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现状
2013-10-19方彬彬杜德全金国利
方彬彬,杜德全,金国利
(泉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健康与休闲并重受到社会大众的关注,亦逐步成为人们共同追求的目标,体育健身休闲业也随之兴盛。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规模有着密切的关系,欧洲、美洲、日本的健身休闲产业一直引领者全球风潮。我国随着第三产业的逐步成形与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形态也逐渐建立,并在体育服务业中占有重要的份额。
泉州市作为福建省沿海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如何利用区域优势和发展成熟的体育产业优势,协调发展城市体育休闲功能,使泉州市体育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与可持续发展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对城市的形象塑造、经济规模扩张、产业结构优化、就业拉动、社会和谐、文化传承与保护都具有积极的作用[1]。
1 泉州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背景
从2001―2002年我国“十一五”体育产业研究报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体育产业结构有所调整,体育产业由过去单纯以体育用品业为主,发展到以体育服务业为核心,即以健身休闲业、竞赛表演业等为主。这类非公有制经济已逐步占据主导地位。国家体育行政部门的文件和国内研究表明,健身休闲服务和竞赛表演约占体育服务业的70%[2]。我国健身休闲市场目前已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投资主体并存,高、中、低档健身休闲服务产品并存的市场格局。目前我国健身休闲市场年总经营收入在100亿~120亿元之间[3]。
如表1所示,2010年福建省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5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5627.99亿元,增长9.7%;2011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41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第三产业增加值 6632.06 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8.1%;2012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970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1.4%,第三产业增加值 7636.72 亿元,增长8.5%,增加值比重为 38.8%[4]。
表1 2010—2012年福建省国民经济发展统计数据
“十一五”期间,福建省体育服务业随着体育产业的增长而快速发展,2010年,全省体育服务业法人单位总产出18.59亿元,比2009年增长21.0%;实现增加值10.63亿元,较上年增长19.7%,从业人员2.76万人,较上年增长18.5%。2010年体育服务业中,体育组织、体育健身休闲和体育彩票实现增加值9.13亿元,占体育服务业的比重高达85.9%。2010年体育健身休闲业就完成总产出3.69亿元,实现增加值2.80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2.4倍和2.0倍[5]。
泉州是福建省的经济中心,是三大主要城市之一,是福建省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2011年晋江、石狮、南安、惠安、安溪五县(市)继续入围全国百强县市。2012年,泉州市生产总值达4726.5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经济总量连续14年位居全省首位;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2940.63亿元,增长15.0%;第三产业增加值1625.33亿元,增长8.3%。第二、三产业对 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6.2%和23.4%,分别拉动 GDP增长 9.3和 2.9个百分点[6]。
体育健身休闲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是体育产业链中的重要纽带。福建省体育健身休闲单位名录库共335家,泉州继福州、厦门之后排第三。这三个地区的体育健身休闲企业占企业总数80%,并且还在持续不断发展壮大。
研究表明,福建省体育健身休闲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7]。但是,目前福建省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还不均衡,沿海城市与内陆山区呈现出二元结构,差距十分明显。从整体来看,泉州作为贡献福建省体育产业生产总值的主要城市,其体育用品、服装鞋帽制造业发展尤为突出,但是体育服务业实现的增加值严重滞后于体育用品制造业。
2 泉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现状分析
如图1所示,本研究将体育健身休闲业按照业务主管单位泉州市体育总会以及泉州市工商局的注册资料将其分为三个部分:泉州市健身休闲社会团体,泉州市健身休闲民办非企业,泉州市健身休闲俱乐部、会所企业。
图1 泉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业
2.1 健身休闲社会团体发展的现状
泉州市健身休闲社会团体与民办非企业是由个人、集体体育健身爱好者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为提供全民健身与健身休闲爱好者相互交流为目的而创立的。
如表2所示,目前泉州市市属社会团体12个,其中,2000年以前成立的8个,2001年以后成立的4个;会员数500人以下的9个,500人以上的3个;工作人员10人以下的7个,11人以上的5个,总体规模偏小,但是做的比较好的有钓鱼协会、木兰拳协会、直属机关老年人体育协会;另外,晋江市36个,石狮市23个,南安市22个,永春县22个,惠安县21个,安溪县11个,整体会员人数主要在100~500人,其中会员数最多的也是各个县市成立时间最久的老体协会,会员人数达到2000人以上,最多的达到7000人;协会工作人员以兼职为主,协会成立时间主要是近十年。从总数据来看,县级市的社会团体发展规模比市属大,特别是经济发展较好的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
表2 泉州市社会团体数量
总的来说,泉州市社会团体项目种类较为齐全,主要有球类、棋类、舞蹈类、武术类以及一些健身休闲项目。其中各县市也有开展具有各县市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的项目,如石狮市开展的新兴项目高尔夫球协会;永春县开展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咏春拳协会、永春白鹤文化研究中心等。
泉州市健身休闲社会团体运作资金来源主要是企业家出资、董事会捐赠、少数政府补助以及部分收取少量会费来维持。有些俱乐部的收入为零,没有任何业务利润,但还是要承担管理费用。
2.2 健身休闲民办非企业团体发展的现状
泉州市属民办非企业14个,成立时间在2000到2010年之间,注册资金3万到10万元不等,工作人员均在5到10人左右。其中2010年,收入支出净额为正的有7家,2011年净额为正的有5家,除了两家办得较好的棋院净额数在1~2万块之外,其他的均在千元以内,收入与支出差不多持平。
调查中发现,民办非企业发展现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靠收取培训费来维持其运营管理,自负盈亏,部分达到收入支出几乎持平,而大部分都是处于亏损状态。另一种是,有少数民办非企业选择同社会团体合作,而达到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与经济效益,尽可能利用协会优势开展社会健身休闲活动以保证维持其正常运作,在此基础上再力求盈利,发展较好的是类似石狮市游泳健身俱乐部这样除了协会活动之外,还能有对外创造效益市场的单位(图2)。但是,大多数的民办非企业的体育产业项目负责人表示,在没有盈利的基础上还要承担叠加了30%房产税的高额租金,负担很重。
图2 泉州市属民办非企业发展途径
2.3 健身休闲俱乐部、会所企业发展的现状
泉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业的私营企业目前为止共69家。企业类型主要是有限责任公司和个人独资。第一家成立的时间为2003年,较集中的成立时间是2009年至2011年,说明泉州市健身休闲企业起步比较晚。2003年发展至今,泉州市健身休闲企业以健身服务产业为基础,逐步开展到文体休闲产业、农业休闲产业、生态旅游休闲产业,这种发展趋势是良好的,利用滨海体育休闲资源优势打造滨海运动休闲产业带,从而促进体育服务业乃至是服务业的结构调整和升级,是体育城市背景下,泉州市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的一大路径。
总之,泉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业的投资规模以中小规模为主,个体私营为主体,其次是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再者是法人独资的有限责任公司。俱乐部主要分为几种营销模式,走服务、开发量、走高端等。泉州市部分高级健身会所规模大、档次高,但是并不完全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产业的资源配置,配套设施。如泉州市五星级健身休闲会所——宝珊·名悦会,企业投资,规模达到一个亿,属高端会所。调查发现,会所每年亏损达几百万,会所运营纯粹是为了房地产开发的配套设施。除此之外,如泉州海景国际花园配套的高级健身会所,其主要的现状也与宝珊差不多。会所规模大,但会员量少;设备场馆完善、配置高,但参与健身休闲人少,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通过访谈,经营者表示,仅靠业主参与健身休闲,根本无法维持会所经营,目前的现状是为了房地产的开发完善,投资企业全额承担亏损;以盈利为目的,采取一定的经营方式,打开社会市场,面向大众健身,让资源得以合理高效地开发利用,是高端会所管理最难克服的问题,但也是其必然的走向。
泉州市盈利的健身俱乐部主要是中小规模企业。中等规模的健身俱乐部投资资金在80~130万,如果俱乐部有专业经营能力团队,第一年就能完成成本回收,并稍有盈利。正常运作,每年大约能创造100万左右的收益。但是,第三到第五年,是俱乐部经营效益上升的缓冲阶段,会员量的饱和,同行的激烈竞争,都对其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目前泉州市经营较好的蓝堡健身会所,登记注册时间2006年,注册资金100万。采用直营与加盟的经营方式,建立自身品牌,面向全国开拓健身休闲市场,旗下直营店有5家,全国加盟店39家。是目前泉州市第一家创立属于自己品牌的健身休闲俱乐部,俱乐部经营管理者主要是财务、管理专业出身,俱乐部服务项目齐全,教练团队水平较为专业,工作人员以专职为主,俱乐部内部经营管理体制较为完善,管理模式规范。
通过调查,泉州市健身休闲俱乐部经营者表示影响俱乐部的发展因素包括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地理位置、场地设施和服务质量以及员工素质排在前三位。除此之外,同行的竞争、规范的管理和优秀教练团队也被认为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场地租用费用是所有企业承担的最重的支出,造成许多俱乐部为了想要盈利,就缩减内部场地设施;同时经营者表示政府没有出台明确的政策来规范健身休闲业市场,导致健身休闲业市场定位不明确,市场竞争混乱等,都是制约泉州健身休闲俱乐部发展的因素。
其次,泉州市体育消费水平较低,健身场所中以兼职教练为主,专职教练员和高等级的健身指导员偏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健身休闲科学指导水平的提升。这将直接影响服务质量,从而影响到健身休闲产业的持续性发展。
调查显示,消费者的年龄分布,主要是中青年,男性比例稍高于女性。消费群体的消费行为影响因素除了教练的专业水平之外,场地设施与内部环境是消费者首先考量的问题,其次是地理位置和停车场的配置,继而才是企业的营销手段(图3)。
图3 泉州市健身休闲俱乐部、会所企业发展现状
为泉州市实现增加值做出重大贡献的体育用品市场并没有很好地带动休闲体育市场,发挥其应有的市场潜力。作为产业主体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在目前体育市场中不占主导地位,而边缘市场如体育服装、鞋业是泉州市体育市场的主流,二者之间没有形成主体市场和辅助市场的有机结合,利用产业链的关联性调节内部结构,而是单一侧重一个产业发展,这并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时这些缺陷也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泉州市休闲体育市场的发展。
3 泉州市体育健身休闲业发展的优劣势审视
3.1 优势条件
3.1.1 综合实力较强的沿海城市优势
泉州市作为福建省沿海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的区域,合理利用区域经济优势、利用发展成熟的体育产业优势,协调发展城市体育休闲功能,使泉州市体育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高度可行性。
3.1.2 体育城市的发展优势
作为以体育城市建设为发展目标的晋江市,其体育制造产业不断快速发展,并且在世界体育制造业中所占比重也不断攀升。2007年12月18日,晋江市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获得“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殊荣的县级市。泉州市体育服装、运动器材、体育彩票等其他体育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势,以强大的消费群体基础和较大的市场空间后盾为体育休闲产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3.1.3 侨乡文化与海峡发展战略优势
泉州市是全国著名侨乡、台湾同胞主要祖籍地,在体育休闲民俗上有很多共同点。利用这个古闽越文化,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民间歌舞与现代体育休闲理念结合,打造有古中原文化传统的体育休闲旅游项目,增进两岸休闲文化交流。并以此为契机,推动泉州体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使体育健身休闲业往更深层次的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劣势因素
3.2.1 相关政策法规较为缺失,政策落实力度不足
随着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业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休闲体育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但是却没有按照休闲体育产业的特点推出相应的法规来规范这个产业市场以及相应的政策来扶持这个有强大自激代谢功能,能够为其创造出大量相关下游产业的核心体育产业。目前,泉州乃至全国对休闲体育都实施与娱乐业相同的财政、税收政策。泉州市各体育中心的建立其初始是以推广体育运动、开展全民健身为目的。政府同意对外租用,但在租金的基础上还要增收30%的房产税;同时对健身休闲业收取与娱乐业一样的营业税;水、电等能源使用方面,也与工业同等对待。这必然使刚刚发展起来的休闲体育企业不堪重负。
其次,访谈中部分经营管理者表示,近年来国家确实也强调要大力发展体育核心产业健身休闲业,加快体育休闲产业市场化进程,但是没有具体政策措施。政府如何落实政策,让健身休闲产业市场得到真正的扶持,是大家所关注的。
3.2.2 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会所规模较小,不利于品牌塑造
泉州市体育健身休闲场所的投资主体主要是经营者,运作资金来源于个人独资,在投资运作过程中还要承担大笔管理费用,限制了俱乐部的规模。目前有些企业为了节约成本,都在缩减场地空间,使得目前泉州健身休闲俱乐部规模普遍偏小,限制了后期健身休闲俱乐部的发展。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较小规模的健身俱乐部处于劣势,难以发挥原本具有的资源优势,便更难以去考虑深度资源开发与自身品牌的塑造与提升。
3.2.3 教练专业技能水平不足,专业管理人员匮乏
泉州市健身俱乐部,除了蓝堡健身有专门规范的教练准入制度之外,其他的俱乐部都没有严格的准入要求。访谈发现,多数健身休闲会所表示缺乏专业教练,蓝堡健身是要求教练必须有教练资格等级证书,其他少数的高端健身会所有这个门槛,但是大多数中小型俱乐部并没有明确的准入制度。教练专业技能水平参差不齐,科学的健身指导难以有所保障。
其次,泉州市健身休闲企业经营者大多数不是经营管理专业出身的。泉州市属健身休闲俱乐部,近3年就倒闭了3家。对健身休闲市场的深度解读,丰富的经营管理知识,专业的经营管理方式与理念,都是健身休闲产业市场得以长久持续发展的保障。
4 提升泉州体育健身休闲业的举措
4.1 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政府针对不同行业所制定的相关政策法规有很大的助推力,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受到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和其起步较晚的原因,体育健身休闲业在国内没有得到与国外一样的关注度。政府要制定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加强管理,创新机制。制定靠前的发展战略,加大财政的投资力度,放宽对私有资产进入市场的限制,在财政和税收方面对服务于国民健康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进行适当的补贴和减免。政府应该制定和执行相应的法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规范休闲体育产业、整合市场行为,不断完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消费和服务体系从而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4.2 利用体育城市优势,塑造健身休闲企业品牌
体育健身休闲俱乐部、会所以中小型为主,所以规模较小,无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具有综合性的特点,要使其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整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不仅依赖于其内部要素,而且与相关外部产业有着密切的联系。加强对体育健身俱乐部、会所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对产品项目的优势开发,优化地区体育健康休闲产业的结构;加强对新产品的深度开发,不断完善一个地区或者城市的项目结构,突出每个地区的特色,形成凝聚力。
4.3 激发居民消费意识,提升体育健身休闲消费品位
受到传统思想观念和消费能力的限制,居民对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消费意愿不强。因此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及个人可支配的收入,提高居民体育健身消费的能力和水平是首要条件。其次,我国在2009年8月正式颁发的《全民健身条例》第二条强调:“国家支持、鼓励、推动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相适应的体育消费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此类政策的实施虽然可以调动居民对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消费意愿,但还要加强对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宣传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居民进行体育健身休闲消费意识的培养,达到“花钱买健康”的共识。
4.4 拓宽培训渠道,增加健身休闲人才培养力度
加大对现有的教练员和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各类进修和培训;拓宽教育培训的渠道,鼓励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从业人士积极参与。由于更多关注对体育竞技人才的培养,从而忽视对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人才培养,是造成体育健身休闲产业人才的缺乏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健康快速成长,要加大健身休闲体育产业的人才开发。首先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特色和社会市场的需求,开设和完善与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保质保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体育健身休闲人才。其次要不断完善体育健身指导员从业资格证的认定制度,在具备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同时,培养其企业管理方面的能力,逐步提高和完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人才管理机制,为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储备力量。加大对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的理论研究,从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以科学的理论研究对体育健身休闲产业进行提升,形成适合泉州市发展特色的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理论体系。
4.5 利用侨乡优势条件,扶持地方特色项目发展
泉州市是全国最大的侨乡之地,利用这个古闽越文化,将具有闽南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与现代体育休闲理念结合,扶持地方特色项目发展,开拓体育休闲旅游特色项目市场,增进两岸休闲文化交流,推动泉州市体育、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1]游松辉,秦海权.体育休闲产业与城市发展的互动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1):58.
[2]徐本力.促进上海市体育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对策研究[J].体育科研,2006,27(4):29.
[3]体育产业指导中心.“十一五”体育产业研究报告[Z].2009-04-23.
[4]福建省统计局.[EB/OL].(2013-01-15)[2013-05-18].http://www.stats-fj.gov.cn/index.htm.
[5]徐东育,陈三平.福建省体育健身休闲娱乐活动统计调查报告[J].福建体育科技,2012(2):10-12.
[6]泉州市统计局.[EB/OL].(2013-03-30)[2013-06-22].http://www.qztj.gov.cn/outweb/index.asp.
[7]蔡传明.福建省体育产业结构特征研究[Z].福建省体育局,2010: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