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是人类智慧的第一宝典
2013-10-25邓永武
邓永武
(中共山西省委统战部,山西 太原 030071)
《易经》是一部以“阴阳之道”和“象、数、理、占”四位一体的思维模式来揭示宇宙万物生成演化规律的、具有预测功能的哲学经典,又是一部内容丰富、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还是一部指导人们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指南。《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第一宝典,是科技史上一颗灿烂的明珠。
《易经》的宇宙观是唯物的,同时又是辩证的,《易经》是“科学易”。
《易经》是天下第一奇书。奇在它的作者奇异,奇在它的成书时间奇长,奇在它的文化地位奇高,奇在它的思维方式奇特,奇在它所揭示的规律与天地奇准,奇在它所蕴含的哲理奇深,奇在它的预测功能奇神。
一、《易经》的作者奇异,成书时间奇长
在古代,懂《易经》、会预测的人都被称为奇人、异人、圣人,那么能写出《易经》的人,肯定更是奇人、异人、圣人了。
《易经》的第一位作者是伏羲。他对《易经》的贡献是画出先天八卦方位图。
著名学者郭沫若说:“《易经》是一座神秘的殿堂,因为它自己是由一些神秘的砖块八卦所砌成。”可见,没有八卦就没有《易经》。
伏羲是谁呢?中国历史开篇就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伏羲就是三皇之首,也称“羲皇”(三皇是伏羲、女娲、神农氏即炎帝;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羲皇是“龙”图腾的创造者。当年他统一了中原九个部落后,从九个部落崇拜的图腾里各取一部分(鹿角、驼头、兔眼、蟒身、蜃腹、鱼鳞、鹰爪、虎掌、牛耳)组成了一条“龙”,作为大家共同崇拜的新图腾。于是,伏羲子孙也被称为“龙的传人”。伏羲的贡献还有正姓氏、制嫁娶、作甲历、定四时、结网罟、兴渔猎、养牺牲、充庖厨等等。
伏羲是怎样画出八卦的?
《易传系辞》曰:“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意思是说,太古时代,包牺氏即伏羲氏治理天下时,他向上观察日月星辰等各种天象,向下俯视大地山川河岳的地理法则;观看鸟兽毛羽的花纹以及适宜于草木金石等的地利;就近取法于人体自身,远则取象于各类物形,从而创设了八卦,用以融会贯通万物神妙而明显的性质,以分类比拟万物的情况。
伏羲画的先天八卦图有着深刻的内涵(见附图六)。
第一,伏羲八卦图是大自然八大现象的模拟图。所谓“先天八卦图”,是指在人类出现以前,大自然就是这个样子。代表天的乾卦符号“”画在图的中上方,象征天在上;代表地的坤卦符号“”画在图的中下方,象征地在下;代表太阳的离卦符号“”画在图的中左方,象征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代表月亮的坎卦符号“”画在右中方,象征月亮每月初从西方升起;在这四个卦的中间再画上代表风的巽卦符号“”、代表雷的震卦符号“”、代表山的艮卦符号“”和代表江河湖海的兑卦符号“”。所以,伏羲画的先天八卦图就是挂在我们眼前的宇宙图。
第二,伏羲八卦图是大自然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图。
第三,伏羲八卦图是对人类社会现象的浓缩(见附图八)。
八卦在一个家庭里,乾卦代表父亲,坤卦代表母亲;震卦代表长男,坎卦代表中男,艮卦代表少男;巽卦代表长女,离卦代表中女,兑卦代表少女。
八卦在社会上,乾卦代表国家元首、领导、老年男子、丈夫等;坤卦代表群众、老年妇女、妻子等;震卦代表壮年男子,坎卦代表中年男子,艮卦代表少年男子;巽卦代表壮年妇女,离卦代表中年妇女,兑卦代表少女。
八卦类象还有许多,《说卦传》里有详细介绍。
伏羲氏,也叫庖牺氏或包牺氏,风姓,天水人。天水市区有古代的伏羲庙,江泽民有题词:“羲皇故里”。庙门上方有一大匾,上书“一画开天”。后来伏羲带领本部落的人辗转来到河南淮阳一带,并死在淮阳。现在那里有伏羲陵,朱基有题词,也是“羲皇故里”,并说:“羲皇是三皇之首,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在这里。”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的题词寓意深刻:“羲皇子孙,文化与黄土同源;龙的传人,科学与宇宙一体。”这是从科学角度对伏羲所画八卦以及由八卦所开创的中华文化给予的高度评价。
《易经》的第二位作者是周文王。他对《易经》的贡献是画出后天八卦方位图,把八卦相重为六十四卦并重新排出顺序,为每个卦命名并写出卦辞,创作出《周易》。
周文王是商朝晚期的诸侯国周国的国君,姓姬名昌。他是在商纣王父亲帝乙主政时继位周国国君的,被封为西伯侯。帝乙为了笼络他,把女儿下嫁给他,《周易》《归妹》卦中的“帝乙归妹”的爻辞说的就是这件事。
周文王是个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预测学家,他作为周国国君,把周国治理得富裕强大,为他儿子周武王后来灭商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商纣王继位后,曾东征过东夷,战绩辉煌;但后来听不进逆耳的忠言,动辄残害忠良,周文王对此表示不满,就被商纣王囚禁到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境内)长达七年之久。周文王就是在里囚禁期间写出《周易》的,也就是《史记》中所说的“文王拘而演《周易》”。
周文王精通伏羲八卦,对炎帝根据伏羲八卦作的《连山易》(以艮卦为首)和黄帝根据伏羲八卦作的《归藏易》(以坤卦为首)都有深入研究,并能熟练运用进行预测,被称为“圣人”。他吸取《连山易》、《归藏易》的精华,重新排列六十四卦顺序,把乾卦排在第一位。他为六十四个卦一一命名并为每个卦写了卦辞。他还参照“洛书”画出后天八卦方位图,从而创作出《周易》来,比原来《易》的预测功能更强,准确率更高。本来商纣王想杀掉周文王,由于周文王大智若愚,一味顺从商纣王,才躲过一劫。后来周文王儿子周武王姬发用重金贿赂纣王宠臣,纣王听了宠臣的话才放了周文王。文王回到周国后,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启用姜子牙使国力迅速增强,终于在周武王手里灭了商朝,建立起周朝。
周文王画的后天八卦方位图(见附图七),是根据当时周国国民生存的时空环境画出来的。文王活动的中心是西安一带。周国国都叫镐,在今天西安西南的丰邑。从地理方位和气候条件来看,北面是黄河,寒冷自北方而来,所以把代表水、代表寒冷的坎卦“”放在北面,又与一年中最冷的农历十一月即子月、一天中最冷最黑暗的子夜相对应;东北方向是山西黄土高原、太行山,所以把代表山、代表稳固、停止、五行属土的艮卦“”放在东北方,又与一年中的农历十二月即丑月和农历正月即寅月以及一天中黑夜与黎明交接的丑时和寅时相对应;春雷从东方来,春天草木生,所以把代表雷、代表震动、五行属木的震卦“”放在东方,又与一年中农历二月即卯月和一天中早晨的卯时相对应;春夏之交,风从东南刮来,草木繁盛,东南一带风也多,树木也茂盛,所以把代表风、五行属木的巽卦“”放在东南方位,并与农历三月、四月即辰月、巳月和一天中的辰时和巳时相对应;南方气候炎热,夏天烈日高照,所以把代表火、代表光明的离卦“”放在南方,并与农历五月即午月、一天中的午时相对应;西南方是四川盆地,秋季肃杀收割,所以把代表大地、五行属土的坤卦“”放在西南,并与农历六月即未月和七月即申月、一天中的未时和申时相对应;西边是青海湖等沼泽地,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农民喜悦,所以把代表湖泊、代表喜悦、五行属金的兑卦“”放在西边,并与农历八月即酉月、一天中的酉时相对应;西北方多金属矿藏,西北风一刮,天气变冷,同时古人认为天高西北、地陷东南,所以把代表天、代表君主的乾卦“”放在西北,并与农历九月即戌月和农历十月即亥月、一天中的戌时和亥时相对应。由此可见,周文王画的后天八卦方位图,实际上就是对当时周人生存时空环境的模拟图。
《易经》的第三位作者是周公。他对《易经》的贡献是写出《周易》的六十四个卦里的384条爻辞,以及《乾》卦的“用九”和《坤》卦的“用六”,共386条辞语。这些爻辞为《周易》预测吉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周公,姓姬名旦,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预测学家。他协助兄长周武王灭了商王朝,武王死后他又一心一意辅佐武王儿子周成王,内平王室反叛,外抗敌族入侵,制定周礼,有力地巩固了周朝建国初期的统治。周公所写的爻辞,有许多内容都是周朝建国初年的故事。
《易经》的第四位作者是孔子。孔子对《易经》的贡献是写出了阐释《周易》哲理的十篇文章,即《系辞》上、下,《彖》上、下,《象》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这十篇文章也叫“十翼”。由于对经文的阐释文章称为“传”,所以“十翼”也称为《易传》。
孔子,姓孔名丘,山东曲阜人。他是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是中国人的万世师表。《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帛书·周易》曰:“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这些记载说明孔子在研究《周易》方面下了很大工夫,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功夫不负有心人,孔子研究《周易》后,在弟子们的协助下写出了“十翼”。这“十翼”论述了《周易》的起源、占卜的原理、占卜的具体方法,对八卦、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384个爻象、爻辞一一进行了解说和阐释;而且从哲学的高度,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的角度阐发了《周易》一书的思想内涵及其经邦济世、治理国家、指导人生等方面的重大意义和实用价值。正是因为孔子的“十翼”将《周易》一书的哲学价值、政治学价值和社会学价值以及预测学、咨询文化价值阐发得十分精辟和透彻,才为统治阶级和广大士阶层所认同,从而这“十翼”也就成为《周易》一书的组成部分。到了汉代,《周易》包括经传两大部分,被官方尊为群经之首。《易经》从此被历代封建统治阶级作为钦定教科书而流传下来。由于孔子的“十翼”,《易经》犹如插上了有力的翅膀,由国内飞到国外,飞越几千年而不衰。
到了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总结《易经》成书过程时说:“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所谓“人更三圣”,是指《易经》作者先后更替过三个圣人:伏羲、周文王、孔子。班固认为,周公是文王儿子,有文王代表即可。所谓“世历三古”,是指《易经》成书时间从伏羲的上古时代开始,经过周文王的中古时代,再到孔子的下古时代,前后经历“三古”共三千多年的时间才写成,比印度的《吠陀经》成书时间五百多年还多出两千多年,《易经》的成书时间之长成为世界之最。
二、《易经》的文化地位奇高
《易经》在国内的文化地位之高,主要体现在它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它是传统文化众多经典之首;它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之高,主要体现在它是世界影响力最大的三部经典之首,它的八卦太极图被韩国选为国旗图案。
第一,《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源头。
“文化”一词即来源于《易经》。《彖传》解释《贲》卦时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1.《易经》是文字的源头。
所以说文字起源于《易经》。
2《.易经》是哲学的源头。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它是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易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关于世界观的著作,它是以“阴阳之道”和象、数、理、占统一的思维模式来揭示宇宙万物生成演化规律的哲学经典。
我们的祖先对《易经》的命名就非常具有科学性。易就是变易的易,古人有三种解释:一是甲骨文的易字,是两只手捧着一个盛满水的杯子往另一个空着的杯子里倒水,通过倒水,一个杯子的水由有到无,另一个杯子的水由无到有,体现一个变化的意思;二是日月为易,白天太阳出来,晚上月亮出来,日出月落,月出日落,日为阳,月为阴,上日下月为易字,也是体现变化的意思;三是蜥蜴的易,古蜴字也写为易,蜥蜴也叫变色龙,它为了生存,一日多变自己身上的颜色,易叫蜥易也是取其变化的意思。这三种解释都是变易的意思。所以《易经》就是关于事物变化的经典。另外,易还有三层意思,即变易,简易,不易。所谓变易,是说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所谓简易,是说《易经》是用最简单的阳爻“—”和阴爻“--”两个符号来代表宇宙万物及其变化的;所谓不易,是说世界永远处在变化之中这个规律是不变的。
我国著名哲学家冯友兰说,“《周易》是一部比较完整的辩证的宇宙代数学”,其高度抽象的阴阳符号,可以代入任何对立的事物或概念。
大哲学家黑格尔说:“《易经》的卦象体系在两个要点上逼进了真正的哲学:其一,《易经》表达了抽象的思想和纯粹的范畴;其二,《易经》揭示了作为纯粹思想存在中最深邃而又普遍的东西与偶然外在的东西之间的对比。”黑格尔借鉴《易经》还创立了“正反合原理”。
所以,国学大师南怀瑾说:“《易经》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智慧中的智慧。”
3.《易经》是数学的源头。
《易经》是个象数理模型,有象就有数,有数就有象,理也就在象数里面。象数理是融为一体的。《易经》有预测功能,俗称“算卦”,就是因为《易经》里有数。
第一,《易经》中的十进位制数学,证明中国是世界上使用十进位制数学最早的国家。伏羲八卦与河图有关,文王八卦与洛书有关,而河图与洛书中的黑白点数字是以十进位制来计算的(见附图二和附图三)。
正如《系辞上传》解释河图中的数字时所说:“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而当时罗马人用的是五进制数学,巴比伦和印度用的是六十进制。他们直到公元500多年后才改用十进制。而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前3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就开始用十进制了。
第二,《易经》中还使用二进制数学。《系辞上传》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用图来表示这段话,就是伏羲八卦次序图即小横图(见附图四)。这里面就体现了二进制数学。把阴爻“--”用0表示,阳爻“—”用1表示,则有000+1=001;001+1=010;010+1=011;011+1=100;100+1=101;101+1=110;110+1=111。111即乾卦“”,110即兑卦“”,101即离卦“”,100即震卦“”,011即巽卦“”,010即坎卦“”,001即艮卦“”,000即坤卦“”。从乾卦、兑卦依次到坤卦就是先天八卦的次序。
前夫在一次酒后飙车中突然死去,她顺理成章地继承了他的财产。这一切荒诞无比,她和他,都没有料到。一起继承过来的还有她的合格证、信誉卡、保修卡、发票……前夫死去两年以后,当她再一次整理他的遗物,她发现所有真相。她还知道自己将在五年以后死去,死在床上,或者报废机里。
德国数学家莱布尼茨看到他朋友从中国寄回的伏羲八卦次序图(小横图)后,受到启发,提出二进制,为计算机的发明奠定了数学基础。莱布尼茨对中国《易经》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德国法兰克福创办了“中国学院”,让德国人学习中国《易经》和其他传统文化。同时他还向当时的康熙皇帝申请,要求加入大清国国籍。
除了中国,埃及也独立使用过二进制数学,但比中国要晚很多。
第三,河图洛书中包含有勾股弦定理(见附图二与附图三)。河图中央的10,下边的6,左边的8,三个数点相连,为一个直角三角形,三个数有如下的关系:10的二次方等于6的二次方加8的二次方的和。洛书中间的5,左边的3和左上的4三个数点相连也为一个直角三角形,中间的5的二次方等于左边的3的二次方加左上4的二次方的和。
第四,《易经》中的八卦和六十四卦,是我国最早运用数学中的排列组合原理的实践。
4.《易经》是历法的源头。
从《易经》的卦爻辞中可以知道,我们的祖先最早使用的是太阳历,一年有六季,称“六龙季”。所以带个龙字,就与伏羲以龙为图腾有关。乾卦六个爻的爻辞里都有龙字,就体现它是六龙季历法的记录,每个爻代表一季,每季两个月,每月30天,一年六季共360天。早在伏羲时代就知道一年有365天,多出的5天怎么办?古人是这样处理的:每年一到冬至这一天,开始放假,从国君到百姓,一律休息5天,这5天不计入日序之内,5天后开始计算新的一年的日子。《易经》《复》卦的《象》辞曰:“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复》卦是十二消息卦之一,亦称“辟卦”,对应于冬至节气,《象》辞中所说的“复”字即指《复》卦,“先王”指古代国王,“至日”即冬至日,“闭关”即关门休息,“商旅不行”指商人和游牧民也不外出“,后不省方”指国王也不到各地方视察了解情况了。这段话就是记录古人使用太阳历法的一个侧面。
5《.易经》是文学的源头。
首先,《易经》中的许多卦爻辞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文辞方式固定下来的一些诗歌的雏形,或叫准诗歌。
(1)具有“赋”的品格的辞句。
又如,《孚》卦六三爻辞曰“: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
(2)具有诗歌中“比”的写法。
如《否》卦九五爻辞曰“:其亡其亡,系于苞桑。”意思为:要灭亡了,要灭亡了,就像把命运维系在柔弱的苞草或桑树枝条上一样。
(3)具有诗歌中“兴”的写法。
又如,《大过》卦的九五爻辞曰“:枯杨生华,老妇得其士夫。”意思是说:枯杨居然开花吐艳,龙钟老太嫁了个少年郎为丈夫。
(4)有些卦爻辞写得富有诗意韵味。
比如《中孚》卦九二爻辞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可与后来《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媲美。
其次,许多成语来源于《易经》。
自强不息—《乾》卦《象》辞。
厚德载物—《坤》卦《象》辞。
与时俱进—《乾》卦《文言》辞“与时偕行”。
惩恶扬善—《大有》卦《象》辞。
求同存异—《睽》卦《象》辞“以同而异”。
见善思迁,有过则改—《益》卦《象》辞。
劳民伤财—《节》卦《象》辞“不伤财,不害民”。
突如其来—《离》卦九四爻辞。
进退存亡—《乾》卦《文言》辞。
刚柔相济—《系辞上传》辞。
不速之客—《需》卦上六爻辞。
夫妻反目—《小畜》卦九三爻辞。
虎视眈眈—《颐》卦六四爻辞。
从一而终—《恒》卦六五爻《象》辞。
耳聪目明—《鼎》卦《彖》辞。
匪夷所思—《涣》卦六四爻辞。
防患未然—《既济》卦《象》辞曰:“既济,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系辞上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系辞上传》。
居安思危—《系辞下传》曰:“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革故鼎新—《杂卦传》曰:“革,去故也。鼎,取新也。”
探赜索隐,钩深致远—《系辞上传》。
6.《易经》是军事学的源头。
《易经》之前,没有军事学著作,而在《易经》中则有不少光辉的治军思想,至今仍有现实意义。
第一,必须选好统帅。《师卦》卦辞曰:“师贞,丈人吉。无咎。”意思是说:师卦有贞正的德性,由德高望重、富有经验的统帅领兵,可得吉祥。必无灾祸。
第二,必须有严明的纪律。
《师卦》初六爻辞曰:“师出以律。否臧凶。”意思是说:出师征战,必须有严明的纪律。如果军纪败坏,必然有凶险。
第三,民为兵之源,平时要养兵于民之中,并要善待民众,以备战时之用。《师》卦《象》曰:“地中有水,师。君子以容民畜众。”意思是说:地中蕴藏着取之不尽的水,正如民众中蕴藏着充足的兵源。君子当效法此卦精神,包容和畜养天下百姓。
7.《易经》是中医学的源头。
中医把《易经》中的阴阳之道和五行生克之理作为自己看病、治病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所以自古就有“易医不分”之说。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曾国藩也说:“各朝文人学者,没有不读《易》的,也没有不懂医的。医者,易也。医则调身,易则调神。”
另外,《易经》还是历史、音乐、美术、建筑等学科的源头,这里就不一一细说了。所以,国学大师季羡林说:“《易经》是中华民族文化之源。”
第二,《易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之首,是历朝历代的钦定教科书。
《易经》在西汉之前不叫《易经》,叫《周易》。到了汉武帝时,才把《周易》抬高到经典的地位,尊称之为《易经》,并把它排在众经之首。
众经有:《易经》、《诗经》、《书经》、《礼经》、《乐经》、《春秋》等。还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从西汉开始,《易经》成为历朝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钦定教科书,成为天下知识分子的必读之书,唐朝宰相虞世南说:“不读《易》者,不能为将相。”
第三,《易经》是中国学术史、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一部经典。
自从《易经》问世以来,研究《易经》的著作之多犹如汗牛充栋。围绕着《易经》研究的内容也几乎无所不包,它涉及哲学、天文、历法、历史、地理、宗教、文学、文字学、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遗传学、生物学、物理、化学、中医学、养生学、音乐、美术、建筑、军事、外交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易学思想体系。写出的易学著作,有书名可考的有6000多种,但有一多半都失散了,目前有书尚存的还有2800余种。研究《易经》的著作之多,在中国的学术史和思想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没有一部经典经过后人的阐发,产生过如此巨大的影响。
第四,《易经》是世界文化的瑰宝,是人类智慧的第一宝典。
全世界影响最大的经典有三部:一部是中国的《易经》,一部是西方的《圣经》,一部是印度的《吠陀经》。《圣经》既是犹太教的经典,也是基督教及其派别天主教、东正教的经典。由于欧美、拉丁美洲、澳洲的西方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天主教,俄国人信奉东正教,以色列人信奉犹太教,所以,《圣经》在世界上影响很大。
《吠陀经》是印度最古老的宗教文献和文学作品的总称,是梵文“知识”的音译,主要是宗教知识。成书时间约在公元前十几世纪到公元前6世纪,中间约五六百年时间,在世界上影响也比较大。
与《圣经》和《吠陀经》相比较,《易经》是不含宗教内容的哲学经典,就人类智慧这个层面上讲,《易经》的影响力最大。所以,世界上一些著名学者都认为,要在全世界找一部影响最大的智慧宝典的话应当首推中国的《易经》。正如瑞士哲学家荣格在《易经》英文版再版序言中所说:“谈到世界人类唯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唯独中国的《易经》亘古长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当代著名信息经济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查理森·威尔海姆说:“知识经济正在改变着我们的时代。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带给我们巨大冲击的这次革命,实在受惠于中国古代的伟大经典《易经》。《易经》中包含的信息论思想,不仅启发我们的科学家创造出了计算机,而且正在成为越来越多普通西方人的日常生活的决策指南。”
《易经》传入日本后,备受推崇。日本是从明治维新开始逐渐变强大的,而明治天皇上台后是以《易经》治国的。当时的日本政府明确规定:“不懂《易》者,不能入阁。”日本学者对《易经》的研究,不论在“学”的方面,还是在“术”的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涌现出来一些以高岛吞象为代表的《易经》研究家和预测大师。
韩国受《易经》影响颇深,对《易经》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所以,韩国把《易经》八卦太极图(取了乾卦坤卦离卦坎卦四卦)选为本国的国旗图案。韩国人对《易经》的崇拜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所以,《易经》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正如美国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国际《易经》学会主席成中英先生所说:“《易经》是生命的学问,宇宙的真理,文化的智慧,价值的源泉。《易经》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不仅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
三、《易经》的思维模式奇特
《易经》的思维模式或叫表述方式非常奇特,不像其他经典,如中国的《诗经》、《道德经》、《论语》等,也不像外国的《圣经》、《吠陀经》等那样,是用文字来表述其思想的,《易经》是用象、数、理、占四位一体的思维模式来表述其思想的。虽然也有文字,但很简练,如果弄不懂象、数的含义,只看这些文字,犹如看天书。因为这些文字是在象、数的思维基础上所说的“理”,它是供占卜者占卦时断吉凶的参考语。那么,什么是“象”、“数”呢?
《易经》中的所谓“象”,是指爻象、卦象、图象。
《易经》为什么要设象立卦呢?《系辞上传》认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故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首先说爻象。爻象即阳爻“—”和阴爻“--”之象。“—”象征阳,“--”象征阴。郭沫若先生说,“—”为男根,“--”为女阴。说这是上古时代古人对生殖崇拜的一种表现。所以阳爻代表男人,阴爻代表女人;阳爻还代表天、代表太阳,阴爻代表地、代表月亮。所谓“一画开天”,就是此意。
阳爻、阴爻在八卦、六十四卦中的位置也是一种爻象。比如在六十四卦中,阳爻在一、三、五位为当位或正位,阴爻在二、四、六位为当位或正位。二位和五位分别为下卦和上卦的中位。阳爻在五位是既中又正,称“九五”之尊;阴爻在二位,为既中又正。
其次说卦象。卦象分八经卦之象和六十四别卦之象。要想弄清六十四卦之象,必须首先弄清八卦之象。弄清八卦所代表的八大自然现象和所代表的八种人物后,对六十四卦的卦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比如《既济》卦,上卦为《坎》卦,坎为水;下卦为《离》卦,离为火,水在上,火在下,水把火浇灭了,灭火这件事情办妥了,所以此卦名叫《既济》。又如《晋》卦,上卦为《离》卦为日,下卦为《坤》卦为地,这象征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晋升么,所以叫《晋》卦。同理,《明夷》卦上卦为《坤》卦为地,下卦为《离》卦为日,象征太阳落到地平线下边了,天变黑了,光明灭了,所以叫《明夷》卦。再如《咸》卦,咸即感,上卦为《兑》卦为少女,下卦为《艮》卦为少男,象征少男礼貌地单腿跪地向少女求爱,二人感情缠绵,所以叫《咸》卦。《泰》卦亦然。
八卦类象还有很多,详见《说卦传》。
再次,说说《易经》的图象。
易图有伏羲先天八卦方位图、周文王后天八卦方位图、太极图、河图、洛书、伏羲八卦次序图即小横图、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即大横图、十二消息卦图等等。
图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形式,在人类认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在古代是这样,在科学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是这样,有些易图在今天还具有它的价值。比如伏羲八卦次序图,不仅包含着先天八卦的次序,而且包含着一分为二的哲学思想和二进制数学的原理。
《易经》中的所谓“数”,主要是指河图数,洛书数,先天八卦数和天干地支数。后天八卦数与洛书上的数一致。
1.河图数(见附图二)。这里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地十成之。奇数为阳数为天数,偶数为阴数为地数。在一至五的生数中,阳数之和为1+3+5=9,所以用九来代表阳爻,阴数之和为2+4=6,所以用六代表阴爻。比如六爻卦中每个爻是阴是阳,看是九还是六,说九二爻即指第二爻为阳爻,说六三爻是指第三爻是阴爻。顺序是由下往上数。以上天数有1+3+5+7+9=25,地数有2+4+6+8+10=30,天地之和为55。不计图中央的5数,则大衍之数为50;图中央的成数10为小衍之数。
2.洛书数(见附图三)。以下为北,上为南,左为东,右为西,那么,洛书数是这样排列的:北为1,西南为2,东为3,东南为4,中为5,西北为6,西为7,东北为8,南为9。
这样的排列,不管从上下看还是左右看,或者斜着看,都是三个数,它们的和都是15。后天八卦图是参照洛书画的,其数字与洛书数相同。
3.先天八卦数。乾卦1,兑卦2,离卦3,震卦4,巽卦5,坎卦6,艮卦7,坤卦8。为什么这样排?是由二进制数学计算来的。
预测是以先天八卦数起卦,以后天八卦图的方位断卦。
4. 天干数。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地支数: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
农历的正月从寅开始,二月为卯,依次到十一月为子,十二月为丑。
没有数就没有卦,没有卦也没有数,卦即是象,象数理是融为一体的。
四、《易经》所揭示的规律与天地奇准
《系辞上传》曰:“《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意思是说,《易经》是以天地为准绳而创作的,所以它能涵盖天地之间的所有道理。下面是我学习《易经》后所认识到的“《易》与天地准”的几个地方。
《易经》的世界观是与天地准的。
《系辞上传》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之道就是《易经》的世界观,也是它所揭示的宇宙万物生成演化的规律。阴阳之道的内涵如下:
第一,构成宇宙万物的物质实体是阴阳二气。《易经》是以阴爻、阳爻和阴卦、阳卦(凡奇数画的卦为阳卦,凡偶数画的卦为阴卦)来代表阴阳二气并类比万物的。
第二,阴阳二气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既对立又统一。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阳就没有阴,阴阳二气互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第三,阴与阳都处在不断变化之中,处在阴阳消长之中,即处在阴长阳消或阳长阴消之中;此时的阴阳异于彼时的阴阳,阴阳二气永远处在否定之否定之中,正如《易经》太极图中的黑白二鱼永远处在追逐变化中。
第四,阴阳二气可以相互转化,阴极生阳,如冬至—阳生;阳极生阴,如夏至—阴生。阴阳消长是量变过程,阴阳互变是质变过程。
第五,阴阳二气相互转化的条件是阴阳相交,只有这样,才能相互转化,才能有新的生命,才能生生不息。所谓“生生之谓易”。如《泰》卦,天地相交,才能有万物包括人类;又如《咸》卦,男女相交,才能有子孙后代。所以《易经》认为“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第六,由于阴阳二气永不停息的矛盾运动,推动着宇宙万物不断地生成演化,并永远处于发展变化之中。
可见,阴阳之道既是唯物的,又是辩证的。
《易经》的方法论是与天地准的。
《易经》的方法论就是象数理为一体的思维方法。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永远处在阴阳二气的矛盾运动之中,这里的“运动”就是现象,就是“象”;但是阴阳二气的运动不是乱动,而是有规律地动,这里的“规律”就是“理”;理中又必然包含着各种数据,这里的“数据”就是“数”。比如我们中国处在地球的北半球,大部分地区处在北温带,一年中的气候在不停地变化,这变化就是象;但变化又是有规律的,如春夏秋冬循环往复,这就是理。其实,象中有理,理中有象,象理中还有数。比如,几月到几月为春季,春季的气温平均是多少度,“几月”和“多少度”就是数,用数来说明理,夏秋冬亦然,象数理是融为一体的。
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无时无刻不在经历象数理三过程,这个过程也正是近代科学的研究步骤和方法。比如物理学的研究过程,就是先由现象产生模型或叫实验装置,通过实验得到有关数据,通过数据找出研究现象的规律。其实我们用的所有东西,都是象数理的集合体。比如我们手里拿的写字笔,它的外观就是象,它的长短粗细就是数,它能写字就是理。设计制造它时,人们大脑里必然要经历象数理的思维过程,制成产品后,它必然是集象数理于一体的一个模型或叫物品。所以说《易经》的思维模式是符合人类的思维规律的,是科学的,是与天地准的。正如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所说的那样:“中国文明在科学技术史中,曾经起到过从来没有被认识到的巨大作用,而每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几乎都离不开《易经》思维模式的启迪帮助。”他还说:“八卦是东方科技史上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一个物品基本上只有一个用途,它包含的象数理少而具体;而《易经》则不一样,它是一个庞大的象数理模型,它包含着天地人生的万象、万数、万理,它是抽象的,但又是能代表具体的,所以它具有占卜或预测天地人生的功能。
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希贤在《中国古代风水与建筑选址》一书中说:“凡是能建立数理模型的知识,它一定是科学的。占筮本身就是一种极为严密的数理模型。”
《易经》的伏羲先天八卦图是描摹大自然八大现象图,是与天地准的,前面已讲过,此不赘述。
《易经》的文王后天八卦图是描摹当时周人生活的时空环境图,是与天地准的,前面已讲过,此不赘述。
《易经》的八卦是三爻卦,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上爻代表天,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体现《易经》作者的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这种思想在今天看来是多么地有科学性,多么符合客观规律,因此,它是与天地准的。
《易经》的六十四卦是六爻卦,六爻卦也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上面的二个爻代表天,下面的二个爻代表地,中间的二个爻代表人。此外,六爻还有深意:科学证明,事物发展到第六个层次时,其内在的规律性就显现出来。中世纪意大利数学家列奥多·斐波那奇,从计算兔子繁殖的数学题中推导出著名的“斐波那奇”数列,证明万物繁殖到第六代时,原来似乎没有关联的事物的内在对应性就都显示出来了。六十四卦正是阴阳二爻相配六次,即二的六次幂。其六爻结构也符合生物的繁殖规律,是与天地准的。
《易经》的六十四卦,是与生物遗传密码相一致的。这说明六十四卦的结构也符合生物的微观结构。《易经》是从阴爻阳爻中取六个爻组成一卦,共组成64卦;遗传密码是由脱氧核糖核酸和核糖核酸(RNA)决定的。每3个DNA和RNA能决定一种遗传密码,而DNA和RNA还可分别结合4种碱基共8种,8种碱基每次取3个,并重复组合只能组成64组各不相同的遗传密码,六十四卦与六十四组遗传密码之间竟然如此一致。这说明六十四卦是与天地准的。
《易经》的先天八卦图按顺序连接起来,是一条S形的波状线条,《易经》的后天八卦图按顺序连接起来,是一条首尾相连的9条直线,爱因斯坦称之为“布朗运动”,中国人称之为“九宫跳涧”,这些线具有粒子运动的轨迹,也称粒状。先天八卦的波状与后天八卦的粒状相结合就是波粒二性状。
构成宇宙物质的最小单位是基本粒子,电子就是基本粒子,原子就是由原子核与电子组成的。而基本粒子的运动形态是波粒二性状的,无障碍物时直线走,是粒状的;有障碍物时绕着走,是波状的。这与八卦所具有的波粒二性状是完全一致的。
由此可见,八卦不仅外在的方位与天地准,而且内在的本质也与天地准。
《易经》的太极图是与天地准的(见附图一)。
第一,太极图以圆形来表示,是与天地准的。宇宙中,大至恒星、行星包括地球等天体,小至电子、光子等基本粒子,几乎都是圆形的,连它们运行的轨迹也是圆的,所以太极图用圆形来表示。
第二,太极图中的S曲线与圆的夹角同黄道与赤道的夹角竟然相等,都是23度26分。
第三,太极图的旋转结构同地球大气对流运动的轨迹一致。
第四,太极图黑白二鱼追逐的基本形态同热核反应的连锁分裂完全一样。
第五,人人头上有太极。1985年8月,在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主持下,用仪器对人的大脑进行扫描,拍摄到“脑涨落太极图”。健康人的脑太极图颜色为紫红色、粉红色,S波频率高,太极图轮廓图案清晰;有病的人的脑太极图颜色浅,S波频率低,图的轮廓模糊。这足以说明人人有太极,物物有太极。
五、《易经》所阐发的哲理奇深
《易经》所阐发的哲理非常深刻,对后世影响颇大,比如自强不息、与时俱进的精神,厚德载物、遏恶扬善的精神,穷则思变、革故鼎新的革命精神,虚怀若谷、谦虚谨慎的精神,吉凶与民同患的忧患意识等等,这些精神已经深入人心,沁透灵魂,成为全中华民族的精神,成为民族魂。
关于励志类的哲理:
自强不息——《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与时俱进——《乾》卦《文言》曰:“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后来演变为“与时俱进”。
独立不惧——《大过》卦《象》曰:“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致命遂志——《困》卦《象》曰:“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防患未然——《既济》卦《象》曰:“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言有物,行有恒——《家人》卦《象》曰:“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积小以高大——《升》卦《象》曰:“地中生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关于修身类的哲理:
厚德载物——《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积德行善——《坤》卦《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遏恶扬善——《大有》卦《象》曰:“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求同存异——《睽》卦《象》曰:“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惩忿窒欲——《损》卦《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见善思迁,有过则改——《益》卦《象》曰:“风雨,益。君子以见善思迁,有过则改。”
不要劳民伤财——《节》卦《彖》曰:“节以制度,不伤财,不害民。”
严以律己,非礼弗履——《大壮》卦《象》曰:“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恶盈好谦——《谦》卦《象》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恐惧修身——《震》卦《象》曰:“荐雷,震。君子以恐惧修身。”(注“:荐”为通假字,原字为三点水旁一个存字)
虚怀若谷——《咸》卦《象》曰“: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革命精神:
穷则思变——《系辞下传》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革故鼎新——《革》卦《象》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时大矣哉。”
《易经》中有《革》卦也有《鼎》卦,意思为革故鼎新。在《革》卦的《象》辞中,在中国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革命”的概念。在《革》卦的六个爻辞里,提出了一些至今仍有价值的重要思想:第一,要找准革命(包括改革、变革等,下同)的时机,待时机成熟时再发动革命;第二,要取得民众的支持和信任,做到“有孚”,这也是革命时机成熟与否的标志;第三,对革命的方案要反复斟酌,做到“革言三就”,然后再出台;第四,要把握革命的方向,能达到“大人虎变”、“君子豹变”“、小人革面”即可,不能要求人人“洗心”。
忧患意识:
《系辞下传》曰:“《易》之兴也,其与中古乎?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又曰:“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圣德也?当文王与纣王之事耶?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又曰“: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忧患意识还体现在《易经》的卦爻辞和《象》辞里:
终日乾乾,夕惕若厉——《乾》卦九三爻辞。
恐惧修身——《震》卦《象》辞。
《易经》中的忧患意识对后世影响很大,比如《左传·昭公四年》曰“,多难兴邦”“,无难丧国”;孟子曰,“以天下之忧为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范仲淹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终于成为中华文化中一种突出的道德价值观念,成为一种高度自觉的社会责任感和敢于担当人间忧患的伟大情操,成为民族之魂。
六、《易经》的预测功能奇神(略)
附图:
一、太极图
二、河图
三、洛书
四、伏羲八卦次序图(小横图)
五、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大横图)
六、伏羲八卦方位图
七、文王八卦方位图
八、八卦家庭类象图
九、十二消息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