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居民参与民俗节庆日传统体育活动调查——以广西武鸣“三月三”为例
2013-10-19刘朝猛
刘朝猛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体育与健康教育系,广西 崇左 532200)
“全民健身”活动是在国家的领导下,通过有步骤地动员并组织不同地区人群广泛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健身活动,把终身运动的理念和实践贯穿到每个人的生活当中,从而为提高全体国民的身体素质和培养体育意识,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打下基础。1995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2001年国家体育总局又推出“以健康的体魄迈进21世纪”为主题的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计划,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开展了以农村全民健身运动开展为对象的“体育三下乡”活动,并把2004年定为“农村体育年”,充分体现了国家对于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视。
我国农村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61%以上,不仅在经济建设上是国家的难题,而且也是“全民健身”运动开展的过程中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体育基础设施不足、体育参与人口比例不足、体育意识不足三个方面。《节庆体育与农村社区活力》一文中说到,“农村人口如今已经拥有全国20.2%的体育设施。”[1],然而,相对于其人口总量来说,这个比例是远远不够的。另外,“据统计,我国城镇中有51.23%的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农村人口参加过体育活动者仅占28.97%,而农村人口远高于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61%。”[2]张永早等在山东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7.54%的农民认为体育锻炼是城里人的事,87.14%的农民认为劳动胜于体育锻炼,甚至有22.46%的农民认为求神拜佛就能有身体健康,家庭平安。”[3]
针对我国农村人口全民健身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出现了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比如:《乡村节庆体育与农村体育发展》一文中提到“节庆体育以其独特的民俗性、历史性、群众性、健身、经济、娱乐性深受乡民的喜爱,在农村体育中具有巨大的潜在优势,对于贫乏的农村体育资源,可以起到补充作用,是当今我国农村体育重要的组成部分。”[4]《论西部地区全民健身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一文中,作者则提到要通过发掘少数民族体育的传统文化内涵,利用其地域性、传承性、娱乐健身性来促进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等。
《湘鄂渝黔边区农村体育调查与分析》一文则指出本文要研究的方向:即“农村体育活动的开展要充分利用当地民俗节日多的特点,开展具有民间性、传统性和地方色彩的多种文体活动。”[5]这种传统文体活动的举行和传播依附于民俗节庆,我们称之为民俗体育。“民俗体育是在民俗活动中产生,依赖民俗节日发展,并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流传的与健身、娱乐、竞技、表演有关的活动形式。”[6]而且,相对与现代体育,民俗体育更贴近“一切体育为大众”(sport for all)。[7]为了探讨现代民俗节庆中开展民俗体育的现状及其对民众的影响,本人对2012年广西武鸣县“三月三”中民俗体育开展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
1 研究目的、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通过调查,了解2012年武鸣“三月三”活动中民俗体育的开展状况,根据民俗节庆中民俗体育的大众参与性,娱乐健身性,民俗文化性,体育投资小等特征,研究创建地域民俗文化品牌,对武鸣地区群众体育提供可利用资源的可行性进行分析。
1.2 研究对象
在2012年广西武鸣“三月三”活动中,民俗体育于3月29日集中举行。随机抽查了500名现场自由参加民俗体育活动的群众(表演者、参与者、观看者),对他们进行了问卷调查。
1.3 研究方法
1.3.1 问卷调查法
对参加武鸣2012年武鸣“三月三”活动的群众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发放了500份问卷,回收497份,回收率达到99%。其中有效问卷485份,有效率达到97%。
1.3.2 数理统计法
将调查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学处理,为进行定量分析提供技术指标。
1.3.3 逻辑分析法
在研究过程中采用演绎、归纳、综合分析等方法,推断出相应的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而科学的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根据广西武鸣县2012年“三月三”活动的相关报道我们了解到,在为期9天的歌圩活动中,主要的民俗体育活动都集中在29日,其民俗体育项目主要有:千人竹杠竞赛、抢花炮比赛、30人板鞋竞速比赛、投绣球比赛、集体花样跳绳比赛、“搬运粮食”接力赛、“赶猪”接力赛、滚铁环混合接力赛等等。针对这次调查的结果分析如下:
2.1 广西武鸣县2012年“三月三”民俗体育的知名度
2012年武鸣县“三月三”活动中民俗体育项目参与者,大部分是来自各个乡镇的农民,也有来自本地和附近的学生、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文教卫工作者、商业服务人员、自由职业/个体户、无固定职业。农民的人数比例占最多数,分析得知,传统节日是古人的“礼拜天”,它为乡民提供了一个集中、集体消遣娱乐的机会和空间。子曰:“百日之劳,一日之乐。”[8]因此,“三月三”不仅是所有广西人民的节日,也是广西所有农民朋友们农闲之余的消遣娱乐和体育休闲时间。据《乡村节庆体育与农村体育发展》一文调查表明,“节日是农民休闲的最佳时间,节日群聚和节日活动为农村文娱活动提供邀集的理由和展演的机会。”[4]
除此之外,在实地考察中还发现,在参与民俗体育的人群中,除了各个乡镇的农民外,人数最多的是学生。分析表明,除了3月29日这天是周末以外,也因为“三月三”是一个的中国传统节日,歌圩中的系列活动是各族文化的体现。在古壮话中,“圩”为市集之意,“歌圩”便是指民众因唱山歌而聚集形成的市集。每到歌圩之日,成千上万的群众就会自发聚集在一起,以歌传情、以歌会友,唱和竞日。武鸣歌圩自古盛行,境内的廖江两岸就曾存在着广西历史上最著名的壮族歌圩之一寥江歌圩。广西壮族自治区的群众,尤其是农民群众对于这个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
2.2 群众对广西武鸣县2012年“三月三”中民俗体育的认知度
2.2.1 群众参与民俗体育项目的情况
在此次调查中,2012年武鸣县“三月三”活动中民俗体育项目的参与人数有302人,占总人数的62.3%。如表1所示,参与频数最高的为跳竹竿41.7%,其次为抛绣球、板鞋、花样跳绳等。几乎所有的项目都有人参与,其中最受欢迎的是竹竿舞,分析表明,这个现象与民俗节庆中传统体育活动的特点有关:
表1 “三月三”中群众参与民俗体育的状况
1)民俗节庆中的民俗体育因为其举行的特定时间以及本身具有的民俗体育文化底蕴,和广泛的大众认知度,迎合了群众的娱乐健身的要求。
2)民俗体育对运动场地和运动器材要求简单,消费水平较低,从而使得群众参与积极性较高。比如:滚铁环所需的器材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圆形铁圈,跳竹竿所需要的是随处可见的竹竿等。
3)部分民俗体育操作方法简单,运动强度较低,老少皆宜,具有较好的大众参与性。竹竿舞参与频数达到41.7%,而抢花炮的参与频数仅仅为1.31%就是因为与抢花炮相比,竹竿舞的运动强度要低得多。
其次,民俗节庆中的民俗体育项目较多,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充分满足了群众对于健身娱乐项目的多元化要求。在所举行的近10项民俗体育项目中,都有一定的参与频数就是最好的证明。
2.2.2 影响群众参与民俗体育的具体原因
在诸多原因中,选择“感兴趣”“娱乐”的频数最高,如表2所示,其比例分别达到29.83%和20.76%,但是,健身只有11.46%的频数,而且,据笔者现场访谈表明,群众之所以对这些体育项目感兴趣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既好玩又可以锻炼身体”。分析表明,除了因为这些参与者主要是农民和学生外,对还有民俗体育的娱乐性和健身性比较偏爱,可以推测,民俗体育本身具有的娱乐和健身功效在与民俗节庆的结合中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一点,可以由表3看出来,在众多的选项中,群众对于参与民俗体育之后的感受“健身性强”占了26.38%,高居选项榜首,“娱乐性强”占了21.59%,占据第二位,结合具体调查分析可以证明,民俗体育在与民俗节庆结合中,其娱乐和健身功效得到了充分发挥这一推测是确实可信的。
表2 “三月三”群众选择民俗体育项目的原因
表3 “三月三”中群众参与民俗体育之后的感受
综上所述,在广西武鸣“三月三”活动中,民俗体育的全民健身价值得以很好的发挥。一方面,借助民俗节庆热闹的氛围,民俗体育以其娱乐健身功效和体育设施简单、操作方法简便的特点,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喜爱和欢迎,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认知度特别高;另一方面,民俗体育的健身娱乐性、大众参与性、体育投资较少的特点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也给民俗节庆的举行增添了更多的乐趣和积极的意义,二者相得益彰。
3.结论
民俗体育是民俗节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群众在节庆中健身、娱乐的主要方式,通过此次研究发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它为长期从事生产活动的农村人口提供了一个集中、集体消遣娱乐和体育锻炼的机会和空间。
2)从其项目表现来看,其大都按照当地风俗,根据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等,结合生产劳动特点举行,具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群众基础,容易为广大群众特别是农村人口认知和接受。
3)民俗体育的项目技术简单易行,对场地和器材的要求较低,而且具有独特的娱乐效果和亲和力,体育投资较低,让得它能够使收入较低的农村人口接受。
由此可见,将民俗体育项目与全民健身相结合是可行的。为了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参与到民俗体育中,可以仿效2012年广西武鸣“三月三”活动的做法,将民俗体育集中在民俗节庆举行,并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增加趣味性,加大其组织规模(如武鸣的千人竹竿阵、30人板鞋),使得民俗体育能够借助节庆的热闹气氛去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参加,也使得民俗体育的娱乐健身功效得到最大的发挥。
[1]郭传燕.节庆体育与农村社区活力[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
[2]京祁梅.拉动消费跨过四道槛[J].中国经济信息,2006(2):34-35.
[3]张永军.山东省乡镇社区体育的研究调查[J].体育科学,2005(8):21-27.
[4]郭传燕.乡村节庆体育与农村体育发展[J].体育文化导刊,2009(1):6-7.
[5]吴湘军,白晋湘.湘鄂渝黔边区农村体育调查与分析[J].体育学刊,2008,2(15):41-44.
[6]余万予.对中华民俗体育的初步研究[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六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集,2000.
[7]EICHBERG HENNING.Folk sports[J].Berkshire Encyclopedia of World Sport,2005(2):612-619.
[8]王肃.孔子家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75.
[9]王敬浩.广西民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与特色文化建设[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25(2):1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