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民族大学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研究
2013-10-26周妙蓉
周妙蓉
(西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
1 前言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是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全面完成学校体育任务“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落实,提高学校体育综合效益的重要一环。它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它不仅能够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不同需求,有效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发展个性,而且对加强人际交往,丰富大学生课余文体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一辈子,幸福生活一辈子。大学生作为青少年中的一个重要群体,既是国家发展的希望,又是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除了要求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深厚的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还需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2002年教育部新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社会、野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然而,我国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逐渐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高校的课余体育活动中,随着年级的升高,参与活动的人数和次数却相应地减少,尤其是大学生;在多数院校的体育工作中,只重视课堂教学,不够重视课外体育活动,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相对冷清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不可避免地导致大学生体质水平较差,并呈下降趋势。本文通过对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找到学生参与可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制约因素,并寻求其解决方法,以期为学校体育的深化改革、丰富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提供一点建议,为促进全民健身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以西南民族大学新校区学生为研究对象,按年级研究分2009、2010级组,2011、2012级组,进行问卷调查,其中2009、2010级组100名,2011、2012级组100名。(每组分别抽取男50名,女50名)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专著等15余篇,这些资料从不同视角对学生体育活动予以剖析阐述,为本文的研究积累文字材料、拓宽思维局限、理清思维路径、扫除思维盲点。
2.2.2 问卷调查法
为全面了解西南民族大学新校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表现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设计一份调查问卷。依据随机抽样的方法,向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发放问卷200份,2009、2010级组,2011、2012级组各100份,共回收问卷198份,回收率为99%,其中有效问卷2009、2010级为94份,2011、2012级为98份,所有问卷有效率为96%。调查时间为2013年4月。
2.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的数据进行归类整理,采用Spss5.0数据包进行了数据分析。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与目的
动机决定行动这是人们所共知的常识。大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是推动和维持健身进行的心理动因,是决定健身效果的重要因素。
表1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动机
调查结果表明:体育锻炼能够使人们增强体质、增进身体健康、塑造良好的体型,应该积极参加,这一观点已经被西南民族大学90%以上的学生所认同;但也有8.5%的大学生,由于来自经济欠发达和体育较落后的地区,以前很少参加、甚至从不参加体育活动,导致她们对体育运动不了解、不喜欢也不擅长体育活动。由表1可知: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动机有四个:增强体质、缓解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塑造形体以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这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对可与体育锻炼的诉求不再是单一的强身健体,而是呈多元化发展。这种体育价值观的变化与当前高校体育教改所提倡“以人为本,健康第一”,淡化竞技、注重健身,掌握方法,着眼未来的终身体育的观念是一致的,它侧面反映了体育课上老师的引导非常有效。我们很欣喜地看到有学生选择了参加体育活动是为了从锻炼中获得快乐,提高社会交往能力,体育的教育功能逐渐被学生所认识。
3.2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
课外体育活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进行区分。通过这些不同的分类形式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表2 课外体育活动的活动形式
根据表2的调查的结果可知:西南民族大学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形式主要是以自己自由活动,有没有老师无所谓为主,在调查的学生当中有75.00%的人选择了此项,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大学生比较独立自主,不希望时时刻刻受家长老师的管制。有65.5%的学生喜欢以小集团的方式进行锻炼,这样的选择有利于愉悦身心,增进情感交流,促进课外体育运动的持续开展。锻炼的地点选择以在运动场锻炼的居多(36.45%),选择去健身馆锻炼的只有非常小的一部分(4.16%)。从表2可以看出,在随意的空旷地带锻炼的学生还比较多,空旷地方有可能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比如场地太硬不适宜剧烈运动,过往车多、人多锻炼干扰因素多等不利于体育锻炼的开展,最好到体育场地进行运动。
3.3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频率和锻炼强度
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次数与时间,是表明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中的运动量和锻炼频率,是反映学生能否通过参与体育活动达到健身、健心目的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也充分反映出学生对课外体育活动的态度与参与程度。
表3 活动的时间频率和时间情况统计表
由表3可知:大学生每周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次数集中在每周1~3天,2天以内的为68.75%,3天的为13.22%,几乎每天都锻炼的仅为5.20%。同时有39.07%的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下;45.83%的大生每次参加体育活动时间在30—60分钟,只有6.25%的大学生锻炼超过两个小时的。这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普通高等学校除安排有体育课、劳动课的当天外,每天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课外体育活动。”的要求相差甚远,与青少年阳光体育活动要求的每天锻炼1小时差距更大。这也反映出西南民族大学学生普遍存在着体育健身行为下降,运动不足的特征。可见,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情况不容乐观,一是经常参加者比例少,二是大部分学生没有保证每天有足够的锻炼时间。
3.4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范围
表4 大学生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范围
根据表4的数据我们可以得出: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时间分布比较广,从早上6到晚上9点几乎都有人参加体育活动,其中选择在下午和晚上时间段参与锻炼的学生居多,其中以下午17点到晚上21点参与锻炼的学生人数为首,达到总数的40.62%。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因为上午到下午17点时段为上课时间,学生需要去上课,同时学院的场地与器材等也基本被体育教学所占用,因此此时段进行锻炼的人很少;其二是很多大学生喜欢学习,看书比较晚,以致早上难以早起参与锻炼。另外14-17点几乎是适合休息的时间,所以大部分大学生在宿舍休息,因此这段时间段只占到4.17%。
3.5 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
充分了解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的特点,够能为我们今后更好地有针对性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供项目依据。
表5 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项目的选择
根据表5的数据调查可知:受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有慢跑运动(60.42%)、羽毛球(60.94%)、篮球(32.29%)、乒乓球(17.71%)、排球(15.62%)、健美操(11.98%)。大学生最喜爱的项目为羽毛球、篮球和慢跑这三项运动。大学生所喜爱的运动,与各学校一、二年级开设普修与专项选修课的设项结果基本一致。主要是那些运动量偏小,对抗性不太强,运动难度较小的项目。羽毛球和慢跑运动都纳入大生喜爱的项目,因为羽毛球运动近年来在学校掀起了一阵运动高潮,以其独特的魅力受到了众多学生的青睐;而跑步则能增强心肺功能,是各项体育运动的基本身体素质,并且简单易行,所以也成为大家的常选项目之一。随着大学生审美观念的提高,大部分女大学生都开始选择去健身房跳健美操。
3.6 影响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表6 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影响因素
由表6的调查可知,影响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影响因素是没时间、功课忙、运动场地不足,这就导致许多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运动。其中51.04%的大学生认为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无法满足其进行体育活动的要求。在调查时学生强烈呼吁:学校场地太少,器材、设施过于陈旧,希望学校重视场地、器材的建设和改善,加强这方面的投入。场地器材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保障以及基本条件,但是这个却已经成为阻碍学生进行锻炼的首要影响因素,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高校应该加强体育设施的建设以及无偿开放。有50.52%的大生认为学业重无法安排锻炼时间是影响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当今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就业压力,使他们都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学习专业知识和掌握专业技术上,而且学校每天安排的课都比较多,根本没有什么课余时间可以进行体育锻炼。同时,个人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是影响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另一主要因素,这在其中占34.38%,这是一个很高的比例,说明学校体育工作还任重而道远。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西南民族大学大学生对参加体育锻炼能强身健体,提高生活学习质量的目的较为明确,对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处于良好的水平,但仍有一部分学生思想上没有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健身知识引导。
(2)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和次数从调查情况来看明显不足,主要原因是适合大学生锻炼的项目偏少新兴项目开设不足,而大学生选择的项目多为运动量较小的项目,且具有很高审美价值的技巧性项目。
(3)场地设施以及个人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成为学生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要阻碍因素。
4.2 建议
4.2.1 加强学校体育活动开展的宣传动员工作
通过多种途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宣传活动,充分利用广播、校报、宣传栏、校园网等宣传手段加强大学生体育运动功能和科学健身知识的宣传力度和教育,提高大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使其充分认识到课外体育活动对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激发他们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鼓励支持更多的大学生参加到课外体育锻炼中来。
4.2.2 营造良好的课余锻炼氛围
加大投入,创造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充分发挥各院校基层党、团组织及学生会、体育协会、俱乐部的积极作用,组织、督促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开展多种形式的健身活动,形成人人参与、积极锻炼的大气候、大环境,促进大生自觉锻炼习惯形成;积极扶持和指导学生体育活动和学生社团的工作,以由学生组织、教师辅助的形式开展各种体育活动与竞赛,丰富校园体育锻炼环境。
4.2.3 加强运动场馆的建设和管理,为学生课外锻炼提供更多支持
应增加体育场地的建设,增加体育运动器材的投入;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施施,一场多用,如篮球场可用于羽毛球和排球等比赛;延长场馆设施的使用时间,建设灯光场地等,做到所有场馆能对学生无偿开放。
4.2.4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
加强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培养学生锻炼的兴趣与习惯,学校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充分发挥学生各种体育组织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课外体育活动。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结合大学生生理心理等特点,加大体育教学改革力度,在课程设置上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并在体育教学中加以积极引导,提高自我锻炼的能力。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J].中国学校体育,2002(6):4-6.
[2]梁建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及行为状况分析[J].体育科学,2000(2):20-22.
[3]康春兰.关于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井冈山师范学院(自然科学),2004(6).
[4]常 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
[5]陈济川.浅论学校实施闲暇体育教育的价值与策略[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4):542-543.
[6]耿忠云.营造我校课余体育运动氛围[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03(17):110-112.
[7]单 东,民营化.经济调整的战略选择[J].经济学家,2004,(02):41-46.
[8]彭 敏.对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J].南京体院学报,2002(3):39-40.
[9]教育部体育卫生司.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文件选编[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
[10]王永强.课余体育锻炼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2(0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