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2013-10-25范玉川
范玉川
上海市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研究
范玉川
(华东政法大学 体育部,上海201620)
从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角度出发,采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在阐述上海市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探索了加强上海市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即明确战略定位,制定适宜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创新体育服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坚持政策和制度创新,完善政策和法规保障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体育产业精英人才工程。
上海市;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日益重要,政府从政策层面对体育产业对拉内需、调结构、保增长的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意见》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2011年,“十二五”规划的制定发布年,体育产业也被分别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和《“十二五”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等重要的纲领性文件。同时,国家体育总局结合贯彻落实《意见》,发布了《体育产业“十二五”规划》。如何贯彻国家政策,把握时机,全面推进体育产业的纵深发展,使之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上海作为我国经济、金融中心,改革开放以后体育产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是体育产业增加值超过百亿元省市之一。随着上海体育产业的发展,相关研究也逐步引起高度关注。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研究上海体育产业发展,以曹可强教授为代表,主要探索了上海市体育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布局模式。本文作者力图探索和研究的是:在分析上海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的基础上,探讨在国家提出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下,加强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策略研究,以期为地方政府部门进行有关体育产业的规划和决策提供有益参考。
1 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是美国密执安大学商业管理研究院的管理学教授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在1990年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企业的核心能力是“能使企业为顾客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技能和技术”,“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2]。他们提出的核心竞争力概念是以资源和能力为基础的知识体系,用以表达企业在市场中竞争致胜的战略行为。
关于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研究,目前国内外还鲜有涉猎,成果不多。周超认为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或区域体育产业在其发展过程中,通过长期学习、创造、积累与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不易为竞争对手所模仿或取代的,在体育产业资源以及产业体系、战略、政策、制度和创新机制等方面的综合优势[3]。罗建英认为区域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区域体育产业在具有竞争优势的有形和无形要素的共同作用下所获得的区别于其他区域的、能使体育产业保持长期动态发展的能力[4]。关于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周超认为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维度:其一是比较优势,其二是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处于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较低层面,是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素,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发展体育产业所具有的某些独特的资源禀赋和有利条件。竞争优势处于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较高层面,是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区域体育产业发展过程中,在体育产业资源利用、体育产品开发和生产、体育市场开拓及服务支持等方面所具有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仿效的一些综合能力或素质[3]。罗建英认为区域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是在区域比较优势基础上形成的持续的、动态的竞争优势,其基础要素首先应该为区域体育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有形要素,包括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而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4]。
总的来说,以上学者的研究对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和构成要素进行了论述,这些研究为探讨上海体育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提供了基本思路。
2 上海市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
资源禀赋是区域产业发展的经济基础,包括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包括可用于经济发展的各种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风景资源等。经济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人口、资金和技术[5]。一般来说,体育产业的发展在整体上对自然环境的依存度不是很强,本文将不对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自然资源条件进行论述而主要论述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市场资源和政策资源等经济社会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
2.1 人力资源
上海以其“海纳百川”的胸怀和高速发展的态势不断吸引着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才。其人力资源不仅数量多,而且文化素质较高,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上海市2010年年末常住人口2 302.66万人,每10万人中有21 892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6],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达22%,高比例的高素质人群是“知识经济时代”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和法宝。同时,2010年年末上海市外国常住人口为16.25万人[6],绝对数和相对数均居全国之首,主要来自日韩及欧美等东西方发达国家,丰富、国际化和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可以引进国际先进发展经验、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加快生产研究结合的速度,提高体育产品的科技含量,为建立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奠定雄厚的基础。稠密的人口,强大的体育群众基础,也为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潜在市场空间。
2.2 经济资源
经济的发展程度决定了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同时,体育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会对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和促进作用,二者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上海具有较强的经济能力,据统计,上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008、2009和2010年分别为9 637美元、10 125美元和11 238美元,2009年首次突破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发展水平[6]。上海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既为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也为居民体育消费的增加提供保证。政府不断增加体育经费投入以及各种融资方式的使用,能吸引市外、域外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向上海市体育产业领域。世界博览会在上海的召开,将有力地推动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进程,第三产业将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它的发展也将逐步成为上海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增长点。
2.3 政策资源
21世纪初上海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目标,胡锦涛总书记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四个率先”的总要求。上海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紧紧围绕“四个中心”建设,按照“四个率先”的要求,努力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上海市政府制定的《上海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将体育竞赛表演、产品研发、健身指导、场馆运营等体育服务作为重点扶植、优先发展的产业,上海市体育局也适时提出了建设国际体育知名城市的目标,这些都为上海体育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和政策支持。
2.4 市场资源
上海市是我国特大型城市,经济发达,人口稠密。2008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6 675元,2009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28 838元,2010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31 838元,这3年的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6%、35%和33.5%[6],均在40%以下并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说明上海家庭已开始逐步迈入富裕生活阶段。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传统的生活方式正逐渐被现代生活方式所取代,人们已经形成“花钱买健康”的体育消费观念,参加各种体育健身活动成为居民合理利用闲暇时间的重要形式之一,居民的体育消费支出明显增加[7]。但与经济发达国家居民体育消费结构和支出总量相比,上海市居民体育消费水平仍处于低级阶段,还有较大的市场购买力和发展空间。
2.5 区位因素
经济学认为区位是一种重要的资源,是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形成和作用的空间基础。
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是长江沿岸省市经济发展的龙头,周边的苏(州)(无)锡常(州)、宁(南京)南通杭(州)、嘉(兴)甬(宁波)绍(兴)等城市,都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通过上海的“辐射波”吸纳资源,融通资金,开拓市场,传递信息,是目前国内区位优势最明显的经济发展区域。上海还具备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和交流的优越经济地理条件,容易利用国外资源和市场,具有信息交流优势和组织优势,可以弥补自身体育产业发展的不足。作为国内、国际的中心城市,有能力有条件承担一些大型的国际国内赛事,对完善城市功能,树立城市形象,发挥窗口效应,推动上海体育产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加强上海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竞争优势只有通过创新才能获得。袁维海认为:在现实经济中,资源禀赋、区位条件、技术水平、管理能力、政策措施,甚至人文困素等对产业核心竞争力产生程度不同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认为优化组织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根本,技术创新是关键,管理创新是基础,制度创新是保证,战略研究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推动力量[8]。因而上海市体育产业加强核心竞争力,就要从战略和创新两个方面着手。
3.1 明确战略定位,制定适宜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的整体规划
要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必须在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的前提下做出明确的战略定位。在对上海市体育产业的资源禀赋和有利条件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城市定位有所为,有所不为。结合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体育知名城市”的目标和《关于加快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创新体育产业理念,制定与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相适宜的战略规划。以科学、全局、整体的体育产业发展战略统领上海市体育产业的发展。上海的整体战略定位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同时,建设国际知名的体育大都市。这要求上海体育加强自主创新,改变过去片面接受外来体育的现状,形成富有影响力、辐射力、创造力的上海体育特色品牌,使上海成为新的体育创意、新的体育产品、新的体育服务、新的体育形态之策源地,扩大上海在全球体育产品和体育服务方面的占有率,成为体育要素集聚、体育事业繁荣、体育产业发达、体育赛事活跃的体育大都市。
3.2 创新体育服务,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在探讨上海市体育产业体系架构前,先来看2006—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主要指标。
表1 2006、2007、2008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主要指标结果一览
根据上表数据可以看出,我国2006—2008体育及相关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和人均创造增加值逐年提高,这是体育产业发展的良好趋势。但从体育产业结构来看,人均创造值较低的体育用品等制造业仍然是增加值的主要来源,2006—2008年均占70%以上,而应成为主体产业的人均创造值较高的体育服务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偏小,没有形成支柱优势,造成体育产业结构缺陷。上海作为全国体育产业的重要省市,目前体育产业结构也不尽合理。但是基于上海城市的资源禀赋和有利条件,根据上海的城市特点和发展规划,引入创新机制,上海体育产业结构将不断优化升级。主要措施有:
3.2.1 细分消费市场,大力开发体育健身娱乐业 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消费者需求,细分消费市场,如适合中老年人参加的低收费的太极拳、健身操和棋类活动;适合青少年儿童参加的时尚和新潮的体育运动,适合上班一族消费的中高档次的体育健身娱乐服务。充分开发上海体育产业的市场比较优势,使体育健身娱乐业成为塑造上海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柱产业。
3.2.2 加强开发和运营管理,发挥大型体育场管理在体育产业发展中的强大作用 上海市除几个大型的区域性体育中心,如徐家汇体育中心、江湾体育中心、浦东体育中心、闵行体育中心和松江大学城体育中心外,还有因国际品牌赛事的举办而建立的大型体育场所,如F1赛车场、旗忠网球中心、东方体育中心等几个大型体育中心。一方面要依托体育竞赛资源,提高大型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主要挖掘大型体育场馆的多元综合功能,使之成为居民体育健身娱乐的集散地,吸收北京“鸟巢”、“水立方”和国际体育场馆等先进运营管理经验,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多种管理运营模式,比如吸引外资、民间资本,提高体育场馆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同时,以满足居民休闲娱乐需要为出发点,仔细论证新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开发。体育场馆管理活动是属于高人均创造增加值的体育产业(表1中排名第2),如果能够科学地开发和运营,它将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发挥强大作用。
3.2.3 完善服务配套,培育国际品牌赛事的吸引力和忠诚度 大型体育品牌赛事是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标志,更是国际体育知名城市的靓丽名片。上海的区位比较优势,目前让上海每年承办的国际赛事达40多项,初步形成了六大品牌赛事(F1、网球大师杯、田径黄金大奖赛、斯诺克公开赛、国际马拉松和国际高尔夫公开赛)。塑造上海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继续努力完善各项服务,加强国际合作交流,进一步运用专业策划、专业操作、专业营销和专业服务的方式和手段,提升上海体育赛事的品牌和效益,扩大上海作为赛事之都的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从而加强现有国际赛事的忠诚度,同时吸引更多的高品质国际赛事进驻上海,让源源不断的品牌国际赛事成为上海体育产业发展的长足动力。
3.2.4 以“四个中心”建设为契机,创新发展体育中介业和体育用品销售业 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近年来上海总部经济发展呈现出良好态势。目前全市已聚集了643家功能性外资机构,其中跨国公司地区性总部达208家,外资研发中心262家,功能性外资机构已经成为发展本市总部经济、提升城市产业能级、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国际体育产业耐克、阿迪达斯、NBA、AEG等著名公司纷纷来上海,有的设立办事处、联络处、有的设立销售机构,也有的设立生产基地,如美国安舒茨娱乐集团(AEG)与NBA投资1700万美元,取得上海世博演艺中心部分经营权,以打造世界一流体育娱乐中心。“十二五”期间上海正着力建设“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这“四个中心”为上海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经济环境,国际经济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必定带来经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上海市体育产业要抓住这个机遇,促进体育产业和经济、金融业的融合,创新体育产业的服务和产品,比如积极发展体育金融保险业、体育经济咨询等中介活动,增强体育中介服务在上海体育产业中的比重,促进上海市体育产业的结构优化。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必定会促进上海的经济交流和商品贸易的发展,同时也会促进上海体育用品的销售贸易。以上海市“四个中心”建设为契机,大力提升上海体育产业的开放度和多样性氛围,发展体育总部经济,继续吸引国内外著名体育企业、国际体育组织及代表性人物来沪开展体育创造活动。同时,鼓励国内外机构投资体育设施,如建设世界一流的体育博物馆,合作经营体育场馆、体育管理企业、体育产业研发中心等。引导上海体育企业加强品牌培育,提升科技含量,向国际化、高端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3.3 坚持政策和制度创新,完善政策和法规保障体系
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和产业相关规范制度是考量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制定和适时调整创新性的产业政策以及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等。东西方体育产业发达的国家体育产业相关的政策和制度也相对完善。比如美国政府除财政补贴外,提供了一定税收优惠以扶持体育产业的发展,英国除不断增加对体育产业的直接投资外,还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发展政策。虽然国家和地方政府从宏观层面确定加快体育产业的发展,但尚未出台对体育产业发展有利的扶持政策。上海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创新产业扶持政策、投融资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等。比如在税收方面,可以将从体育产业各个方面取得的税收,用于体育事业的发展,专款专用;又比如为鼓励企业和个人力量投资体育产业,采取低息或政府贴息贷款,拓宽融资渠道,提升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竞争力。
完善的法律制度能规范产业秩序,理顺市场关系,促进体育产业的规范良性发展。结合上海市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相关配套管理办法,明确市场各方的职责,为培育和规范体育市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提供服务和保障。
3.4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实施体育产业精英人才工程
体育产业是一个朝阳产业,从经济发展的实践看,现代生产力的力量源泉已经从“物理空间”转向了“知识空间”。从产业发展上看,现代生产力的关键已不再是增加物质或资金投入,而是增加人才的投放。人才是振兴民族的脊梁,也是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原动力。上海应利用目前人力资源丰富、普遍层次较高的比较优势,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高校为依托,使高等院校体育产业管理人才培养课程设置进一步科学化和实用化;逐步实施体育产业精英人才工程,打造“高”、“精”、“尖”、“强”、“全”、与时俱进、协调发展的产业发展精英人才,为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创造源动力。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R].北京:2010-03-19.
[2]C.K.Prahalad&G.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5-6):79-91.
[3]周 超.我国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1):16-19.
[4]罗建英.论区域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要素及特征[J].浙江体育科学,2007(5):14-22.
[5]李明中.区域产业核心竞争力[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6]上海市统计局.上海市2011年统计年鉴[M].2011.
[7]曹可强.上海市体育产业比较优势与布局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4):14-31.
[8]袁维海.提升我国产业核心竞争力的若干思考[J].管理现代化,2002(2):7-10.
Core Competency of Shanghai Sports Industry
FAN Yuchuan
(Department of P.E.,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620,China)
In this paper,based on the theory of the industry’s core competency,by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the author mainly summarizes the factors of resources and location of Shanghai sports industry and explores how to strengthen the core competency of it.In conclusion,there are four measures to adopt:firstly,to make a clear strategy to develop Shanghai’s sports industry.Secondly,to innovate sports services to upgrade the structure of sports industry.Thirdly,to adhere to innovation to improve the system of policy and regulation.Finally,to innovate personnel training system and implement elite projec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Shanghai;sports industry;core competency
G80-052
A
1004-0560(2013)02-0059-04
2012-08-11;
2012-10-10
上海市体育社会科学、决策咨询项目(体育类)(批准号:TYSKYJ2011057)。
范玉川(1978-),男,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产业。
责任编辑:刘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