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探究
2013-10-21尹立锋
尹立锋
摘 要: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严密、方法得当;其艺术性体现在它必须具有创造性和示范性等特征。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艺术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有多种,无论哪种方法,都要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优化课堂教学。笔者以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其科学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目标明确、内容严密、方法得当;其艺术性体现在它必须具有创造性和示范性等
特征。
1 认识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特征
1.1 创造性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的主要特征在于创造,主要体现在:
(1)超前思维。备课时,教师应该从课文的特点出发,从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着手,对课文的导入、过程、结尾等进行有目的地分析,从而得到预见性的认识。此外,在制定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乃至整个小学阶段的课堂教学计划时,对教学的发展趋势等要有超前思维,要看到潜在的有利因素、困难因素和各种机会,对临时发生的情况应该怎样处理等都要胸有成竹。
(2)随机应变。课堂上,教师所面对的是几十个思维不同、性格不同的学生,尽管教师在课前作了慎密的设想,但“偶发事件”经常会出现。因此,教师必须随机应变,巧于应变,要有能力处理各种不利因素。
(3)创新方法。小学语文课的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内容在不断变化。况且,小学语文教课书中有很多新课文,即使是过去教过数十遍的同一篇课文,也必须当新课教学,因为时代不同,学生的素质也不同。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新方法,创造新方法进行教学。
(4)提高效能。教师要减少无效劳动,必须把完成同一教学任务的时间降到最低限度。只要学生看书可解决的,就不要动笔;练一次可掌握的,就不必重复第二遍了。而且,教师讲述语要精练,要知道,课堂上讲课中的与课文无关的话越多,浪费的课堂教学时间就越多,教学效率就越低。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中,单位时间内教学的内容过多或过少,都是低效能的教学。为此,教师教学要讲究提供
效能。
1.2 示范性
教学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示范表演,是教师教学的规范行为。其特征主要体现在:
(1)风度仪表。教师在课堂上的衣着打扮、言谈举止、表情态度等对学生有着极大的示范作用。因而,教师应朴实、稳重、端庄、热情、善良、和蔼、谦逊、文雅并富有个性,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印象。
(2)示范表演。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文内容生动形象的讲述,对课文声情并茂的朗诵,对课文中人物语言神态维妙维肖的模仿,对课文的立意深入浅出的剖析,就是很好的示范表演,都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染力。
2 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1、感染力的演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体是一篇篇范文,教师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文学艺术因素,不仅为语文教学所必需,而且有利于增强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朗读、讲述、图示、音响等教学手段,强化文学艺术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情节、语言等产生的感染力,从而使学生感同身受,如临其境,学生的鉴赏力和语言修养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发展。
2、教学设计的艺术。衡量一堂语文课的设计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笔者以为,主要有下列几条规律:
(1)目的方法统一规律。方法服务于目的,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的,就要采用符合其需要的方法,做到教学目的与教学方法和谐统一。
(2)优秀方法选择规律。选择最优秀的教学方法可达到:a、找出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合理、最简捷的过程;b、科学地组织教学,减少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活动量;c、使学生的学习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效果。
3、教师的语言艺术。衡量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水平,有以下几条标准:一是学术性,二是规范性,三是逻辑性,四是集中性,五是鼓动性,六 是趣味性,七是启发性,八是体态语言。
4、课室提问的艺术。其实质是教师揭示出学生的认识与教材之间的矛盾,使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理解意义,分析综合,欣赏评价等等,从而获得答案。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的过程。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明明白白,抓住关键,联系实际,难易适度。
5、激发兴趣—演示法
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有了兴趣,学习就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特征的话题,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使之乐意学。低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合群,爱交朋友。根据这一特点,教学时,可以将生字形象地称为“娃娃”或“小客人”,让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识字的过程也随之变成了交朋友或是招呼小客人的过程。亲切自然的称呼自然唤起了学生的注意力,学习的兴趣也随之调动。低年级学生也最容易受感情因素的感染。顺应儿童的心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妙创设各种有趣的情境,能使学生饶有兴趣地主动投入到汉字的学习中去。
6、課堂指导的艺术。它涉及的问题很多,有几点应特别注意:
(1)先探后导。即先让学生进行尝试性学习,使其在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之所在,然后给予指导。
(2)多向交往。它的好处至少有:一,教师能及时地多方面地获得学生接到指导信息后的反应,及时对自己的指导方法进行调整;二,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多向交往,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对教师的指导性意图的扩展和延伸;三,在交往中渗透教师的指导意图,自然和谐,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师的指导。
(3)评价适当。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随时对学生的回答或讨论发言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应准确、具体、富有启发性,兼顾思想教育因素、语言训练因素、写作训练因素。
(4)富有感情。课堂指导,一定要理解学生,富有感情,体察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要善于用儿童的眼光去观察,站在儿童的角度去思考,用儿童喜爱的形式去指导,使学生不仅跟随教师思路走,而且还能借助教师的思路自己摸索着前进。
3 研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教师是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者,一个好的问题情景,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起学生积极地思考。在探究中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爱因斯坦也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思维的开始,在弘扬创新精神的今天,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显得尤为迫切。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从提炼文章主题,还是分析人物形象,唤醒学生的问题意识,会增强学习效果。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因此我们在课题研究课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通过研究总结出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
1、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信任学生,相信学生能提出问题;要激励学生,哪怕是一个赞许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欣赏,是一种给予,一种沟通与理解;要允许学生犯“错误”,不轻易否定。
2、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1)创设游戏情境,让学生能够提出问题。
(2)注意观察比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组织汇报讨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4)开展课外实践,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重视对问题进行筛选,让学生提出有价值问题。
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尝试解决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开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当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后,教师应该是学生解决问题过程的指导者,应该鼓励并放手让他们通过查找资料、独立思考 、小组交流等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这对启发、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