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带给我的启示
2013-10-21敦德胜汪立华
敦德胜 汪立华
我在家访中常常听到家长们这样说:“现在的孩子在学校很听话,回到家里就不一样了;家长说十句话,还不如老师的一句。”这似乎是家长们在赞扬我们的老师很有威信,能管住学生。多个角度细细品味,会令我们惭愧至极。为什么学生敢在家长面前说“不”,敢表露自己的不同想法?而在学校或老师面前就听话了呢?在家中不听话的孩子,在学校的好学生,谁才是他们真正的自我呢等等。很多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学生在家中,在父母面前敢说“不”,是因为父母在他们的心中是最可亲、最可敬的人。学生可无所顾忌地道出心中的真实想法;而在学校或老师面前,教师使用更多的是命令语言,学生就会被动地在学校学习和生活,因为这样才是“听话的好学生”。我们的老师也会因为学生的听话而少费心神,感到庆幸和满足,甚至有些骄傲自己在学生的心目中有了威信。学生们也渐渐地了解了这些老师的想法。表现出来的是在学校很听话,回到家中便彻底解放了。就这样若干年以后,当年的“好学生”表现出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时,这些威严的老师会脱口而出:“以前,他可是个好学生啊,怎么今天变成这样了呢……”何况,不了解学生又怎能因材施教,育好人呢?——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潑好动,错误难免发生,“但是,这‘错误也是好的。”如果没有了这样的“错误”又何谈了解他们呢!因此,我在教育活动中是这样做的:
一、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作为教师,我觉得我们在教书育人时,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位学生,树立允许学生犯错误的教育观念,而是配合必要的批评和心理指导。我觉得,当学生犯了小错误时,我们一定要冷静处理;对于大错,我们一定要以学校的规章制度为依据,先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家长的配合,从而达到学校、家庭齐抓共管的目的。现在的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独立意识非常强。处于青春期的他们,躁动不安,情绪不稳,对外界事物很敏感,容易陷入误区,走向极端。此刻,他们迫切需要外界的关注和安慰。如果我们老师不能宽容,过分苛求,违背生理成长规律,我想我们的孩子也许就被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或一个动作给毁了。
回想刚做班主任的我很容易当众批评学生,甚至有时弄得自己也很难堪。而且我发现这种批评学生的方法,即使他表面上服气了,但实际上他只是摄于班主任的威严而已。后来,我在做班主任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和探索,学习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退三进一法”、“金点子”、“师生换位法”等等,使我的教育活动得心应手了。
二、适度的批评对教育学生更有益
我知道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应该时刻用“爱”去开启学生的心灵,很多时候我们的一个笑容,一次课余恳谈,有时是一个眼神、一句鼓励的话,都会对学生产生长久的影响,爱的奉献会得到爱的回报。但是,我们细想一下,这样的学生有多少,真正能感悟到老师的爱的学生,绝对儒子可教也。常有的是你对他的宽容增加了他的放纵,淡薄了纪律的约束。无论任何人,你只要违反了我们共同的规则,你就只有安心受罚。这一点可以说是天经地义,所谓国有国法、校有校纪、班有班规,无规矩不成方圆。但是怎么样才能使受到处分的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处罚而不至于产生消极的抵触情绪呢?学生违反纪律本身就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们班主任怎样将这些不好的事情巧妙地转变为好事?我针对不同的事件合理采用“冷处理法”、“当机立断法”、“调查案例法”、“讨论法”等等也都比较有效。
总之,我们的教育既要有“宽”,又要有“严”。也只有宽严适度的教育,才能载着孩子们的理想,在知识的蓝天中自由地翱翔。让我们每一位热忠于教育之士,观察孩子们的动态,充分地认识他们,做到因材施教,这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更是每一位得天独厚的教育工作者的人生追求。追求一个孩童们畅所欲言的环境;追求一个兴趣浓浓的神奇世界;追求一个令他们随意展示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勤奋好学,更有创造力,而不是若干年后的调皮蛮横。
教育是师生之间心心相印的活动。我相信在这个活动中,教师能够成为他们最可亲可敬的人!学生的“错误”是教师认识他们过程,也是教育的前提,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我不愿为了“威严”被学生捧得高高,因为那样我将被摔得很痛。为了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将努力实现少一些威严,多一些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