滞后。

2011年末沪深A股中,金融、房地产、石化、电子、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周期性行业上市公司数达1316家,占全部A股上市公司数和市值的53.2%和52.6%,盈利随经济周期剧烈波动。

过去10年,美国标普500非金融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总体保持在18%-25%的水平,核心竞争力表现强劲,而中国上市公司的最高值是2007年的14.7%,去年只有12.5%。对此,王丰认为,解决的办法无非是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前者依靠技术创新,后者需要内部重组。

转型升级,重点以创新为动力,首先是技术创新,二是管理创新,三是企业盈利模式的创新,即商业模式创新。在技术创新上,更多拷问的是政府可否有能力改革现有创新体系。客观分析,中国企业原创性创新长期缺失,现仍处于以跟踪模仿和消化吸收引进技术为主的阶段。

基础研究,是原始创新的基础,意味着人才的培养、数据和成果的积累。然而,1999年后,中国的基础研究占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支出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趋势。2005年至2010年,这一比例从5.36%降至4.59%,而美国基础研究经费始终占R&D总支出10%以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中,法国、澳大利亚、瑞士均在20%以上。

较长一段时间,国内许多企业满足于发达国家的高技术溢出效应,引进国外生产线,靠二流技术赚钱。大量的研发资金被用于解决企业生产中的工艺性问题、产品层面的研发,这只能算技术改进,而非最关键的技术创新。

而管理与商业模式的创新缺失,主要体现在企业对社会变迁感知的滞后。“如果企业对时代的脉搏要么听不到,要么掩耳盗铃,就会被无情地淘汰。”王昱说。

优秀企业正在崛起

在亏损企业增多的同时,也有不少企业成功突围。以深市上市公司为例,2012 年,部分企业净利润规模创出新高,14.7%的公司净利润增幅超过50%。

借助并购重组、再融资、股权激励等日趋多样化的制度支持,一批优秀企业在资本市场脱颖而出。如集聚在生物环保、电子自动化控制、文化传媒等领域的创业板公司,跨入深市市值前列的中小板公司以及不断巩固行业地位的传统行业企业。

其中,并购重组包含重大资产重组、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及通过购买或增资标的公司股权实现控股但未达“重大”标准等方式。

2012 年,深交所上市公司披露了713 起并购重组,涉及交易金额1689.42 亿元,较上年增加32.16%,其中创业板公司涉及金额增速为39.4%,居各板块之首。

这一年,产业整合型、市场扩张型、技术和人才引进型等旨在推动企业做优做强的并购重组更为突出。如双汇发展完成发行股份购买资产以及换股吸收合并,交易金额246.6 亿元;原深发展吸收合并控股子公司平安银行,交易金额269 亿元。

和君咨询集团董事长王明夫认为,从宏观上说,产业重组和结构优化是中国经济的核心命题;从中观上说,产业整合是产业升级的前提;从微观上说,对一个志存高远的中国企业而言,它的首选战略应是产业整合战略,其次才是产品创新战略。

“深调控、广积粮、缓称王”,这样的公司就是好公司。王丰指出,“深调控”即拉深核心业务,放弃粗放型、技术含量低的业务,“广积粮”即不靠项目投资拉动增长,不过度扩张,而“缓称王”则是不做自我膨胀的企业家。

ChinaVenture投中集团高级分析师冯坡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好的公司首先要有核心竞争力,能在短时间建立商业模式并实现盈利的能力,在市场资源上处于垄断地位。其次是团队人员构成,最后是财务方面的表现。

许多优秀企业正是依靠核心竞争力逐渐崛起,如华为、联想、中集集团、中航重机、汇川科技等。中国高科技公司杀入海外市场虽然很困难,但华为和联想都在建立独特研发体系的基础上构筑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坚守主业,扩张核心能力,研究新兴产业,紧跟大趋势,并融入世界,这都是优秀企业的典型特征。据深圳华创俱乐部秘书长、前华为全球供应链经理叶灿斌介绍,华为每年投入销售额10%的费用,以及全体员工中46%的技术人员进行产品开发。

而联想致力探索建立以联想研究院为龙头的二级研发体系,为产品走进国际市场奠定了技术基础;中集集团则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提供全系列集装箱产品,遍及北美、欧洲、亚洲等全球主要的物流系统,集装箱产销量一直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面对危机,大浪淘沙。中国优秀的企业家开始展露锋芒,“他们具有全球视野,具有社会责任感,意识到管理与人才的重要性,尊重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懂得与资本打交道。”王昱说,因为有许多待解的难题,中国企业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亟须发掘,在这个过程中,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站稳脚跟,击败对手。

猜你喜欢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