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级、性别大学生BMI的比较——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
2013-10-19陈飞渡李建良缪仕晖
陈飞渡,李建良,缪仕晖
(宁德师范学院体育系,福建 宁德 352100)
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是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0年公布的,反映成人体重与身高的关系,与身体成分密切相关,是判断人体胖瘦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1]。我国肥胖工作组提出中国成年人BMI的分级标准:正常范围为 18.5~23.9 ,小于18.5为营养不良,24~27.9为超重,大于或等于28为肥胖[2]。BMI异常将直接影响人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大学生是国家建设的栋梁,其身体健康状况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对宁德师院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调取身高、体重数据,根据公式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计算BMI值[3],按照中国成年人 BMI的分级标准将其分为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肥胖四组。分析研究宁德师院大学生BMI的分布特征,以及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BMI分布现状及其随年级变化的特点,找出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以求为更好地监测大学生体质和开展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宁德师范学院2011—2012学年在校大学生,受试人数共5920人,其中男生1944人,占32.84%,女生 3976 人,占 67.16%;一年级 2318人,占39.16%,二年级2011 人,占33.97%,三年级1591 人,占26.87%。
2 研究方法
2.1 测试法
采用由教育部体育卫生艺术司监制的CSTF-5000型,中体同方体育科技有限公司提供的测试仪器,于2011年12月至2012年1月间对研究对象进行体质测试,测试项目与方法依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执行,调取身高和体重数据,计算BMI值。
2.2 数理统计法
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采用U检验进行差异性评价。
2.3 文献资料法
通过CNKI全文数据库,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阅读相关书籍,为本研究的开展和分析讨论奠定理论基础。
3 结果分析
3.1 宁德师院大学生BMI的总体分布特征
表1显示,宁德师院大学生的BMI分布在14.5~36.6 之间,均值为 19.97,67.87% 的学生 BMI值在正常值范围内,说明大多数学生的BMI值处于正常标准状态,体质形态状态良好。异常体重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2.13%,其中低体重占较大的比重,达27.43%,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较低,占4.70%(超重占3.85%,肥胖占0.85%)。说明大学生中低体重比例较大,而肥胖总体水平不高,但不可忽视身处潜在肥胖状态的超重学生,如果不及时给予干预,可能会发展为肥胖。
表1 宁德师院学生BMI分布特征
3.2 宁德师院大学生BMI分布的性别差异
表1显示,宁德师院男生BMI均值高于女生,经U检验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体重比例与超重和肥胖的比例男生均高于女生,低体重比例女生高于男生,经U检验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 <0.01)。
3.3 宁德师院不同年级大学生BMI分布情况及差异比较
表2显示,一、二、三年级大学生正常体重分别占年级总人数的67.60%、71.56%和 63.61%,正常体重比例二年级最高,三年级最低;低体重检出率都较高,一、二年级分别有超过1/4的学生,而三年级有超过1/3的学生体重偏低;超重和肥胖的检出率较低,分别为 7.38%、2.93%和 3.01%。
从各年级学生BMI分级分布百分率U检验结果可以看出(见表3),各年级正常体重间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二年级学生正常体重比例明显高于一、三年级;低体重一年级和二年级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一年级和三年级、二年级和三年级组间均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三年级学生低体重比例明显高于一、二年级;超重和肥胖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年级和三年级组间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而二年级与三年级组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尽管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不高,但一年级的超重和肥胖率明显高于二、三年级。
表2 宁德师院1—3年级学生低体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
表3 宁德师院1—3年级学生BMI分布率的差异性比较
3.4 宁德师院不同年级大学生BMI分布的性别差异
表4显示,一年级男、女生正常体重比例相当,经U检验不存在差异性(P>0.05);女生低体重比例高于男生,存在显著性差异(P <0.05);男生超重和肥胖比例都明显高于女生,且差异高度显著(P<0.01)。二、三年级男生正常体重比例都明显比女生高,而低体重比例女生都明显比男生高,经检验均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虽然超重和肥胖检出率不高,且不存在差异性(P >0.05),但男生超重和肥胖比例仍略高于女生。
表4 宁德师院1—3年级男、女生低体重、超重和肥胖检出率 %
3.5 宁德师院不同年级男、女生BMI分布特点及差异比较
从表4、5可以看出,各年级男生间正常体重百分率一年级与二年级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一年级与三年级不存在差异性;二年级与三年级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二年级男生正常体重比例明显高于一、三年级;各年级女生间正常体重百分率一年级与二年级之间不存在差异性,而一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之间都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三年级女生正常体重比例明显低于一、二年级。各年级男生间低体重百分率一年级与二年级、一年级与三年级之间不存在差异,但二年级与三年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三年级男生低体重比例高于其他两个年级;各年级女生间低体重百分率一年级与二年级之间不存在差异,一年级与三年级、二年级与三年级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说明三年级女生低体重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且随年级增高低体重比例有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虽然各年级男、女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都不高,但男、女生超重和肥胖百分率一年级与二年级、一年级与三年级之间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二年级与三年级之间不存在差异性,说明不论男生、女生一年级超重和肥胖比例都明显高于二、三年级。
表5 宁德师院1—3年级男、女生BMI分布率的差异性比较
4 分析与讨论
4.1 宁德师院大学生低体重比例较大的原因
探究宁德师院大学生低体重比例较大的原因,可能与生源情况有关,宁德师院是2010年刚升为本科院校,74%的学生(男生77.7%,女生71.7%)来自乡镇、农村,家庭经济状况较差,长期的营养不良造成体重偏低。
4.2 宁德师院大学生BMI分布存在性别差异的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宁德师院男生BMI均值高于女生,低体重比例女生明显高于男生,超重和肥胖比例男生均高于女生,且各年级男女大学生BMI分布与之类似。究其原因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类似[4-7],出现这种差异主要是受大学生审美观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女生受身材苗条的审美观点和社会对“美女”的评价标准的影响,追求形体美,喜爱苗条,比较注意自身体型的发展,以致于相当一部分女生为了减肥进行不合理的饮食控制,营养不良导致BMI值偏低;男生忌瘦弱,好强壮,不在意体重的变化,一旦热量摄入过多又缺乏运动,体重必然增加,且男生超重人群普遍存在贪吃、贪睡、不运动的不良生活习惯,所以能量大量积累造成超重或肥胖。此外,由于性别差异,男女身体成份的比重并不相同,男性肌肉较女性发达,瘦体重高,这也是男生BMI值比女生高的原因之一。
4.3 宁德师院不同年级大学生BMI分布差异原因
研究结果表明,二年级学生正常体重比例明显高于一、三年级;三年级学生低体重比例明显高于一、二年级;一年级的超重和肥胖率明显高于二、三年级;且不论男生、女生BMI均类似这一分布特点。究其原因:一年级入学前准大学生的生活轻松、没有压力、身心放松,过度的吃、睡、玩电脑和缺乏体育锻炼导致体重上升,造成超重或肥胖,所以在入学后不久的体质测试中一年级超重和肥胖比例明显高于二、三年级。学院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二年级经历一年多规律的大学生活和体育学习,体质与健康状况有明显的改善,正常体重比例高于其他年级,而低体重或超重和肥胖率均低于其他年级。三年级由于面临毕业,实习、招考、应聘接应不暇,就业竞争常常使他们身心疲惫,加之不规律的饮食和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往往使他们体重下降,体质减弱,出现低体重比例增加的现象。
4.4 BMI异常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
大学生处于成年初期,正值青春年华,各项身体机能都表现为最佳状态,即使一部分学生BMI异常,但由于体质健康的变化发展周期较长,且在变化初期带有一定的隐匿性,可能导致的健康问题尚未显露出来,容易被人疏忽,年轻人还未意识到BMI异常可能对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但BMI异常对健康的危害性却客观存在。有研究表明,超重者如不注重体育锻炼,不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随着年龄的递增就会演变成肥胖[8],而肥胖是一种疾病,不仅肥胖本身损害健康,而且肥胖引起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等相关疾病也严重损害健康[3]。也有研究表明,营养不良造成营养素摄入不足将引起各种营养缺乏病[9];如果长期节食、营养不良,会导致人体代谢紊乱、身体功能失调,危害健康,严重者可导致死亡[8]。宁德师院大学生低体重比例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而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虽然不高,但也不可忽视。只有适当的体脂百分比才最有利于健康。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1)宁德师院学生 BMI值分布在14.5~36.6之间,均值为19.97,大多数学生处于正常标准状态,低体重比例较大,而超重和肥胖总体水平不高。2)大学生BMI分布存在性别差异,BMI均值、正常体重比例与超重和肥胖的比例男生均高于女生,低体重比例女生明显高于男生,各年级男女大学生BMI呈现与之类似的分布特点。3)不同年级大学生BMI分布也存在差异,二年级学生正常体重比例明显高于一、三年级;三年级学生低体重比例明显高于一、二年级,且随年级增高低体重比例有逐渐上升的变化趋势;一年级的超重和肥胖率明显高于二、三年级,并随年级的增高超重和肥胖率有所下降,各年级中男生、女生BMI均呈现出与上述类似的分布特点。
5.2 建议
1)学院应构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预警机制,通过引导和教育,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和审美观,能关注自身的体质健康,掌握低体重、超重和肥胖等异常体重的干预手段与方法;加强学生体育锻炼的指导,帮助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改变不良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2)加强大学生营养学知识的培养和教育,提高其营养保健意识和必要的营养学知识水平,提倡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3)通过绿色通道、社会资助、助学金、奖学金、勤工俭学等多种渠道帮助贫困学生改善饮食状况,保证满足健康的各种营养素供应,改变学院目前学生低体重比例较高的现状。
4)建立科学的监控体系,形成较为完善的测量、监督、预防体系,定期进行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加强对测试数据的分析研究与反馈,使学生实时了解自己的体质健康状况。
[1]许浩,姜文凯.对江苏省成年人BMI指数的研究[J].体育与科学,2001,22(6):39-43.
[2]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联合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简介[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35(5):349-350.
[3]王健,马军,王翔.健康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31-232.
[4]王莹,张国海.温州大学不同年级学生体重指数的比较研究[J].温州大学学报,2011,32(1):49-54.
[5]蒋艳杰,黄兆媛.长春师范学院大学生体质指数(BMI)的分布特征与分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9,28(3):146-148.
[6]倪伟.上海市大学生体质指数(BMI)的分布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28(4):76-78.
[7]蔡皓.上海市大学生BMI特征与变化趋势[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36(6):103-107.
[8]邓树勋,王健.高级运动生理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41-243.
[9]高言诚.营养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2: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