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文关怀下班级德育改进之思考
2013-10-26徐素青
◎徐素青
(杭州市萧山区所前镇初级中学,浙江 杭州 311254)
爱父母、爱家庭、爱亲人、爱学校、爱师长、爱家乡、爱祖国。“发乎情,止乎礼”,不空谈,不矫情。爱情教育不是雷区,相反教师越是遮遮掩掩,神神秘秘,学生就越容易越轨。男女生之间借借橡皮、说说笑话,这很正常,用不着戒备重重,横加指责,学生在情感方面的逆反心理是很强的,教师的不当指责恰恰有可能“逼”他们走上早恋的道路,班主任可以告诉他们爱情是人类独具的、最美好的情感,应该相互尊重、珍惜,也要尊重、珍惜自己的青春年华。一个人的青春只有一次,只有抓住机会,成就一番事业,才是对所爱人的最好的交代,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当然也收获了最珍贵的情感。
在倡导人文关怀下的今天,我们触及班级德育改进的话题可以基于以下几点:
一、更应关注和尊重的是学生个人情感
诸如:在学生中如果发现了“早恋”现象,也不必惊慌,退一万步讲,早恋总比不会恋要好。事实证明,在教师的理解、劝说、教育下,大多数学生是能够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习上来的,真正陷入的是极少数,关键是学校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班级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班主任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引导,可千万别把学生往绝路上逼。
就像语文课文中也常常会存在较多关于爱情的元素,讲课过程中,学生往往偷偷发笑。对于这种情景老师碰到了,是不是刻意回避?我常常这样说:“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因为听得多了,学生往往大笑,接下来的一句便是:“可千万别偷偷摸摸地去尝禁果。”哄堂大笑,其实就是在笑声中对学生进行了告戒。
二、应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处事能力
让他们分清好坏,明辨是非。老师重要的是转变观念,虽说劳动不分贵贱,但鄙视体力劳动的人不在少数。反过来,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民主观、质疑观,师生切磋,师生共同提高,与时俱进倒是很重要的。
我们经常以听话来要求学生,来分清敌友。这是很坏的做法。学生已经跟我们有沟壑了,还要求他们听我们的话?说老实话,我们往往会有很多东西不如学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确如此,我能要求学生听我讲电脑知识、网络知识吗?断然不行,这真的是误人子弟。我们自以为正确的东西有时恰恰被证明是错误的,只是我们不去反思,不敢承认而已。一个集体最重要的就是民主。中国共产党在“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期间走了许多弯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党内民主制度受到了削弱或损坏;从延安到建国初我党战胜了那么大、那么多的困难,就是得益于集体的智慧,搞一言堂是要吃苦头的。
我认识一个班长,她说,他们班主任定下的事,别人改变不了。这显然不属民主作风。我想这种事不是个别的,班长、班干部由你指定,三好生、积极分子由你指定。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心理起了变化:只要班主任满意,就顾不得同学们的议论。由此造成两种极端,一类班干部消极应付班主任,另一类班干部则成了班主任的“应声虫”,于班风,于学风很不利,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人格,将来构成危害社会的一个诱因。这位班长说班上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他们的班主任。我想,班主任不能跟学生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是很可悲的,我们总不能时时处处去盯着学生,这不现实。美国人衡量领导者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他和大众的沟通能力。里根总统被评选为最有和大众及媒体沟通能力的领导人,因为他最善于讲话,最具幽默感,而且讲话最实在。在中国一些地方,人文主义、人文精神仍属于稀缺性的资源,麻木、冷漠、屈从、委顿、放弃追问权利,构成了人文危机。
三、在班级德育中也应掌握好适度惩罚的技巧
这个词似乎与爱反差太大。但我还要表达我的观点,适度惩罚是必要的:
①是普遍现象;
②不惩罚的话,情况可能更糟,
③适度惩罚有效果,
④请注意是“适度”,比如说抄课文、抄公式,一个重要的原则是不能伤及学生的精神和肉体。
四、应看到,人文主义,是爱自己,爱人类的结合,爱自己不仅仅是使自己的正确权利得到满足,也包括对自己的改造和提升
人文主义者既关注如何完善、提升社会,也关注如何完善、提升个体,所以人文主义者不能泛泛而论人文关怀和变革社会。变革者,首先要有变革自身、批判自身的意识和勇气。
私拆学生书信的事件现在是不多了,但心理上想窥探学生隐私的老师可能依然很多,其实,你越想知道,他们越不告诉你;你越放心让他们去走自己的路,他们倒会很想来听听你的意见。
我们班主任有个优秀传统,班主任都亲自陪学生去医院看病,但是我也在反思,我们是不是有必要提倡老师带每一个生病的学生去医院?是不是也可以培养一下他们的独立处事能力?事实证明,学生是会处理过马路、挂号、看病等等诸如此类的小事的。当然老师也可以并且也应该去看望生病的学生,那是另当别论了。
结语:自由思考、自由争辩,“君子和而不同,君子也不同而和”,我们重要的是培养自由人格。然而,在自由人格培养的道路上,我们还在黑夜中摸索,但是“黑夜的手虽然扣住了星星光点,但却无法扣住无数渴望光明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