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洪武时期明政府统一云南的政策

2013-10-24程秀才

文山学院学报 2013年4期
关键词:土官洪武大理

程秀才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云南地处中国西南,地势险要,西与我国西藏接壤,南与东南亚国家接壤,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元朝统治时期,在此设行省,并派遣亲信驻军镇守,驻守于此的蒙古贵族或封为梁王,或封为云南王,并以政治利诱的方式笼络地方少数民族首领,从而稳定其在云南的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将元顺帝驱逐出大都(今北京),元顺帝在扩廓帖木儿的支持下在应昌建立北元政权,当时驻守云南的梁王把匝剌瓦尔密、大理总管段氏家族及其拥护者仍然支持北元,妄图恢复蒙古族在中原的统治。为了迅速统一云南,明政府对云南采取招降、伐兵、监管、教化等政策,笔者试对此进行粗浅分析,望各位方家指正。

一、招降

因致力于新王朝的巩固,朱元璋以仁德为核心的儒学作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又“以云南僻险,不欲用兵”[1](P3720),想通过和平方式招降梁王和大理段氏,曾7次遣使臣招降。据《洪武实录》和《滇云历年传》记载,明政府于洪武二年、洪武三年、洪武五年、洪武七年、洪武八年派人劝降梁王。在前两次招降的基础上,洪武五年(1372年)“北平守将以所得王(梁王)遣往漠北使者苏成来献,太祖乃命待制王祎诏偕成(苏成)往招谕”[1](P3720)。朱元璋曾言:“吴固知浙东有仁儒,卿与宋濂耳。学问之博,卿不如濂;才思之雄,濂不如卿。”[2](P7414)这足见明政府招降的诚意,但是因脱脱的干预,梁王杀祎。然太祖以大局为要,于洪武七年(1374年)“遣元威顺王子伯伯赍诏往谕云南”[3](P165)。次年,“时梁王使其臣铁知院等二十余人使漠北,为徐达所获,送京师。上释之,命与云偕行”[3](P165)。到了云南的沙塘口,铁知院等谋改诏书,诈称元使,吴云不从被杀。

明军后来攻占滇中,统帅傅友德招谕段世归降。段世不仅不归降,且三下战书于傅友德,要求太祖许诺敕封段氏为云南王,无奈之下明军开始了平段之役。其实在此之前,即洪武七年,朱元璋遣元官吏赵元祐等出使云南,劝降段宝(段世之兄),招谕:“朕命臣僚议,准唐宋故事,封尔段世为大理国王,故特遣使先谕朕意,使回当发印诰,令尔臣开国理民,同享承平之福。尔其审之。”[4](卷92,P1614)而段宝仍尊北元为正朔。

二、伐兵

梁王和段氏驻守云南,始终尊北元为正朔,拒招降,杀使臣,使得明政府不得不使用武力。洪武十四年(1381年)任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30万大军进军云南。按照朱元璋的部署,“取之之计,当自永宁(今天四川叙永)”[4](卷139,P2185)。命郭英、胡海、陈桓等率军 5 万,从永宁直趋乌撒(今贵州威宁),从而将乌撒、乌蒙、芒部吸引在滇东北,使其无法分兵援救曲靖;与此同时傅友德、蓝玉、沐英率大军“自辰(今湖南沅陵)、沅(今湖南芷江),以入普定(今贵州安顺),分据要塞,乃进兵曲靖”[4](卷139,P2185)。梁王早已派达里麻镇守于曲靖的咽喉之地白石江,但两军接触时大雾升腾,明军趁雾犹如天兵降至白石江,大败敌军并俘获达里麻,之后傅友德北上两面夹击乌撒,大获全胜。“既下曲靖,三将军以一人提劲兵趋乌撒,应永宁之师,大军直捣云南(昆明)。”[4](卷139,P2185)昆明既克,沐英遵照朱元璋“出奇制胜”的指令,进军大理。段世依托大理的险要地势抗拒明军,沐英派人绕至大理后方(点苍山),两面夹击,大理被攻克,云南初平。

但蒙古贵族不甘心失败,在云南各地联合各族首领仍进行顽强抵抗。洪武十五年(1382年)四月,“乌蒙(今昭通)、乌撒(今威宁)、东川(今会泽、巧家、东川)、芒部(今镇雄)等处复叛”[3](P16)。七月,“故元右丞普颜笃复叛,据大理佛光寨(今洱源县东北与鹤庆路交接处);金齿(今保山)土酋高太、高并(按,白族土官),元也先虎都,構麓川(今德宏)入寇”[5](P253)。对于复叛者,明政府派军予以坚决的镇压。除此之外,为了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在冲要之地设立卫所,加强对云南的军事控制。

三、监管

所谓监管就是将监视与管理结合起来, 简单来说就是军事监视、土司管理与府州钳制相结合。为了保证对云南的控制,明政府在云南各个冲要之地设置了大量卫所。方铁先生认为洪武年间云南地区设有 15 卫,2 个千户所,估算有 86000 余人。[6](P574)笔者据《新纂云南通志》、《万历云南通志》记载和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对照,在云南府附近设云南左卫、云南右卫、云南前卫、云南后卫,广南府附近设广南卫,曲靖府附近设曲靖卫、平夷卫、越州卫、陆凉卫,大理府附近设大理卫(下辖鹤庆御),临安府附近设临安卫(下辖通海御),永昌府附近设永昌卫(下辖永平御),楚雄府附近设楚雄卫(下辖姚安千户所、中屯千户所),楚雄府设定远守御千户所,景东府西北设景东卫,蒙化府之南设蒙化卫,北胜州设澜沧卫,宜良守御千户所、安宁守御千户所、易门守御千户所、杨林守御千户所(嵩明州之南)、木密守御千户所(寻甸府东)等卫所直接隶属于都指挥使司。为了确保卫所能够自给,明政府以卫所为单位进行军屯,以打破路途遥远粮食无法运达的困局。《明史·食货志·田志》载:“其制……军屯则领之卫所,边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种;内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种。每军授田五十亩为一分,给耕牛农具,教树植。”

与卫所相配合的是驿站,以保证军情的畅通。据《明会典》,云南天梯运所,水、马驿则云南有之,所属各府、州、县皆设驿站,中间有撤不一,为数约在八十以上。笔者依据李春龙、江燕点校的《新纂云南通志4》,对洪武年间云南驿站状况做了统计:云南府9所,大理府5所,临安府8所,楚雄府7所,澄江府2所,景东府2所,广西府4所,广南府2所,曲靖军民府8所,姚安军民府2所,鹤庆军民府2所,武定军民府4所,寻甸军民府1所,丽江军民府1所,元江军民府1所,蒙化府2所,永昌军民府17所,干崖军民府6所,北胜州3所。其中最显眼的是永昌军民府,它是云南西部的重要门户,设驿站17所。另外,在行政区划上做了微小的调整,将原属于云南布政司管辖的镇雄府、乌蒙军民府、乌撒军民府、东川军民府改属四川布政司,普定改属贵州布政司,从而减轻云南布政司的军事负担。

同时,明政府吸取历朝管理云南的经验教训,在三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府之下,许多的官职由当地土著或蒙古贵族来担任,以笼络和约束的政治手段强化云南地方的管理。为了清晰明了地展现云南地方土官的任职情况,笔者依据龚荫先生所著《明史云南土司传笺注》用一个表格对洪武年间的土官进行了统计(见表1)。明政府继承了唐宋的羁縻政策,对土官进行敕命、赐印,承认其合法地位,但是对土官有一定的约束,例如《明会典》卷六《吏部五·土官承袭》言道:“土官承袭,务要验封司委官体堪,别无争袭之人,明白取具宗支图本,并官吏人等结状,呈部具奏,照例承袭。”《明会典》卷一二一《兵部四·土夷袭替》条规定相互仇杀、残害军民、不遵断案者,土官子孙不得承袭。通过这种方式,土官的行为得到一定程度的规范,从而为抑制他们奠定了法律基础。

表1 洪武时期云南土官统计表

另外,明政府对有功的土著赐姓,给予很高的荣誉。他喇都是忽必烈之孙不答失里的次子[7],据《陆良庄上他氏家族志谱》载:其先祖随忽必烈平云南入滇,……投奔而效命梁王麾下[8](P22)。明初沐英平云南,他喇都归顺,屡立战功,被敕封为“扶印指挥”(系武官),赐姓“他”。同时,据马世雯先生到陆良县马街镇上村调研,发现他姓先祖“敕封碑记”中记载:兀吃都、他喇都、侣食达是三兄弟,兀吃都被赐以伍姓,侣食达被赐以侣姓[9]。

四、教育

洪武时期,云南尚有“民夷杂处,好难治”之说,户部知印张永清言云南土官“于三纲五常之道,懵焉莫知”,建议设学以教其子弟。朱元璋谕礼部:“……其云南四川边夷土官,皆设儒学,选其子弟往之,俊秀者以教之,使知君臣父子之义,而无悖礼争义之事,亦安边之道也。”[4](卷239,P3475)笔者据《滇志·学敩志》对洪武时期云南的儒学进行了统计,发现明政府新增儒学14所:大理府建太和县儒学、赵州儒学、云南县儒学、邓州儒学、浪穹县儒学,临安府新建临安府儒学、阿迷州儒学、宁州儒学、通海县儒学、嶍峨县儒学、蒙自县儒学,永昌府建永平县儒学,楚雄府建楚雄府儒学,元江建元江府儒学;重修元朝遗留儒学4所:云南府嵩明州儒学、临安府石屏州儒学、澄江府儒学、鹤庆府儒学。由此可知,儒学分布呈现出不均衡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大理府和云南府等靠近内地的地区,而边陲之地则很少,这也为云南的儒学传播提供了相当大的空间。

除此之外,明政府向云南大规模的移民,为云南各族接受中原文化和明政权创造了很好的环境。而与移民最为密切的是明政府将大量的军队、平民调入云南进行屯田,据《明实录》记载,洪武时有十次大规模调派,数据统计见表2。由表可知,具体的人数达到239500人,再加上明初原本留戍的军队15卫和2个千户所的86000人,总数达30多万;人员主要来源于儒家文化圈,他们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本身就是传播中原文化的载体,从而促进了云南儒学的发展,也促进了边境的安定。

表2 洪武时期明政府向云南移民统计

五、结语

明政府初定云南,为了使云南各族接受明朝的统治,接受中原文化,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采取了多种措施进行统治。朱元璋总结道:“治蛮夷之道,必威德兼施,使其畏感,不如此不可也。”[4](卷149,P2352)就云南而言,“威”是指明政府从军事上遏制蒙元残部,采取伐兵、监管的措施;“德”是指明政府为了使蒙元残部从内心上接受明朝的统治,一则劝降,以彰显明朝的民本思想,二则教育,使他们接受中原文化。洪武时期的这一系列政策,为明洪武帝之后的皇帝所继承,为云南的安定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1](清)张廷玉,等撰.明史·把匝剌瓦尔密传·卷一百二十四[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清)张廷玉,等撰.明史·王祎传·卷二八九[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十二·太祖平滇[M].北京:中华书局,1977.

[4](明)夏原吉,等纂.明太祖实录[M].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据国立北平图书馆红格钞本微卷影印,1962.

[5](清)倪蜕辑,李埏校点.滇云历年传·卷六[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2.

[6]方铁.西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7]杨玮,金城.陆良蒙古历史文化的重大发现[Z]//陆良县文史资料,2004.

[8]云南民间家族志谱调查整理办公室.陆良庄上他氏家族志谱[Z].2006.

[9]马世雯.云南蒙古族的姓氏源流分布及特点[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75-80.

猜你喜欢

土官洪武大理
瑕瑜互见的《土官底簿》
书法
书法作品
做梦都要去大理
书法作品
大理好风吹
从明清时期土官与流官的权力变替过程看蒙化地区的改土归流
春满人间
想念大理
解读“风花雪月”唯大理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