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按摩对胸外科卧床患者便秘的影响
2013-10-19北京市昌平区医院102200马冬梅
北京市昌平区医院(102200)马冬梅
便秘主要是指粪便的干结、排便的困难或不尽感以及排便次数减少等[1]。便秘是胸外科卧床患者常见的主诉,其发病率随卧床时间增长而增加,发病原因多与患者创伤后的疼痛、卧床、排便形态、饮食结构和运动量减少等因素有关,便秘会给患者的生活和疾病康复带来不利影响。我院对胸外科卧床便秘患者实施运动按摩干预措施,取得了满意效果。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12年1月~2012年11月在胸外科住院患者80例,临床诊断均为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患者年龄35~65岁(平均41.1±2.3岁),其中男性49例,女性31例。将80例患者按照入院单双日日期分为两组:观察组37例,对照组43例。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附表 两组便秘发生率和灌肠率比较
1.2 方法 对照组按胸外科护理常规进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运动按摩疗法进行早期护理干预。
1.2.1 运动按摩疗法 ①呼吸肌及盆底肌群锻炼,每天平卧时,进行腹式呼吸运动,即吸气时鼓腹并放松肛门、会阴;呼气时收腹并缩紧肛门、会阴,气呼尽略加停顿再呼吸,如此反复6~8次。②腹部按摩: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嘱患者自然放松,用手的大小鱼际肌在患者脐周10cm范围内沿顺时针方向环形按摩,手指施加力量以轻推、揉捏为主,速度较轻慢,每次10~15min,每日睡前与清晨空腹时各1次,也可便前20min或餐后2h进行以增加小肠及大肠推进性节奏收缩,减少肠道水分的重吸收,使粪便软化排出。③脚底按摩:每晚睡前用热水(39~42℃)足浴,联合足底按摩泡足30min,指导家属用拇指指腹按摩足底中下部即结肠反射区,刺激肠蠕动。
1.2.2 观察指标 经过2周运动按摩后观察两组发生便秘的次数。便秘的诊断标准:正常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3d少于1次),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2],有上述症状者考虑为便秘。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录入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结果提示干预前观察组和对照组均P>0.05,没有统计学差异。2周后两组便秘发生率及灌肠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
3 讨论
骨折患者由于卧床时间较长,体位变化受限,活动减少且饮食结构改变,导致肠平滑肌、膈肌、腹壁肌、盆底肌群的肌张力下降,胃肠蠕动变慢,粪便在肠道内聚集时间较长使水分过度吸收,引起大便干结,加上骨折引起的疼痛、焦虑等应激反应,使交感神经兴奋,患者容易产生便秘[3]。环境和排便方式、习惯的改变,体位活动受限,经常会有意识的控制便意,使直肠对排便的刺激降低,粪便长时间停留在肠道内,均会造成排便困难、引起便秘。对于卧床患者除进行必要的一般常规护理,帮助患者解除入院后产生的紧张、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外,早期进行运动按摩疗法可有效减少便秘的发生率。通过按摩脚底穴位及脐周按摩,直接增加胃肠蠕动,促进穴位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调节免疫功能。通过呼吸肌及盆底肌群锻炼,提高与排便有关的整个肌肉群的收缩能力,有助于排便。
研究结果提示运动按摩对胸外科卧床病人产生的便秘有一定的缓解作用。观察组患者便秘发生率为24.3%,远低于对照组(3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发生便秘时,粪便在肠道内产生大量对人体有害的毒素,被机体吸收后可导致头晕、头痛、失眠等症状,影响患者疾病的康复。我科采取运动按摩疗法进行干预,有效降低便秘的发生率,对疾病的康复起到促进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