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风建设现状及对策探究
2013-10-21姜大巍周艳娟
姜大巍 周艳娟
摘 要:学风建设既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主题。优良的学风不仅保证了优质的教育教学质量,而且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有着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是高校至关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必须给予重视,并在工作开展中及时反思。本文以笔者工作所在的哈尔滨医科大学为例,分析了本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查找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几点加强学风建设的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
关键词:医学类高校;学风建设;校园文化;思想教育
0 引言
学校风气(以下简称学风),从广义上讲,就是学校师生员工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和治学方法等方面的风格,也是学校全体师生知、情、意、行在学习问题上的综合表现。它依不同学校的不同特点表现出独有的特色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学校全体成员的意志与行动,逐步地形成和固化,成为一种传统和风格。从狭义上讲,是指学生的学习风气,包括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和学习方法的综合表现。本文所说的学风是指狭义上的学风。学风不仅影响到当前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而且从长远来说,对学生能否成才都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进而,学风建设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教学名誉,关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问题成为高等教育改革过程中一个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通过着重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探究其产生原因,进而提出加强和改进学风建设的对策、措施。
1 我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主要从影响我校学风建设的四个因素(学校管理队伍、教师、学生、家庭教育)分析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学校管理队伍中存在的问题
(1)教育模式陈旧,缺乏学风建设意识。学校管理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手段。虽然“素质教育”这个概念已经被提出多年,但事实上,我校的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还遗留着传统 “填鸭式教育”的影子,这也是学风建设的屏障。学校对于思想政治的教育工作相对薄弱,在教学管理上,也并没有实事求是,不夠严谨。没有在严格管理的同时,有效地运用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学风建设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目前,在学生管理中依靠制度约束的多,激励鞭策的少,坚持不懈的思想道德教育就更少。
(2)开展有关学生专业学习并能激发其学习兴趣的活动偏少。管理工作者在学生中组织开展的大都是文体类活动,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增加专业知识的活动开展得较少,导致一部分学生盲目地参加各种课外文体活动,而忽略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在效果上适得其反。
1.2 教师中存在的问题
(1)“重教书,轻育人”的思想仍然存在。很多大学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所以不需要对他们进行过多地督促和教导。部分专业教师认为教师就是承担教学任务,只是单纯地传授专业知识,缺乏育人观念和人文素养的熏陶,对学生缺乏专业思想教育和引导。
(2)知识更新不快,教学内容偏旧。由于我校是医药卫生类专业性较强的高校,很多专业及相关学科内容的更新频率较高,对教师的知识体系及教学思路的要求也相对较高。然而,部分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并没有重视学科的发展动态,继续沿用多年的教案和教学笔记,不能及时让学生收获本学科最新的科研成果。
1.3 学生中存在的问题
(1)学习缺乏目的性和自觉性,学习态度不端正。我校一部分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上大学只是为了浑噩度日,毕业时拿到一纸文凭;有的学生虽然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但其功利主义色彩强烈,过分地把学习成绩与能否应聘到一个环境舒适、报酬丰厚的工作单位联系起来,忽略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还有部分学生对于大学学习很是茫然,完全机械地应付考试,只为“不挂科”。
(2)组织纪律观念淡薄,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学习与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关系。我校学生上课迟到、早退、逃课现象时有发生,上课时间滞留寝室上网、迷恋网络游戏也不是个别现象。目前,我校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但部分学生仍纪律松弛,影响和破坏了学校的学风.
(3)专业思想不稳定,存在厌学情绪。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受外界消极因素的影响,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过分强调自我意识和个人兴趣爱好,学习不安心,成绩不理想。更为可惜的是,有些高中时的优等生,由于高考失利或志愿填报过高等多种原因而调剂至我校某些专业,不能及时调整自己思想上的落差感,导致出现厌学情绪,甚至自暴自弃。
(4)学习方法不得当,存在着被动灌输的倾向。我校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时不注重寻找知识点横向、纵向的联系与区别,不善于进行知识的总结、分析和归纳。在学习方法上,存在矛盾的心理——有自学的要求,但没有自学的能力。很多学生平时疏于学习,只是在考试前临时“抱佛脚”,这种方法可能也会取得不错的分数,但是对良好的学风的培养,对知识、能力、技能的提高必定是弊大于利的。
(5)缺乏榜样力量,认知能力较差。有些学生存在这样一种侥幸心理,认为细水长流式的学习方法是为那些天资愚笨、“书呆子”准备的,觉得自己只靠考前的突击就能和他们取得差不多的成绩,因此不思进取,投机取巧。更让人担忧的是,一部分学生对于名列前茅的刻苦学习的学生的态度不是赞扬和羡慕,而是嫉妒和嘲讽,缺乏榜样力量。
2 学风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上述问题的出现不能简单地归结到某一个领域或者某一个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社会的问题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市场经济在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思想。这些消极的思想及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冲击着高校,从而引发了一部分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理解的扭曲和误解,导致学风的衰退。
2.2 教育的问题
(1)应试教育模式造成的学生厌学。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大力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的今天,陈旧的应试教育模式仍在延续,课程设置、学科门类的划分仍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在管理模式上,忽视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造成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2)个别教师教学水平低,缺乏师德修养造成学生厌学。在我校,高层次、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还暂时存在着短缺现象,同时,由于教学任务较重,许多教师不能定期调整、总结、进修、深造,对于新事物和前沿知识掌握不够或不及时,造成教师本身知识的局限性。教师为上课而上课,为工资而上课,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缺乏师德修养。
(3)各职能部门的协调不足。学风建设是一个长期、艰巨而又十分紧迫的任务,需要学校各个职能部门的共同参与、通力合作。把学风建设责任归结给一个部门或几个部门,其他部门漠不关心,是无法营造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的。目前,我校在学风建设工作中,存在各职能部门协调不足的现象,一个部门推动的学风建设及思政工作难以得到其他相关部门的顶力支持与配合,工作效果也就因此而减弱。
2.3 学生的问题
(1)学生基本素质有待提高。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在校生中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受父母亲朋的呵护迁就,导致自我意识强,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控自律能力差,与教师和家长沟通少,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困惑,极易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都困扰着学生的学习,容易造成很多心理问题。如果解决不当或不及时面对,势必影响到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
(2)学生不能及时适应高中学习模式与大学模式的差异。由于学习模式上的差异,使得部分学生在由被动学习到主动求知的转变过程中,没能及时摆脱自身在高中时期的依赖心理,没有适应出现的诸多问题,从而遭到没有心理准备的打击,致使学生产生畏惧学习的心理和心理落差加大,学习动力明显不足。
(3)对就业信心不足。随着就业走向市场、实行双向选择的政策出台,大学生就业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供大于求的逆差在逐渐拉大,出现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有的大学生底气不足,有的专业不过硬或是所学专业与社会需求衔接不上,有的心理素质差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信心。
2.4 新的学分制度带来的新问题
(1)班级概念弱化。学年制条件下,班级是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教学管理、学风建设的有效载体。实行学分制以后,随着“自主选课、自主选师、自主选学”制度的推行,行政班级的概念在逐步弱化,同一个班的同学不在同一个教室上课,在同一教室上课的也许是不同年级或不同专业的同学。上课时间段辅导员无法找到学生,班集体活动又因场地、时间的频频冲突或人员不齐而无法进行,致使原有学年制下的班级概念名存实亡,学生中的班级概念、集体概念逐渐弱化。
(2)学生个性极化。实施学分制,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分制下的弹性学制和“四自主”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学生的自主意识更强,个性极化趋势也在不断增强。有些学生在“自主性”的掩护下,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无故旷课,上课睡觉、玩手机、发短信,学习时间在寝室玩游戏、看电影的现象越来越多,学习纪律也越来越松弛疲沓。因此,学风建设再也不能采用传统的“课堂考勤”、“课后辅导”等作为考察老师或学生的指标,不能停留在过去的管理模式上,而应当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与个性特点进行管理手段、途径的更新。
3 探讨加强我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学风建设涉及面广,需要整体规划、系统安排和长期坚持。既要领导高度重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态势,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建立起一种促进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才能解决好高校学风建设问题。
3.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良好学风形成
教师对学风的影响是导向性的、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忽视的,只要教师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教育者角色特点,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在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和责任心,学生的学风是可以向良性方向发展的。
(1)教师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我国的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过渡到“大众教育”,教师不能以过去的老眼光看待和要求现在的大学生,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发现和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优点,避免产生“教育今不如昔、质量下降”等悲觀、消极情绪,这样才能从整个教学环节和教育全过程上,合理计划实施,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出教师在学生学风养成方面的主观能
动性。
(2)牢固树立为人师表的观念,形成良好的教风 。“打铁先要自身硬”,要求学生学习向上,教师首先要有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良好的敬业精神和工作态度,并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形成良好的教风,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和接受。达到“为人师表”的要求和作用,对学生在学习、生活方面提出积极合理的建议和要求,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3)加强教师自身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授业解惑”是教师的主要职责,传授文化知识只是教师的基本任务之一,而学生的各种困惑,包括人生目标、学习目的、学习方法、综合技能、思想意识、生活等方面,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进行帮助、指导,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有较高的素质和能力。
(4)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教育
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专业方向和职业目标教育,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实际应用情况及就业相关情况有所了解,增强学生对学校、所学专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让学生对未来的就业充满信心,并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为就业做积极的准备。
(5)加强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由于扩招等因素,师资队伍也疾速地不断壮大,但是对年轻教师高校常常“重使用,轻培养”,不能使年轻教师从业务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很快适应教学工作要求,因而在学生中产生不信服感,既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影响了青年教师的健康全面发展。所以必须加强对年轻教师的综合指导和培养,尽快建立他们在学生中的总体威信,有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
(6)增进师生交流与沟通。教学过程是教与学两方面沟通、互动的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绝大部分学生期望教师能使自己综合素质提高的同时,还能是自己生活中的益友。广泛的交流与沟通,能促进师生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使教师的教育过程更理性化、人性化、个性化,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形成学生积极学习的内动力,从而促进学风的养成。
(7)加强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组织管理能力。教师应在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竭尽全力,一方面在课程的准备、讲授、课后的答疑辅导、作业批改等环节要精心组织和进行;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行为要严格要求,发现出现偏颇时要随时批评指正。
3.2 抓学生党员思想教育,促进学风建设的养成
(1)严格学生党员培养制度,明确学风建设地位。要发挥高校党组织对青年大学生的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党建工作起到促进学风建设的作用,首先必须严格学生党员培养制度,使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之间建立有形而明确的联系。把党员标准具体到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建立包括学风建设内容在内的党员培养制度,从而促进学风建设。
(2)拓展学生党员作用发挥渠道,参与学风建设活动。在严格学生党员培养制度的基础上,应多方面拓展学生发挥作用的渠道,使其积极参与到学风建设中来。针对我校学生学习生活的现实状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辟学生党员参与学风建设的渠道。
一是要求学生党员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参与学习、学风评比活动,树立“党员学习标兵”。学风建设是校风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和学风评比活动,树立学习典型,并通过学生的共同参与激发学习热情,带动广大学生积极学习,对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有着重大的推动作用。广大学生党员自身学习基础较好,又大都有较高的进取精神,鼓励其通过自身努力积极参与学校和学院的学习、学术和学风评比或竞赛活动,争取获得优秀奖学金和其他奖项,树立学生党员群体的学习典范和标兵,让其他同学感受党员同学的高素质与优良学风,从而带动整体优良学风氛围的逐步形成。
二是以学生党员为骨干促进优良学风班集体建设。学生党员一般成绩较好,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群众威望,并大多担任学生干部职务,通过学校和老师一定的引导和指导,使其有意识地为创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与环境,发动和带动全班同学努力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为班集体争创佳绩共同努力。此外,学校、学院和老师可通过一定形式的评比对进步和表现出的班级加以表扬和奖励,协助和支持学生党员的努力,以形成人人努力、各班争先的良好局面。
三是以学生党员为主体推进宿舍学习氛围建设。宿舍是大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之一,与其住校学习生活及成长发展关系密切。抓好宿舍文明与学习氛围建设既是开展学生工作的有力途径,也是建设校园文化和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可由学校基层学生党支部作出要求和部署,明确学生党员在班级和宿舍区域学风建设中所负有的具体责任;学生党员所在寝室为“党员之家”,予以公布公示,宣传党员应起到的责任和作用,请广大同学予以监督、配合与支持;学院和党支部定期对学生党员责任区及“党员之家”的各项表现和成效进行检查和评比,通过公开而适当的方式评选出“党员模范寝室”或“优秀党员之家”并将其与学校学院的其他评比与奖励结合起来,给予表扬和宣传,借此鼓励全体寝室和同学都行动起来,从而带动整体学习氛围的好转和提升。
(3)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学风建设进程。要把党建工作和学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抓党建促学风,发挥学生党员在建设中的作用,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党员的实际行动中。学生党员在搞好自身学习的基础上,还应帮助和促进其他同学学习。一是要积极为所在班级、宿舍等集体学风的改善提升而努力;而是要针对周围同学的具体情况,采取切合实际的措施真心真意地帮助他们搞好学习,促进学习氛围的好转于良好学风的形成。如针对部分同学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可由学生党员带领大家查阅资料,咨询相关老师,了解本专业的学习和培养计划、就业前景、与其他专业行业的联系及社会的特殊需求等,使同学们认识到学习重要性,也可组织学生党员与部分学生结对,开展“一帮一”助学活动,随时为其答疑解惑,传授学习方法,促使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共同取得进步的过程中促进良好学习氛围的逐步形成。
3.3 加强班级建设,创造良好学风
班级作为高校大学生的最基本组织和集体,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与发展状况关系密切,班级学风状况的好坏对学生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它既关系到班级学习风气,也影响到学生培养的质量,应大力加强优良学风班的建设。
(1)抓好大一。大一新生刚刚摆脱高中繁重的学习生活,同时大学生活环境相对宽松,学生往往有一种被解放的感觉,学习上会有所放松,容易掉以轻心。如果一个班级在一年级就形成了学习散漫的风气,那么在以后的几年中很难彻底纠正过来。所以在新生入学之际,就应该学生们适当的学习压力。具体做法是对学生进行高校扩招和就业形势方面的教育,使新生对就业方面的消息有较多的了解,从而产生学习上的压力。同时以就业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考研与就业的关系,引导学生准备考研,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就业的压力转变为学习的动力、考研的动力。
(2)抓好班级干部带头作用。在班级学风建设中,班干部有着重要作用,班干部不但是班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学生、老师之间学风建设的桥梁和纽带。班干部要在学习上保持优秀,才能为同学起到榜样作用,让他们从课堂、课外活动、日常生活中带动其他同学,在班级逐步形成人人爱学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风气;班干部应以身作则,以突出的综合素质和优良的学习成绩影响和感染周围同学,形成“健康、文明、上进”的班风,带动其他学生共同进步。
3.4 严明考试纪律,巩固优良学风
学分制的目標管理主要以考试来衡量教学效果和进行学籍管理,考试合格就可以取得学分,修满规定的各种涵盖知识、能力的总学分就可以毕业,相对学年制而言,在修课门数、上课时间、选择任课教师等环节上,学分制赋予了学生较多的灵活性与自主权,这种宽松自由的学习过程更需要对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能力以及目标管理的质量评估提出严格的要求,也就更需要管理人员严肃考纪,更好地发挥考试对学习的引导作用,考试对学风的促进作用,利用考试来协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以达到教学目的。学校要积极适应学分制改革的要求,注重考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加强考试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提高考试质量,严肃考场纪律,严格评分标准,建立一整套命题、制卷、评分等管理制度,以严明的考风巩固优良的学风。
学风是展现一所高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晴雨表,学风建设应是高校始终常抓不懈,持续加强研究与探索的重要工作内容。哈尔滨医科大学作为全国知名的医药卫生类高校,多年来为国家、地方培养了众多医药人才,提高我校学生培养质量,使学校获得可持续发展是全校师生的共同目标。只要我校领导重视学风建设,并将其纳入学校日常管理的各个环节,为学风的优化提供制度上的保障,教学、管理、服务等各只能部门齐抓共管、通力合作,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定能不断地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宪平 高校学风建设的反思与对策[J]铁道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26-128
[2]陈昱宁 当代医学院校学生医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黑河学刊,2011,(4)
[3]李晓翼 高水平大学学风建设的内涵与途径[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2)
[4]张德 浅谈高校学风建设中教师的重要角色[J]大学时代,2006,121-122
[5]杨学峰 高校学分制条件下的学风建设[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3):82-84
[6]马力梅 大学学风建设问题分析[J]文教资料,2008(7)
[7]刘红梅等 浅谈良好学校学风的重要性和加强学风建设的途径[J]教育与科技,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