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古村,如诗如画
2013-10-25小希
小希
稻田、清溪、古树、木桥、放牛娃……古树参天绿意袭人,百年桂花暗香扑鼻。翠竹如云,池水澄清……一排排古香古色、飞檐翘角、灰瓦白墙的民居、茅屋、农家小院,错落有致地镶嵌在修竹和古树的掩映中,恬淡宜人。
走在玉水村,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时间仿佛就定格在了几百年前,这种未经修饰的生活原貌,实在令人赏心悦目。
古民居藏着大智慧
玉水村坐落在梅江区北部,距梅州市区10多公里。走在玉水村中,随处可见傍山而建的古民居,错落有致,与现代建筑交相辉映。这些古建筑中多为木结构、砖墙维护,房屋的装饰精雕细琢,建筑设计布局协调,处处彰显着前人的智慧和独具匠心,体现出客家文化的深厚底蕴。
据村民介绍,玉水村目前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民居有30多座,主要为围龙屋、四方楼、走马楼等,大多建于明末清初,其中较有代表性的为“崇善堂”和“贡元堂”。
“崇善堂”建于光绪三十三年,结构是客家民居极具代表的十厅九井的三堂屋。一迈进大门,迎面是厅堂中间挂着的巨幅中堂,中堂下面佛龛上及其两边摆放着各种瓷瓶、瓷筒、古镜等古董类艺术品。据当地人说,该堂天井独特的设计使屋前脊的雨水不流向屋外而是纳入天井之中,名之曰:“四水到堂”,寓意为保家中财源不会外流,图的是吉祥。经历了百年岁月,如今古居墙上的灰雕已渐见斑驳,但其里面的木雕仍堪称一绝,门坊、门罩、漏窗上的雕刻,绝无雷同,斗拱、窗槛、裙板、窗扇、斜撑等处的雕刻更为精美。内厅、外厅还存放着一百多年前的农具:犁、耙、木制风谷机、石磨、石臼等,甚具客家风情。
“贡元堂”的建设时间更早一些,大约建于光绪十八年,是村中的祖屋,当时村人朱标、朱桂澜考取贡生,嘉应州官题赐“贡元”牌匾各一块,牌匾就高悬于祖屋门上及中堂之上,因而村民将祖屋改称“贡元堂”。其后,朱桂澜官至布政使司,朝廷钦赐金匾“源开壁水”。文革中,他的后裔将牌匾收藏起来,因而该匾今天也得以完好无损地挂在“贡元堂”中堂之上,仰望之时,不禁让人想起当年主人的风光荣耀。
盐商古道今何在
在玉水村西边,有一段用石块和卵石铺成的小路,延绵数公里,已历风雨400多年,沾满了岁月的痕迹。这就是当地有名的盐商古道。
据当地史料记载,清朝初年至民国期间,粤东客家地区一直盐丰粮缺,而江西则多粮少盐。“挑盐担上江西”就成为当时许多客家人的最大副业。“过去粤赣两地交通不便,大山横亘,水路不通,两省通商交流多走山路,因此出现了商贸交流的盐商古道。”当地村民介绍说。如今古道边上还有很多已经废弃无人居住的破旧小楼,那就是当时担夫歇脚的古驿站,它们更能让人想起这里曾是多么繁盛。
更令人难以想象的是,据说当时挑担者大多为客家妇女,她们每次挑盐重量达一二百斤。这些妇女不辞劳苦地肩挑盐粮进行交易,累了便在驿站休息,晚上就在客栈留宿,经济陷入困境时就到当铺去典当值钱的物品,当时就曾流传着这样一首客家民谣:“穷人日子苦难堪,路远迢迢来挑担,食多食少也爱去,脚盘血水流脚肿。”令人心酸的故事每天都在这里上演着。
如今,在石块砌成的古道两旁,沾满岁月痕迹的盐商当铺、驿站等只剩断壁残垣。面对破瓦残墙,土楼木窗,古道仿佛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在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两棵古树,一片乡情
玉水村不仅有古屋、古道,村中参天的古树更是声名遐尔。
玉水小学校园里,一棵结籽的百年桂花树,高达几丈,枝繁叶茂。每到开花的季节,桂花香飘散到村中的每一个角落,沁人心脾。听村支书说此树声名在外,很多人拿它的种子去开枝散叶,只是成活与否,不得而知。在“竹园堂”后面的山坡上还生长着近十棵500年树龄的古树群,远望去,与玉水的古建筑相得益彰。
而在古树中最出名的,则要数村西、村东那两棵有着400多年历史的古榕树了。相传,当年玉水村先人从梅县西阳迁徙到玉水村安居时,受高人点拨,在玉水村四处风水之地设局以造升官聚财之势。其中村西、村东种“夫妻树”各一棵,村西为夫树,村东为妻树,两树遥相对望,村民称其为“榕树公公”和“榕树婆婆”。
走近这位“榕树婆婆”,你会发现它的确与众不同。它独木成林,树干硕大无比,需六个成年人才能合抱,冠幅面积达数百平方米,枝繁叶茂。更令人称奇的是,它不是一根树干拔地而起,而是多个树干从根部就分枝散叶像手掌五指向苍天舒展,枝干几乎没有细根,这在众多榕树中极为罕见。树后有十几户人家,围着一方清澈的池塘呈“7”字排开,当地村委负责人笑称,或许是由于“榕树婆婆”的庇佑,在这里居住的十几户人家中真的出了不少官员,日子也过得非常红火。
“榕树公公”也毫不逊色,由于其根系与树前的公王庙巧妙地连结在一起,被当地村民称之为神树,又因当年流传“公王庙保外乡人”的说法,因此有很多往来粤赣商贸交易的外乡人常来此供奉,祈求平安,至今仍香火鼎盛。
如今慕名而来观看风水古榕树的人越来越多,每年更有来自不少国家的海外华侨华人回乡祭祖寻根,他们捐资助学、修桥筑路,丰富当地经济。“榕树公公”与“榕树婆婆”则成为他们思乡的一个重要印记。
环保助力,好上加好
为了保护好先辈保留下来的这些珍贵的生态自然遗产,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导下,玉水村努力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抓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断争取生态环境好上加好。
如今,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之后,玉水村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得到了提升。首先通过在村内各片建垃圾堆放点,由村保洁员将生产、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分类处理,使玉水村的农民改变了乱堆、乱丢生产、生活垃圾的陋习。农村的生产垃圾、生活垃圾得到了较好处理。
此外,玉水村还建设了大型沼气池及配套设施,鼓励玉水村村民使用洁凈的沼气,使玉水村村民节约了大笔资金,避免村民在燃料费过高时为节约家庭开支而上山砍柴作燃料,从而使玉水村的森林资源得到了进一步的保护。排污暗沟工程的修建,则将玉水村生活污水集中在暗沟流放,减少了蚊虫的孽生。
通过整治之后的玉水村,农民的生活环境、生活品质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取得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古道、古民居、古榕让玉水村处处渗透着浓浓的古韵。我想,陶渊明诗中所描述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意境也不外乎如此吧!
(摘自《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