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历史变迁路径与特征
2013-10-25陈宁
陈 宁
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历史变迁路径与特征
陈 宁
(武汉纺织大学 体育课部,湖北 武汉430073)
通过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我国体育教学内容的变迁路径与特征的梳理与剖析,分代、分时期、分阶段的详细阐述,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的变化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说明了在不同体育课程时期教学内容选择的依据也不同,而且无论任何时期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依据都要和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相吻合,和时代发展需求相接轨。同时表明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的变化是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紧密相关的,并时刻贯彻现行的《标准》中提倡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是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体现,是多种理论和实践的呈现,是现实生活中不同事物变化的表现。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
课程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集中体现,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因此,世界各国都将课程的改革和建设视为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和关键。而课程内容的变革,则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浪潮的重中之重。体育教学内容是课程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体育教学中传授给学生的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总称,更是将体育课程目标、实施、评价三要素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关键媒介,是体育课程的核心。《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自实施至今,已有几年时间。体育教学内容选择问题需要重新思考,探讨其选择依据的重要性也日益彰显。毛振明教授曾在第八届全国学校体育科学大会上提到:“体育教学内容依然杂乱和扁平,错误的体育教学内容依然不断出现;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被实质性地虚化”。现在的体育教学内容反映以学生为主体不够;内容的开放性和现代性特征不明显;选修内容所占比重偏少;教师不容易发挥创造性;内容“繁、难、偏、旧”。在实践层面中教师更需要有系统的理论来支撑内容的选择。这说明了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理论和实践研究不足的现象,也说明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研究更为重要与紧迫。
体育教学内容是为了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选择、创编、改造、组织的体育运动中相关的知识、技能所蕴涵的态度、情感的总称,具有技能传授、健身性、教育性、娱乐性和非阶梯性等特征,是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实施的中介。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研究不仅对丰富我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有着积极的意义,而且在实践上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提供内容选择操作上的参考,使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对解决当前体育教师的困惑、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有重大的现实操作意义,并对体育新课程改革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体育课程作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也必然遵循一般课程发展的规律。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变迁路径与特征进行梳理与剖析,把握规律,并从中得到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的启发,为今后的体育教学内容选择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撑。依据白月桥先生关于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代”的划分理论,引进“课程代”的概念和划分标准[1],并依据周兵《现代体育课程评价论纲》中的体育课程阶段划分,现试根据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特点,可将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课程的发展划分为三代体育课程进行论述分析。
1 第一代“规范课程”时期的教学内容选择(1949—1985)
1.1 学习借鉴时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学习苏联经验(1949—1957)
新中国成立后的七年间,国家依次颁布五个小学的教学计划、七个中学的教学计划[2]和两个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一个中学体育教学大纲[3],其中1956年教育部正式公布全国通用的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并与1957年出版了与大纲配套的体育教学参考书。
1956年国家教育部颁布建国后第一套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这套大纲主要的精神和特点是:明确规定中小学体育教育任务目的,根据教育目的以及我国实际情况对教材编选提出了科学性、实用性、全面性、健康性的原则,把我国小学体育教材分为游戏和体操两大类。中学体育教材主要有基本教材和补充教材,基本教材为田径、体操、游戏三个大项。由于政治上的亲缘关系,我国的学校体育建设全面学习前苏联的模式。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主要为凯里舍夫体育理论的思想构架,他认为体育教学内容实质应为传授体育的“三基”,即学校体育应教授体育知识、体育技术、习得和形成体育运动技能。我国中小学体育课教学也把“三基”作为体育课教学的主要思想和内容。
总之,这一时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主要依据是体育教学大纲,严格按照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和时数来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其中从大纲所规定的基本教材体操、田径、游戏三大项中可以看出,各大项中所选择的教学内容以发展学生身体基本活动能力为中心作为依据,且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尤其是男女性别差异,注意了全面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健康性原则[4]。
1.2 曲折探索时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突出增强学生体质(1958—1965)
这一时期,国家先后颁布了6个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文件。1961年,教育部对1956年的教学大纲进行修订。首先,在内容上结合国情,各地区各学校均可根据自己的实际,减少或增加内容和提高或降低要求,灵活性增强,提高了大纲教材的适应性,促进了统一性与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其次,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
这一时期选择体育教学内容的原则有如下几个特点:突出强调增强学生体质是首要标准,并界定了增强体质的内容;根据学生各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征选择内容;各年级的内容各有重点;从实际出发,力求适合一般学校和学生的情况,所选择的内容尽量做到精炼,便于教学;内容应具有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的作用,要有鲜明的思想性,具有更好的向学生进行教育的作用等。
总之,1961年大纲在内容选择上,建立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中心、以运动项目为主要框架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首次纳入体育基础理论知识内容,首次设置选修内容,首次把武术作为体育教学内容等。但是,体育课程的“马鞍型”发展轨迹也深刻地影响了当时对于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以“长官意志”代替客观规律,“左”的干扰,给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危害。这说明,体育教学内容有它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
1.3 风雨飘摇时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紧跟政治形势(1966—1976)
文革十年,我国体育课程走上了“以政代体”等极“左”道路,无论理论还是实践都违背了体育课程发展的客观规律。从1970年北京出版的北京市中学军体课教材[5]可以看出,当时内容选择的主要问题是:不适当地突出所谓政治,紧跟当时的政治形势,以突出政治挂帅,贴政治标签,增加了大量军事动作作为内容,形成以军事项目为主要内容的军事化体育课程教学特征。文革后期,1973年出版了《北京市中小学体育试用教材》,强调从增强学生体质出发,要根据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体质和师资状况及现有的设备进行教学。
这期间的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完全受到政治、社会的影响,留下了惨痛教训。但这段时期只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特殊阶段,也是体育课程发展史上的特殊阶段,它不属于第一代体育课程,因此,这个时期的体育教学内容选择问题不归属于总的规律与趋势中。
1.4 恢复重建时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受到大纲严格规定(1977—1985)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79年扬州会议后,重点加强了学校体育的建设工作,重新制定了全国统一要求的“三教”,即“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并开始了新的改革之路。
几年间,国家先后颁布了《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等8个中小学课程教学计划和1份《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等几个与体育课程直接相关的重要文件。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重点突出和强化了“增强学生体质”的指导思想,增加了发展身体素质的内容,要求在教学中“课课练”,使之有适当的密度和运动量。1978年大纲增大了选用教材的时数比例,给各地以更多的灵活性,使之更符合国情,“打破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编排体系”克服了当时体育教学中以“运动竞赛为中心”的倾向,更有效地照顾了大多数学生。
这个时期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依据是教学大纲,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原则主要体现了无产阶级政治挂帅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从实际出发,体现民族的特点。
1.5 第一代体育课程时期教学内容选择依据利弊分析
首先,从体育课程特征上分析,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决定的;重视必修,强调全国统一;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教学。其次,从课程理论来看,第一代体育课程是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内容是以系统的“三基”为主要选择对象,比较适应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需要,符合当时计划经济体制要求。
最后,这一代体育课程时期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有非常明显的缺陷和弊端,高度统一集中的大纲,“一刀切”的要求,严重脱离了教学实际,没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受前苏联影响,内容选择主要以运动技术教学为主,忽视广大学生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生活工作的需要;所选内容与目标缺乏有机联系,过多、陈旧,未能及时予以更新,以竞技项目为中心的内容及有限的体育课时间,并未达到增强学生体质这个大纲强调的首要目标。
2 第二代“强化课程和改革课程”时期的内容选择(1985—2000)
从1985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迅速发展的时期,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99年颁布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这一段时期,我国逐步实行“一纲多本”,开始体育教材多样化,由“国定制”转变为“审定制”,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开始逐渐转变,从此,我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和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2.1 理念的突破——1987年大纲对当时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影响
1985年我国教育部改名为“国家教育委员会”,1986年又成立“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并于1987年颁布了新的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该大纲在理念上有了新的突破,“唯生体育观”逐渐向“三唯体育观”转变,使学生学会锻炼身体,学会生活中的基本实用技能,学会基本运动技术和体育娱乐方法等新的体育教育思想逐渐为广大体育工作者所接受。
该大纲在教学内容上的规定体现在三点。首先从内容上,沿用人体基本能力和体育项目相结合的方法;其次加大了内容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教师可根据选择原则自选简易内容,这是比较进步的地方;最后,体现内容的时代性,增加“韵律体操和舞蹈”,但是武术比重稍有下降。
当时大纲提出的原则主要有思想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原则、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相结合原则等。
2.2 义务教育新标志——1992年过渡性大纲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影响
1986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公布,我国开始实施义务教育。1992年我国正式颁布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试用版)》,这是这一段时期体育课程的标志,以前的大纲比较,首先把体育课程规定为各年级必修课程,根本宗旨就是育人。沿用了当时 “一个目的,三项基本任务”的提法,按学段分别提出了教学目的、任务,提出了“符合学生生理特征”等七条教材选编原则,采用综合分类方法,将全部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分为通用和选用两部分。具体内容都经过再创造,选用内容主要考虑地区、气候、民族等差异,选择性可以放宽一些,把“武术”拓展为“民族传统体育”,编选传统养生和健身特色内容,体现了该大纲在加强民族特点及中国特色方面的有益努力;综合考核方法与1987年教学大纲基本相同,并规定了各考核内容所占比例。
根据二期初设测算,水库多年平均淤积量为10.6万m3,到2020水平年,水库淤积库容为521万m3。淤积库容的增大使水库有效库容逐渐减小,兴利库容与防洪库容都会相应减小,兴利、防洪会受到很大影响。
2.3 健康第一——2000年过渡性大纲对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影响
义务教育实施后,各学段的教学大纲分离设置,教育部于1996年颁布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6],但这部大纲只供试验用,仅在少数几省、市推行。1999年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推动了我国学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00年《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正式颁布,将“体育”课更名为“体育与健康”课。为了适应过渡期的要求,这是一部在课程标准颁布之前的过渡性大纲,该大纲提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重视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出了三条教学基本任务,成为当时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直接依据。任务中第一条强调“促进身心和谐发展”;第二条强调学习运动技能只是达到身心健康的手段之一;第三条突出了培养健康心理素质和正确体育价值观。大纲在内容体系的构建方面做了新的规定,小学增加了内容的灵活性和弹性,对内容作了必要的精简,中学更是放宽了选择空间,限选和任选内容增多,扩大了选修内容的比重达到60%。这样在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上,有利于结合各地各学校实际情况,开展灵活多样性的体育活动,也有利于发挥创造性和创新性进行教学。
2.4 第二代体育课程时期教学内容选择依据评析
首先,从社会背景看,这一时期一系列的教育和学校体育法规的颁发,使得我国体育教学内容发生了多方面的突出变化。其次,从体育课程自身来看,体制有了新变化,体育课程管理改革成为审定制,出现了“一纲多本”的局面;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依据有了比较灵活性的变化,学校可以依据大纲规定,确定必学内容,又可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去灵活选择。
最后的反思也是历史经验的总结,关于这一代课程时期教学内容选择问题的论述较多,主要体现在:内容过深、偏多、偏细,有的过于陈旧,与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不相适应;所选内容设计反映以学生主体不够,较少从学生自身发展需要出发;确定内容时,较多考虑内容体系的完整性,对开放性和现代性重视不够;教师“按章办事”,不太容易发挥创造性、创新性;与学生身心特点、需要、社会生活还存在脱节现象,还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难以与终身体育接轨。
总之,虽然教学内容选择依据在这一时期有了“灵活性”的变化,但是从实际情况看依然是“统一性”占据主要地位,总体讲还是按照大纲的要求进行选择的,所以,这一代体育课程时期教学内容选择依据被称为“大纲时代”后期。
3 第三代“课程标准整合课程”时期的内容选择(2001至今)
3.1 “课标时代”的到来
2001年6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本)》[7],制定了基础教育各门课程的课程标准,2001年9月起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实验,这标志着我国的又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始启动和第三代体育课程建设的开始[8]。以素质教育为主的体育课程改革被《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所代替。而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的变化也是逐步跳出了“大纲时代”的束缚,踏上了“课程标准”时代的征程。既然是征程,那么必然要有一个过渡的阶段,需要一定的时间先试验再全面推开(图1)。课程标准和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有所不同,在课程名称、基本思想、目标体系等方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变,切实体现了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在课程标准的决心,显示了我国第三代体育课程的重要特征,有鲜明的时代性。
3.2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特点
新的标准对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学校可根据实际条件具体安排教学内容,有了比较大的选择余地;新标准也没有规定各个领域内容的时数比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地区、学校和学生的实际,以学生的发展需要为中心,来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达到目标的状况,及时调整教学时数和进度[9]。同以往体育教学大纲相比,课程标准的重点指向了学生,而教学大纲则是对教学做出直接规定。教学大纲强调的是学习目标,而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并且提出了多种评价建议,为教师教学以及教材编写提供了创造空间。
3.3 素质教育下体育课程改革探索
新课标的实施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困惑,教师对《课程标准》还不能完全理解,课堂教学存在着“穿新鞋走老路”和形式主义的现象[10],但现在,把体育教师放在了参与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这就需要教师去接受新的理念,并加深理解,由理念向操作层面合理转移,使其成为自己进行教学活动的主导思想[11]。以“竞技运动为主线”的体育教学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之久,体育课中仍有竞技的部分,但不应成为主要的内容;除了竞技项目外,还应有多种非竞技类项目;且应有目的据需要进行选择和改造。新课标的实施,给教师自主的选择和设计留下了广阔的空间,为教师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巨大的灵活性,但是灵活性还是要在约束力的允许范围之内。所以在实际中还是要坚持约束力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约束力与灵活性是辨证统一的关系。根据不同条件灵活运用客观规律,提出约束力与灵活性的统一,实际也是遵循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的统一[12]。
3.4 第三代体育课程时期教学内容选择依据评析
虽然新课程改革实验并推行了长达八年之久,但是据各方面资料显示,体育教学内容改革仍然遇到很多问题,依据的确立是重中之重,老教师长期依赖大纲选择内容,新教师坚持竞技运动为主线选择内容,以前谈到教学大纲,我国《学校体育学》的各种版本都提到了应包括“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及各年级教学内容比重和要求”,可见其重要性。但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偏偏就没有列出这个重要的大纲组成部分,在教学指导文件和教师用书中只提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究竟选择什么教学内容,学习多少课时,均可由学校和教师来确定。我国体育教师目前仍然对大纲教材有着很高依赖程度,但是面对没有规定具体教材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大部分教师都在可操作性上产生了一种束手无策和不知所措的感觉,并且体育教师还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制订出符合本校实际的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可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体育教师长期缺乏课程意识,更谈不上独立地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组合教材。面对这种新形势,如何尽快提高体育教师的课程理论与实践素养,怎样才能找出选择内容的依据去正确、科学地选择内容,去上好新形势下的体育课是现代体育教师面临的挑战。
新课标的实施,突出了课程教学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强调了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再硬性规定学生运动量,于是出现了“健康教育、快乐体育”等教学理念。但是由于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不适当,教学方案不明确,给体育老师带来了操作实践上的混乱,从而造成学生的体育意识没有增强,更没有达到提高身体素质的目的,所以学生体质下降与学校体育教育目标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在于形成学生的体育价值观、获得科学锻炼的方法以及习得必要的运动技能和由此逐步形成的兴趣与习惯。体育课与其它课程一样仍然是一种教育,体育课不是纯粹的健身课,体育教学不可能代替身体锻炼,体育课的改革要提倡有创意有个性的课堂教学。而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更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不能偏离以体育为本的轨道。因此,解决好教学与健身的关系,选择更合适的体育教学内容将成为学校体育未来改革的方向。
4 我国体育教学内容选择的发展变化趋势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原有内容体系的基础上对体育教学内容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与补充,提出了大量进步的教育理念;引进了相当多的体育运动项目,使体育教学内容的范围有了大的扩充,并且引入了选修课内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提出了要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校实际条件,强调了要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13],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对不同学段、年级间的相互衔接进行了注意,强调了课内外体育活动的相互联系。因此,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内容的发展变化趋势可以说是内容的灵活性和多变性不断增大;更具有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对学时的安排更加合理;日趋向综合化、多样化发展,开始重视娱乐健身和民族体育以及乡土体育的内容,并且引入比较时尚的新兴体育项目;在内容的选择也开始向不同学段逐级分化,从规定性的选择性方向开始转化,从教师价值主体开始向学生价值主体转化,从注重发展身体素质逐步向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发展方向转化等。
5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历史变迁的经验启迪
5.1 体育教学内容选择依据的变化与当时的社会需要和教育发展密切相关
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根据当时国家建设需要,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比较多的以注重国家与社会发展为中心。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各个国家都把制定正确的教育发展战略放在首要位置,我们要全面提高公民素质,那么体育教学内容就应当完全服从学生素质培养这一中心目标,可见社会在不同的时代就有不一样的需要,教育体制的改革,教学思想的演变都时刻在影响着学校体育课程与内容的发展,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体育课程也出现了“快乐体育”、“终身体育”、“主动体育”、“和谐体育”等各种理论和实践,这对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也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一定影响。
5.2 体育教学内容是我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
建国后,我国学校体育对实用主义指导思想进行全面否定,并依据前苏联体育教学理论,确立了以“三基”为目标的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这一段时期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以传授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到了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内容才有了多样化发展,提出了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然而1976年受文化大革命影响,以唯生物体育观为主导的军事体育教学思想又占据了主导地位;在20世纪70年代,有人提出了“以体质教育为主”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选择强调以身体训练为主,但是却严重忽视了社会和心理素质的培养;到了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学校体育教学思想逐渐从唯生物体育观向三维体育观转变。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健康第一”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提出,随着快乐体育、休闲体育、终身体育等国外体育思想的相继出现,人们逐渐开始对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选项教学内容注重起来,并对体育课程内容和健康教育内容的选择进行了广泛研究。
[1]白月桥.关于新中国三代课程划分的宏观、中观、微观标准及其分析·素质教育课程构建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16.
[2]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课程(教学)计划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与体育教学改革.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53.
[5]李晋欲,藤子敬.学校体育史[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88-89.
[6]课程教材研究所.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41-789.
[7]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13.
[8]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
[9]季 浏.体育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1-143.
[10]王宝珠,谭 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实验情况调查[J].体育学刊,2004(6):99-101.
[11]赵丽萍.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6(1):100-102.
[12]顾渊彦.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5-28.
[13]吴本连,李建梅.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若干问题分析[J].体育学刊,2008(10):62-64.
Historical Chang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E.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of Chines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CHEN Ning
(P.E.Dept.,Wuhan Textile University,Wuhan 430073,Hubei,China)
Historical change path and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P.E.teaching content in different ages,periods and stages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especially since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the outside world.Changes of P.E.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basi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zed.It shows that the basis of P.E.curriculum content selection is various in different periods,and at any periods the basis should adapt not only to the development level of social productive forces,but also to people’s standard of liv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demand.It also demonstrates that the changes of teaching content selection are based on the prevailing social and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needs,and always follow the“health first”guiding principle which promotes the current standard.Besides,it reflect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school P.E.,presents various theories and practice,and reflects the changes among different things in real life.
P.E.teaching;content;selection
G807.04
A
1004-0560(2013)02-0116-05
2012-08-10;
2012-10-12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项目(CLA100180)。
陈 宁(1981-),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体育文化。
责任编辑: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