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冈石窟忍冬纹导入大同城市VI的方式*

2013-10-19张军ZHANGJun

设计艺术研究 2013年1期
关键词:云冈石窟纹饰空间

张军 ZHANG Jun

山西大同大学,山西大同037009(Shanxi Datong University,037009 Datong,Shanxi)

城市VI的设计与导入是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手段。美国学者H.L,Garnham在《维护场所精神——城市特色的保护过程》一书中认为,鲜明的特色与强烈的地方感受取决于建筑风格、气候、独特的自然环境、记忆与隐喻、地方材料的使用、记忆、重要建筑和桥梁选址的敏感性(Sensitivity)、文化差异与历史、人的价值观、高质量的公共环境、日常性和季节性的全城活动等方面[1]。中国塞外佛都山西大同具有独特的气候特征和自然风貌,一轴双城的保护与发展模式正在形成鲜明的城市建筑和场域特征,生命之城的旺火仪式与规模宏大的彩灯盛会都是城市视觉识别的重要构成要素。作为大同本土文化元素的云冈石窟忍冬纹,在历史文明的积淀中蕴含了丰富的意义和象征精神,它与大同城市的环境气候、历史人文及现代空间的塑造具有天然的联系。它的有效运用,是提升大同城市VI表现力与审美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立体装饰贯通大同的景观空间

1.忍冬纹的流动之美可以整合“碎片”空间

大同城市正经历着涅槃式的巨变,城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碎片”型空间。伴随着“碎片”的出现,清理碎片、缝合城市空间始终是空间发展中的一种带有自组织规律的空间发展现象[2]。气质单纯的云冈石窟忍冬纹富涵流动之美与生长之态,是整合空间“碎片”的理想元素。运用云冈石窟忍冬纹及其变化的图形,对城市路网、蓝网(城市水系)、绿网(绿地公园系统)、古迹文化网施行有机贯穿,有利于实现一轴双城“美美与共”的城市建设理想。具体应用时,可以针对不同空间对象实施不同的艺术表现方式。

在路网中,根据大同城市VI的规范,可以将云冈石窟忍冬纹变化而来的辅助形应用到地面与路桥栏杆等处,彰显历史古都的文化气息。这些在大同城建中已有应用,如兴云桥护栏石材浮雕——忍冬套圭纹饰(见图1),以高贵富态的纹饰舒展在华美的大理石上,映带了桥下的皇家御河,以雍容典雅的气度连接着古城和新城,赋予飞架东西的兴云桥一派生机;东城内侧带状草坪护栏铁艺——三叶忍冬的镂空纹饰(见图2),在光影的映射中更富有动感和活力,在高高的古城墙与低低的马路间塑造出半隔断的空间;华严寺广场喷泉的池底——铜质忍冬纹边饰(见图3),以曲线的特征勾勒在团莲的周围,铜质的光泽明晦闪烁,是佛家教义的形式典范。古城中,以四牌楼为中心的“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绵绵巷”的密密街坊,是忍冬纹及其变化纹饰广阔的运用空间,以四牌楼为核心表现区延伸的忍冬图案,结合城市VI的应用物料,设计路牌、门牌、墙体,在公共艺术、古建与商业空间之中左右逢源。

图1 兴云桥护栏石材浮雕的忍冬套圭纹饰

图2 东城内侧带状草坪护栏的铁艺忍东纹饰

图3 华严寺广场喷泉的池底铜质忍冬纹边饰

在蓝网与绿网中,依傍古城护城河、御河、十里河和文瀛湖,充分利用忍冬纹及其变化的图形积极组织空间,塑造空间。忍冬纹的形态特征与镂空技法结合,通过借景,收集无限景物于有限空间之中。所借之景,近可为厚重的城墙、古朴的土城、庄严的寺庙、灵秀的碧水;远可为采凉山的聚秀峰、方圆3.28km2的巍巍古城、集世界级设计大师建筑作品为一炉的新城。人工与自然相融相生,现代与传统遥相呼应。游古城,新城风貌如隔墙之区;逛新城,古都形象历历在目;所借之景,可以间接取势,利用镜面反射形成的视错觉拓展空间。水面的利用是常用的间接借景方式,如已经建成的东城墙护城河:沿护城河巡游,在绿树掩映的城墙公园边,倒映在河中的防御型城墙,愈加映衬出古城雄踞一方的王者霸气。在水面借景中渗透忍冬纹饰的是锦上添花的尝试,可以通过水底、水形、水岸等不同的空间位置,恰当引入忍冬纹饰。护城河岸雕刻的石材忍冬纹一半掩映在水中,一半显露于水面(见图4)。粗犷的石材在柔波中折射成水面的图案,环环相扣的纹饰在岸边流动成生长的姿态,并反射在镜面似的河水中,给环游护城河的游船上的观光客们营造出无限的意境。护城河桥栏杆的镂空,远借河水、城墙之景,给古朴厚重的历史输入了灵动的血液。

图4 借景与繁复

古迹文化是大同城市建设的核心,从城市东北的白登山到城西的武州山,从华严寺、善化寺到悬空寺,形成了一个从古城到风景区的古迹文化网。遍布城市的龙壁是这个网中的闪亮明珠。由点到线、由线及面的空间环境中,云冈石窟忍冬纹及其现代语言体系的运用能强化空间的文脉传承,对于塑造城市视觉个性、共享城市历史文化的意义重大。

忍冬纹饰空间整合功用的发挥,主要是利用城市VI辅助形的表现功用。作为辅助形的忍冬纹具有独立的表现功能:利用纹样本体的造物样式,形成忍冬纹饰的物态化形象,纹样本体就是空间的围护物和隔断。因此,要对其体量感和质量感做相当考究的细分,或崇高得叹为观止,或优美得双手可掬,或粗犷得如边塞土城的沧桑,或细腻得如煤矸石雕的柔和。

2.忍冬纹的程式化繁复铺张着城市意象

当空间以展示属性构成城市大容器时,城市视觉形象的设计与传播就融汇其中了。在空间概念中,“有形”的围护物和“无形”的空间相互依存、相得益彰。忍冬纹在围护物的设计中具有得天独厚的功用。在古城空间中,忍冬纹饰的质感与古城厚重的气质相呼应,采用粗犷的石材质地,应用在花带护栏、护城河岸隔离墙、大空间隔断等围护物上。如东城墙环城公园条凳的再设计(见图5),以富有云冈石窟气质的忍冬纹饰排布在条凳四围,并以镂空的形式,结合玻璃等透明材质,利用现代科技,制作成地灯或音箱,将现代灵动气质与古都厚重质感相透叠,用光与声的复合营造深厚的城市意象。造型上,可以随纹样外形塑造隔断外轮廓,也可以用镶嵌的手法把忍冬纹“装裱”到具有自身造型特征的隔断墙中。体量上,以厚重粗犷的表征统一物象,单纯的忍冬纹饰贯穿其中,给观者“静穆的伟大”的审美体验。在特定的空间中,可以使用动态陈列的方式,在点、线、面、色和光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利用现代声像技术、摄影技术、计算机技术和模拟仿真技术等,在展示现场创造一个更为逼真的场景[3],营造忍冬纹“生命之树”的生长姿态和生命活力,使观众完全置身于一个更为真实的虚拟空间之中,仿佛成就了一个跨越时空的“时光隧道”。

图5 忍冬纹坐凳

在新区,空间展示体现灵动、现代的风格。在忍冬纹饰延续古城单纯静穆之美的基础上,造型更加追求图形式的巧妙,利用视错觉设计纹样本体,充分体现VI辅助形的装饰渲染功能。采用现代科技中高反光、高折射的材料与玻璃幕墙混搭,层层递进,无限重复,极力夸张忍冬纹饰的视觉感染力度,打造光彩照人的艺术氛围。

忍冬纹饰强化大同城市意象空间的过程,就是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文化认知过程[4]。要塑造别具一格的城市形象,必须对城市意象要素进行创造性的开发设计。在这些设计中,作为本土文化认知元素的忍冬纹,主要以图案装饰的方式,与意象要素相结合,借意象要素中的诸多物化形态表情达意。

二、 质量感受凸显大同的导视系统

“物之坚者莫若石,石之大者莫若山”[5]。云冈石窟以武州山为雕琢对象,在武州山南麓断崖的水平层砂质石岩上因材施艺而成。云冈石窟具有“全石”的美学特征,即洞窟内物象的雕凿全系纯石质、纯石雕。整个石窟全石一体,浑然天成[6]。云冈石窟忍冬纹饰渗透在这样的背景中,天然具有云冈美学特征。在大同市创建特色城市的进程中,撷取粗犷坚实的云冈忍冬纹饰运用于城市导视系统,并加以适合城市环境的再设计,是延续城市文脉的重要手段,也是雕塑之都城市VI设计的重要内容。

石材对于风吹日晒雨淋的耐受力强,基本不需要过多的维护费用。随着时间的流逝,风吹日晒雨淋的自然塑造,印记出材料本身的沧桑质感。体量上,重在尺度的考量。宏观上的尺度是指导视系统中对于城市空间整体的关注,微观上的尺度是要考虑使用者的舒适度以及信息传达的有效性等[7]。石材的巨大体量与沧桑肌理,适合运用于大幅指示牌和稳固的基座、较大的空间,起到震撼的心理效应与回味历史的效果。而在相对较小的空间中,小体量的忍冬纹造型集观赏与实用于一体,供游人休憩与把玩。石材的形态与忍冬纹饰的结合要考虑目标受众的视觉体验效果,这包括观众的审美体验和导视符号的可读性。人眼的视野、目标受众的年龄、性别、行为状态等均是要认真考虑的因素。通过石材导视物料尺度的控制,使城市空间结构更加清晰,使城市空间更加赏心悦目,使城市生活更加舒适便利。如东城墙环城公园内的标牌设计(见图6),以两种石材的组合,形成了粗犷与光滑、质朴与高贵的对比;忍冬纹饰的流畅曲线拔地而起,与标明环境名称的文字相互衬托,文字所在的位置与标牌的尺度都是根据目标受众与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图6 导视牌再设计

城市导视系统由交通、商业、文化旅游及公共空间等多个子系统构成,涉及内容繁多,物料千变万化,如果通过制定统一的VI手册,难免挂一漏万,且会限制创意的推陈出新。而目前合适的做法是:通过动态化的导视系统实现VI整体基调的统一[8]。云冈石窟忍冬纹的程式化样式与质量感受是动态化应用的基础:在单纯的纹样和粗犷的石材基础上,随环境变化撷取相关单元纹样,加以艺术化的解构和重构,与环境中的材质相糅合;也可以因材施艺,根据时空、目标对象的变化产生单位纹样的重新组合,在增强VI环境适应性的同时,以动态形式演绎城市历史,实现单纯而不单调的城市VI观感。

三、色彩特征点睛大同的古都气象

城市在一问世的时候就拥有了自己的性格,甚至包括面容与气质……那些足以代表城市气质与趣味的色彩关系与主要色相,是城市变化与发展的晴雨表,更是其精神面貌的重要表征[9]。在大同城市VI建构的过程中,借鉴云冈石窟忍冬纹饰的色彩类型,使其符合大同之城的城市性格,符合大同之族的历史文脉,符合大同之民的审美趣味。

国际流行色协会发布的1992年春、夏季流行色彩,其主色调用中国人易于理解的景物,被概括为“云冈石窟”、“亚运火炬”、“夏夜月色”和“天山草原”4个系列。依此,中国10个纺织业发达的省(市)选送了5大类面料232个品种,服装200个系列,参加在上海举办的“国际流行色衣着、面料应用展销评比会”。经17名国内外流行色专家评选,“云冈石窟”获得金奖。大同云冈石窟,经历了悠久岁月的自然风化,在不同季节的光照下,显示出以绿灰、米灰、黄绿、米咖等以含灰色素为主色调的色彩,洋溢着浓郁的中国文化气息,散发出原始和自然柔美的韵味[10]。遍布云冈石窟的忍冬纹,以砂质石岩的肌理表达了朴素的色彩语言,是历史文化古都的重要视觉元素,对于大同古城的色彩调和与对比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实践证实,凡是与接受者产生共鸣的色彩搭配,接受者才认为是美的,是调和的[11]。在大同古城和新城中,忍冬纹饰的色彩要根据不同环境作出适应性变化。所谓色彩的接受者,首先应该是指大同的市民们。在塞北苦寒的特殊自然环境中,绿色成为人们最喜爱的颜色之一。在大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生态绿化工程成为亮点,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3.42%。根据色彩搭配原理,对于高纯度的绿色植物景观色块与传统建筑的红色墙体、廊柱,使用低纯度的“云冈石窟”色系渲染忍冬纹装饰,形成绿灰与寺院红墙的互补,米灰、黄绿、米咖与绿化色块的互补,从而形成了满足人们视觉心理的互补色调和。

古城深灰色的基调与明度稍亮的物态化忍冬纹饰缀饰相和谐,或塞上佛都,或边塞重镇,或北魏平城,一个个历史记忆推举出文化的烙印,引导着情感的回归。新区是现时代文化的产物,是现代科技与艺术共生的文明。新区的忍冬纹饰更是凸显了高科技材料本身的肌理、光泽与色彩倾向,只有这样,才能与生活在现代城市中的人们产生共鸣,才能与科技文明的色彩相调和。

四、结论

在大同城市VI的建构中,云冈石窟忍冬纹饰的视觉语言表达是其本土文化认知的理想视点之一。在景观空间的塑造中,发挥忍冬纹饰空间整合的功能,强化其城市VI辅助图形的跨界表现力,利用纹样本体的造物样式,形成空间的围护物和隔断;借助云冈石窟忍冬纹饰的装饰功能,利用其繁缛的程式化手法描述城市意象空间。同时,云冈石窟忍冬纹饰的质量感在城市导视系统中的应用,及其天然具有的云冈色调对于大同城市色彩性格的表现,均有待于更加深入的挖掘和利用。

[1]张松. 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35.

[2]金俊.理想景观:城市景观空间的系统建构与整合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111.

[3]黄建成.空间展示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2.

[4]张鸿雁.城市意象要素的本土化文化认知 ——城市问题[J].2004(5):6-22.

[5]大金西京武州重修大石窟寺碑[Z].

[6]王建舜.云冈石窟艺术审美论[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18.

[7]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研究所.城市导视系统设计[J]. 城市发展研究,2004(1):65-66.

[8]彭刚.VI设计新趋向[J]. 装饰,2004(12):80.

[9]陈少明.从城市起源看城市色彩性格的形成[J].美术研究,2012 (2):101.

[10]姚宾.名城大同[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1:200.

[11]赵国志,孙明.色彩设计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208.

猜你喜欢

云冈石窟纹饰空间
纹饰艺术在石材装饰中的应用
蜡染的纹饰探讨
空间是什么?
雕漆纹饰的修复
创享空间
敦煌莫高窟第285窟龛楣纹饰研究
云冈石窟的文物数字化探索与实践
去云冈石窟看浮雕
云冈石窟中的交脚造像
QQ空间那点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