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见微知著 返璞归真

2013-10-18黄志强

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 2013年5期
关键词:命题课程标准考查

黄志强

2013年全国文综卷(课标)第34题是一个“风向标”,此题呈现出重基础、重地图、重兴趣等特点,通过对试题的研读,能有效指导教师的复习教学。

2013年全国文综卷(课标)第34题通过展现四个时期欧洲地图,考查学生对德国历史发展进程的掌握。笔者认为,可以用“见微知著,返璞归真”来概括,主要特点有三:

第一,回归知识本位,凸显历史本真。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新课标高考卷逐步呈现过于注重新材料、新情境的倾向,以致有学生形成历史考试只考材料理解、不考历史知识的错误认识。部分教师在复习过程中也逐渐淡化历史知识的讲解,历史复习课演变成材料理解课、技能训练课,历史课堂甚至找不出历史的影子。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课程学习的内容应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重大历史知识,包括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34题通过人类重大历史事件——两次世界大战的史实,很好地落实了上述要求。此题传递出明确的信号:高考重知识、重基础、重具体史实的考查。

第二,创新材料,注重能力考查。34题突出基础,并非单纯考查知识记忆,而是以知识为载体,创新材料,以地图为视角,巧妙地把历史知识揉合在地图中,把难以用文字描述的空间概念变成可以感知的具体形象。以历史地图为材料,既考查了学生解读材料、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又考查了学生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理念。34题问的是德国历史发展进程,但学生提炼的关键信息绝不仅是德国本身,学生还应综合考虑奥匈帝国与波兰的演变过程。此题有学生错误地选B,即把图①放在图③后,依据是二战期间德国入侵波兰,波兰亡国。显然,学生未考虑到波兰在一战前就早已被俄、普、奥三国瓜分亡国,更没有注意到一战前“奥匈帝国”这一关键信息。

第三,激发历史兴趣,彰显学科魅力。历史本是一门令学生深感兴趣的学科,但现实的历史教学却变成无趣的甚至是枯燥的。历史教学到底怎么了?该疑问并未因新课程的实施而有所改变,相反,在某种程度上有渐趋加剧的危险。高考是历史教学的“指挥棒”。自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标卷“注重考查在科学历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部分教师惟能力而能力,以期通过题海战术形成能力的提高,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无从谈起,更遑论广泛涉猎历史课外知识。34题考查的是学生感兴趣的战争问题,有同学因对两次世界大战浓厚的兴趣,对四幅图的演变了然于胸,甚至于波希米亚及摩拉维亚保护国的由来也能娓娓道来。

笔者认为34题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把34题放在必做的选择题是设置错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教育部考试中心要求:“《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既是命题的依据,也是考生复习的依据。”34题是关于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疆域的变化,此内容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考试大纲》与《考试说明》,都是选考内容。命题者将选考内容作为必考来考查,显然违背了命题要求。此题一出,必将导致广大一线教师将选修内容当必修讲,教师在授课与复习过程中势必加压与扩充,势必导致学生负担加重,这与选修课的设置初衷显然背离。课程标准指出:“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或许,命题者出于把此题作为史学常识,作为高中生应该掌握、熟知的基本史实来考查,可文史常识的考查也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而公平性则是最基本的原则。对于没有学习选修3的学生,此题何来公平?

第二,图②的标识不甚准确。图②呈现“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与“波兰”等信息,命题者意图让学生通过这些信息概括出该图反映的是二战后的欧洲。众所周知,二战后的德国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随即于1949年,在美国和苏联的支持下,德国西部和东部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德国分裂。笔者认为,图②应尊重历史,应将“东德”、“西德”标注出来,如此一来,虽降低了试题的难度,但保证了试题的效度,还了历史之真。或许,该图反映的原本就是1990年两德统一后的欧洲(1990—1992年的欧洲,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成捷克与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果真如此,则偏离了战争的主题,此题又显得支离了。

笔者认为,全国文综卷(课标)第34题为教师的复习教学带来重要启示。

第一,抓基础落实,重能力培养。34题是一个“风向标”,它传递出基础与能力并重的明确信号。笔者认为,教师在复习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联系,兴趣与知识相融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时间意识、整体观念,引导学生横向把握时代背景、阶段特征,纵向把握演变规律、发展脉络,帮助学生构建整体架构,形成知识网络。在传授基础过程中,教师应适时进行能力训练,重点培养学生运用学科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判断、比较、分析、概括、论证等历史学科能力。

第二,关注历史地图,挖掘深层信息。历史地图因其形象、直观的特点,近年来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教师在复习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关注地图,尤其是针对战争爆发、疆域变迁、重心转移、民族关系等重大历史问题,往往一幅地图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应创新思维,深挖地图所隐含的知识,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多角度分析。教师选材视角也绝不仅仅局限于文字与地图,可适当选用统计史料、实物史料等,以此锻炼、提高学生多方综合运用材料的能力。

第三,研读高考真题,加强训练针对性。教师在研读高考真题中,把握命题者的立意旨趣,提炼试题的内核与走向,以此指导复习,能有效加强训练的针对性,避免学生深陷题海而徒劳无果。事实上,通过地图设问并非2013年首创,此类题型新课标卷近几年都有涉及。笔者发现,2011年全国文综卷(课标)第47题通过德国、波兰与苏联疆域变迁图来设问,此题在考查内容与形式上与34题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猜你喜欢

命题课程标准考查
广州市教育局邀请专家深入解读《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例析近年高考中焓变的考查要点
圆锥曲线的两个孪生命题
钒及其化合物在高考中的考查
浅谈“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辨析