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新中国全运会开幕式艺术展演的研究

2013-10-26丁丙霞曲家林王良民隆国丽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3年5期
关键词:团体操全运会火炬

丁丙霞,曲家林,王良民,隆国丽

世界上历届大型运动会或活动的开幕式都是通过或宏大或细腻或神奇的表演以及仪式展现东道主国家(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实力,其中虽多以实现政治目的和展现经济实力为主,但不可否认,各种运动会开幕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除比赛以外的观众最大兴致之所在。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强的体育赛事,全运会开幕式的艺术展现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代表了不同的主题,它和中国历史一样经历了跌宕起伏。它用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中国的故事生动地展示出来,它所展现的艺术特色以及美的特征都给人们留下了珍贵的回忆。本文试图从艺术视角分析全运会开幕式展演,以帮助读者深刻领会各时期全运会开幕式展演的历史特点。

1 全运会开幕式艺术展演的阶段划分

全运会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波折,作为全国最大的竞技体育赛事本身,真正体现鲜明历史特色而又富于变化的就是开幕式上所反映出的形势变化。历届全运会开幕式可分为三个鲜明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计划经济时期(第1届至第4届);第二阶段是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时期(第5届至第8届);第三阶段是市场经济时期(第9届至第11届)。

2 全运会开幕式艺术展演的阶段转变

2.1 第1届至第4届全运会开幕式艺术展演

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80年代末期,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初期且多灾多难,但“红色浪潮”遍布大地,人们思想高度统一。基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全运会开幕式都是采用团体操的形式,而最能体现当时时代特色的无疑是反映人们对国家领袖的无限忠诚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开幕式的体育色彩反倒不是很浓。如第一届的《全民同庆》、第二届的《革命赞歌》、第三届的《红旗颂》和第四届的《新的长征》都是如此。但仅以团体操而论,它在中国的发展史很长,可以追溯到唐代,那个时代开幕式都是以团体操表演展现国家的总体情况和综合实力。据史料记载,唐高宗时代,武则天创制了《圣寿舞》,表演人数有140人,表演者头戴金色铜冠,身着五彩画衣。这种舞衣在跳舞时可以迅速变换颜色,且队形每变一次即排成一个字。唐代著名诗人王建所写古诗“罗衫叶叶绣重重,金风送鹅各一丛,每遍舞时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正是对这种“字舞”盛况的描述[1]。发展到现在,团体操都是由成百上千、成千上万人表演,第1届至4届全运会开幕式更是如此。第一届有8 000人参加,第二届扩大到16 000人参演,第三届更是创下了23 000人的记录,第四届也有16 000人参加。人们在音乐旋律的烘托下,身穿各种服饰在特定的灯光、场景及其他效果的参与下,以体操的形式为主,通过变换队形、组合图案以及各种动作组合,构成了一种大型广场表演。这种表演又被称作大型广场体育艺术。

2.2 第5届至第7届全运会开幕式艺术展演

20世纪90年代,中国发展进入和平发展的快车道,全运会开幕式的展演以大型文体表演和求新点火仪式占据主流。大型文体表演区别团体操的表现在于它既保留了团体操表演的气势磅礴、变化多样,又引入了专业舞蹈、喜剧、音乐、杂技和时装表演等与时俱进的流行元素。开幕式的文体表演逐渐丰富与多元化,表达的主题也由前一阶段的高度专一性向地域文化、爱国情结、历史题材和未来题材转化。在这一阶段开幕式文体表演自身有了一个日趋完善的过程。

自第四届全运会之后,汲取奥运火炬传递的经验,全运火炬传递成为一个环节,并且通过这一阶段的发展逐渐使其从环节变为求新求异的仪式。经过五运会的“突破传统”火炬传递的按部就班,到六运会“壮志凌云”天安门广场出发至天河体育馆,最后由世界跳水冠军点燃火炬,发展到七运会的火炬传递及点燃更是有了独创性的表演,两条自制“巨龙”吞吐“火球”,点燃火炬,象征“龙邀五环”。火炬点燃在一届届的全运会开幕式上也成为吸引众人的看点。

2.3 第8届至第11届全运会开幕式艺术展演

进入21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组织,中国正在以开放的姿态面对世界。与世界文化的相互融合、本国文化的逐渐复兴和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这一阶段全运会开幕式通过尖端科技幻化的视觉盛宴成为主流,彰显了工业文明的科技成果和新时代的艺术气息。从第八届全运会开始新科技的运用已经成功实践,发展到九运会、十运会,特别是经历过2008年奥运会的美轮美奂之后,到第11届全运会开幕式已经将全运会的开幕式发展到了一个巅峰。高科技造就的艺术奇观结合视听和舞台效果组成了别开生面的图画。第11届全运会的圆形巨幕配合声、光、舞台等各种元素完全是对前几界开幕式的颠覆。一幅幅具有齐鲁文化的画卷徐徐展开,引人入胜;一场场精彩绝伦的表演丝丝入扣,妙不可言;一首首古代圣人的诗词传入心田,受教匪浅;一队队充满活力的健身操,活灵活现;数以千计的火炬手铺成红色海洋点燃火炬,气势磅礴。这一幕幕画面无不说明工业科技的成果使艺术表现力更加丰富和迷人。

历届全运会开幕式艺术展演阶段及历史背景见表1。

表1 历届全运会开幕式艺术展演及阶段历史背景

3 全运会开幕式艺术展演的特点

3.1 早期以团体操的艺术形态叙事,展现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意志

大型团体操作为广场体育艺术,包含了多种多样的文艺演出成分,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它与表演艺术不同,形式的侧重点也不同,团体操更加侧重于体育的成分。团体操从出现之初就以广场为舞台,表演者按照规定做各种体操动作,或进行队列变化,或组成有意义的图案,其他的表演形式只是点缀、陪衬或点睛之笔,以其多变的形式,优美的旋律使会场焕然一新、赏心悦目。全运会开幕式上的团体操表演内容和形式在发展中日益丰富,而能够在大型舞台上表演出来的体操都是艺术性很强的成分,并同时兼容了其他许多元素,但这些形式的团体操虽然技艺较高、队形多变并且突出了体育的特点,且后期有了大型背景幕,但不可否认,限于经济条件,且与政治、历史挂钩,主题的政治色彩都偏于浓厚,高度的国家化导致表演的气势很足却艺术气息不浓。

3.2 中期以文体表演和创意点火仪式的艺术形态叙事,弘扬体育精神和改革新风

这一阶段由初期的组合型、随意性转变为规范性、艺术性,展演的主题日益突出并具有逻辑性,往往一个主题贯穿全场,与前一阶段的过场式不同,逐渐发展成为独立的具有趣味性、吸引力的部分。注重了蕴含哲理的艺术体系,因为文艺表演的比重增大,使开幕式表演的叙事性增强,进入了新阶段的展演更加注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文化的发扬。例如,“丝绸之路”“秦陵兵马俑”等享誉内外的文化古迹和“苏州园林”“岭南风光”等极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通过设计者和专家准确地把握提炼其中的精华,使这些精彩的内容在文体表演中被演绎出来。这些展演的发展与变化都是在另一个方面加重了艺术的氛围,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接受和接触的外来文化无形中推动了艺术的国际大融合。

开幕式的火炬传递、火炬点燃仪式以及世界级冠军的加盟,实际上是一种体育精神的传承。通过特意安排的表演和仪式彰显出的特殊含义,虽然表达还不太成熟,但是也能从中找到体育精神的含义,特别是对于奥运会的向往和追求,更是对体育精神和世界和平的憧憬。这一阶段的开幕式在文艺表演和仪式上与以往相比都有了较大的飞跃。它将传统仪式的优势加以发扬和扩大,并通过对声、光、景、物、声、人的全方位设计和充分利用,使气氛更热烈、场面更壮观、艺术性更强。

3.3 现代以技术创新和独特理念的艺术形态叙事,彰显工业文化和艺术气势

这一阶段的开幕式的另一个升华在于健身理念与开幕式的完美结合。“全民全运、和谐中国”这一口号通过开幕式的表演传递到每一个人面前:有充满朝气的少年挥汗如雨,有上了年纪的老人精彩表演,还有数以万计的人们通过最朴实的运动抖空竹、玩柔力球、打太极拳等,将全民全运的口号用实际行动表现出来。不但是在表演场上,而且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开幕式不再是一种形式,而是一种趋势,一种带动人们寻找健康、积极生活的趋势。整场表演服务于一个主题,而这个主题不在受限于地域、国家,而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境界。它表明了我国在物质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精神文明也取得了显著成绩。运动会开幕式既通过艺术展示体育的运动美,也通过体育展示艺术的新境界。

4 结语

(1)全运会开幕式的发展经历了色彩鲜明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届至第4届全运会)开幕式带有浓厚的国家意识和政治色彩;第二阶段(第5届至第7届全运会)开幕式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元素相互掺杂渗透,表明中国体育业进入了探索与发展的时代;第三阶段(第8届至第11届)开幕式已经可以独立展现全运会特色与主题,表现主办城市的深厚底蕴,提高城市的整体竞争力,引领城市改革的大潮。全运会开幕式的发展史其实就是全运会的发展史,它同时也反映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变迁,总结分析历届全运会开幕式的特点,是为了“以史为鉴”,促进全运会开幕式向更好的方向发展,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主题和理念。

(2)全运会开幕式的艺术表演的发展也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全运会开幕式的艺术表演,主要是以团体操的艺术形态叙事,展现国家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和领袖意志;第二阶段的艺术表演主要是以文体表演和创意点火仪式的艺术形态叙事,弘扬体育精神和改革新风;第三阶段的艺术表演主要是以技术创新和独特理念的艺术形态叙事,彰显工业文化和艺术气息。在以后的发展中我们更应该注重“民族主义”在艺术表现力上的运用。当前世界的发展正逐渐演变成文化的角逐,我们应该发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髓,通过全运会开幕式的舞台将其发扬光大,找出真正的艺术发展之路。

(3)全运会开幕式表演艺术通过革命主题鲜明、文体初步结合和大型广场文体表演三个阶段的划分,可分析出它的四个政治功能:是实现国家利益的政治工具;是提高国家国际声望的政治手段;是展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政治方式;是进行国家文化外交的政治途径。充分利用运动会开幕式自身的多元功能,寻求艺术表演为政治服务的恰当方式、方法,使之与政治的联系由刚性联系转变为柔性联系,以发挥对我国政治的积极促进作用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全运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我国历史变革的见证者。开幕式表演艺术作为全运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样是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在不断地扩展着自己的内涵,其政治价值也就是在这漫长的演进过程中不断被人们所认识的。对全运会开幕式表演艺术进行政治解读,正确理解表演艺术与政治的关系,适当地发挥表演艺术的政治功利,实事求是地看待开幕式表演艺术这一特殊的社会现象,充分利用全运会开幕式表演的多元功能,同样可以发挥对我国政治的积极促进作用。

[1]史国生.对旧中国第五届全运会开幕式的考证[J].体育文化导刊,2005(12):47.

[2]杨建全,贾西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之美学赏析[J].艺术空间,2010(7):15.

[3]吴欣,黄宽柔.奥运会开幕式文体表演艺术特点与问题评述[J].体育与科学,2010(4):19.

[4]李敏.夏季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艺术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9(3):45.

[5]黄宽柔,胡小明,李佐惠,等.我国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的特点及其对社会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3(1):30.

[6]胡乐举.第十一届全运会与齐鲁文化的互融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8.

[7]胡雪.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团体操表演设想[J].体育文化导刊,2007(3):17.

[8]张虹.对奥运会开幕式表演作品若干装饰品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4.

[9]黄宽柔.对现代国际性运动会开幕式表演策划思想的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0,24(1).

[10]紫晓.第七届全运会开幕式大型文体表演简介[J].体育博览,1996(9):17.

[11]阎丽敏.“视觉传达设计”理念对大型运动会开幕式表演队形图案设计影响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8(12):49.

猜你喜欢

团体操全运会火炬
接过火炬高举起
第12、13届全运会田径项目成绩对比及建议
普通高校体育专业团体操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研究
全运会近千名医护人员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第十三届全运会志愿者风采
完美闭幕
高校团体操组织进行模式的研究①
学校运动会开幕式武术团体操的仪式研究
火炬照亮关爱路
我与《火炬》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