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

2013-10-27

关键词: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王 青

(中国石油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研究

王 青

(中国石油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随着大学生学业、情感、就业、人际关系等各方面压力的逐渐增加,大学校园中心理危机事件频繁出现,而目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却在干预内容、干预过程、干预主体、干预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诸如忽视发展性危机、缺乏专业人员、缺乏多方联动机制、缺乏双方互动等。为此,高校应强化预防机制、完善预警机制、关注后干预,建构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提供全面的政策支持,更好地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

大学生;心理危机;心理危机干预

1954 年,美国心理学家卡普兰提出,当一个人面对困难情境,其先前处理问题的方式及其惯常的支持系统不足以应对眼前的处境时,即他必须面对的困难情境超过了他的能力时,这个人就会产生暂时的心理困扰,这种暂时性的心理失衡状态就是心理危机。[1]布拉默认为,心理危机有发展性危机、境遇性危机和存在性危机三种,此为三分法。根据这一观点,有专家提出还有第四种心理危机,即潜意识中固有的某种心理问题的爆发。[2]这种分类法即四分法。以上二者均是根据危机的性质进行划分的。而龙迪则从心理危机的刺激来源进行划分,将危机分为内源性危机和外源性危机。[3]

心理危机干预是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个人或群体及时给予适当的心理干预,通过调动处于危机之中的个体自身潜能来重新建立或恢复危机爆发前的心理平衡状态。[4]大学生心理危机是大学生个体或群体面临某种重大生活事件, 不能或认为自己不能解决、处理和控制时产生的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大学生正处于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求知的阶段,而其心智和情商却又没有达到足以应对这一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挫折和打击的成熟程度,所以就很容易处于危机状态。大学生的心理危机不外乎焦虑危机、哀伤危机、失恋危机、自杀危机等几种类型。[5]大学生心理危机往往具有突发性、紧急性、无助性和危险性的特征。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则是指对处于困境、遭受挫折、经历个人危机的师生及时予以心理关怀和短程帮助的一种方式,以帮助他们平衡已失衡的心理状态,获得成长。[6]

一、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意义

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意见》指出,高校“要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的专门机构,配备足够数量的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积极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辅导,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不仅仅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环节。

学校作为一个特殊的场所,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受影响的就是整个学生群体,将对学校的稳定与安全产生威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造成不利。因此,学校必须承担起危机干预的责任,解决危机事件给师生带来的不良影响,保障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使他们始终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生命观的指导和影响下健康成长。

二、目前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从干预内容上看,多是关注境遇性危机事件,而忽视发展性危机

当前,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大部分注重的是对突发的或重大的生活事件引发的境遇性危机的干预,而根据布拉默的理论,危机包括境遇性危机、存在性危机和发展性危机。所谓发展性危机是指大学生在其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学业压力、情感问题或人际交往问题等各种困难而导致出现一些异常的反应,继而可能逐渐发展为心理失衡,并由此带来情绪、认知、行为甚至生理上的问题。由于这种危机是慢性的并呈弥漫性的,因此很容易被教育者忽视。而忽视发展性危机带来的问题极易引发各种矛盾,直接导致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从干预过程上看,缺乏正确有效的危机后干预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间内,对心理危机的干预多是于危机爆发后介入、在危机解决后即宣告结束。这种对危机的处置过程成为危机干预的整个过程,其实,这仅仅是一种短期的心理治疗。随着高校管理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重视程度的逐渐提高,目前危机干预已发展为一个既包括预防、预警,又包括应急处置在内的综合性概念。但是,很多学者也提出,一个完整的危机干预过程不仅应包括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危机中的应急处置,更要有危机后的干预。危机后干预是危机干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危机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工作的自然延伸和拓展,它是向那些还没有顺利度过心理危机的个体继续提供心理援助,以恢复心理平衡。危机后干预是对危机个体的积极关注和干预效果的长期巩固,是构建危机干预长效机制的有益探索。[7]

(三)从从业人员标准上看,忽略危机干预实施者的专业素质要求

目前,中国心理危机干预专业人员匮乏,尤其在高校,接受过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具备面对重大群体事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经验的专业人员很少。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往往是由平时负责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代替专业人员进行危机干预,其效果不但不明显,有时反而会因不专业的引导和干预对危机个体造成二次伤害。

(四)从干预主体上看,仅以学校作为单一的干预主体,缺乏多方联动机制

大学生发生心理危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生理、心理因素乃至社会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当然,很多高校的危机干预机制正逐步完善,一旦发生心理危机事件,就会快速启动危机干预预案,迅速介入,为危机干预赢得宝贵时间。但是,恰恰是因为这样,当危机事件发生时,学校也自然而然成了危机干预的唯一主体。这种现状从根本上来讲对危机事件的当事人是不利的。大学生的成长,除了需要学校的培养和关注之外,也离不开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因为当学生出现问题时,这些因素都会产生作用。

(五)从干预方式上看,由外向内的单向危机干预居多,缺少双向互动

很多人认为,心理危机是个体面对客观事件时无法运用正常应对方式去解决而出现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失衡,需要外界力量的介入才能应对。基于这种认识的干预模式即为单向的干预模式。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这种单向的干预模式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危机当事人如果缺乏解决问题的内在动力,无论他人如何努力,效果都将是微乎其微的。这也是在高校很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

当前,大学生中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独立自主意识,凡事习惯于依靠父母等外在资源,因此,不论是学生个体的心理危机还是群体性的心理危机出现时,学校的积极干预往往收效甚微,主要就是因为学生本身消极被动,缺乏解决问题的根本愿望。而成功的危机干预应是个体自身和外部双向互动、积极作用的结果,危机干预要“以内为主,内外结合”方能奏效。[8]

三、构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国外心理危机干预模式

不同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到底是否具有相同的干预效果,哪一种模式的效果最佳,能够给受创个体提供更好的帮助,这一直是学者们探讨的重要问题。而目前国外有几种比较成熟且系统的模式,对我们在高校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1. ARC 模式

ARC 模式即美国红十字会危机干预模式(American Red Cross,ARC),是早期在灾难背景下产生的干预模式,也是后期许多干预模式的雏形。[9]ARC 模式提出了心理危机干预的三种常用方法:减压、个体危机干预和分享报告。该方式多用于灾难救援工作者。

2.CISD 模式

危机事件应激报告模式(critical incident stress debriefing,CISD)是以ARC模式中的分享报告为基础,由Mitchell于1983年结合军事应激干预的经验提出的。这种干预模式强调在“ 认知—情绪—认知”的框架下,小组成员一起讨论灾难时的经历。CISD模式通过灾后早期的情绪宣泄、对创伤经验的描述以及从小组同伴获得的支持,促使参加讨论者从创伤性经历中逐渐恢复正常心态。

3.CCI 模式

教室危机干预(classroom crisis intervention,CCI)是CISD模式在学校系统应用的范例,是为数不多的专门针对学校系统的危机干预技术,其特点是时间短、容纳人数多、效果比较好。CCI一般在课堂上进行,教师在干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该模式对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实施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二)心理危机干预理论模式

1.平衡模式

平衡模式较适合于早期干预。危机中的受创者因心理或情绪的失衡而无法应对当下的问题,平衡模式主要是帮助他们稳定心理与情绪,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

2.认知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而是植根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认知模式通过改变人们认知中的非理性内容(自我否定部分),获得有利于强化思维中的理性和自强的成分,从而使受创者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能力。

3.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基于对“人是遗传天赋和从特别的社会环境中学习的产物”的认识,认为个体本身和其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危机可能与内部和外部困难有关。因此,危机干预的目的是找到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人们选择替代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帮助人们增强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能力。

四、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架构及政策支持

对于怎样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干预体系,如何有效地开展危机干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等,专家和学者各持己见。教育工作者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到底应把握什么样的标准和尺度,是当前构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需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一)建构合理高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结合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理论和大学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特点,笔者认为,高校合理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建构,应强化预防机制、完善预警机制、关注后干预(如图1所示)。

图1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1.强化预防机制

大学生因处在相对固定的集体环境中,便于学校各部门对其进行教育与管理,所以,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的预防工作就比较容易。而针对大学生多是出现发展性危机这一现状,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高校设置相关心理学课程,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学校应重视在学生群体中开展朋辈心理互助,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作用,在宿舍、班级中形成良好的互助环境;还可开展大学生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另外,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突出人文关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和生活氛围。强化预防机制,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学生的发展性危机。

2.完善预警机制

心理危机预警机制的完善,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首先,学校心理咨询机构应对学生进行心理普测和筛查,为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识别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对可能发生心理危机的重点学生进行关注和辅导。其次,辅导员应充分利用职业特点,在日常谈心谈话中及时发现心理或情绪失衡的学生,及时提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进行干预。再次,发挥心理委员的作用,通过团日活动、主题班会等关注特殊群体,做到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将情况上报给辅导员。最后,学校应重视学生家长的来信、来电,及时掌握学生入校前的心理状况,做到学校干预与家庭教育相结合。

3.关注后干预

有效的危机干预不仅要致力于帮助当事人解决当前的问题,更要关注当前的心理危机与未来生活的关系。很多时候,鉴于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能力的局限性,在紧急事件处理完成或者对大学生进行危机干预之后,干预工作就算结束了,缺乏对危机干预效果的评估和巩固。事实上,心理危机干预后的学生虽然暂时达到了心理平衡,但心理创伤的抚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部分心理危机干预后的学生还面临着支持系统的恢复、心理状态的调整等问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应及时进行干预效果的评估,跟踪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建立社会支持系统,更好地进行危机干预。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保障措施

1.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指导小组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不能单纯依靠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或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而是要通过学校统筹规划, 成立相关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生工作部、公安处、校医院等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一旦危机事件发生,就由学校领导小组指导,各部门共同参与,保证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危机干预。

2.建立专业化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团队

心理危机干预的具体实施者不应仅仅包括具备相关知识技能的人员,还应包括拥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经验的一线教师和辅导员。因此,成立全方位、多元化的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将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一个重要方向。团队人员必须满足专业化、职业化的要求,系统开展学习、培训和研究工作,注重为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积累工作经验。

3.吸纳辅导员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提供资金支持

辅导员和学生接触密切,较容易发现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危机事件,应吸收辅导员加入心理危机干预团队,并使辅导员接受系统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理论与技术的培训。学校要提供资金支持,鼓励一线辅导员参与学习和培训,使他们成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主干力量, 从而提高高校危机事件的处理能力。

五、结语

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都需要不断进行探索和努力。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合理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任务,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的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将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目标。

[1] 刘桂芬,甘红缨,李志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318.

[2] 曾庆娣.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12):52-55.

[3] 龙迪.心理危机的概念、类别、演变和结局[J].青年研究,1998(12):42-45.

[4] EVERLY G S,MITCHELL J T. The debriefing“Cont roversy” and crisis intervention: A review of lexical and substantive Issu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mergency Mental Health,2000,2(4):211-225.

[5] 王建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理论探源和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88-91.

[6] 徐隽.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逻辑与盲点[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01-105.

[7] 朱美燕.论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后干预[J]. 教育评论,2011(1):62-64.

[8] 朱美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发展趋向[J].教育评论,2011(2):70-73.

[9] 张黎黎,钱铭怡.美国重大灾难及危机的国家心理卫生服务系统[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04(18):395-397.

AStudyoftheCollegeStudents|PsychologicalCrisisInterventionSystem

WANG Qing

(CollegeofMechanicalandElectrotonicEngineering,ChinaUniversityofPetroleum,Qingdao,Shandong266580,China)

With the increasing of college studentspressure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including study, emotion, employment and relationship, psychological crisis occurs regularly in colleges. However, college crisis intervention system shows many deficiencies in perspectives including the content, the process, the subjects, the methods, such as neglecting the development crisis, lacking professional personnel, multi-linkage mechanism and mutual interaction. Therefore, colleges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mechanism, improve th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after intervention and improve the theories of crisis intervention system and provide that with comprehensive policies, serving the students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 bette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crisi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G641

A

1673-5595(2013)06-0109-04

2013-09-18

王 青(1979-),女,山东青岛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机电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责任编辑赵玲]

猜你喜欢

危机心理健康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感受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危机”中的自信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