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近代西宁外来客商的发展及主要贡献

2013-10-21潘亚鹏

卷宗 2013年9期
关键词:历史贡献

摘 要:客商是晚清民国时期西宁区域市场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客商队伍的形成,对这一时期西宁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着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客商在西宁市场中的商业活动,大大促进了西宁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本文试图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和分析,对近代西宁区域市场中的客商及其历史贡献试作一论述。

关键词:西宁客商;区域市场;历史贡献

近代以来,外来客商的商贸活动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西宁经济的发展,增进了青海与内地的经济文化。研究这一历史过程,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历史借鉴意义。

1 客商在西宁发展的简要脉络

西宁地处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地带,“南连河套,西接青海,北倚祁连”,[4] “逼介青海,环拱诸番,径通准夷,南达三藏,自古为用武之地”,久为边陲军事重镇,因兵而兴城。“秦汉期间,为西戎地,属凉州;汉武帝遂开诸羌,筑令居塞;宣帝时赵充国伐先零羌,开湟中,驻军屯田,置破羌县,属金城郡”。[1]北宋中后期,由于西夏阻断河西走廊,西宁(当时叫青唐城)渐成东西贸易中心,由高昌(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沿青海湖东来的各族商人,多集中在此交易。这是外来客商在西宁的初起。

明代,西宁是西番入关之门户,内地客商(主要是山陕商人)与蒙、藏商人多来此贸易,渐成西北重要的商业中心,民间有“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之说。17世纪后期至18世纪前中期,清朝屡屡用兵西北,随军在这一带贸易的商人显著增多。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廷取消“茶马制度”。后来,又相继取消民间贸易的种种限制,外地商人逐渐成为西宁商贸的主力军。光绪年间,在西宁活动的客商队伍进一步壮大,其贸易总额和商业实力均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商业资本不断积累。清末民初,西宁城内最大的四家商号泰源涌、世诚和、德合生、德兴旺皆为山陕商人所有,表明山陕商人当时在西宁市场中居于主导地位。[8]

次于山陕商帮的是河北、河南、四川、山东、甘肃籍商人,而行商则以宁夏回族商人较为活跃。据《青海省志·商业志》载,抗日战争期间,西宁较大的四五十家商号如三义和、同昌玉、永盛恒、隆兴泰、天昌正、万顺源、庆泰西、忠信福、晋和祥等皆为山陕商人所经营。民国时期,西宁市30多家中药铺,大部分为陕西华阴县商人所开。[9]“山陕商邦在西宁区域市场中仍占有重要地位,各地的大、中商号多数为山陕商人经营。” [10]民国时期,青海籍商人队伍逐渐壮大,但客商的优势地位仍未动摇。1929年青海建省后,本省籍商人人数虽然超过外省籍商人,但从经济实力看,外省籍商人仍占绝对优势。[12]可见,近代以来,西宁区域市场中的客商不论其经营的商号规模,还是资本势力的雄厚程度都比本地商人要强得多,因而始终处于西宁经济的统治地位。

2 近代西宁客商的贸易活动

西宁客商传统活动大致不出皮毛贸易和药材、茶叶、百货之贩运。清末以来,由内地输入青海的商品出现了一些新的项目,不仅有中原地区、江南地区、沿海地区所产的工业用品,而且外国“洋货”输入青海的也日渐增多。民国初年,西宁市场上的外地商品主要有湖北的宽面土幅布梭布、湖南茯茶、四川丝绸、宁夏大米等。民国八、九年以后,随着客商人数的增多,天津、北平、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商品运入量也逐步增加,商品日益多种多样,如人马弓斜布、九龙洋布、采石机德国缎、斜纹缎、卡机布、洋袜子、毛巾以及香皂、牙膏、纸烟等。[11]与此同时,西宁市场上的土特产品如砂金、皮毛、药材、牛黄、麝香等,通过客商尤其是山陕商人运往全国各地。西宁的药材受到中亚和欧洲的注意,山陕商人将其收购并运往天津等地,再由天津运往欧洲各地。客商的这些贸易活动有力地刺激了西宁本地商人的经商热情,大大推动了西宁区域市场经济的发展。

在皮毛贸易丰厚利润的推动下,除山陕商人外,云集西宁区域市场的其他各省的客籍商人数量也相当客观。据《丹噶尔厅志》载,“马皮,自蒙番运来售于本境或本境倒毙所剥牛皮,由湖北商贩收买至汉口销售…野牛皮,自蒙番运来售于本境,由湖北商贩收买运至汉口销售…杂货,如书籍、图画、笔墨、香表…皆自北京、陕西、四川、秦州、兰州各地运来。”[12]由此可见,在西宁这一区域市场上其他客籍商人的活动,弥补了“茶马贸易”制度取消后西宁市场贸易的空白,也为西宁商贸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随着商人人数的增多,商人同业组织也逐渐发展起来,主要有商会、同行公会等形式。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山陕商人在西宁设立山陕会馆,是青海最早的工商会馆。[13]山陕会馆作为山陕商人的自发组织,它的主要职能是协助在西宁的山西和陕西商人解决衣食住行和死后的安葬问题,并证明他们商务往来的身份,组织“聚会”等。会馆的会长由各大商号的掌柜轮流担当,并聘请“主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以山陕会馆为代表的客商行会组织,逐步发展为具有民族资产阶级性质的商业团体,长期发挥着作用,成为晚清民国时期西宁客商“互通商品、交换行情、商定合同的重要场所。”[14]创建于光绪年间的“山陕会馆 ”民国时期仍在延续并有所发展。民国后期,西宁等地的部分河南、河北、山东商人和手工业者也加入了山陕会馆。这种商业团体对内减轻相互竞争的压力和减少倾轧,对外保护入馆商人和商号的利益。他们在西宁的商业贸易活动无疑刺激了西宁地方工商业经济的兴起,带动了西宁区域市场的繁荣和经济的发展,甚至促进了整个西北地区的商品交换和物资贸易。

3 客商对西宁开发的主要贡献

西宁地处西北边陲,消息闭塞、交通不便,贸易活动基本处于物物交换的原始状态。近代是中国社会经济的转型时期,以山陕商人为代表的客商的大量到来,对西宁开发做出了很大贡献。主要表现为:

首先,客商在西宁区域市场的商业活动带动了该地区与其他地区的物资流通,形成以西宁为中心的区域市场。晚清民国时期来宁贸易的客商,为了在该地区站稳脚跟、形成竞争优势,积极顺应贸易形势,成立了自己的商贸组织,從而保证了商贸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客商的活动,促进了西宁经商之风的形成和边地与内地文化的交流。西宁区域市场经济的繁荣,必然带动周边地区商业贸易活动的开展,“连接青海东部与西部,农业经济文化区域与牧业经济文化区域”[15],形成一个以西宁成为中心的巨大的商业网。清人梁份在《秦边纪略》中用“举袂成云,挥汗成雨”来形容西宁市场贸易的繁荣局面。

其次,客商入宁经商,带动了本省商人和贸易集团的兴起。晚清民国时期,随着西宁区域市场皮毛贸易经济的迅速发展,当地民众的商品观念渐强,在以山陕商人为代表的来宁贸易的客商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青海本地商人开始走上“发财致富、兴家立业”[16]的经商之路。土生土长的本地商人中,藏商和回商在西宁商贸市场中居多数,当然也不乏汉族商人。伴随着本地商人的积极参与,一大批商贸集团开始兴起。如民国时期,“西宁的裕丰昶、福顺昌、永和祥、德生隆、昌顺德、洪丰店、福盛店、恒庆栈”[17],都是当地商人开设的商贸集团。公元1900年以后,马麒家族在今甘肃省临夏市先后开设德义恒、步云祥等商号,开始到青海地区经营皮毛贸易。[18]公元1912年马麒任西宁总兵后,更利用权势,指使德义恒商号扩大抢购青海羊毛,运至天津售给英商兴隆、利济、安利等洋行,换取枪支、军火、布匹、百货等。[19]公元1915年以后,马麒又在西宁东关德顺昌商号,由其军需处长任经理,大量贩运羊毛、皮张出省,购进大批布匹、百货、茶叶。[20]公元1930年8月,马麒死,德兴店由其弟马麟与马麒之子马步瀛共同经营,初直接经营羊毛、皮张、布匹、百货、茶叶等贸易外,所有入省货物统由其经理批发。由此可以看出,客商入宁不但带动了当地与外界的商品贸易,而且激发了当地人的观念,积极投身于商业活动中,并此基础上还形成了一批较有规模的贸易集团。

最后,客商在西宁区域市场的商贸活动,加快了西宁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对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意义重大。民间“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的说法足证西宁城市的发展与客商活动的紧密关系。而西宁的城市化又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兴商行出现,满足了农牧民的日常用品。综上所述,晚清民国时期,客商在西宁的一系列商贸活动,丰富了农牧民的生活内容,加强了青海边地与外界的联系,形成了西宁城市发展的良性循环模式。

参考文献

[1][2](清)杨应琚纂修,李文实校注.西宁府新志, 弁言[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14.

[3]张庭武.丹噶尔厅志[M].甘肃官报书铅印本,清宣统二年。

[4](清)梁芬著,赵盛世等校注.秦边纪略,卷一,西宁卫[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7:50.

[5](清)杨应琚纂修,李文实校注.西宁府新志,卷三,地理·疆域,附形势[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122.

[6](清)杨应琚纂修,李文实校注.西宁府新志,凡例[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8:64.

[7]廖靄庭.解放前西宁的商业和金融业[A]∥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C].西宁: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出版,2001:232.

[8]钟银梅.近代甘宁青地区的皮毛贸易[D].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12.

[9]崔永红,张得祖,杜长顺主编.青海通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10]青海地方编纂委员会.青海省志(商业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12.

[11]廖霭庭.解放前西宁的商业和金融业[A]∥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C].西宁: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出版,2001:234~235.

[12](清)张廷武修,杨景升纂.丹噶尔厅志,卷五,商务出产类[G]∥苗普生主编.西北稀见方志文献[Z].2006:821~833.

[13][14]任斌.略论青海山陕会馆和山陕商帮的性质及历史作用[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84(3).

[15]勉卫忠.近代(1895—1949)青海民间贸易与社会经济的扩展[D].中央民族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9:106.

[16]天顺.廖氏兄弟与裕丰昶[A]∥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编.青海文史资料集粹·工商经济卷[C].西宁:青海省政协学习和文史委员会出版,2001:163.

[17]杨景福主编.青海商业志[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9.

[18][19][20]青海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青海历史纪要[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0:118.

作者简介

潘亚鹏(1989—),女,汉族,甘肃庆阳人,西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历史贡献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
长征时期张闻天对俄界会议的历史贡献
陈云领导中央顾问委员会期间的历史贡献
陈云领导经济工作的特点及历史贡献
党的十八大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对建立领导干部离退休制度的历史贡献
邓小平与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