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的境界之美
2013-10-26陆晨琛
◎陆晨琛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市 100024)
《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以前人的见解作为发端,来佐证宗白华先生自己的观点。周止庵的话可作两方面的理解:其一,是于艺术的创作者而言;其二,是于艺术创作的结果——艺术作品而言。孟子的“充实之谓美”一句相对复杂些,既可以被应用于实际的艺术创作——体验系统中,亦可以被看作是具象以外的就美的本体所作出的一种纯粹哲思性的美学论断。于是这里就产生一个问题:作者说的“空灵与充实”,是在要求艺术家要“空灵与充实”,抑或艺术作品要“空灵与充实”,又或是在论证艺术本体的“空灵与充实”特征?
依笔者看,作者介绍的是艺术本体的空灵与充实。作者说“文学艺术是实现‘美’的”,美则是介乎哲学与宗教之间的“表达我们情绪中的深境与实现人格的和谐”的存在。也就是说,“充实”是艺术的基本体现。艺术从宗教中获得信仰的热情,从哲学中获得深沉的人生智慧、宇宙视野,这些都是艺术“充实”的基础。同时,艺术家自身的生命热情作为人生的一种映照亦反映在艺术作品中,成为艺术“充实”的又一来源。另一方面,艺术虽从现实中来,却又与现实世界不同,它“独立于万象之表……范铸一个世界”。因为与现实“尘滓”的脱离,艺术中出现现实所不具的一段空白。空白是艺术与生俱来的天性。艺术之所以为艺术,正是源于这段空白的存在。这段不可或缺的空白造就了艺术的空灵,与其他成分共同构成了艺术的完整。
一、空灵
作者说,艺术心灵的诞生,源自自我一刹那的“静照”。只有一刹那时将自我从纷繁的万象中抽离,观万象如观“镜中像”,观到的才是全象。这一刹那的心既是“空明的觉心”。这个“空明的觉心”并不等同于“空灵”,如在下文中,作者说“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显然,作者所说的“空灵”仅仅是就艺术作品而言,指的并不是令艺术创作者产生美感基础的“空明的觉心”。
在“空明的觉心”的映照下,“我”体验到了万象的美感,然而,“万物静观皆自得”,也就是说物象的情感生命其实是“我”赋予的,我看到的万象充实、自在、自由的生命其实是充实、自在、自由的“我”的生命。得注意的是,我只有形成“空明的觉心”,才能体验到万象的美感,而这种美感的形成又加强了“我”的心灵的“空明”,于是形成一个循环作用的审美体验过程。作者在此处又引到周止庵的话——“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结合上下文语境翻译过来即是:初学词的人只有有了空明的心境写出的作品才能勃勃而有生机。
在作者看来,“空”对艺术来说是很重要的,“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空”主要通过两方面来实现,一为外界物质条件造成的“隔”,如舞台的帘幕、图画的画框等等;一为“空明的觉心”。艺术的欣赏需要“空明的觉心”,艺术的创作亦需要“空明的觉心”。“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只有如此,方能创作出空灵的艺术作品。
然而,此处的“空”亦不等同于“空灵”。“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的‘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艺术不止需要艺术家空明的觉心,同现实距离化、间隔化的表现形式,还必须体现广大、深邃和充实的人生真意,只有指向广大、深邃和充实的人生真意,才能成就一件真正空灵的艺术作品。
二、充实
作者所指的文艺的充实,并不单单是艺术作品具体的内容充实,更指向深邃热烈的情感充实、丰富幽深的意义充实。如作者所引:“元人幽亭秀木自在化工之外一种灵气。惟其品若天际冥鸿,故出笔便如哀弦急管,声情并集,非大地欢乐场中可得而拟议者也。”与空灵的艺术相比,充实的艺术在艺术家空明的觉心的基础上还强调艺术家生活经验的充实与情感的丰富。作者以黄公望为例——“他这样沉酣于自然中的生活,所以他的画能‘沉郁变化,与造化争神奇’”。
实际上,在艺术作品中,空灵与充实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件空灵的艺术作品必然有充实的意义流露其中,一件充实的艺术作品能够做到灵气往来才可以称之为成功。“由能空、能舍,而后能深、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的一切理一切事无不把它的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只有做到这样的程度,方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
[1]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