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永北镇珐琅银器制作技艺

2013-10-21李书燕

卷宗 2013年9期
关键词:传统文化

李书燕

摘 要:永胜珐琅银器制品在明、清时就已营销海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流失,持有此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本文深入调研了珐琅银器制作工艺的来源及历史沿革、珐琅银器制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是研究珐琅银器制作工艺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永北镇;银器制作技艺;民间技艺;传统文化

珐琅技艺在永北镇有着悠久历史,在历史风雨中越来越来成为濒危技艺。传承珐琅技艺已逐渐淡出年轻一辈的视线,本文深入调研了珐琅银器制作工艺的来源及历史沿革、珐琅银器制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希望通过此文能够影响更多的人对这门技艺的的了解与传承。

永北镇地处永胜县城,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幅员面积247.2平方公里,镇政府所在地海拔2140米,气候属低纬山地季风气候的寒温带型,年平均降雨量929.8mm,辖12个居(村)委会,141个居(村)民小组,22276户56557人。

1 珐琅银器制作工艺的来源及历史沿革

元十七年(1280)年,忽必烈率十万大军由宁夏入甘肃,至四川西北大渡河松潘,兵分三路进攻云南大理国。其中一支首战施州(今永胜)告捷。攻下大理后,元军返回北方,蒙古军中部分士兵因各种原因流落在滇西北一带,有一些是身怀各种技术的手工业者,被征随军南来,因迫于生计,干起了随身所学技艺,因而珐琅银器制作工艺由蒙古士兵传入永胜,而后在民间传开。

元末明初永胜珐琅生产只限于小件饰品,如妇女的手镯、耳环、戒指、头钗等,到了清代中期和后期,陆续发展到制作墨盒、花瓶、首饰盒、长寿锁、佛像等,至于制作大件成套餐具则是1917年前后,由银器匠人张文峰研制而成,在此基础上,他还开办工厂,招收徒弟,将银器制作形成规模生产销售,使这项工艺得到迅猛发展。在他的带动下,1921年至1946年的二十五年间,涌现了许多技艺精湛的艺人,他们发挥高超的技艺,因制作出许多实用、美观的餐具、装饰品、酒具而名声大噪,期间,来永胜订货的商人,以大理喜州为最多,比较出名的昆明“长亨”商号也常来订货,就连原云南省主席龙云也在民国十九年前后,派人来永胜订做了多套珐琅银器,用白银在千两以上。珐琅银器在当时不但在省内、国内畅销,1936至1941年间,还有法国人和英国人来订购了几桌西餐用具运往国外。至1947年之后,永胜银器加工制作逐渐走向衰落,直至解放前后基本趋于歇业。至今永北镇只有谭氏家庭继承了这一传统技艺。

2 珐琅银器制作的基本内容和主要特征

永胜珐琅银器制品分茶具、餐具、首饰三个类别,如:耳环、手镯、发簪、章盒、酒具、茶具等。作品纹饰多为中国汉族民间吉祥图案,如:蝴蝶、牡丹、盘缠、绶带、喜鹊、以及汉字福禄寿喜等。其造型讲究实用,美观大方,制作精细,图案生动别致,色泽晶润艳丽,色彩以青蓝朱砂为主,配以适量的黄、绿、白、赭石等色。工艺流程共分为:制坯、掐丝、点蓝、烧蓝、检验、包装六道程序,其中掐丝、点蓝两道程序最为费工。

1、制坯(也叫制胎或制模)。永胜银器的坯是用木料或铝预先将设计好的效果图按银器制品的大小、样式制成模型、然后融化银锭,提炼纯银,在铁砧上捶打成极薄的银片,用模型压制成设计样式,焊接好后再用车床(车床是自制的铁、木结合的土车床)打磨光滑,制成初坯。

2、掐丝(也叫掐花)。用一块长约40厘米,宽10厘米的钢板,板上钻大小不等的孔,大孔约0.3厘米,小孔约0.02厘米,将打好的银条(粗细以能穿过大孔为限)穿进钢板的孔中,抽丝,根据需要一般将银丝抽到0.1——1毫米左右才能使用,用抽好的银丝在制作好的银器上按设计的纹样掐丝,放到适合的位置,沿银丝点焊牢固。把掐好的丝,焊接牢固的银器放入梅子水或稀硫酸中煮,待去除杂质后,用清水洗净。

3、点蓝(也叫上珐琅)。珐琅原料是成块状的成品,有多种颜色。首先将块状的原料敲碎,渗水后慢慢研细成糊状,在做好的纹样上填色。这一阶段使用的水极其讲究,只有用带酸性的水制成的珐琅银器才会色泽光洁鲜亮,璀璨夺目。

4、烧蓝。填好色后,将半成品装进铁盒内,放在木炭火上,用手拉风箱慢慢升温烘烤。待色料融贴在制品上后,取出冷却,即为成品。

5、检验。以上几道工序完成后,一般要对各工序的质量作细致的检验,若发现问题立即补救。

6、包装。以前永胜珐琅银器的包装很考究,一般请木工技艺高超的师傅,做成精致的核桃木匣子,木匣表面刻字,字刻好后再用牛排骨镶嵌而成。其匣子黑白相间,古朴高雅,匣内壁用红缎装饰,珐琅银器装入盒内后,更能衬托出银器的精巧别致。

珐琅银器制品在造型和纹样设计上,遵循汉族民间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突出掐丝,融入珐琅。色彩以青蓝朱砂为主,配以适量的黄、绿、白、赭石等色,显得制品精美、雅致、别出一格。其胎体轻薄、精巧、俊美,造型多样,构思巧妙。工艺制作过程为压模制坯、造型、焊接、掐丝、上琅、烤琅、洗亮等,采用铆、镀、锤、凿、镶嵌的手法,将器具形状、纹饰、寓意、实用完美结合,器表色泽温润光亮,璀璨夺目,充分体现了器物的立体感、真实感和使用价值,体现了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

3 重要价值和濒危的状况

永胜珐琅银器制品在明、清时就已营销海内外,深受人们的喜爱。随着时间的流失,持有此技艺的人越来越少,特别是在永胜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谭氏家族能将此技艺传承下来,而且不断发展有所创新,其制作工艺以白族工艺、藏族工艺相比,有同工之处又别具一格。无论是造型的高贵华丽,还是传统工艺精美绝伦,都展现和弘扬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明,展现了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艺术财富。

1947年之后,永胜珐琅银器制作工艺逐渐走向衰落,直至解放前后基本趋于歇业。由于历史原因,永胜珐琅器制作歇业近三十年,导致大量工匠放弃对此项技艺的传承,至今永北镇只有谭氏家族继承并从事这一传统技艺。

四、传承谱系和代表性传承人

经查阅史料,大约在民国十年(1921年),唐建安的老太祖唐吉伍就是当年西街灵官庙大名鼎鼎的大银匠张文锋的徒弟。到了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银匠铺里磨练了10年的唐吉伍自筹资金,在永胜县城东街文明巷牌坊旁开设了银匠铺(当时兼做珐琅银器),成了东街有名的唐银匠,也是唐氏银匠的第一代传人。唐吉伍把看家本领导传授给了唐恩锡,唐恩锡又把祖传手艺传授给了大儿子唐家华(生于1930年10月,卒于2004年10月)。唐家华在世时,就把养家糊口的银匠手艺传给了唐庆雄、唐庆平、唐庆兰三人。如今,除唐庆平专营银匠行当之外,唐庆雄、唐庆兰皆为兼营,以祖传手艺打制银器饰品添补家用。

当代传承人唐建安生于1983年,唐建安属于唐庆雄之长子,自幼在家好动好问,从小经常看着爷爷唐家华“丁丁当当”敲个不停,还不时摆弄着各种花色的珐琅,心中非常喜爱。他还从爷爷那里学会了掐丝镶花珐琅这一几乎失传的手艺。他在爷爷的教导与指点下,勤学好思,经过长期磨练,终于懂得和掌握了制坯、拼形、画花、掐丝、焊接、点蓝、烧蓝、洗亮等工艺流程。

到今天,珐琅技艺以各种新颖的形式和姿态广泛的深入到普通大众生活中。在今天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随处可见珐琅制作對现代人的影响,例如华丽实用的珐琅首饰,利用镶嵌雕刻掐丝等珐琅工艺理念制作的家具、装饰物等。相信在今后的中国工艺现代美术中,珐琅这一个古老又新颖的艺术种类也将代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智慧结晶被重视和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邓建华.云南唯一的珐琅银器传人[J].生活新报,2010-10-11.

[2]陈洪金.珐琅银器制作“末代传人”谭志平收下两个徒弟[J].云南日报,2013-1-10.

猜你喜欢

传统文化
运用传统文化开展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提升党员干部道德修养
论弘扬行为德学的重要性与实现途径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旅游开发对纳孔村布依族传统文化的影响研究
试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