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就业方式下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

2013-10-26侃,周

纺织服装教育 2013年4期
关键词:多元化服装专业

刘 侃,周 颖

(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 时尚设计学院,上海 201620)

进入21世纪,我国服装产业随着国际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呈现多元化趋势,行业细分越来越完善。对服装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改变,要求他们既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又能在不同的工作环节展现出较好的适应性。这说明,服装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停留在单一的技能训练上,而要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培养适应性全面的综合型人才。

一、 新形势下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就业呈现多元化趋势

1. 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多元化就业途径

服装行业近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催生了大批新生就业岗位。一方面,加入WTO后,为增强竞争力,我国服装行业已广泛采用先进的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对懂设计、精制作、会管理、善营销的一专多能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另一方面,行业内的岗位细分越来越完善,除了传统意义上的服装设计、制作、营销人才外,还催生了对新型服装人才的需求。据2012年各大服装招聘网站统计,女装设计师、时尚买手、服饰陈列师、店面设计师等已成为服装行业最具潜力的职位,并将引领未来几年的服装人才市场。同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品牌服装纷纷在网上开旗舰店,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习惯于在网上购物,促进了服装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于是相关技能人才的需求也应运而生。现有的服装专业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这些新生的岗位要求,因此服装高等院校必须紧跟时代步伐,调整教育方法和思路,建立灵活高效的教育机制和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服装行业发展。

2. 就业主体转变提出了多元化就业需求

从2010年开始,“90后”大学生逐渐成为就业主体。这些大学生成长在中国经济腾飞阶段,互联网时代爆炸式的信息使他们见识更广泛,思想更活跃。相比于“70后”和“80后”,“90后”的自主意识和自我认知更强,他们不愿意走传统的就业道路,喜欢另辟蹊径,对自己的人生有个人的理解和规划,并具有强烈的成才愿望。这些都注定了他们的就业方式会呈现出多元化状态。

3. 现有的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培养模式不适合多元化就业方式的需求

我国的服装高等教育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在服装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服装产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对推动服装产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但是,在人才招聘市场可以看到,许多服装企业宁可高价引进有经验的人员,也不愿招聘应届毕业生。究其原因,主要是我国服装高等教育的教学理念与市场发展需求脱节,教学模式的转变没有跟上产业进步的节奏。具体表现在,课程设置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行业的发展与时俱进,专业课程的特色不突出,课程内容偏重于理论性,缺乏与企业实际需求的联系;服装专业是综合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但教师大多是从高校进高校,缺乏企业实践经验,在教学中更多的是拿着书本在教学生,且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另外,服装专业教学一直重艺术轻技术,学生片面地认为只要有好的构思并把它画出来就是好的设计师了,使得很多学生毕业时只会画不会做,毕业设计的作品主要依靠校外裁缝完成。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

因此,服装高等教育必须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前多元化社会需求的服装教育改革道路。

二、 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实施策略

1. 以学分制为抓手,创新课程体系

目前国内大部分服装高等院校仍然采用三段式课程设置体系,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无论学生未来就业方向如何,全部按照统一的且广而泛的模式进行培养,缺乏针对性和个性化。这种课程体系已不适用于当今多元化就业的需求。我校(复旦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是一所以视觉艺术教育为主的艺术类综合大学,2005年成立以来经过近10年的发展已拥有包括艺术设计、数字媒体、动画、摄影、播音主持、表演、绘画、雕塑、文化产业管理等10多个专业30多个专业方向,多种艺术门类的交叉融合是我校的办学特点。2011年开始在全校范围内进行学分制改革,建立了艺术类人才培养由强调技能素质向注重创意素质转变、由单一的专业型培养向复合型多元化培养转变的学分制教学模式。其核心是建立了三个不同层级的课程共享平台:一是面向全校学生的校级共享平台,二是各个学院面向全院学生的院级共享平台,三是专业层面的专业共享平台。如图1所示。

图1 学分制课程共享平台

校级共享平台联合美术学院、时尚学院、设计学院、数码学院、表演学院和基础学院设置了4个共享模块:计算机绘图模块、史论类模块、人文素养模块、公共技能模块。计算机绘图模块开设计算机二维、三维制作基础以及二维影像基础、图形软件应用等课程;史论类模块开设中外服装史、现代设计史、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中外文化简史、音乐简史、中外电影史等课程;人文素养模块开设中国书画鉴赏、中国陶瓷鉴赏、玻璃艺术鉴赏、中外首饰鉴赏、世界服饰品牌鉴赏等鉴赏类课程;公共技能模块开设木质材料加工技术、金属材料加工技术、玻璃材料加工技术、拓印技术、摄影及暗房技术、综合材料加工技术、首饰造型基础、玻璃造型基础、陶瓷造型基础等课程。

在院级共享平台上,每个学院的专业分别开出普及性广且与其他专业的知识结构相互关联、相互补充、相互拓展的课程供全院学生选修,如时尚学院的工艺美术专业和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开出时尚营销学、广告学、中国民族服饰、首饰材料学、服饰配件设计、宝石学、现代陶艺等理论类的拓展课和综合类的拓展课。

在专业共享平台上,由各个专业方向从专业平台课、专业通识课和专业拓展课中选择部分课程建立选修课程库,本专业各个方向的学生可从课程库里任意选择需要的课程进行修读。

三个层级的共享平台为全校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每位学生都可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喜爱的课程,毕业时每人都会有一份与众不同的个性化的课程单。这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可以结合自身发展方向合理选择课程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生因被动排课而出现的厌课现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 以项目制为导向,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传统的高等教学强调课程内容的完整性和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将实践教学从属于理论教学,体现出以课堂为中心。它虽然注重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略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但现代艺术教育更注重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改变传统的单一模式的授课方式,将实操环节融入到理论知识教学中,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并掌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意义与方法。艺术类院校学生的逻辑性思维不如形象性思维发达,其对纯理论知识的吸收消化需要建立在动手实践环节中。因此在教学方式上要有针对性地引入项目制教学,设置必要的实操环节,使学生通过操作具体的案例来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内容。

例如“世界品牌服饰鉴赏”课程,以往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收集很多品牌服装的资料,给学生进行品牌的起源、发展历史、设计风格、设计方法等的分析与讲述,然后让学生交一份研究报告或设计几张效果图或出张考卷进行测试来结课。这种做法收到的效果甚微,学生完全可以在网络上收集这些信息,甚至比教师收集得还多,几十个服饰品牌的特征在课堂上泛泛而谈,等课程结束后能留在脑子里的可能只有一些品牌的名称。鉴于此,我院在开设该门课程时,先用较少的课时讲授如何了解和分析品牌服装的特征,然后将学生分成几个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品牌进行深入了解和分析。先在网上收集资料,然后去专卖店实地考察,甚至亲自试穿该品牌的服装以体验品牌服装的与众不同之处,在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对该品牌的了解,设计开发一系列服饰并按照品牌风格筹划举办新品发布会。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结课时各个小组坐在一起讨论心得体会,分享经验教训,教师最后作综合点评。学生在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后,不但加深了对品牌的理解和认识,也逐渐学会了团队合作,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在“服装品牌设计”这门课中,我院也摒弃了以往的授课方式,采用团队分组的方式。先拟定项目课题,可以是虚拟课题,也可以是真实课题,在教师的带领下完成流行趋势分析、市场调研、确定设计主题、产品定位、款式风格、色彩面料、样衣制作、产品系列规划、销售方案及陈列展示方式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将设计调研、设计方法和设计程序等知识贯穿其中,使学生掌握品牌设计的规律与全套技能,毕业后有能力进入设计公司的不同部门,拓宽了就业领域。目前已有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项目成立了创业小组,尝试在电子商务平台上创立自有品牌的设计公司。

3. 改革教师聘用模式,拓宽教师培养途径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水平教育实施的基本保障。而改革教师聘用模式,实行教师培养方式多元化,是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的基本保障。首先,要改变我国高校现行的终身制人事聘用模式,建立一种具有退出机制的良性用人制度。只有引入竞争机制,实行优胜劣汰,才能保证师资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师资水平的不断提高。其次,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宗旨,建立多元化的师资聘用模式。可以通过调整专兼职教师的比例,提高兼职教师人数这种灵活的招聘方式解决师资问题。由社会知名人士、优秀企业家、高级专业人员组成的外聘教师队伍,他们精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而且可以带动校内师生共同提高实践能力。美国纽约时装学院利用地处时尚地段的优势,通过外聘方式吸引了大量国际知名服装品牌的设计师和管理者到校任教,既解决了高水平师资问题,又满足了生产实践教学的需要[2]。我校自成立以来专兼职教师比例保持在1∶3,三分之二以上的课程均由外聘教师承担。学校可以根据课程的需要灵活选聘不同的业内人士来校任教,对于不能胜任教学的教师可以及时进行调整。经过多年的积淀,目前已形成一支来源广泛、稳定高效的兼职教师队伍。再次,教师的培养方式应该是多元化、多渠道、多方位的,不仅仅是让他们攻读硕士、博士学位,获取更高一级的文凭,也可以与企业签订见习计划,到企业挂职锻炼,还可以到国内外同类学校进修或进行学术交流活动,以及参与工作室制的教学与项目研究、参观各类展览、考察产业基地等。这就需要教师合理规划个人发展,学院合理规划师资队伍建设,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最大限度的宽松环境,使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时间段后拥有一段完整充分的时间去追求自己的学术计划,提高自身的学术能力,保持在专业上有进一步发展。

4. 开展“需、学、研、产”,加强校企合作,创造实践教学条件

“需、学、研、产”是我校建立以来一直遵循的教育指导思想。根据社会所需开展教学与研究,根据所学知识产出社会价值,其核心都体现在实践教学中。实践教学是艺术类专业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在服装教育中,只有把实践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始终,才能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我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为学生创造实践教学条件:一是利用学分制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宽口径的修课资源,学生可以根据实践需要选择课程。比如2007级的几名学生在学习了摄影技术、网页制作、化妆与人物形象设计、时尚活动组织与策划等课程后,自主创业成立了婚庆公司,很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创业实践中。二是加强课程之间的横向联系,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如将设计课、结构课、立裁课、工艺课、材料课等内容根据课题的形式贯穿起来,形成一个从设计开发到成品制作的完整的设计教学平台。在教学上,结合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引入命题制、项目制式的教学方法来强化创新性思维。三是积极与社会上的实体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建立校企合作基地,使师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企业的实际运营中去。目前学院已经与培罗蒙西服公司、美特斯邦威服饰有限公司、报喜鸟集团、巴布豆童装公司等多家知名服装企业签约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此外,还要注重这些实践教学环节的覆盖面,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尽可能多地接触到服装及其相关领域的方方面面,为其将来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三、 结语

在市场多元化的今天,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应放在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注重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使人才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较好的专业综合能力。“90后”大学生不愿像前人一样走传统的就业之路,更希望能够另辟蹊径选择不同的就业方式,这就需要服装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新形势下服装专业教育的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 赵平.坚持艺工融合 构建新时期服装人才培养体系[J].纺织教育,2009,24(5):31-33.

[2] 廖青.一流的师资队伍是一流教育的保障:管窥美国优质高等教育启示[J].北京教育,2012(5):77-79.

猜你喜欢

多元化服装专业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让人心碎的服装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
柔性制造系统多元化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