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新闻不能丢弃“本土味”

2013-10-24温穗章

视听 2013年9期
关键词:民生栏目受众

■温穗章

一、认真解读“民生”二字,凸显民生新闻本土风味

短短十年时间,民生新闻风起云涌。不过,由于在民生新闻的认识上出现偏差,部分媒体只顾片面追求收视率,反而忽视民生新闻的本质要求,于是一些鸡鸣狗盗、鸡飞狗跳、打架骂街等并不具备新闻价值的市井新闻摇身一变成为民生热点,结果导致民生新闻类节目新闻内容的庸俗化。

因此,有必要对“民生”一词寻根溯源,深入解析民生新闻的内涵。《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最早出现“民生”一词,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这里的“民”即指百姓。而《辞海》对于“民生”的解释为“人民的生计”,是一个带有人本思想和人文关怀的词语,话语语境中渗透着一种大众情怀。“在现代社会中,民生和民主、民权相互倚重,而民生之本,也由原来的生产、生活资料,上升为生活形态、文化模式、市民精神等既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特征的整体样态。”市民阶层开始争取自身的话语权,“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的结合就变得势在必行,于是,便出现了“民生新闻”这一概念。

可见,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贯穿了民生新闻的始末,尤其是当新闻聚焦和反映一个地区的社情民意,真真正正诉民声、舒民困时,就更要注重突出民生新闻的人文气息和本土味。本土味其实就是地缘性、接近性。对于受众来说,每天身边发生的事情远比其他重大事件对自己更有影响力,所以,笔者认为民生新闻要立足地区实际,体现民情,要有本土风味,有感染力和冲击力。民生新闻选择的报道题材,都是发生在老百姓中的事情,都是家家户户可能碰到的事情。虽然都是小事,但解决不好,就会影响老百姓的生活与工作,所以能引起广大受众的共鸣。

近几年,广东地区不少民生新闻栏目应运而生并受到多方关注。以广州地区为例,每晚的民生栏目就多达十几档,其中最早打出民生新闻旗号的是《新闻日日睇》栏目。该栏目是广州电视台新闻频道主打的新闻时事评论节目,于2004年2月2日开播至今,特点是通过地方方言——广州话及广州人的生活态度、文化观念来解读当天报纸的时事新闻,关注广州的话题和社会新闻。当中的《G4出动》、《人人都是G4》等小栏目,更是记者和市民一起采访报道广州市内市民百姓的大大小小民生问题、城中热点话题。由于贴近性强、方言播报以及充分运用电视配乐等手段,该节目当年播出就成为了粤语新闻节目的领头羊,同时促进了省、市同类新闻节目的革新。可见,民生新闻以人文关怀为宗旨,充满本土味,将是其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和助推器。

二、走出“同质化”怪圈,把握民生新闻定位

内容决定形式,风格决定影响力。电视民生新闻如何擦亮招牌、打响名声,关键还是同节目定位有关。因为,民生新闻要有所突破和创新,改变同质化的现象,做有质量、有影响力的民生新闻。

目前,业界和学界对于“民生新闻”的内涵仍然是众说纷纭,且尚无定论。而其中一种观点认为民生新闻是从群众日常生活中采制而来的新闻,内容上锁定群众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关注群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形式上充分利用先进的传播手段,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拉近电视与观众的距离。民生新闻是“平民视角、民生内容、民本取向”。笔者比较同意这种观点。2002年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推出《南京零距离》,它被认为是开创了大时段城市民生电视新闻节目的先河。发展到今日,民生新闻在全国遍地开花,但正是由于发展过快,制作团队的人才不足,导致民生新闻出现了过多问题,其中同质化现象严重、节目的质量不高、品位趋向低俗、报道缺乏深度和人文关怀等问题尤为严重。

以同质化现象为例。据统计,目前在每天17:30-22:30这个时段,南京观众可以在电视上看到共计20档的自制新闻栏目,累计时长超过16小时。这些自制新闻以民生新闻作为主要的表现内容,在受众定位、节目形态、内容,以及节目的编排上都非常相似。当地受众每天可以选择的民生新闻栏目泛滥,造成了电视资源和制作成本的浪费,同时又因同质性栏目过多,致使收视人群严重分流。民生新闻重复制作,定位不明晰,而且在恶性竞争之下,节目质量未有提高,品位趋向低俗。民生新闻过泛过俗,同时又直接影响收视率和节目生存环境。因此,民生新闻的定位相当重要,有质量、有内涵的民生新闻才能在竞争行列中脱颖而出,并发展壮大。

广州地区的民生新闻经过竞争发展,出现了几档明星栏目,这些栏目都体现了新闻杂志化、层次分明、影响力大等特点。广州台的《新闻日日睇》就是一档新闻杂志性质的民生新闻,其中由新闻评论、民生新闻、生活时尚信息和电视配乐MTV等几大元素组成,因此在新闻编排和影响力上都吸引了不同层次的受众。

《今日关注》是广东电视台珠江频道用粤语每天播出60分钟的一档新闻直播节目。它利用传播优势覆盖广东及周边省区,重点是广州及珠三角地区的观众;以报道民生、服务百姓、宣传广东为宗旨;内容上,锁定百姓的生存状况、生存空间、生存环境,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对百姓有影响的事件及信息;与广大观众实现良性激情互动。其特点就是“电视晚报”式的新闻类直播节目,因此,该档节目自2005年播出后,也有着较高的收视率。

可见,办好民生新闻最重要的是在内容形式上的创新和变革,而且要善于运用好电视新闻的多种形式和表现手法,尽快找准定位。民生新闻除了可以办成新闻杂志类、新闻晚报类的新闻栏目外,也可以办成访谈类节目,读报类节目,形式虽万变,但宗旨仍然是关注民情,反映民声。找准栏目定位,就有利于民生新闻在“同质化”的怪圈中走出来,成为影响力大、有社会效应的民生节目。

三、善用“三贴近”原则,办出民生新闻特色

民生新闻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一是以正面报道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表达方式,唱响社会主旋律;另一种就是沉湎于那些偏离了新闻的基本属性,一味媚俗的伪民生新闻题材。其实,民生新闻由出现至今,都因其贴近地域,乡土味浓,以其本土化、贴近性、低视角、平民化,直接反映百姓群众生产、生活、生命、生存状态而广受百姓的欢迎。党的十六大以后,中央领导同志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了“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三贴近要求,这既是对以往民生新闻传播的一种肯定,又是对其后民生新闻传播的一种推动。

因此,根据“三贴近”原则,民生新闻要办出特色,也是地方媒体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分析目前办得较好的民生新闻栏目,其成功之处有几点值得借鉴:

1.着眼于百姓生活,有本土化、贴近性、低视角、平民化特点

民生新闻着眼点应该是老百姓的平常生活,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让新闻走进寻常人家。正是民生新闻的亲近性和生活化改变了以往那种高高在上的新闻表达方式,让更多的人喜欢看表述自己生活的新闻。例如杭州西湖明珠频道《阿六头说新闻》推出以后,由于关注的多为民生问题,投诉电话及单纯的新闻信息就急剧增加。该栏目还与市长公开电话挂钩,使新闻的信息源源源不断,不仅丰富了报道内容,也配合政府热线电话,促成了许多难事实事的解决。

2.方言民生新闻拉近与受众距离,增强传播效果

方言民生新闻秉承民生新闻的一般特性,又在表达方式上作了一系列的创新。虽然方言节目甚至方言新闻也早已存在,但一旦引入民生新闻中,传播效果更为强烈,受众也更为受用。以熟悉的地方语言讲述百姓关心的事情,比以往正规的新闻播报更为直观和传神,也增加了地缘性和亲和力。广州台的《新闻日日睇》推出后,方言化的民生新闻和多样的表现形式,迅速抓住了受众的眼球,成为收视率较高的民生新闻栏目。

3.主持人风格影响民生新闻的惯性收视,增加节目的吸引力

民生新闻选用有个人风格的节目主持人,对节目提高影响力尤为重要。南方电视台经济频道的民生新闻节目《马后炮》2006年开播,三年多来,广受观众喜欢,影响力日渐提升。个人风格十足的主持人马志海在节目中精彩点评国内外风云大事。节目与网友互动较强,设有“你来我网”环节。节目选择的新闻有趣、贴近民生,主持人经常有惊人观点,有不少受众捧场。而主持人马志海也因此而获得2008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节目贴近民生,主持人风格独特,两者相得益彰,造就一档受欢迎的民生新闻栏目。可见,主持人的风格与节目互为补充,互相促进,选对主持人能令民生新闻栏目取得一半成功。

可见办好民生新闻,就要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改进和强化民生新闻宣传,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以服务人民为中心,实现由“小民生”理念向“大民生”理念的转变,围绕与百姓生活相关的方方面面设计选题,提升民生新闻品质。要采取科学的操作方式处理民生新闻,加强和改进民生新闻的舆论监督。

猜你喜欢

民生栏目受众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关于栏目的要求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栏目主持人语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
栏目制,为什么这样红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用心感动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