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性教育中教师的成长
2013-10-21许玉娟潘正奎
许玉娟 潘正奎
当一名教师容易,但要成为一名懂“艺术”的教师却并非易事。那么怎样才能成为教育界的“艺术家”呢?我认为唯一的途径就是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要取得这样的成就,那就要从“师者三法”入手。
一、欲善其事,先利其器——想法
每一个教师在授课之前都要认真钻研教材及参考书,在备课基础之上,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环节,教师还要查询相关资料,以丰富本节课的内容,进行精心准备之后,心中脉络清晰,也就形成了教学前的“想法”。“想法”包含诸多要素,比如课前的导入怎样才能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授课环节的设置如何体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是否自然顺畅等,均要深思熟虑。“想法”既需要教师的精心准备,还需要学生的合作,即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布置这一任务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积累掌握基础知识,还要给学生适当的布置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地去预习,或者让学生在预习中自主提出问题或设计问题,这样学生才会对教材有较好的把握。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授课时才会自然流畅,一节好课才有可能水到渠成。经过课前师生的分工努力,课堂上才会有合作的精彩发挥。
二、路修远兮,上下求索——做法
教育在于实践。教师精心准备而产生的“想法”一经付诸实施,也就成为了“做法”,即授课环节的发挥。教师备课充分,学生预习积极,那么,如何在课堂上顺利完成教学目标,如何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就需要教师的课堂技巧。首先,要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布置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要从感兴趣的话题着眼,生动导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热情。做到这两点,“做法”已经开了一个好头。在“做法”的实施过程中,既然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就要把握好课堂的提问技巧。在课堂教学上,提问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西方学者德加默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提问得好即教得好。”这种看法不无道理。巧妙的课堂提问,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调动对学习参与的热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现在的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课堂上对于学生的精彩阐述一定要予以表扬与肯定,让学生在肯定与赞扬中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课堂气氛活跃了,抓住时机尽量把全体学生都调动起来,让大家都参与进来,久而久之,也就不存在所谓的“后三分之一”学生了。
说到课堂教学,现在众多学校关注的洋思中学的教学模式和杜郎口中学的教学理念,是不是放到哪个学校都适合呢?我认为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对于好的教育经验理论是要学习,但还要会活用。因为各地在诸多方面毕竟存在着很多客观的差异,完全照搬先进经验,于我未必完全有益。教师应在学习与实践中总结、创新出适合自己,适合当地学生的“套路”,这才是自己的“绝招”。
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法
对于一名合格的教师来说,授课之前的“想法”与授课时的“做法”都会主动去实施。唯独授课之后的“说法”很多人懒于去做。“说法”最基本的环节就是“教学反思”,正如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的一个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众多教师上完课后,经常会与同事闲聊一下本节课的遗憾之处或得意之举,但也只是停在了“说”的阶段,并未将其整理记录下来,未能进行总结反思,从而也就没能形成“说法”。一节课上完,无论效果如何,作为教师都应静下心来总结经验教训,对于成功与满意之处,教师当然可以自我激动一下;对于失敗与欠妥环节,教师则应当探究反思;对于学生的创新之举,自可津津乐道;对于教学中的困惑,自当记录研究。久而久之,在不断的总结与反思中,教师的教学经验才会得到提炼与升华,从而成为一种理性的力量。这种理性的力量,也就成为教师的“说法”。教师的授课能力自然就会游刃有余。
有人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那么如何让课堂教学少一些遗憾呢?我个人认为,教师上课前的“想法”,授课过程中的“做法”,课后的“说法”,将会为打造完美的课堂艺术起到重要作用。“师者三法”,如果每一个教师都能认真去做,持之以恒,对于塑造一个优秀的教师将是大有帮助的,对于打造一名教学名师是大有裨益的,对于教学理论自成一家也是未为不可的。到那时,你,我,他就都有可能成为教育界的“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