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革命战争中军事技术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运用
2013-10-20翟清华
翟清华
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军事技术和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两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军事技术是运用于军事领域的一切科学技术的统称,它具体体现为武器、装备、器材和设施,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是影响战斗力和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所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战略战术。历史证明,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有赖于军事技术的不断提高,有赖于灵活机动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有赖于军事技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完美结合。
一、高度重视军事技术对战争的基础作用,把运用和发展军事技术摆在军队建设重要地位
军事技术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个军队是否有战斗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是战争的重要制胜手段,也是影响军人心理的重要因素。恩格斯说:“军队的全部组织和作战方式以及与之有关的胜负,取决于物质的即经济的条件:取决于人和武器这两种材料,也就是取决于居民的质与量和取决于技术。”[1]210人民军队诞生以后,十分重视军事技术的运用和发展,一直孜孜不倦地追求军事技术的发展,把构建和发展能与强敌抗衡的军事技术作为方向和目标,作为战胜敌人不可缺少的基本因素和重要条件,并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行动中。
人民军队建立之初,毛泽东就指出:“巩固红军使红军成为铁军的工作,与政治工作同等重要而为现时红军所迫切需要的,就是军事技术的提高。这一任务的解决,在战争规模日益扩大,在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军队日益采用新的军事技术面前,对于我们是绝顶重要的。”[2]380毛泽东还多次强调,要争取迅速改变红军的技术条件,对于改变技术条件的消极态度是不对的。
抗日战争爆发后不久,针对侵华日军先进的军事技术,毛泽东指出:“敌以不及我数之兵力而能节节深入者,除了我之政治原因外,我之技术落后是主要原因。针对着敌之长处与我之短处,全民族的第五个任务,在于提高军事技术,增加飞机大炮战车等之数量与使用人材,为着实行反攻而准备实力。为此目的,一方面须就现有的及可能继续增加的制造能力从部分制造与修理开始,认真从事这个工作。另一方面,多方设法从外国输入新式武器,用以逐渐改善军队的装备,创立真正现代化的机械兵团。”[3]610毛泽东要求八路军要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强调:“八路军有无缺点呢?不但有,而且多。首先是装备技术不如敌人,也不如某些友军,这是八路军的基本缺点,也是中国军队的一般缺点。因此,如何加强技术装备以便战胜敌人,成为八路军在抗战新阶段中的严重任务。”[4]445解放战争刚刚开始,毛泽东就强调指出:“兵要精,武器要好,如果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敌人就不会被我们打倒。”[5]1360将武器技术作为打倒敌人的重要条件。
来自战场的缴获一直是人民解放军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武器装备的主要来源,是人民军队军事技术发展的物质基础。毛泽东说:“我们建立军事工业,须使之不助长依赖性。我们的基本方针是依赖帝国主义和国内敌人的军事工业。伦敦和汉阳的兵工厂,我们是有权利的,并且经过敌人的运输队送来。这是真理,并不是笑话。”[6]237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还把重视缴获作为人民军队十大军事原则之一:“以俘获敌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员,补充自己。我军人力物力的来源,主要在前线。”[5]1248人民军队总司令朱德对一些同志不重视缴获的行为提出严厉批评:“我们一些同志还没有注意到战利品是红军现时最大的补充,即是小块零件,即是子弹壳亦十分需要。”[7]135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人民军队的缴获是大量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以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为例,红军共缴获国民党军枪支4.7万余支,机枪300余挺,迫击炮79门,山炮5门,电台11部,还缴获了其它大量器材。①依据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编著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解放军出版社,1992年)一书中所列中央苏区第一、第二、第三次反“围剿”战果统计。
抗日战争八年时间,八路军、新四军缴获各种枪69万余支,各种炮1800余门。[8]533在四年的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共缴获榴弹炮、野炮、山炮、迫击炮等总计54430门,轻重机枪、冲锋枪319709挺,飞机189架、舰艇200艘,长短枪3161912支,坦克和装甲车1011辆,还缴获了大量的通信设备。[9]缴获作为发展我军武器装备的主要手段,这些武器装备极大地提升了人民解放军的军事技术水平。
在炮火硝烟的战争年代,人民解放军虽处于敌军威胁之下,但仍创造一切条件,坚持发展自己的兵工事业,缓解武器装备尤其是弹药的紧张。红军时期,在各革命根据地内,都创建了或简陋或完善的兵工厂、修械所和制弹厂。一般以子弹翻新、制造马尾手榴弹、修理枪械为主。其中最大的是中革军委兵工厂(又称官田兵工厂),前后生产4万支步枪(仿汉阳造)和40万发子弹,制造手雷、地雷,修理了大量的机枪、迫击炮等。[10]380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弥补武器装备的严重短缺,八路军、新四军各部队创办了很多兵工厂,仅新四军就有46个之多。[11]338在这些兵工厂中,较为著名的规模较大的有3个兵工厂,一是八路军总部兴办的黄崖洞兵工厂,二是晋绥军区兵工厂,三是新四军第四师兵工厂。各兵工厂生产了大量枪弹、炮弹、手榴弹、地雷。一些兵工厂自制少量步枪、掷弹筒、轻机枪等供应部队。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专门发出发展兵工生产,加强枪械、弹药的自给能力,以适应大规模战争需要的指示。各地大力开展兵工建设,先后创建了子弹厂、炮弹厂、手榴弹厂、造枪厂、修械厂,电信工厂等,还建设了为军工服务的机械、炼铁、炼钢、化工、无线电器材等小型工厂,开展了技术研究工作。到1949年6月,各解放区共有兵工厂160个,职工近10万人,为部队生产了大量弹药和一定数量的轻兵器、迫击炮、通信设备等,修理了大批军械装备。[12]400
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还常常组织根据地人民参与群众性制造武器装备活动,收集熬制硝药等作战物资。在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前,江西省苏维埃政府发出通告,要求各县、区设立兵工厂,赶制土枪、土炮和炸弹,把群众武装起来。红一方面军总前委也发出指示,号召各地召集有经验的木工、铁匠和硝匠等,赶制火药、梭标、树炮、长龙等。人民解放军还利用简陋的兵工设备和技术条件,在艰苦的环境下研制和仿制一些武器装备:他们土法上马,利用缴获的零部件,组装和改装通信设备;因陋就简,制造抛射炸药装置,弥补炮火的不足;工兵根据手拉雷原理,研制出拉火管等爆破器材,发明了可以防弹的土坦克,以及连炸、悬炸、飞炸等的爆破办法。人民群众的参与和兵工人员的努力,部分缓解了我军武器装备的紧张局面。与此同时,人民解放军在革命战争中还通过采购、配发、接受援助与捐助等多种途径和多种方式,获得了少量的武器装备,成为人民解放军军事技术的有益补充。
在长期的中国革命战争中,通过不懈的努力,人民军队的军事技术得到了发展,武器装备有了明显改善,奠定了进行革命战争的物质基础。但敌优我劣、敌强我弱的形势没有改变。新中国成立以来,尽管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努力,下大力气推进军事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但由于历史等原因,我们仍然没有达到发达国家的军事技术水平,在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而这个形势将不会在短期内实现质的飞跃,这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而且是必须承认的现实。
二、充分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
革命战争年代,战争总的形势是敌优我劣,敌强我弱,这是无法回避的事实。技术决定战术,剑不如人,剑法要高于人。面对强敌,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足现有武器装备,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血与火的实践中,充分依靠人民群众,采取军民结合,主力兵团与群众武装相结合,内线和外线相结合的方式,创造出了一整套以人民战争为基础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就是诱敌深入、慎重初战、集中兵力、运动战、速决战、歼灭战等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作为战争指导规律的战略战术,就是大海中的游泳术。”[13]478历史证明,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弥补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的不足,最大限度地减少敌人军事技术的优势,进而达到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战略目的。
诱敌深入,粉碎强敌进攻。诱敌深入,是人民军队实行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主要手段。中国革命战争时期,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强大的敌军拥有战略上进攻的主动权,处于劣势的人民解放军在战略上则处于防御地位。在强敌的进攻面前,为保存军力,待机破敌,避开与强敌在不利条件下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军经过有计划的撤退,诱敌深入根据地内。这一方面充分利用根据地的各种有利条件,造成敌人的失误或弱点的暴露;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兵力的集中。人民解放军不失时机地发起反攻,与敌遂行战略决战,歼敌一部或大部,打破敌人进攻,从战略被动中争取主动,迫敌转入战略守势。人民战争的这一战略战术,充分体现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央红军三次反“围剿”作战,是这一战法的经典战例。红军以不足4万人的兵力,在9个月的时间里,相继粉碎了10万、20万、30万国民党军的进攻。解放战争第一年,人民解放军也是采取这一战略方针,以放弃47座城市的代价,取得了歼敌112万的重大胜利,粉碎了敌人的全面进攻,基本挫败了其对山东、陕北的重点进攻,使战局发生了有利于人民解放军的重大变化。
集中优势兵力,造成局部以多胜少之势。集中优势兵力是人民解放军克敌制胜的主要手段。敌强我弱的现实,决定了人民解放军战略上的劣势。但战略上的劣势可以转变为战役战斗上的优势,首先而主要的一点,就是集中兵力于一个作战方向,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先打弱敌和分散、孤立之敌,后打集中和强大之敌。国内战争时先打杂牌军,后打蒋系军队;抗日战争时,一般先打伪军,后打日军。集中兵力,不仅是人力的集中,同时要兵器的集中。每战要集中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的兵力,变全局的劣势为局部的绝对优势,变武器装备的劣势为相对的局部优势,务求必克,尔后转移兵力,以优势兵力逐次歼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能“从战略防御中争取胜利,基本上是靠了集中兵力一着”[6]224。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战役,我军集中五倍于敌的兵力,全歼美械装备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整编第74师3.2万人,击毙师长张灵甫。淮海战役中,人民解放军的总兵力60万,国民党总兵力是80万,60万对80万。人民解放军以蛇吞象,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分割歼敌,先后歼灭国民党军黄百韬、黄维和杜聿明集团,以少胜多,以劣胜优,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成为中外战争史上的奇观。
实行运动战,调动敌人,以寻机歼敌,这是人民解放军的基本战法。在中国革命战争中,在敌人火力兵力等均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很少打以阵地战等样式的“正规战”。“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的,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5]1247,避敌锋芒,在运动中寻求战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走”是为了更好地打:调动敌人,诱使它离开巩固的阵地,分离其邻近的密接之敌,变猥集之敌为分散之敌,限制其优势火力、兵力的发挥;疲惫敌人,使其由强变弱;适时抓住战机,各个歼灭敌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在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次反“围剿”的斗争中,弱小的红军在周恩来、朱德的指挥下,实施佯动,迷惑调动国民党重兵,并乘敌运动或立足未稳之机,发起黄陂战斗和草台岗战斗,歼灭蒋介石嫡系部队3个师,俘敌1万人,粉碎了敌人的第四次“围剿”。当然,运动战也不是人民解放军唯一的作战模式,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根据不同的作战对象和特点,人民解放军灵活机动地实行不同的战略战术。如红军初创时期实行游击战,“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实行山地游击战。解放战争后期进行的阵地战、攻坚战。这些都是人民解放军运用的卓有成效的战略战术。
实行战役战斗的速决战,以达成战略上的持久作战。从革命战争年代人民军队的对手看,无论是国内战争中的国民党军,还是民族战争中的日本侵略者,它们的共同特点是比人民解放军力量雄厚得多,这决定了人民解放军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战略上的持久战,但在战役战斗上必须坚持速决战。原因有三:一是人民解放军的武器弹药来源困难;二是敌军部队数量多,人民解放军总的兵力少,需要连续作战;三是敌军所用的策略基本是多路进攻、分路合击的“扫荡”,部队密集。人民解放军择敌一路歼灭时,如不能速决,其余敌各部就会很快扑来,寻求决战,造成我军的被动。战略上的持久和战役战斗的速决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战役战斗的速决支持着战略上的持久,战略的持久作战要求战役战斗上的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力争缩短作战时间。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基本上实行的都是速决战。抗日战争时期的平型关战役,八路军用了6个小时,歼敌1000余人,这是八路军出师抗战后的第一次大捷,也是抗战全面爆发后中国军队对日作战的第一次重大胜利,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解放战争初期,西北我军面对强敌,速战速决,青化砭、羊马河、蟠龙三战三捷,取得了歼敌1.4万余人的重大胜利,粉碎了敌人消灭我首脑机关的企图,稳定了陕北战局,鼓舞了全国军民的斗志。
实行歼灭战,逐步改变敌我力量对比。歼灭战是人民解放军一以贯之的根本指导思想。“击溃战,对于雄厚之敌不是基本上决定胜负的东西。歼灭战,则对任何敌人都立即起了重大影响。对于人,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6]237。当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实行歼灭战,还有一个特殊的原因,就是人民解放军的武器装备和弹药供给主要依赖于战场缴获,只有歼灭敌人,才能将俘获的人员和武器装备用来补充自己。所以人民解放军在作战中一般地实行歼灭战,务求全歼,不使漏网。从土地革命战争开始,人民解放军一战歼敌规模由最初的数百人,发展到解放战争时期辽沈、平津、淮海战役的几十万人。
以诱敌深入等为主要内容的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是人民解放军从敌情我情出发,依据中国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而探索和总结的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克敌制胜的有效法则。有什么武器打什么仗。人民解放军从实际出发,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有效发挥现有武器装备的作用,逐渐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变劣势为优势,最终赢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
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军事技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完美结合
战争是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综合较量。单一的军事技术,单一的战略战术,都不能达到战争的目的。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军事技术,即现有的武器装备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完美结合,才能赢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指出,“革新军制离不开现代化,把技术条件增强起来,没有这一点,是不能把敌人赶过鸭绿江的。军队的使用需要进步的灵活的战略战术,没有这一点,也是不能胜利的。然而军队的基础在士兵,没有进步的政治精神贯注于军队之中,没有进步的政治工作去执行这种贯注,就不能达到真正的官长和士兵的一致,就不能激发官兵最大限度的抗战热忱,一切技术和战术就不能得着最好的基础去发挥它们应有的效力。”[13]511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武器装备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取决于能否激发官兵的战斗热情。人民解放军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虽然在武器装备上一直处于劣势,但形成了“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14]1039的战斗精神,保证了人民解放军武器装备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实现了人与武器的最佳结合,弥补了我军武器装备的不足,在战争中愈战愈强。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同时也就能够充分运用和发挥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使战略战术发挥最大效能由可能性变成现实性,从而也就能够实现军事技术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完美结合。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红军依靠缴获的枪炮,依靠落后简陋的单响枪、老套筒,甚至冷兵器时代的大刀长矛,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一次次大规模“围剿”,打破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把战略退却转化为向抗日前线的胜利进军。八路军、新四军依靠汉阳造和手榴弹,取得了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等战役战斗的胜利,在敌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游击战,抗击了60%以上的日本侵略者和90%以上的伪军,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解放战争时期的人民解放军依靠“小米加步枪”,打败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取得了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后的抗美援朝战争更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空军和海军,也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机械化和摩托化陆军部队。即使如此,中国人民志愿军不畏强暴,英勇战斗,以机枪和步枪打敌人的飞机,用炸药包和集束手榴弹炸毁敌人的坦克。中国人民志愿军以“勇敢加技术”,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军事技术与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完美结合,是人民军队立足现有武器装备、以劣胜优的基本条件。在长期的革命战争中,随着军事技术的进步,人民解放军逐步建立了炮兵、工兵、通信兵、骑兵,它们成为实现人民战争战术的重要保障。炮兵在战役战斗中压制敌人火力、打击集群之敌,摧毁敌人堡垒,极大地配合了部队的行动。工兵部队遇河架桥,逢山开路,当部队进攻敌人防守坚固的城镇时,他们挖地道,埋炸药,炸开城墙。通信部队更是人民军队的千里眼顺风耳,侦听、破译,准确获取敌人情况,了解敌人作战计划。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时,红军能够在半个月内横扫700里,连打五个胜仗,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几乎每一仗敌人的命令我们都很清楚。我们根据敌人的电报打仗,很主动。”[15]60解放战争胜利后,人民解放军装备条件大为改善,开始拥有较多的机械化的装备和设备。毛泽东明确指出:“今天我们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够掌握和驾驭技术的人,并使我们的技术能够得到不断的改善和进步。”[16]351
上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新军事革命的推进,各国军队的武器装备得到了很大发展,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初步实现信息化,站在了当今军事技术的制高点上。我们必须更加重视信息化武器装备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加快研制自己的“撒手锏”武器,并立足现有武器装备,研究并创造出在非对称作战中克敌制胜的办法;同时坚信,信息化武器装备不能决定一切,虽然我们的武器装备仍然处于劣势,但随着我军武器装备的发展,人民解放军信息化作战的能力也将进一步增强。对于侵略者,我们有战而胜之的充分思想准备。
纵观中国革命战争史,就是一部军事技术和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结合史,就是一部以劣势装备战胜优势装备之敌的胜利史。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表明,只要能够立足现有装备,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运用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发扬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就能够克敌制胜。今天,我们仍要继续发扬这一光荣传统,在尽可能改善和发展现代化武器装备的前提下,树立起以现有装备打赢信息化战争的信心。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G].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
[5]毛泽东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军事文选[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7﹒
[8]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9]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第3卷,附件三:战绩统计表(三):全国解放战争四年战绩综合统计[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87﹒
[10]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编审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史[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2﹒
[11]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12]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编写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第3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5]冯文彬﹒我军无线电通信的创建[G]∥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通信兵回忆史料:第1册﹒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5﹒
[16]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