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职业角色转换
2013-10-21王艳军
王艳军
自古以来,教师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对人才需求发生很大的变化,教育观念也随之更新,所以新课改的提出对教师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因此,我认为教师也要重新转换自己的角色。
一、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特点
1. 教师角色具有自主性。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时,教师有权利自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选择教材和教具,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学生和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教学中,教师根据自己的教育理念和独特的教学设计,在培养学生各方面发展的前提下,在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生动机、学生管理、学生评价等方面享有权威。
2. 教师角色具有人格化特征。俗话说:学生是老师的一面镜子。作为小学生,孩子们的模仿能力极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己的人格魅力和道德修养,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去影响和感染学生。教师人格在教育工作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该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高尚的人格会推动学生人格健康的发展。
3. 教师角色具有多样性。在21世纪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随着知识的不断提升,终身学习、创新教育等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更新,对教师的要求更是不断提高。所以教师所承担的使命也随之加重,要求教师扮演的角色也在不断增多。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有所了解,而且还要抱着一种审视的角度来看待自己的角色,不断地调整适应自己在时代的变迁中所扮演的各種角色。教师在不同的舞台中都会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从传统的教书匠的角色,到现在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小朋友的知己”等等。每一种角色的扮演,都对教师有特定的要求。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扮演自己所承担的角色,就难以胜任自己的工作。
4. 教师角色具有个体创造性。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每个教学者所扮演的角色都会有其独特的个体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教师所面临的不同个体就会产生不同的差异。这样,教师就必须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独特性,根据其个性发展的需求与水平,实行因材施教和个性化教学。另外,教师的行为方式本身也具有一种较强的个体性特征。在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都是以个人活动为主,教学业绩也主要靠个体活动来加以完成。
二、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的转换
1. 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探索性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授者,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技巧。多开展动手能力强的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动手激发学生研究欲望,主动探索,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把教师的教学行为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之中。在观察、倾听、交往、参与中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走进学生的世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与学生一起分享感情与认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赞赏学生的闪光点。
2. 教师的思想观念需要更新。新课改的提出,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传统的教书匠,由过去的死教书,教死书,教师教,学生学,转变为教育中教师起到主导作用,学生起到主体地位,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中,由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师生间互敬互爱,平等合作,积极创造适合教与学和谐互动的快乐情景,给学生开拓创造性的思维空间。
3. 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新课程的课堂不是教师独演的舞台,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舞台。教学中要体现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空间。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友好融洽的关系,了解学生的需要、学习特点、兴趣、个性爱好等。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传授知识的讲坛,更是探究知识的平台。学习方式的转变期待着教学方式的转变,教学方式的转变又源于教师角色的转变。所以要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学生放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 教师要将爱倾注于学生。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没有爱就像世界没有了太阳一样。在教育中,教师要将爱倾注于每一个学生的心灵中,让孩子们生活在阳光中。每天的一个微笑,一句问候,一个关心的眼神,对学生都是一种莫大的鼓励。让孩子们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感受到精神的轻松和愉悦,生活的丰富和多彩。在爱的熏陶和感染下,就构建了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和师生生命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