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新品种玉稻518高产性状分析及其栽培技术研究

2013-10-21

种子科技 2013年7期
关键词:通径粒数结实率

(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2)

玉稻518系河南省新乡市农科院与河南师范大学共同育成的中熟粳型常规水稻新品种。该品种2012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在河南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试种示范中,均表现出高产、优质、抗病、广适、熟期适中等特性。在2009—2010年河南省区试中,平均产量 8821.5 kg/hm2,较对照豫粳6号增产16.8%,达极显著水平;大面积示范单产 9750 kg/hm2左右。该品种在黄淮粳稻区均可种植,应用前景广泛。本文通过对该品种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进行分析,了解各性状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其高产的最佳途径,为充分发挥该品种的增产增效潜力提供科学的依据。

1 材料与方法根据

2009—2011年河南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及各地试种示范结果,选出具有代表性的22个点次的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数据,通过相关分析及通径分析,了解各因素的内在联系及对产量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探索其合理高产构成及栽培技术措施。统计分析采用DP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1]。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构成性状的变异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玉稻518产量及产量构成性状在不同生态点呈现不同幅度的变化。其中实收产量的变异系数为6.68%,表现出较好的稳定性。在产量各构成性状中,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是14.28%和12.21%;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相对较小,分别是7.33%和6.75%。说明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受环境条件、栽培管理措施等外部因素的影响相对较大,而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

2.2 产量构成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通过对玉稻518数据进行相关分析,从表2可以看出,其产量构成的因素(x)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每穗总粒数(x2)﹥结实率(x3)﹥有效穗(x1)﹥千粒重(x4),其中每穗总粒数与产量呈显著相关,说明在产量构成性状中,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在产量各构成性状中,每穗总粒数与有效穗、结实率、千粒重之间呈负向相关,且与有效穗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穗与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说明随着有效穗的增加,每穗总粒数和千粒重会显著降低。因此,在该品种的高产栽培中,应主攻每穗总粒数,提高结实率,同时使各产量构成性状之间彼此协调发展,以充分发挥各性状的最大效应。

表1 玉稻518产量构成及其变异分析

表2 玉稻518产量与各产量构成性状间的相关系数

2.3 产量构成性状的通径分析

为进一步揭示产量各构成性状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产量的作用,对产量构成性状进行了通径分析。从表 3 可以看出,有效穗(x1)、每穗总粒数(x2)、结实率(x3)和千粒重(x4)对产量直接增效作用的大小依次为x2(p2y=0. 9214)﹥x3(p3y=0. 5032)﹥x1(p1y=0. 3656)﹥x4(p4y=0. 1022)。消除其他因素的间接作用得到净效应,每穗总粒数的直接效应最高,但受有效穗、结实率和千粒重的制约,净效应变小,为0. 5725。千粒重的直接效应最低,说明千粒重相对比较稳定。中国稻作学[2]的研究也表明,在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中,千粒重是比较稳定的,因为千粒重为品种的自身固有特性,受栽培条件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小。此外,有效穗和千粒重对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较小,但它们对产量的净效应均为负值。因此在栽培上应着眼于协调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一定量的有效穗条件下,增加每穗总粒数,同时提高结实率,是该品种获得高产的关键。

表3 玉稻518各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的通径系数

3 高产栽培措施

以上分析结果表明,在玉稻518产量各构成性状中,每穗总粒数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结实率和有效穗,千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相对最小。因此,在玉稻518高产栽培中,应以提高每穗总粒数为主,同时兼顾提高结实率和保证一定量的有效穗。其具体栽培技术措施如下:

3.1 适时播种,培育壮秧

沿黄稻区作麦茬稻栽培,4月底至5月初播种,豫南“籼改粳”地区可推迟到5月中下旬播种;湿润育秧,秧田播种量控制在450 kg/hm2左右,秧田与大田比例1∶10;播种前浸种催芽,做到稀播匀播;秧龄控制在35 d左右;播种前施150 kg/hm2磷酸二铵作为底肥,在二叶一心时施尿素75 kg/hm2,移栽一周前再施尿素75 kg/hm2作“送嫁肥”,做到移栽时带有二至三分蘖。

3.2 适时移栽,合理密植

6月上中旬移栽,一般中上等肥力地块,栽插规格13 cm×25 cm(2.0 万穴/667 m2),每穴 3~4 苗;高肥力田块行距可增大至 13.3 cm×30 cm (1.7万穴/667 m2),每穴2~3苗。插植应做到浅插、匀栽。

3.3 科学肥水管理,及时防治病虫害

施肥本着前重中轻后补的原则,总施肥量折合纯氮255 kg/hm2,以基蘖肥与穗肥比例为6∶4为宜。在施足底肥的基础上,并配施磷肥、锌肥等,追肥以尿素为主。早施重施分蘖肥,结合浅水促早发快发,提高穗数;重施促花肥,巧施保花肥,以达到穗大粒多的目的。水浆管理做到:薄水栽秧;前期浅水勤灌,促苗早发快发,够苗适当晾田;孕穗抽穗保持水层;灌浆成熟期浅水湿润交替,切忌大水长期浸泡;收割前7 d左右停水。及时做好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以及纹枯病等的防治。

[1]唐启义,冯明光.实用统计分析及其DPS数据处理系统[M].科学出版社,2002∶294~311.

[2]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稻作学[M].农业出版社,1986∶235~236.

[3]夏加发,李泽福,高峰等.中籼898产量构成及高产栽培措施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0,28(6)∶707~708,716.

[4]吴茂力,吴万义,匡应龙.水稻品种绵香576产量结构分析及其高产栽培技术[J].种子,2010,12(29)∶108~109.

猜你喜欢

通径粒数结实率
抽吸参数对电加热卷烟气溶胶粒数和粒径的影响
利用Ln位点进行分子设计提高大豆单荚粒数
牡丹江市气象因子与PM2.5浓度影响通径分析
小麦穗顶部和基部小穗结实粒数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杂交晚粳稻通优粳1号产量及构成因子分析
曲径通幽处——个圆锥曲线结论的再证明
籼稻两用核不育系异交结实率与花器官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通高考 径自来
不同栽培措施对两种枣结实的影响
七个水稻粳型不育系的柱头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