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难以磨灭的记忆
——北京市纪念援外医疗工作50周年座谈会侧记
2013-10-20赵一帆
北京市卫生局纪念援外医疗工作50周年座谈会参会人员合影 本刊记者 赵一帆/摄
2013年是中国医疗队援助非洲国家50周年,为了感谢援外医务工作者所做的贡献,北京市卫生局、北京市医药卫生文化协会于2013年7月15日在新大都饭店二楼松声厅共同组织召开纪念援外医疗工作50周年座谈会。国家卫生计生委、北京市卫生局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应邀参会的还有历届北京市援助非洲医疗队派员单位领导和医疗队队员。
座谈会定于14时召开,但参会人员早早地便陆续到达。北京市卫生局国际合作处处长鲍华在门口热情地迎接医疗队队员们。这些医疗队员都是曾经奔赴非洲工作的英雄,回国后坚守在各自的医疗岗位上,已经很久没有见面,久别重逢也不禁感叹彼此都有很大的变化,会场上到处可见亲切交谈的新老队员。
随后,座谈会在北京市卫生局领导张建枢的主持下召开,鲍华代表北京市卫生局对援外医疗工作进行回顾,梳理了北京市卫生局向非洲国家派遣医疗队的历史。在她的PPT中展示了当年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的珍贵照片,使与会者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医疗队援非工作的历史意义,也增加了医疗队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座谈交流中,援非医疗队的历届队员们感慨万千。他们有的风华正茂,有的却已经两鬓斑白,但是在谈起参加医疗队赴非援助的岁月时,无一不对当时的经历记忆犹新。当第八批医疗队成员张洪林讲到当年几内亚军事政变中,几方军官对中国医疗队礼遇有加的时候,在场人都为医疗队的广泛影响而发出感叹;当北京天坛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曲梅在讲述自己先后三次作为医疗队成员赴非时,大家不禁对这个柔弱的女性感到敬佩;当第二十批援非医疗队队长李耘向大家讲述自己的队员在完成两年任务回国后,家里的幼子会说话了但是却不会叫“爸爸”的时候,与会的很多同志暗暗地流下了眼泪。
会场上有一批医疗队员特别引人注目,他们身穿同样的深绿衬衫,胸前配有鲜红的国旗标志,他们坐在会场中整齐划一,俨然体现了这支队伍的团结和干练,这就是中国第二十三批援非医疗队部分队员,也是目前正在执行援外工作的队伍。这11名队员在非援助一年期满,正在国内休轮休的假期。此次会议既是中国援非50周年纪念座谈会,也是第二十三批医疗队的述职休整座谈会。第二十三批医疗队队长、北京安贞医院副院长孔晴宇在会上介绍了他们在几内亚的工作情况和队员的生活情况。工作上协调配合,生活上团结互助,孔队长言语间充满了对自己团队的自豪之情。在队员述职过程中,当一个人做完报告,孔队长经常忍不住要为他做补充,他总是说:“我们这些队员都太低调,他们的报告并没有将他们突出的工作成绩表现出来,他们谦虚不愿意说,我来替他们说。” 但是孔晴宇也一样掩藏了自己的故事。在会后的采访中,当被问到离家赴非的一年里有没有觉得亏欠家里人时,这个决策果断的男人竟然控制不住地眼泪夺眶而出。他率队援非工作一年,家里的两位老人相继去世。提到无法参加岳父追悼会的事,孔队长愧疚得几乎泣不成声。
这些队员在非洲最放心不下的就是远在祖国的家人。作为这支医疗队的派员单位,北京安贞医院的领导在队员们离家期间时常关心他们的家庭,探望子女、照顾病重的父母,很多队员都是回国后才得知家里曾经发生了变故,以及单位领导所给予的帮助。座谈会上,医疗队员们纷纷借此机会真诚地表达着自己的感谢之情。
此次座谈会还有一位特殊的领导出席。他既是北京医药文化协会会长,负责组织此次活动,又是当年北京市卫生局负责外事工作的主要领导——史炳忠。史炳忠会长曾于1999年赴几内亚慰问第十六批医疗队,他还清楚地记得当年医疗队生活条件的艰辛,并且对医疗队不惧艰险不怕困难的精神表示由衷赞叹。座谈会上,他说:“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应该包括文化,包括政治价值观,包括外交政策。我们援非医疗队在非的医疗服务代表了国家的形象,体现了我国的外交政策。”史炳忠会长还和当年援几内亚的第十六批医疗队员亲切合影,其他医疗队员也纷纷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